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178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奴婢在。”
  “从今天起,你去司礼监领个差事,先从秉笔太监开始吧,以往东宫的规矩就是往后宫里的规矩。”
  刘瑾日思夜想这句话,真的听到了只觉得自己整个人像被抛上了天空,又无端坠落下来,他大喘着气,哆哆嗦嗦的谢恩,“奴婢叩谢皇爷圣恩!”
  “以后不要叫皇爷,不爱听。叫皇上。”
  “是!奴婢叩谢皇上天恩!”
  “大行皇帝的灵柩还在,你不要在宫里闹出什么动静,现在是国丧期间。”
  刘瑾点头,“皇上叫奴婢做什么,奴婢就做什么。”
  “你真这么听话?”朱厚照俯下身子,低声说:“今天是特殊的时候,先前和你说过的话怕你忘记,朕,就再和你说一遍。”
  “奴婢躬聆圣训。”
  说起来他也五十岁了,谨小慎微这么半辈子,眼看要熬出头,心里不知道打量着要做点什么。朱厚照也是要提醒提醒。
  “朕新年也才十五岁,放在民间的家庭还是个孩子,就是中举人都嫌小。但你不要当朕是个孩子,天大的事你不瞒我,罪总归轻一分,再小的事你瞒着朕,大罗神仙也救不了你。”
  刘瑾身子一抖,“奴婢明白。奴婢就是有十个胆儿也不敢欺瞒皇上。”
  “你聪明,轻易是不会惹朕生气的,这是你的本事。如果能实心办事,老实一些,朕保你在宫里富贵长在。另外,今年清明,记得去给魏彬烧点儿纸钱,这是他头一年。”
  嗣皇帝的话像一盆水浇在他的头上,
  他们这些人,以往被人压,就想着有一天要压别人。
  可他们伺候的是这么一个主。
  后面的几日,早朝全都取消,朱厚照要领着文武百官祭奠先皇,直到把弘治皇帝的灵柩送往泰陵。
  十日后,嗣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并宣布改元正德。首先是祭告天地、宗庙,然后身穿衮服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手掌玉玺,就坐龙椅。
  这样,大明朝就迎来了它的新皇帝。
  因为两次举办丧礼,眼下都二月了,但弘治十八年的朝政没正儿八经做过。朱厚照受不了这么乱糟糟的,他在殿上那么一站。
  刘瑾马上上前,“皇上有旨!”
  “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韩文、刑部尚书闵珪、吏部尚书王鏊、礼部尚书林瀚、工部尚书曾鉴,并内阁,大理寺听旨。”
  “臣等接旨!”
  “正月以来,朝廷连遭两项逆事,朝政多有耽搁,自即日起各部堂官回衙,仔细梳理部务,处理这一月多的积政,七日之后,朕要逐一听取汇报。”
  “遵旨!”
  新任皇帝不喜欢早朝这个形式,更喜欢早朝后专门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去和他禀报事情,而且现在皇帝还搞了一个侍从室。
  就在乾清宫。
  以往孝宗皇帝习惯住东边儿,朱厚照下令他住西边儿,反正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有的是地方。
  平日里召见官员一间、吃饭一间、睡觉一间,这都还嫌多余。
  召见官员的一间自然在最外面,进了乾清宫往西一转就是侍从室,里边儿很多东西都被搬走了,现在就是大桌子并着小桌子,再往里就是朱厚照召见官员的地方,这地方有个小门,往里转、往深走就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新皇帝还下令,如果因政务来拜见的官员太多,就要先到侍从室做个记录,排队。
  皇帝本人也能从上面看得出,今天还要见谁。这样有事说事,快进快出,
  到了二月上旬时,新皇登基还不满五天,正是最为忙碌的时候,忽然之间一批快马入了城之后直送皇城之下,那人大喊:
  “西北军报!”
  太监不敢耽搁,接了东西也撒了腿的往里边儿跑,一边跑也一边大喊:西北军报!!!
