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470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这样互为犄角,在一处遭遇侵袭时,其他处则马上领兵来援。而且与其他边镇有显著不同的是,这里要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
  这是进攻的力量。
  因为有进攻的力量,所以不管是瓦剌和鞑靼,都不能忽视这里。
  这样一来,朔方镇就形成一个堡垒化的城池,钉在这个地方,叫敌人忽视不了又打不下来。
  如此,防线前推才能有前推的意义。
  当然,这是目前朱厚照和王守仁的设想,百十年后,换了皇帝、换了边将,那就不是他们能管到的事情了,当代的人总想解决千秋万代的事,实际上又怎么可能。
  朔方镇是这样,银川镇、云中镇也是这样,三个军事堡垒、屯兵之地往这里一扎,至少朱厚照可以保证他在世之时,北方的人蹦跶不起来。
  宏观是这样。
  微观上,王守仁还有一些敌人没有解决。
  正德二年之后,朝廷虽然大败小王子,但草原上仍有些残余的力量在汇聚,尤其火筛跑了回去……
  他以为,应当趁国力正盛之时,再进行一次远征。
  按照皇帝的性格,他觉得只要他把河套地区经营的井井有条,有个三万精骑、三步锐卒,就可进剿草原,皇帝也一定会准奏的。
  至于他父亲……
  王守仁也不知这话要怎么回,皇帝如此偏爱、还要再启用,这份君恩,可是重了。
  ……
  ……
  京师,乾清宫。
  朱厚照与礼部尚书林瀚博弈了半天,起因说起来也有些复杂。
  首先是他刚继位时命人修撰的《孝宗实录》,历经四年时间,现在快要修成了。
  其修撰过程也算曲折,原先是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为总裁官,后来陆续都去了,朱厚照又命林瀚,以及礼部侍郎张元祯,翰林院学士刘忠,以及翰林院数名侍讲一同纂修。
  在这个年份,修撰前朝实录是重要的政治资本,就像是镀了金一样。
  而眼下朝廷的用人风向又已改变,知县、知府、布政使这类官职不少人抢。
  这种好事,镀金之人轮不到又谁能轮到?
  朱厚照也不是不愿意赏翰林院的这些侍讲,只不过在翰林院读书、修书几年,就要下去担任一方父母官,他始终觉得这对百姓不负责任。
  有才能是不错,可以慢慢先来嘛,要么是去当副手,或者在各部做员外郎、主事,熟悉熟悉部务。
  这样林瀚却觉得不好,《孝宗实录》不是一般俗务,皇帝这样对待纂修人员,牵强起来说,可以算不孝。
  所以叽叽喳喳半天,说的朱厚照脑袋都疼。
  这个林亨大,每次与他沟通最为困难,他不仅死板、愣头、说得你难受。而且他岁数大了,耳朵不好使,作为皇帝他还得放大了嗓音,不然人家听不到。
  林瀚生于宣德九年,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头发、胡子全白了光,每次过宫殿的门槛,都要有人搀扶。
  多方考虑,朱厚照就动了换掉他的心思。
  但礼部尚书关乎一个‘礼’字,其实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非得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才行。而且还得找个上年纪的,三四十岁当礼部尚书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
  由此,他才想到了王华,不管怎么说,王华也是当年的状元,在清流之中也是有些声名的。
  除此之外,王华在京任礼部尚书,也是便于他儿子在河套行事。
  官场就是人情,有一个这样的爹在京当礼部尚书,只要关乎到河套之事,一般人都得给行个方便。
  这也省得他这个皇帝天天下场给他去站台。
  皇帝轻易还是不要去做这种事,因为影响了官场的平衡不是好事。万一你偏向的那一方人,搞出贪墨渎职或是事情做得一塌糊涂这类丑事,到时候不是弄得皇帝自己都难看么?
  “哎。”朱厚照摇摇头,这些老家伙们最是难说通。
  至傍晚时,内阁最后的票拟全都着人送了进来。
  朱厚照习惯于在晚膳之后走了两圈,然后批上一两个时辰,晚上毕竟安静,无人打扰,所以长时间下来几乎成定例,
  而今日,有一封奏疏引起他的注意。两个原因,一是上奏的人是山阳县知县张璁,这是个名人、也是个狠人。二是这个事情,少府官员克扣银两、地方百姓民怨沸腾。
  王鏊给的票拟,是要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以及少府一起来查,而后将实情禀报。
  朱厚照多了一个心眼。
  他批示的是:朕知道了。
  但转头则叫锦衣卫入宫。
  百姓生活本就困苦,不能任由这些官员这样胡乱施为。
  如果要掀大案,那就掀大案,正好也可以看看张璁的成色。


第五百一十二章 张璁
  朱厚照之所以说要看看他的成色。
  是因为张璁这人在历史上真的很厉害。
  只不过一个大礼议让人觉得他像个政治投机分子,恰恰主流的文人最是瞧不上这种人。
  再加上后来他当了首辅以后,手段特别激烈。
  尤其关于土地兼并和整顿吏治这一点,张璁解决起来相当强硬,史书记载其‘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
  干这么两件事的官员,哪个能逃得了文人的那支笔?
