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646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他说的这个情况倒是有的。
  “多的确是多了一些,但也不是人人。阁老为百官之首,既然知道这类事情于朝廷影响不好,吱个声叫他们老实一点就好了,这不算什么大事,朕也并未放在心中。而且,这也不都因为阁老。”
  有些人本身就好斗,这也是理由之一。
  他们想赶走王鏊。
  用人之道,不是一味恩宠,也要敲打。王鏊在,朱厚照就有理由压着他们,这是帝师。王鏊一走,为了某些正在推行的朝政,朱厚照得一直忍着。
  比如说张璁。
  王鏊只觉得是皇帝念他的旧情,于是大为感动,“臣之忠心不如陛下待臣恩重之万一也!”
  朱厚照搀住他的胳膊,将人拉了起来,“你与我就不必讲这等话了。我知你一心为公,你也知我为国为民。纵使外面有些话两极分化,但我们自己心中始终要清楚。退一步讲,自古以来,再伟大的帝王也有过错,秦皇汉武难道他们就正确了一辈子?我看不见得。
  对于正德来说也是如此,我这一生,功肯定是有的,过也不缺不了。但没关系,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我们自己不要太过操心,活着,把事情做好,这就很了不起了。你这个阁老当然是与杨一清不一样,但你有你的好。至于说感觉难……杨一清就不觉得难吗?总归是这样一步步难过来。”
  王鏊心中多了几分宽慰,而后又觉得羞愧,“老臣一把年纪了,活到最后竟不如陛下通透。”
  “你啊,就是想得太多。其实有什么的,你回去挑一两个废话多的收拾收拾,立立威。”
  “是,微臣谨遵圣上旨意。”
  朱厚照也是无奈,他想着王鏊的话,肯定是认真、负责、听话,国家的大小事务他都不会马马虎虎的就放过去,说不准也就是这份较真的心让他压力太重。
  估摸着过不了多久,这老头儿会衰老得很明显了。
  所以虽然有些缺点,不过朱厚照并不讨厌王鏊,甚至他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皇帝对于王鏊的认可,尤址还打了个很贴切的比喻,他等人走以后说:“王阁老确实不易,他便像是那小媳妇,公婆和丈夫哪一边都得顾着。”
  这话听着莫名的熟悉,朱厚照则笑了笑,“公忠体国啊。”
  “陛下说什么?”
  “没什么。”


第七百三十四章 把牧民变农民
  除了严嵩、周尚文,其余各地的主要官员也都到了京师。
  内阁商议了半天的产业部尚书人选一直被朱厚照压着,这是他要留给邢观的。
  只可惜伍文定出征以后,因为远隔重洋,他不回来,朝廷根本无从得知他那里的情况,邢观大概也还活着吧。
  皇帝只能这样想。
  而虽然人选未定,但事情还是在推动之中。
  朱厚照也听过几次内阁的商议,渐而他逐渐有了一些印象。
  棉花这个东西,和玉米、土豆不一样,中国有棉花记载的历史很长,大约是从汉代之时就已经有一些棉纺织技术的记载,南北朝时一些帝王的衣物就是用棉布制作而成。
  棉布穿着还是比麻布要舒服多了,这个不必深究什么材料特性,上手一模就知道了。
  到了唐宋之时,各地都开始有种植棉花的记载,最早是海南、两广,然后是江南一代。
  正是因为棉布的优异特性,支撑了棉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要说到真正普及,那就是明代。
  这是从朱元璋就开始的,他在洪武元年颁布实物租税时就规定过,原则上农民上缴税赋都要纳布,导致不种棉花的农民只能购买来完税。
  虽然说这样规定税赋有些莫名奇妙,但在客观上确实让棉花种植普及开来了,而全国征收棉布的数量在永乐年间甚至达到过一年一百七八十万匹的惊人规模。
  尤其是江南这类商品经济发达的区域,棉花种植在松江、嘉善等区域非常常见,也留下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说法。(魏塘位于嘉善)
  不仅如此,心灵手巧的中国人除了可以将棉花制成棉布,而且还可以加工出红、黄、蓝等各种色彩、条纹或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就说厉害不厉害吧。
  这其中还有一种三梭布,与普通的棉布还有所区别,因为采用特别的制作方法,使得这种布非常的柔软,特别适合用于贴身服用。
  朱厚照自己穿着不知道,其实他的裤衩子就是用进贡的三梭布制成。
  总得来说,明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已经完全达到了商用的级别,不需要像红薯那样再专门的推广——直到朱厚照听了他们的一次专门禀报。
  他嘴里念叨着棉花、棉花,总觉得应该和新疆有什么联系。
  因为他前世关注过时政新闻。
  后来他把周尚文、梅可甲以及陕西巡抚王琼叫进了宫中。
  朱厚照已经构建起了一些记忆和逻辑了,面对着三人他说:“朕翻阅古书时,记得唐代有过一种高昌布,洁白异常,品质似乎更甚中原地区的棉布?”