  此时宫里面,内阁刚见了新皇,一听有太监这么喊便也懒得回去了。
  李东阳连日忙碌下也有些精神萎靡,“先皇刚刚弃天下而去,如今局势还未稳,边疆又起烽烟,国事……艰难如此啊……”
  三人面色都不轻松,很多人都还在看当今圣上要怎么当这个皇上,现在一登基竟然有军报,这一旦处置失当,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百零五章 哪路诸侯要坐这个龙椅,试试!
  除了王琼、彭泽要启程前往浙江,户部左侍郎兼少府令顾佐也有圣恩在身。王琼心里念想着,既然彭泽不与他来往,这个顾佐也是皇帝面前的显人,于是托了王鏊的关系从中介绍,以共商浙江之事的名义和顾佐一并启程往浙江去。
  趁着路上还未解冻,他们也能走得方便些。
  顾佐这个人也有些怪癖,他爱吃玲珑酒楼的酸菜,这次出京办差,要离开很久,所以就多买了些在马车上带着。
  上了马车以后,落下帘子,顾佐说道:“德华兄,请见谅。我啊,旁的不怕,就怕出了京吃不到这一口。”
  顾佐一个侍郎,在朝廷也算是大官了,圣上更是以新机构之首的身份重信于他,没想到竟是这么个人。王琼一时间也是惊讶,但没说什么。
  马车晃到城门口的时候,由远及近的有清脆的马蹄声传来,而且还有声音在喊:军报!军报!
  “军报?”王琼掀开帘子去看了眼,
  只见一匹军马掠着尘烟,迅速的在视线中远去。
  “礼卿兄,你听到了吗?”王琼颇为正色的讲,“是军报!”
  “鞑靼人又寇边了。”顾佐叹息一声,“从弘治十一年开始,鞑靼人几乎每年都会掠边。殿……圣上已经忍了他们几年了。”
  王琼前几年不近中央,许多事都是听闻,远不如现在顾佐说的真实。
  “德华兄,浙江的事可也牵动着西北的战事。”
  “浙江?”
  顾佐收拢袖子,他是少府令,管理的是朝廷的资产,但这些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其实要看在地方的经营情况。
  王琼主动要与他结交,顾佐也不是没脑子,自然知道一个布政使的能量。
  “朝廷要打仗,军需从哪里来?德华兄,你我可得替圣上把这钱袋子给攥紧了。”
  王琼皱了皱眉,“朝廷要打仗?朝中诸公,能答应么?”
  顾佐是韩文一系,韩文又是当年太子府旧邸的铁杆,所以顾佐自然不会说两家话,“现在的朝堂已经不是当年的朝堂了。”
  哪里还有什么朝堂诸公,吏部和户部这两个最为重要的部堂,当年的太子现在的圣上已经很久没有让人染指过了。
  兵部当然也重要,可刘大夏经过打击,实际上力量已经大不如前。
  如果要论权势,当今圣上登基伊始,手中的权势就足以掌控朝堂。
  “照礼卿兄所言,此事已经十有八九?”
  顾佐也不敢十分确定,“除非……有什么意外。”
  权势是没有了,但有些人还能以读书人的傲骨,不计生死的劝谏。
  王琼动得则是另外的心思,朝堂上的人怎么争和他没有关系,他是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机会,现在机会自然来了。
  就是上疏支持圣上。
  只要站得对,仗打不打得赢,他都可以升官。
  顾佐又提醒说:“一旦朝廷用兵,到时候肯定要江南富庶几省筹集军需粮款。到时候这担子可要落在德华兄的身上了。这一节,要早做准备。”
  王琼并不在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一切要看圣上的旨意。”
  其实在彭泽出京之前,他也听到鞑靼人又寇边的消息。
  但他思来想去,还是要上疏劝谏。
  路上经过通州,他有同年伍颐年在此为官,特地前来相送。多年好友相逢,胸腔之中的那种报国理想又激发出来,更加坚定了他这种想法。
  而这个时候的紫禁城,其实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安静。
  新任皇帝给这些年迈的大臣都设了坐,刚刚那封军报,他们也都相互间传递看了。
  朱厚照抄着手斜靠着椅背,“都看完了,没什么要说的吗?边关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士兵,他们可都眼巴巴得看着朝廷呢。朝廷总得有个话吧?”
