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年的队伍则更加庞大。
除了庞大的文官队伍,为了保证安全,御马监掌印太监张永还带了四个甲级卫、三个乙级卫。
朱厚照为了加强武备,在正德十六年,去行宫居住的第二年就启动了每年的演武令。
所以这些卫所随驾,一方面是护卫,一方面也是要检阅。
国家这么多钱,老是存在那里做什么?军队拉出来练练虽然费钱,但这钱是千万省不得的。
而在后宫方面,圣谕贤、敬、顺三位妃子随驾。
皇帝每年带的人不一样,基本是都能轮到,当然次数还是有多有少。
至于皇子,上面三个皇子都外出办事,所以是四皇子、五皇子随驾。其他的皇子年纪还小,不太合适。
正德二十年,六月十八日。
朱厚照起了个大早,在宫女服侍下换上一身柔软的圆领红色绸缎,登上了自己的超大马车。
马车里不仅有书桌,而且还有一张干净整齐的小床,以便他在劳累时进行小憩。
这还只是里面的一个房间,在外面则更长,两边是摆了两条长凳贴着车厢,如果需要这两边可以各坐四个人,顶着门是一张精致的木雕龙椅,专供皇帝一人。
因为路上的时间太长了,平白浪费不处理事情,朱厚照晚上就得‘加班’,那还不如白天干完了。
现在就是这样,
皇帝坐在顶端的椅子上跟随马车摇摇晃晃,有时还要盯着车窗外的风景发呆。
而坐下的几个臣子则一直七嘴八舌的说着。
“……按照先前的统计,我朝宗室之人已逾两万,比之国朝之初增长了太多太多,成、弘年间,宗室俸禄一直都是岁支的三成左右,而且是逐年增长至此,之后随着宗室规模扩大,必然还要增多。本朝国力虽有所增长,每年四五百万两的支出也不算重,但按照吏部主事楼天英所上的奏本,百年之后,宗室人口再番个几番,那时候的负担便不轻了。”
这是张璁张阁老在讲话。
老实讲,贤侄宗藩和文官的现实利益是挂不上钩的。
但除了现实利益,人还有价值观念。
血脉相连、同气连枝,说到底都是一家人,民间都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而且这是为人所接受的,现在皇家反倒要扔下自己的同姓族人,不管怎么说都是大丢朝廷脸面的。
不可避免的,皇帝也要被人戳着脊梁骨说坏话。
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他们可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帝留下这样的名声。
“这件事……是不是还是要缓着来?”便是连王廷相也心里打着鼓,他当然是皇帝心腹之臣,不过义、利之间的选择,在儒家眼里个根本是个极简单的事,
“若是算账,自然是不用养那么多宗藩对朝廷更为有利,不过哪怕是民间百姓之家,过着再凄苦日子也大多舍不得将自家人往外推。况且陛下二十载治国,我大明正值盛世,盛世之时做这样的事,想必是要叫人迷惑的……省下些银子,却淡了血亲之间的亲情,以此为天下表率,尚不知是喜还是忧呢。”
王廷相说这话的同时余光看了一眼皇帝。
只见皇帝正在翻阅书案上放着的奏折,又提起朱笔在写着些什么。
就是听了他们这番话,似乎也没有任何要开口的意思。
他打量了一个眼色,落在对面坐着的户部尚书姜雍的身上。
姜雍领会其意,拱手说:“王阁老言之有理。本朝以孝治天下,孝之一字,本意便含着亲亲之道。何为亲亲之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人之情。君主治国,自也当顺着天地自然之道、合乎伦理常情。否则,人心思动,纲常紊乱,省下的这些钱财,说不准还要再搭回去。”
众人又看了一眼天子。
朱厚照仍自不说话,只是批阅奏疏,不过忽然觉得有一阵停顿,他讶然抬头,“怎么不继续说下去?”