  这三人里,王琼是读书出身,见识最深,他回应说:“陛下所言不错,唐灭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丝绸之路甚为繁茂,从那以后,西域地区流入中原的棉布数量已然不少。安史之乱时,为了支援长安,西州也就是高昌还曾运过大批的军用棉布。”
  周尚文有些好奇,“怎样算军用棉布?”
  朱厚照蹙着眉头,“那个倒还是其次。关键在于西域是不是比中原地区更适合种植棉花?”
  平海伯梅可甲说道:“江南地区种植的棉花也是很好的,而且几乎已经到了十室必有织机的境况。”
  “朕知道江南的棉花种的多,但这其中涉及到边疆安全。一直以来,西北区域都是荒漠戈壁,干旱贫瘠,人烟稀少,植被荒芜。如果是可以种植棉花,那就不一样了。朕可以将新疆作为棉花的种植区域,把江南的纺织技术带过去。
  距离内地遥远,卖不上价格也没关系,一是可以向西卖,二是朝廷可以支持,指定购买新疆出产的棉布。这样一来新疆的重要性便提了上来,它不再是偏远少人之地,朝廷对于新疆的开拓和经营就有了更多的实际支撑,后世儿孙就舍不得这块地方了。”
  三人听到皇帝这样讲,心思便活了,皇帝的考虑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的。
  实际上,朱厚照确实记得新疆的棉花是更好的,西北区域也是一块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当然有一段时间是不及内地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慢慢动脑筋,自然就发现了有趣的事情——棉花是一种喜光、喜热的作物,不种在新疆种在哪里?
  所以棉花的种植趋势是新疆、甘肃不断上升,内地如山东反而有所下降。
  不仅如此,新疆的棉花往往是高品质的棉花,这是自然禀赋决定的。所以有新闻说外国人不买新疆棉花根本就是笑话,新疆棉花之所以出口正是因为品质高,卖得出价。好东西国内都不够用。
  甚至再往西的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的美誉,那个鬼地方是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但种棉花是一绝,也正是靠着棉花的稳产高产和品质优良赢得了这个称号。
  当然,这对于此刻的朱厚照来说并不重要,棉花好和棉布好这是两个概念,中间还隔着纺织技术呢,而且为了大规模种棉花,你不知道人家在土地平整、水源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再有,按照梅可甲说‘十家必有织机’说法,再好也可能卖不出价格,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嘛。
  不过这都可以解决,甚至朱厚照已经直接说出由朝廷指定购买了。
  王琼仔细思量了皇帝的话,也不禁点头,“这么说来,新疆或可成为宝地。”
  朱厚照就是这个意思,“应该是错不了,西域都有棉布,怎么就不能种棉花了?朝廷要推动棉纺织业的兴旺,棉花必不可少。朕这就传旨给杨一清,让他着手办理此事,汉家人,还是喜欢种点什么,这是骨子里的东西,等到形成规模,朕要把牧民都变成农民!”
  “哈哈哈。”
  天子一句话玩笑话,也惹得他们未能忍住。
  而皇室、勋贵所用的棉布规模也是很大的,有些人,能造的很。先这样支持上一段时间,等到渐渐的发现新疆的棉花品质更好,其实就不愁了。
  不过还有一人心思还不定,周尚文看差不多了,还是在问:“陛下,刚刚王中丞提及的军用棉布究竟是何物?”
  王琼轻笑一声,“书上这样记载,我倒也没有见过。不过我这次偶然看过一个棉甲,应当也是极好的。”
  “棉甲?是元代的布面甲么?和铁甲有何不同?”