  实际上,很多后人在考察张璁的为官、为人时,也有是将他与张居正相提并论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张居正的那种贪腐表现实际上还不如张璁。
  张璁是为官清廉之人。
  因为这个风格,他是几上几下,而几次致仕离京,都犹如一介寒儒。
  不过官场对于人的改变很大,同一个人在三十多岁和四十多岁还不一样呢。
  即便都一样,朱厚照也不可能骤然把一个知县提的多高。人的能力本身就是要在风浪之中锻炼和体现出来。
  对于张璁本人来说,初任山阳知县时,他还是很满足的。
  张璁生于成化十一年,至今年已经三十五岁。他没有什么厉害的父辈,只是人还算聪慧,也比较好学,所以少时而有才名。
  可惜连续多次入京科举,都未能得中进士。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二十来岁还天天读书、完了读了还不中进士,这其实是个很大的压力。
  从那时的境遇,到此时当个县官,如何能不满足?
  也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张璁倍加珍惜,他自认为官还算用心。
  淮安府山阳县是江淮平原地区,耕地众多、人口也众多,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种地、纳粮。
  然而几经考察下来,他发现县里的大家族往往占地百顷,但生民却无立锥之地。
  并且县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就是他自己的衙门里,也有不少人总是向着大家族说话。
  张璁却不管这一套,正德元年,山阳县有一桩侵占田亩案,他坚决护着百姓,就是不把土地判给几个大族。
  事情闹到凤阳巡抚那边,
  恰逢当时扬州、淮安因为盐业的事情颇受朝廷关注,锦衣卫、御史时常来查,倒也没人敢顶风作案。
  此案之后,张璁名声大作。
  正德二年,朝廷决定要在南北直隶之间修一条宽阔的大道。
  张璁在京师里待过,而且他亲眼瞧见过朝廷是怎么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穷苦百姓的生计问题的,因而他很快反应过来这是个机会。
  之后便是积极的运作、协调,山阳县有许多百姓都到了工程队中去,靠着一把子力气,也能挣几个工钱。
  这样种地、做工,都有他这个知县使劲,当然是有些效果。
  只是正德三年以后,境况逐渐变差。
  工程队不再按时结算工钱,一开始拖三五日,理由是本身也无银钱,好在过段时间就好了,老百姓都不是好于闹事之人,也就算了。但之后却是七八日、然后十天半月……
  至正德三年冬,经常性的是三四个月的工钱还不结。
  春节时又说节后可以结。
  到了时间点结倒是结了,只结了一点点,这样老百姓自然不愿意。
  张璁这个县衙也开始‘热闹’起来,隔三差五就要有人递诉状。
  为此,他已经找过少府的官员和工程队了,但没有一人愿意拿出银子,呈递奏疏是他最后的动作,也是掀桌子的动作。
  这边上去,
  那边就有反应了。
  少府在内阁是分设几个清吏司的,主管这一块属于工事清吏司,清吏司下分项目,每一项目有郎中。
  像这种线性工程需要分段管理,因而郎中之下以府为界,各设主事。
  淮安府便是有一个主事。
  他的治所也在山阳。山阳,本就是府治所在地。
  这名主事名为闫理文,这日清晨他收到消息之后便神色匆匆出了门。
  所去的方向乃是淮安知府的府衙。
  后院之中,他把东西拿给人看。
  “朝廷的旨意,是派人下来清查此事。田知府,这是你的地盘儿,守土有责,你可得有个主意啊!”
  淮安知府名田若富,他本来在捻着咸菜喝清粥,结果放下筷子一看这纸条儿,便再没拿起筷子来过。
  “这怎么叫我守土有责?这事儿是修路上的事,修路是少府主管,本官又怎么守土?”
  “怎么守土?”提到这个闫理文还要生气呢,“那个山阳知县张璁,是不是您的属下?归不归您的管?他上那封奏疏捅了这个篓子,便是招呼都不和自己的上司打?”
  “闫知县此话何意,难不成是我暗中唆使?!”
  两人拌了两句嘴,但也仅此而已,银子他们都是拿了的,不会有叛徒这种事,谁也不会和自己过不去。
  “能不能把这个山阳知县撤掉?”闫理文想来个粗暴的法子。
  “这个时候撤人?此地无银三百两,便是无事也该有事了。再者,即便只是七品知县,也是朝廷命官,除非是谋逆这类大罪,否则便是本官也不能轻易撤其职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4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0/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