  一向有主意的内阁在这个时候也沉默了,什么意思还不明显吗?
  就是类似这种大事,内阁可能也很难如皇帝的意。
  “都没话?都没话,朕可要说了……”
  “陛下。”刘大夏最近还沉浸在先皇去世的哀痛之中,他其实心志已哀,拱了拱手道:“老臣以为似鞑靼寇边事,以往先帝时也曾发生过,如何处置,有成例在先,还望陛下能够择一二以用之。”
  “臣也以为,不可妄动。”刘健一向老成持重,对于新皇帝所表现出的锐意,他心中其实是担心,“陛下刚刚登基,正是向天下臣民展现革新气象之时,如果擅起兵戈,一旦战事不利,臣恐有不忍言之事。”
  李东阳也执礼,“圣上少年登基,且决心除旧布新,当此时本应该大发天兵,驱贼于外。但我大明天下是民穷财尽之局,这个时候要打仗,打赢了则天下凋敝,打输了天下也凋敝,臣恳请陛下为千万百姓计,万不能因一己意气,而误了天下。”
  朱厚照脸色沉着,没说什么话。
  那边刘大夏又语重心长,“微臣知道圣上于微臣有些许不喜。可臣是大明的兵部尚书,在朝廷一日就要为大明的江山社稷、为大明的天下苍生执言。当年,先帝曾也问过,说太宗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臣回答,多年积弊之下,如今朝廷的将领士马已远不及太宗时期。即便是太宗时期,亦有淇国公胪朐河之战的失败,现如今有些人动辄就说斩敌数千,可这哪里是容易之事呢?臣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
  “听你们说起来……”朱厚照的眼神扫过众人,“现在这场仗,打了不仅耗费钱财,还容易打败,一旦打败,朕这个新君,皇位都有可能不稳。是不是?”
  众臣不说话。
  眼看皇帝孤立无援,韩文不管那么许多,硬着头皮道:“陛下,臣以为倒也不能这么说。打仗是会耗费钱财,可这仗也不是陛下要打的,鞑靼人越过长城在我境内烧杀掳掠,多少大明百姓暴露在鞑靼的铁蹄之下,这仗明明是他们逼着咱们打!”
  “韩文!”刘大夏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在出兵还是不出兵这个议题上,竟然有士大夫文臣‘叛变’,改为支持皇帝。
  他马上手指着韩文,“你想让正统年间之事再现吗?!如此奸臣之语,你怎么能说出口?”
  韩文心说今时不同往日,当年你是皇帝宠臣,现在我可是皇帝宠臣,还怕你不成。
  “没有人想要让正统之事再现!现在是鞑靼人已经在了,难道我们君臣就在京师龟缩着,当做无事发生?你刘尚书做得到,我可做不到!”
  “你!”
  “好了。”朱厚照眉头微微一皱,“不准吵。”
  众人听皇帝的声音低沉,急忙低头不敢说话。
  “刚刚大司马以淇国公举例,其含义是说,当今天下的将士还不如太宗时,所以这仗是很难打得赢的。那朕就想问一句,这仗什么时候能打赢?”
  刘大夏马上回复:“如李阁老所言,陛下锐意革新,去除弊政,如今刚刚登基,又如此年少,完全可以积蓄几年力量……”
  “听明白朕的问题。朕在问,什么时候能打赢?”
  这个问题让众人一愣。
  刘健接话说:“只要励精图治,也许三年、也许五年,总有一日大明可以胜过鞑靼。”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那到时候一定可以战胜吗?”皇帝继续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1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8/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