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423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而且可不是皇帝嗜杀,这帮人都在一起聚众谋逆了,放在任何一个时候,那也是个诛九族的大罪吧?
  总不能这还怪皇帝掀大案。
  当然了,锦衣卫的动作一大,皇帝遭行刺的事情就瞒不住了。
  很显然的,
  他一到坤宁宫,夏皇后哭哭啼啼的便来了。
  “陛下……”


第四百六十七章 皇帝心胸
  有了皇帝的首肯,锦衣卫就开始抓人了,为首的有三人,江同祖、马益谦、陆孟。
  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这些人和行刺皇帝的大案牵扯在一起。
  不过仅凭他们私下里所散得那些怨气,也足够抓他们了。
  而行刺的消息一经走漏,一下子便惊动了满朝的大臣,内阁三位阁老再加六部尚书,以及大理寺卿、都察院等朝廷重要的大臣,要么是给皇帝上疏规劝,要么就递条子入宫面圣,其他一些臣子就更不必提了。
  这也是朱厚照烦躁的地方,他出宫一次碰上这种事,以后这些儒学的老头估计要更和他烦了。
  这几日,后宫因为此事不安宁,乾清宫也是如此。哪怕是一向‘纵容’他的王鏊也出言稍生硬了些。
  “皇上身系天下万民,肩负祖宗江山社稷,御极以来颇多善政,也一向稳重,却不知缘何总是沉迷于出宫野游,且原先只在皇宫,渐而又远离京师,京师乃为国本,稍有差池便是地动山摇。臣诚拜乞恳,伏望陛下以社稷为重,再不行此类事!”
  “先生不要急,朕走得远也带了不少人,所谓的刺杀只是有惊无险。”
  “陛下!”
  “好了,好了。朕答应先生,至少今年不会再随意出宫了。”
  王鏊算是了解皇帝的,听到这么句话,便不再过多去烦了,只是说道:“陛下,您真是吓死老臣了。万一有什么闪失的话,老臣便也舍了这条老命算了!”
  “神武卫、锦衣卫和东厂都叫朕给带上了,能出什么事?而说起来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人不闹一下,朕还不知道就在京师还藏了那么多心怀反心之人!”
  “微臣入宫的时候,锦衣卫已经在抓人了。”
  “朕却没见几封说厂卫之害的奏疏。”
  “行刺天子是天大的罪。”
  “先生就从不担心朕会让厂卫之害加剧。”
  王鏊拱手,“陛下待老臣以国士,臣也明了陛下之志。所谓厂卫之害,是在君主软弱或是昏庸之时才有的,发生在正德朝是绝无可能。”
  朱厚照心里舒坦,“知朕者,先生也。”
  “不过,微臣也恳请陛下,尽力勿要牵连过多。”
  “这话已经嘱咐锦衣卫了。”朱厚照不再提此事,转而问道:“朕出去了两日,可有什么其他的事?”
  王鏊点点头,“关于宾之先生。”
  “李阁老?他怎么了?”
  “臣已尽力挽留宾之先生,不过他似乎去意已决,这些年来他接连丧子,担着内阁的重任还好,这一卸下来,心志便枯了。”
  朱厚照抿着嘴唇。
  “人活着总要有个奔头,他已无子,再无事,一年便如十年老了。再说,这重任不是还没卸呢吗?”
  “是,可他确实无意庙堂了。”
  “他是哪里人?”
  “祖籍是湖广,不过他从小就随父在京城居住。”
  “京城不好,许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心里难受。朕给他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不如就让他到应天。调现在的应天巡抚何鉴入京。何鉴两任巡抚地方,宣其入京为上。”
  何鉴这个人,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
  但他用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清名。不是沽名钓誉之辈,所以其实所谓的名气即存在感,不是那么强。
  他原先在河南任过知府,遇到灾荒之年,他开仓赈济,仓粮不够又处处筹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想方设法给百姓贷款、牛种,具体的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应天巡抚又是比较重要的职位,其治下苏州府、松江府,每年的钱粮都冠绝两京一十三省。这两年他做得还是不错的,种田种不出物资极大丰富的社会,但是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水利之事,且没有恶名,这在封建时代,已经属于造福一方了。
  当初派他去应天任巡抚就是看重他在河南、山东、四川等丰富的地方履职经验,而且他是从知府、布政使衙门参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布政使、巡抚这样一路路坐上来的。其实是朱厚照比较看重的官员。
  现在地方官都干到巡抚了,也差不多了。
  “陛下属意他到何处任职?”
  朱厚照略作思考,“调任工部左侍郎。”
  这话一出王鏊就明白,其实是为了让其接工部尚书。
  现在的工部尚书曾鉴已经七十三岁了。满朝之上,就属他年纪顶大的了。另外的礼部尚书林瀚,与曾鉴一样,也是宣德九年生人。
  不过林瀚的身体好很多,而工部尚书曾鉴已经几次告病,七十三八十四,这个年纪了如果老是生病,身体是熬不住的。毕竟就是年轻人连翻生病,也要虚弱一段时间。
  问题就在于李东阳会改变主意么?