  “我仔细问过,制作起来并不难,不过布面甲主要是防御,对抗火器。我见到的棉甲主要是用于御寒,不知为何,这些年来冬天越发的寒冷,所以才想到了这等法子。
  实际上就是在铁甲两侧放置棉花。首先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这就是棉甲了。”
  朱厚照也没见过,但王琼说得通俗易懂,“朕知道靖虏侯在想什么,这类棉甲在冬天作战是很实用甚至是救命的东西,平海伯,你从旁协助,找几个工匠试制一下这等棉甲,像辽东、漠北以及新疆入了冬以后的天气都是很寒冷的。要知道,士兵每多一分御寒,大明的疆界就能往北多扩一分。”
  “是,臣等遵旨。”
  周尚文没想到皇帝这么重视,实际上王琼提了一嘴冬天越发寒冷,而朱厚照知道,冬天还会更寒冷的。


第七百三十五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朝会的变化不仅仅是从一年改为两年,其影响也绝不仅仅是让臣子们可以来一趟京师,而是方方面面。
  比如说,大朝会是两年一次,科举是三年一次,于是大明文人开始逐渐把每个年份都分出大中小的区别,若是都有,那么就是大年,若是都没有那么就是小年,比如正德十年就是妥妥的小年。
  大小和朝廷派官是有关系的。
  大朝会之后,天子往往会根据当年官员进京陛见的表现对部分人进行调整,有的甚至是比较惊人的调整,也正是升官激励着各地官员对大朝会念念不忘。
  而科举之后也会授官,所以说所谓的大年就是大官、小官都有较大的变化,人们心中也更有期待。
  小年么,就不必说了。
  这就是大朝会的影响。
  此外,大朝会的议题也从当初的七个压缩为五个,传言天子认为要将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更为关键的事务,而不必事事拿来清谈。
  再有,有些议题开始逐渐固定下来,演化为每两年就要拿出来谈一次。最为典型的便是民生和军备,它们总是逃不掉的,天子召见地方文官,所问之事不离百姓之疾苦,召见边军武将,所提之事不离卫所之战力。
  不仅如此,十年的时间也让厂卫深深的‘融入’了大朝会之中。
  大朝会前后,会是它们最繁忙的时候,天子问事,遍及于天下,所以他们要尽量多了解些天子最常问到的事,更关键的在大朝会之后。
  为了避免陛见的官员胡乱吹嘘,虚报政绩,厂卫总是会针对官员们所上报的内容进行核实,所以大朝会后的官员调整,总是一波一波儿的。
  可能这一次出来四个,下一次出来五个,便是因为核实需要时间,朝廷会根据核实的情况,将几个人凑在一起,一旦确认为真,那么根据旨意一起发出来。
  总得来说,大明朝廷围绕着大朝会构建了越来越完善的一整套行事逻辑,而且仍然在完善中。
  身处其中的人大约不明白,也是通过这种行事,皇帝不仅仅是完成了对京官,更是完成了对地方官员更为稳定的掌控。
  形象的说叫天下一盘棋,因为主要官员的升迁都在天子一人手中。
  从根本上来说,大朝会及其附生的相关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的重要工具。
  若不然朱厚照凭得什么强推天下清田令,凭得什么给天下土司定规矩?
  在大明正德十一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任何一个重要的或是关键的地方官员走到朱厚照面前,都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敬。
  今年还有一个特别,
  内阁由四人减为了三人,皇帝会不会再简派谁入阁?按照天子一贯的做法,并不是单纯论资排辈的。
  工部尚书毛纪被贬黜回乡以后,这个职位其实也空缺了下来了。
  这些都要看天子那张嘴怎么开。
  而这个时候的天子,正在成国公、靖虏侯和平海伯的陪同下检阅着神机营。
  按照旨意,神机营的火器都要进行换装。
  “……军器局现在在加派人手,要给水师配上这能打九百丈的火炮,要替换掉神机营的旧火炮。当年太宗皇帝建立的神机营在大漠无往而不胜,朕又怎么会忘记这么些宝贝?从南洋的一些点滴信息来看,洋人的大炮不比我们大明差,甚至比我们还好,这要引起重视的。说明那些国家也在拼命的改进火炮。”
  周尚文算是有切身体会的,“这次攻打吐鲁番汗国之所以如此顺利,火炮也要占据一半的功劳,炮弹一飞,满城皆乱,是个绝对的利器。可惜它太重,西南山地和骑兵追逐之时,难以用上。”
  朱厚照摆摆手,“进攻用不上也可以防守,新疆新筑的城里,都给朕放上几十尊。而且火炮是一方面,还有火铳呢,这个就容易携带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6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6/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