顾人仪接话,“要说朝廷此举有违天地自然之道,倒也不是。皇上是天子,代天牧守,天下之人皆为皇上之子民,皇上是君主,更是君父。身为父,不以一家一户之计,而以天下子民为重,这是更加的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啊。”
张璁点头,“不错。”
礼部尚书靳贵又叹气,“长远看,这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不过正如王阁老所讲,如今适逢盛世,哪有盛世之时却行分家之事的道理的?传出去,都要说我们严苛了。这取舍之间,当真不易。”
他说严苛二字,但不敢和皇上沾边儿,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所幸如今宗藩俸禄数额不巨,要不要再等上个几年?皇上,您的意思呢?”王廷相拱手问。
朱厚照没有立即回答,他将手中的这一本奏疏批完,然后合上。
轻轻笑了一声,“朕,成年的儿子很快便有三个了,不要说储君未立,便是就藩,也还没动过这番念头。有人劝朕,说国事之前不可动用私情。不过朕总该还是担心的,你们说说,咱大明的藩王到了地方,事儿不让干,地方不让出,除了想办法多弄些银子潇洒以外,他们还能做什么?
可每个爵位的俸禄是有定数的,人的欲望却是不断增长。朕,一直告诫朕的堂兄堂弟、叔叔叔祖们,不可欺压百姓。然而朕的这些儿子就藩了以后,万一闹出侵占当地良田的事,这可怎么办?到那个时候的因私废公,可比现在的因私废公更为恶劣啊。所以说朕是有这样的私心的,你们也莫怪。”
皇帝是说的心里话,而且还是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皇帝不让成年皇子就藩是这个缘由。
与其放他们出去祸害百姓,不如留在这京里,哪怕他自己掏点儿内帑的银子赏给他们,也比他们出去跑马圈地要强。
“难为皇上了,是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
朱厚照叹声气,“这你们能怎么分忧?只能先这么着吧。还有,太祖皇帝起自微末,创业维艰啊,他老人家过得是顶真的苦日子,等到建立了大明朝,必是满目慈光的看着自己的孩子,想着今生今世不再叫他们再受自己一样的苦。你们说朕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礼部尚书靳贵称是,“洪武年间,懿文太子和一众兄弟兄友弟恭,当时的那份天家之情放眼历朝历代也是少有。这其中多是由于太祖皇帝爱护子嗣的缘由,也正是陛下所说的这般道理。”
“是啊,不过话又说回来。朕却不这么想,人活一世,不在其长,而在其厚。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要尝个遍这才不枉人间走一遭。所以朕的这几个儿子,朕没将他们圈养起来,不然每日除了吃睡,便没别的事,这哪是活着?不过一副人形躯壳而已。当然,谁要是想这样浑浑噩噩的混一辈子,那当个闲散王爷也由他去。”
众人疑惑,这怎么说到自己儿子了?
和先前的事有什么关系么?
“此番,载垚是横渡万里怒涛,也不知怎么样了。”
众人纷纷说:“皇上,我大明海军四海无敌,三殿下必定在吕宋大胜,扬我国威!”
“朕这几日在想着就藩分封之事,这封在中原闹不好便是七国之乱,但是分封到海外你们觉得如何?”
这还是个新思路。
张璁脸色一变,马上道:“陛下,这与分封在哪里没关系,岂不闻当年蒙哥与察合台、窝阔台,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争?”
朱厚照明白,这是铁木真的子孙们为了汗位相争的历史。
根本上的缘由是铁木真的几个儿子及其后世都各自拥有一定的实力,铁木真活着的时候还好,等到他死了,相互之间那肯定是谁都不服谁。
所以蒙古皇帝,那是每一任的权力交接都惊心动魄,最后也就传了四任便分崩离析。
所以,那把椅子之下就不能有这种靠实力说话的局面,必须一方独大。
分封到外面就有用了?
只要他有实力,都会想争一争这中原宝地、天朝上国的皇帝之位。就算没有实力,三代以后中原皇帝睁眼发现边上全是‘疥癣之疾’,那谁受得了?