  朱厚照对此还是有些在意的,他对王鏊说:“你若是劝不住,那就朕来劝。他们三位都是先帝留给朕的老臣,而即便不提这一节,刘、李、谢三人也都是贤臣,只是有时候与朕有些意见分歧,这一点,朕并不真的责怪他们,作为内阁,有时也比较无奈。”
  当一个国家的领导,心胸务必要宽广,多少明君有时即便对某个大臣很不满意也会忍了那份委屈。
  这一点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那样当时是爽了,可最后一定会离心离德。
  再者,他是后世来人,做的许多事,当世大儒本身就肯定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发生一些争执这多正常。挺大的老爷们,不能这点恩怨都在心中难以划开。
  “再者,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相互之间总也免不了一番恶斗。不过朕还是希望,争斗之下能有底线。一步阁老、一步阶下囚,这种极端的政治氛围,朕并不喜欢。老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从内阁下去的人都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为国操劳几十载,如果最终总是免不了被清算,朕也于心不忍。”
  王鏊听皇帝这番话说完,实在是觉得动容与感动,帝王心胸宽广至此,他们这些当大臣的,别的都不必再多说了,唯效之以死耳。
  甚至于王鏊都有些鼻酸目红,口中称道:“吾皇真为一代仁君。”
  “即便如此,还有些人欲行行刺之事。”
  这么一说,王鏊心中愤怒骤起,也就是他妈的行刺没成,真要成了,大明痛失这么一位帝王,那就是天大的灾祸!
  “行刺君主,已为不忠不孝之徒!势必人人得而诛之!”
  这么说起来,李东阳的这桩事,出得还真叫一个恰到好处。
  几日之后。
  内阁首揆李东阳和谢迁果然递交辞呈乞骸骨。
  按照正常的礼节,皇帝即便同意了,也会拒绝,这样作一作挽留,大家面子上都好看。等到大臣接二连三继续乞骸骨,那么这个时候再答应。
  基本上,李东阳和谢迁也是走得这一套流程。
  不过到第三次的时候,
  皇帝在奉天殿之上主动提及山东巡抚刘健刘希贤。
  “当年希贤公也是乞骸骨,朕不忍先帝托孤之臣遗落乡野,因而授意其巡抚山东。两年以来,山东虽说时有灾害,但自巡抚而下每次处置都颇为得力,灾民也往往得到妥善安置。东三府原就繁华,锦衣卫与朕禀报如今那里是田连阡陌惟栽黍,水满池塘乱奏蛙。西三府因交通不便,略微差些,但希贤公也屡屡亲至州县,一是兴水利,二明刑狱。朕每闻之,心怀大慰。李阁老与希贤公一样,都是先帝的托孤之臣,当日朕舍不得希贤公,正如今日朕舍不得李阁老乞骸骨一样。”
  “况大明朝疆域万里,生民百兆,仅一个希贤公还是不够的,所以朕心心所念者,便是李阁老也能够替朕再巡抚一地。就当,朕是代那里的百姓与李阁老托上这么一句话。”
  这是在早朝之时,皇帝轻声漫语、一点一点讲出来的话。
  朝堂之上,左右两边文武百官俱在,可以说把这份君臣之间的暖意烘托到了极点。
  李东阳是能做决定的一方,但皇帝如此表述,他不能够姿态过高。
  而且如果没有刘健这样的先例,你还可以说皇帝是有什么其他的动机或心思,可因为刘健,这件事现在变得很纯粹。
  就是皇帝舍不得贤臣,就那么简单。
  李东阳知道王鏊的话是皇帝的意思,但他没想到皇帝还会在王鏊规劝不成的时候再给他这么大的面子。说老实话,他与皇帝的关系其实并不能和刘健相比,这些年发生的争执不再少数。所以说他也不敢想。
  但没想到,事情会真得到这一步。
  所以说这个皇帝啊……明理起来能让你感动的要死,固执起来又让你气得牙痒痒。
  然而不管如何,到了这一步,皇帝都能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又何况他这个当臣子的?
  李东阳颤着身子跪地叩头,“吾皇陛下,帝德广远,悠久无疆,我国家万年有道之长基诸此矣。”
  这件事的发生,算是在锦衣卫大索全城之时添上了一点暖意。
  但这份暖意并没能迟滞锦衣卫的脚步,江同祖被查到人就在顺天府,毛语文已经亲自骑马去将其捉拿归案了。


第四百六十八章 抓人
  江同祖被皇帝训斥罢官,已经是弘治十七年的事了。
  当时的朱厚照还是监国的太子,而且他自己都具体忘记了当时因为什么事儿训斥的江同祖。
  不过那个时候和现在的朝堂在氛围上很不一样。
  那会儿清流之士极多,朱厚照又屡屡在浙江贪腐窝案、马政等问题的处置上手段过重,因而各类劝谏的声音可以说是充斥着朝堂。
  这和现在许多人天天揣摩圣意、睁着抢着当下一个顾礼卿、下一个宋衡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朱厚照怎么办?
  也只能接连的去驳斥这些御史,碰上激烈的,那么就是革职去官。
  这其中有许多人并无特别大的过错,要说有错就是反对的太过激烈,可在他们自身看来,臣子奏谏乃是该有之职责。
  这样两方自然就碰上了。
  其实离得近的高官还好,特别是那些年轻又见不到太子的官员,过于意气风发,给贬黜了不少。
  江同祖就是其中一人,他们明明刚刚出仕就被朝廷弃之不用,十年寒窗一夜之间便一文不值。这是什么心理起伏?
  这种人慢慢得多了,相互怜悯同情,自然就抱成一团。
  而因为非常年轻,叫他们就此不去想朝堂之事其实也难。
  有明一代,文人的名气非常重要,准确的说是清流之名。
  所以才有大忠似伪,以博直名这样的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4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3/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