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皇上下了旨意以后再三过问的事,谁敢轻视?也提醒胡大人,现在路边都有名为垃圾桶的东西,有废弃物可不要弃之于地,否则少不得罚你5块银元!”
胡宗宪也是诗书读的多的人了,所以他感慨,做到大军势如破竹的王朝多,可做到百万之众的大城如此清新干净的王朝少。
一个坐拥着万里江山的天子竟然还能关注到这么细小的地方,细微之处见功夫,皇帝对于治理之道当真是到了巅峰了。
遥想几十年前,全国各地还处处饥民呢。
睿亲王府。
有人上前禀报,“王爷,皇上钦点的新任侍从到了。”
老五都快忘了这个人了,但想起来还是要尊重的,毕竟这是他那个老爹都赞赏过得人才。
所以说他放下茶杯,端着姿态接受了胡宗宪的拜礼。
等他抬头又仔细端详了一下,唔……没甚特别,也就是多了几分正气和稳重,“你便是胡汝贞?”
“回五殿下,正是下官。”
“皇上的旨意是要你入侍从,可你原先只是一个知县,你可知为什么?”
胡宗宪说:“皇上天纵奇才,登基三十五年,功绩无数。下官只是微末小官,心中欲窥天机却无门可入,因而不知陛下心中奇谋。”
“便真的一点也没有想过?”
“当然也想过。陛下一向重视知县、知府官员,或许是想借下官激励天下人。”
说实话老五也想不通为什么,但他不会怀疑自己父亲的决定。
“那你自己怎么想?”
“下官只有一句诗。”
“念来听听。”
胡宗宪平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是句好诗。”载壡起身,“走吧,本王带你入宫面圣。”
在即将万寿圣节的时候入值,胡宗宪是不走运的,因为皇帝实在太忙了,哪怕是睿亲王带着他都在等待上花了很久的时间。
难得的是,这个家伙看得懂睿亲王对他的照顾。
朱厚照后来确实见到了这位胡部堂,但他没有过多表示,只是让他休息两日然后到侍从室入值。
背后却和载壡说:“此人至少有封疆之才。”
这话对与不对,事后会证明的,时间也很快。
到了十月二十六日,皇帝的寿辰终于是到了。
在此之前大约一个月,各地督抚总兵、各外国代表,甚至包括国王和王子,以及蒙古、安西都护府各部落统领都陆陆续续抵达京师。
京师这么多年修建的高档酒店都不够住,至于不夜城,那更是人挤人的走不动路。
此外,为了营造给皇帝过寿的喜庆氛围,从9月之后的一些看着不祥或是令人不喜的事情就开始押后再报,什么通奸案、杀人案这些统统都被拦住,不是拦在京师,是根本就出不了当地的巡抚衙门。
倒是也有人报祥瑞,叫皇帝批了一顿才刹住这个风。
给人祝寿,还是给皇帝祝寿肯定是少不了贺礼,可天子不喜欢古玩字画,几十年来都没收藏过所谓的稀世珍品,所以说寿礼难送,所有人都是动足了脑筋的。
而聪明人总是有的。
譬如有人给皇帝送了一副普通的画作,画的就是当地老百姓在街头叫卖、过日子的日常,这个好,皇帝喜欢。
有人作画,就有人写文章,反正总是和民生相关就好。
结果弄得朝堂上处处都是‘喜讯’,朱厚照都以为大明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乐园了。
在这个当下,朱厚照没有伸手去打笑脸人,反正似这种礼物他都收下了,但都会缀一句:如此盛景,朕真想去看一看。
反正这些督抚要员们自己理解去吧,皇帝出宫也不是没有过的。
等到时候朱厚照还要去找人核实,如果有人虚报、瞎报的,那就是欺君。
当日,
朱厚照起了个大早,以备更衣。
宫外也是如此,天还未亮就已经有万家灯火的感觉,有资格入宫参加大宴的官员哪怕岁数再大也要拖着身体早早侯在宫城之外。
是日,紫禁城瑞气笼烟,彩旗招展,万籁俱寂,唯闻丝竹悠扬,歌咏之声充盈九重宫阙。午时初刻,钟鼓齐鸣,昭示皇上五十圣寿的盛典正式揭幕。
奉天殿前丹陛之上,龙凤呈祥纹饰铺陈,金碧辉煌,两侧列置铜兽石狮,肃穆威严。红毯延绵,直通宝座之下,两侧文武百官分班站立,依品级排布,峨冠博带,珠玉璀璨,恭候圣驾。
殿宇之内,张灯结彩,蟠龙舞凤,尽显皇家气象。藻井之上悬垂七彩琉璃莲花灯,光华流转,映照得梁柱斗拱熠熠生辉。
御案之上,珍馐佳肴琳琅满目,皆出自尚膳监巧手,香气四溢,令人垂涎。左右各设仙音妙乐之所,伶人们身着锦绣戏服,手持各式乐器,只待皇上驾临,便奏响贺寿雅曲。
这种时刻,上惯了朝的朱厚照也很少经历,而过去三十五年之种种就像电影片段一样划过他的脑海。
“皇上,到时辰了。”
“走。”
一步,一步,向着那张龙椅走去。
某个时刻,
一道尖锐的声音响起,“皇上驾到!”
已经排列站好的文武百官闻声而跪。
“拜!”
