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622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嗯……”朱厚照摸着下巴来回转悠,“但是朕是想传递一个讯息,告诉世人,朝廷以及朕一定会铭记为国征战的将士的功劳。”
  王华又追上回:“陛下,这样的话,那些战死沙场的人更应被铭记啊。”
  朱厚照最后的‘心理防线’被攻破,他言辞恳切的冲着王华说,“那就依礼尚之议。是朕略显急躁了,礼尚的安排更显谋国之大。”
  王华不敢承受这样的话,双臂一抖,“此臣职责所在也,况且陛下听闻纳谏,虚怀若谷,是仁君风范。”
  朱厚照想了想,说:“那就这样吧,这次除了祭祀先祖,礼部也组织一个烈士碑的纪念仪式,朕亲自参加,并且以礼部的名义订立法度,从今往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任何人不得有辱没烈士及烈士碑之举,违者,斩!!”
  王华立马行礼,“皇上圣明!!”
  其实他们这些老儒臣,对天子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皇帝也有些武断强势,有时候也会苛责于人,但是武断归武断,并没有人真正说过皇帝从来不听臣子意见。
  国家大事,不是天天都打打杀杀的,也有很多平常的民生之事,或是像今天这样的商议,只要臣子能说服得了皇帝,给出足够的理由,皇帝是会听的。
  甚至可以说,内阁管着大部分的朝务,阁老的意见天子都会听,只是碰到是否出兵、是否办什么大案这类事,天子才会乾纲独断。
  不过杨廷和到是挺意外的,两人离宫之后,他冲着王华深深行礼,说:“实庵公,以公为先,此番谋国之语,确实令人敬佩。”
  王华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王守仁和今天的周尚文一样,他也有机会得皇帝此番殊荣。
  那是他的儿子啊。
  但是为了国家、为了大明,王华全力相劝,促使皇帝不要那么激进,这不是以公为先,又是什么?
  甚至于杨廷和都觉得,王华之所以能劝成,这也是重要因素,要是他来讲,还不一定是什么结果呢。
  王华则仍然自谦,“哪里哪里。”
  古时候为免信息传递有误,似这种重大的捷报都会有几路人马来传递。而自那日之后,后续的消息与先前捷报无半点差距。
  所以此事为真几乎已经没有异议。
  自此后,天子祭先祖,列新疆,封武将,宴群臣,大明的正德十年似乎比以往都更为恢弘。
  朱厚照则因为王华的高风亮节而想起王守仁,他本来是要明年亲征的,不过因为日本国之事,计划有变。
  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再等了。
  王守仁经营河套多年,明蒙的实力已经使得那边不需要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了。
  所以他想着将王守仁调回来。
  一趟江南之行,让朱厚照对礼仪二字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归根结底这属于文化建设,它看似捉摸不定,但却非常重要。
  在军事、经济都发生变革的江南,似乎也该需要一个人对他们进行思想解放,否则就该上下失衡了。简单的说,社会现实变化会改变人的观念,比如说会有关延卿这种人出现。
  这种变革时期,如果没有人能好好的引导,那最后也不知道会酝酿出一个什么东西出来。
  想到就做。
  但这种调动有一个缺陷,就是剥夺了王守仁握在手中的不世之功,这就很不厚道了。
  思来想去以后,朱厚照决定给王守仁去一封书信。


第七百零一章 再用张骢
  朱厚照快步走向边上的侍从室,喊道:“景旸,将前几日大同总兵石奉所上的奏疏给朕拿过来。”
  他这一喊,连带着靳贵和谢丕都得站起来。
  景旸也连忙称是。
  他记得石奉有禀报,火筛部在大同有零星的纵兵入寇之举。
  这其实也不是火筛胆子大,实在是草原物资匮乏、生活困苦,不指着抢一点儿,基本是不能成活的。所以很难完全杜绝。
  朱厚照这个时候是随意找个理由,然后自己回到御案之下写亲笔信:他要让王守仁自己派兵巡边,北驱鞑靼。
  河套三镇本身就是兵精粮足,王守仁绝对有这个实力。
  只不过原本是要等他这个皇帝亲征,但一直等下去也不是个事,若是因为他自己的私欲而放任蒙古部落逐渐恢复实力,最后酿成相对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大事了。
  朱厚照允许自己在小事情上任性,比如充实一下后宫,但这种大事还是不能胡来。
  没有他这个皇帝,征漠北就不需要组织三十万、五十万这种大军,王守仁手中的骑兵就足够称霸草原了。
  虽然有些遗憾,不过以后还是有机会,王守仁也不会一下子就打到狼居胥山。
  天子正在书写之间,尤址悄悄的靠近,稍等了会儿,眼见天子端起纸张吹了一口,他便上前说道:“陛下,西北大捷以后,京里是好一番热闹。才子们各显神通,可是出了不少佳句。”
  朱厚照一边把信折好,一边说道:“又有什么稀罕事了?说来听听。”
  “诶。据奴婢所知,这几日以来京中各处酒楼全都是人满为患,才子们凭酒作乐,共庆封疆大事,其中有一首词,奴婢以为最好。”
  “你什么时候也爱好诗词了?”