而一旦中土弱乱,
那好了,整个就是一东亚大乱斗。
实际上,现在很多王爷封到边疆就有这个隐患。
所以宗室五室而除不仅仅是钱上的问题,张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这些远支藩王全给撸了。
只不过,这些话不好直接讲就是了。
朱厚照抿了抿嘴唇,说实话,张璁说得是有道理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正在忧愁之间,马车停下,外面传来太监的声音,“皇上,到地方了。”
“知道了。”朱厚照随即送客,“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都下车吧。朕不留你们,各自用餐去,一个时辰后到朕这里来。山东、新疆各有一桩事,咱们议议。”
“是。”
宗室之事,天子没有给出自己的态度,就是还不愿表态,那么臣子们也不好相逼。
朱厚照的想法,是等着再发酵一下,这种事处置的太快也不好,反正这么多年也都等了,不差这一会儿,而且现在宗藩俸禄确实不是朝廷岁支的大头。
下了马车以后,朱厚照伸了伸腿脚,活动活动筋骨,对着尤址说:“你一会儿让桂萼和姜雍先过来。”
“是,陛下。”
朱厚照挥挥手,那意思免了大规矩,这毕竟不是在紫禁城嘛。
第八百三十八章 杨一清的奏疏
避暑行宫内挖了一个人工湖,沿着湖边又铺上了平滑石板路,石板上还雕刻了各式图样。路边则种着成林的柳树,人工湖里还种上了荷花,可以说姹紫嫣红、百草丰茂,比紫禁城那个单调的景色好得太多。
而向着湖中央,又搭了一条弯曲的人工木桥,湖中建了一座两层塔楼、四处亭子,可说是一处僻静雅致之所。
除了这些,还有码头,若是得空也可游船取乐,好不自在。
朱厚照湖边的柳树下,先行召见了户部尚书姜雍和兵部尚书桂萼。
伸手免了他们的礼以后,朱厚照从袖口中掏了一本奏疏出来,“这是新疆总督杨一清的奏本,你们先瞧瞧。”
大明朝到了现下,不管是蒙古鞑靼部,还是瓦剌部,亦或是牧居于青海的土默特部,基本上是被打跑的打跑,被打服的打服。
说起来,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北征瓦剌以后,朱厚照在对待蒙古人方面有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他鼓励大明由守转攻,即到蒙古部落的牧草地去打。放在弘治年间,这叫孤军深入,但正德朝大明与蒙古已经经历几次的大会战,他们已经没有太大的力量了。
第二,中小规模、高频率出动。
一次组织五十万人的大部队耗费太多,而且大漠广大,溜一圈不一定找得到他们,那就太亏了。所以大明骑兵如今主要的作战方式,都是以三到五个卫所,也就是两三万兵马的出动。
这样耗费较低,同时能够快进快出。
就算找不到人,但是我的武装部队在这里绕一圈,你要到这里放牧,就会有安全隐患。有的时候运气好,还能劫些牛羊。
放到更长的视角里面来看,朱厚照其实不是在打这些蒙古人,而是在耗他们。
因为大明有成体系的将校培养,这批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同时兵强马壮,又有中原腹地的粮草支持。边军轮番出动,又有练兵的效果,
而蒙古部落有什么?
本身他们就要依靠南下抢劫才能生存,抢不到的情况下,维持基本生存需求已经是极限。
所以在传统汉人王朝所能达到的势力范围以内,大明朝是没有安全威胁的。
不过纵观世界历史,大漠已北的西伯利亚暂且不说,新疆以西可不是无人地带。
实际上除了新疆地界,偏北的方向现在是哈萨克汗国,偏南的方向原来是鼎鼎大名的帖木儿帝国,但在正德二十年,这个帝国已经没了,灭掉他的是布哈拉汗国。
哈萨克汗国呢,实际上是早期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存在时间很长,一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平灭准噶尔都还和这个汗国有过接触。
布哈拉汗国则是有一个叫做昔班尼的人在1500年建立的,他自称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代,此人能征善战,极盛时期的布哈拉汗国的势力范围西到里海,东到大明新疆。
正儿八经的历史上,大明和这汗国没什么联系。
不过现在,却不是这样。
大明在新疆种植棉花,并加工成棉纺织品,大量向中亚地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