这道声音尤址最先喊,而后随着一众太监一个个向外传递,一直传到连龙椅上的朱厚照都看得有些模糊的远方。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再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响彻殿宇,如一道庞大的剑势荡漾开来。
“三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皇上升座,身披十二章纹衮龙袍,头戴翼善冠,腰系白玉带,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其面容饱满,目光炯炯,虽年至半百,却英气未减,更添岁月沉淀之睿智。
“群臣依次献礼!!”
这个过程也尤其的长,因为人很多,光是他自己的儿子就有十六个,每个人都要过来口诵吉祥祝语,祈愿皇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要么说礼仪冗长又枯燥呢。
不过朱厚照毕竟是这么多年的皇帝了,所以演得完这场戏。
等到祝寿毕,先前准备好的钟磬琴箫等乐曲演奏也开始了。
皇帝赐福,各落己席。
此时,群臣再俯首,山呼万岁,举杯共饮,共庆圣寿无疆。
朱厚照一样举杯,并起身俯视自己的皇子、朝廷的重臣以及外国的使臣等,说:“共饮!”
如此三次,烈酒入肚,皇帝哈哈大笑,“今日乃朕大寿,诸位皆可尽兴!”
“谢皇上!”
载垨、载壦、载垚、载基、载壡等兄弟个个脸带激奋之色,至于严嵩、夏言、张经、邢观等也乐在其中。
“尤址,倒酒!”
老太监其实有些担忧皇帝身体,但天子气势太足,他还是照办了,
朱厚照呢或许是有几分酒气上头,酒杯端在手中,眼睛微眯,身体微微前倾,“朕,幼承先皇遗志,甫及弱冠,遭逢国事维艰,鞑靼犯境,烽火连天。彼时,朕坚毅果决,命精锐北伐,以雷霆之势荡涤虏氛,复我边疆安宁。自此,北方频仍之边患得以扭转,长城内外再无胡马嘶鸣!此朕初登大宝,肩扛社稷重任之第一功绩也!”
“继而,朕励精图治,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安邦固本。于是对外开驰海禁,令商贾远航四海,互通有无,既富国库,亦增民利;对内铲除权奸,整顿朝纲,使刘大夏等霸臣之流无所遁形,杨一清等忠良之士施展抱负。其间,平定安宁二逆叛乱,不使祸乱地方,稳定国家大局。此朕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之第二功绩也!”
“而经年来,朕深悉民生疾苦,且念及兵农之本,遂下令清理军屯积弊,整饬边防,恢复农田,使得军力壮盛,农桑丰饶。不久,诏令天下,清丈田亩,公平赋役,革除旧弊,统一货币,简化税制,减轻黎庶负担。更不论改革宗藩制度,裁抑滥赏,规范禄秩,使宗室子弟各安其位,毋致滋蔓。此朕重塑田赋之制,去除税法杂乱之第三功绩也!”
“回顾朕御极三十五载,谋必断,战必胜,内修政理,外抚四夷,实欲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康宁。然知天命之年,犹觉任重道远,不敢稍有懈怠。今日群臣欢聚,共贺朕五十寿辰,实乃国泰民安之象,朕心甚慰。愿借天地之灵,继续砥砺前行,不负先祖之托,不负万民之望,期颐之际,回首往事,能告慰列祖列宗,
朕无愧于大明之君矣!”
说罢,他仰头一饮而尽!!
至于坐下皇子、勋贵、重臣无一不心灵震颤、目露敬仰。
最为豪情也最为直接的四皇子豫亲王忍不住沸腾的热血,高声唱曰:“父皇内安邦国,外抚四夷,文治武功,德披苍生,实已超越历朝圣君,真乃千古第一雄主也!”
朱厚照虽是马屁话听多了也不禁觉得心中畅快,因为他这个老四不会说如此不实在的话,了不起他就不说了。
而在一众臣子之中,严嵩是从正德初年就在朝堂的,虽然当时是微末小官,但也是亲历,仔细回想起来,当今天子真是做了太多太多,他本想赶紧拍马屁,
哪知道夏言走在他前头,起身举杯说:“昔观古之圣王,或以文治武功名垂青史,或以仁德教化流芳万世。然今观吾皇,其文韬武略,仁德英明,远超前代,堪称集众贤于一身。臣等有幸躬逢盛事,共瞻龙颜,莫不欢欣鼓舞,感怀至深!值此圣寿之辰,普天同庆,臣再祝吾皇洪福齐天,万寿无疆,永续煌煌之伟业,垂范后世,光照千秋!”
夏言也是性格刚直之人,他之所以这么说是他真的心悦诚服。
而朱厚照也不谦虚了,“今日当真痛快!”
至于往后的日子,严嵩、夏言等一众干臣,胡宗宪、马芳等后起之秀也又怎么可能不遵天子号令?
第九百六十章 以功绩贵庙号(大结局)
时值四月,丁未科的会试已经结束,几日后就要举行殿试。
一般而言会试中榜之人基本就算是考上了,只不过一甲、二甲的排名还是要等到殿试之后。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如果皇帝关心一些,题目也会由他自己来出,当然名次也是他自己来排。
本届殿试的题目也没有多难,皇帝提出了一个王朝兴衰的问题,即大明正在经历又一个巅峰,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由盛转衰?
这个问题其实古人经常思考,毕竟朝代更迭是常有之事,其中缘由必定引人探究,各种各样的文章不少,只要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中正不偏,那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天子在正德四十二年这个当下提出这样的考题,是因为他从开春以来便一直缠绵病榻,所以于他而言最为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将这片锦绣江山传承下去。
而等皇帝拖着病体看完了所有卷宗以后,终于是朱笔定了前三甲:
明正德四十二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李春芳;
明正德四十二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