  “附庸风雅嘛。”
  朱厚照嗤笑一声,“好,朕索性也无事,你念念看。”
  “是。”尤址摆了个相对正经的脸,嗓音也沉了沉,“马映汉阳雪,旗包陇右风。圣君忧边患,河岳见军功!”
  这后两句嘛,旁人念朱厚照还有些感觉,偏偏从这个老太监的嘴巴里出来然他有点别扭,“难为你了,为了拍马屁,还得背首诗。”
  尤址故作冤枉,“陛下,这可不是奴婢说的,是外面才子们所公认,还都说写的好呢!”
  “便只有这一首?”
  “自然不止,另有一句,倒也传得广。庙略占黄气,精神贯白虹。丈夫期报主,看取宝刀雄。”
  “有志气,比拍马屁的好。是谁写的?”
  “好像……是叫夏言。”
  朱厚照微微一顿,“谁?”
  “是叫夏言。”
  这个人,一般还是知道的。
  嘉靖年间,或许是这个皇帝太过于精明,所以诞生了一批很厉害的名臣。
  夏言就是其中之一。
  夏言为官一是廉字。与他同朝为官的张骢因为有嫉妒人、不容人的老毛病,所以曾经想过收拾夏言,但是始终找不到夏言犯罪的证据,哪怕在贪墨成风的政治氛围中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其次是硬字。夏言的脾气非常火爆,与人讲话从不客气,在他之前的张骢手段比较狠,比如说整治吏治、清查田亩,夏言不仅全盘继承,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也是他后来被陷害,但无一人为其说话的主要原因。
  总得来说,也是一心想做事的一代大臣了。
  “这个夏言,现在是……”
  尤址接话,“是举人。”
  “喔,那可惜。”
  “要不要奴婢……”
  “不要多事,让他自己去考。”
  “是……”
  夏言这个名字,让朱厚照忍不住想到张骢。
  这两个人都是嘉靖年间非常有能力的大臣,张骢现在是大理寺卿,这个职位很高,但大概与他期望不相匹配。
  尤其是在正德朝,因为正德皇帝要做许多事。
  干好那些皇帝交代的具体的事的大臣才会受到重用。
  比如说杨廷和,看似不温不火,但先是推广红薯,然后重议礼教,本身还是阁臣,这种人对于那些在他下面的人来说,就很绝望,你怎么才能翻过这座山?
  他的地位也比一个大理寺卿要稳很多。
  但张骢有此结果,也是性格使然,正德五年,他与锦衣卫副使麻斌相交过密,引起天子不满。
  继而从原来的青云直上变得像如今这样可有可无。
  而且他一朝得势之后,为人较为嚣张,在朝堂上猛打猛撞,虽说都是奔着皇帝的心意去的,但朱厚照也得顾全大局,朝廷又不是为他张骢开的。
  正德八年以后,不论是皇帝召见的次数还是具体负责的事情,张骢都逐渐落于人后。后来更是让他去做了大理寺卿,干的就是得罪人的活。
  要知道原来作为军屯的直接参与者,他可是经常与皇帝直接交流的。
  张骢本身也有些苦闷,但他这种人,回过头来再找杨一清为他站台,那是不可能的。
  杨一清又不是笨蛋,只需要一件事就能看透其本质。
  失去天子和首揆的青睐以后,张骢在朝中举步维艰。
  直至此番,也冷落了他近三年了。
  人有的时候是需要教育教育的。
  朱厚照把靳贵叫了过来,问道:“充遂,那个张骢最近老实么?”
  靳贵不知道怎么答,“陛下说的最近,是指近半月?”
  朱厚照:“……”
  “怎么?这半月又不老实?”
  “臣以为倒也不能这么说,只是近来朝中有产业之议,张骢似乎很有兴趣,微臣知道的有数人都被他拉着讨论此事,不过大多并不愿与其为伍。”
  朱厚照叹息,这个家伙人缘是真差,连靳贵都不愿意讲他的好话。
  但不管怎么说,张骢还是非常有能耐的人,更关键是他有几分公心,做事情是考虑这个国家的,这很难得。
  想了想,朱厚照还是决定召见他。
  张骢接到旨意以后分外重视,沐浴更衣的时候都十分认真,没有一点敢糊弄的心思。
  便是在侍从室外等着的时候,也正襟危坐。
  在他之前,朱厚照见的是成国公朱辅,商量的是军学院之事,人走之后,朱厚照在门口瞄了他一眼,斜着眼睛说,“让他进来吧。”
  张骢得到旨意,小碎步似的快些迈进来,而后行大礼,“微臣大理寺卿张骢,参见陛下!”
  朱厚照也不叫他平身,就站在他边上说:“张骢,朕在江南办了几件案子,你都知道吧?你怎么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6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2/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