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
太子有一次出宫去玩儿,说是有正事,其实哪里有什么正事,在民间偷吃了土法烧制的烤鸡,老实说那年头的卫生条件确实堪忧,结果吃得回宫拉肚子。
那一次事情特别严重,但太子不愿意用自己的错惩罚别人。
弘治皇帝在朝堂上坚定支持太子,不然像没劝住太子的那些宦官都得丢命。
……
……
弘治十五年,东宫太子又因为长兴伯侵地和侵夺良家少女案大发雷霆,盛怒之下就说出要削去长兴伯的爵位,改人袭爵。
事后有官员告状,说太子擅自做主,结果弘治皇帝在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说太子事先已经向他禀告。
类似这些事,在这几年间屡有发生。
……
……
朱厚照是一个懂历史也懂政治的人,他当然知道,放眼中华千年史、几百位帝王,能做到弘治皇帝这个程度的,
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
现在这个皇帝在龙床之上已经奄奄一息,他颧骨突出,嘴唇泛白,常年病痛折磨的他身子骨一点肉也没有,甚至连披散着的头发都是干枯的。
暖阁里,内阁刘、李、谢,包括刘大夏一共四位大臣跪着低声抽泣。
宦官中,除了萧敬以外,其他人皆不许入内。诊治的大夫除了太医院的,还有谈、胡两位在偏处跪着。
而朱厚照则跪在龙床边,听着皇帝一点一点、断断续续的话。
其实皇帝已经非常非常虚弱了,脑袋都转不动,直直又无神的望着上方,说出来的就一句话,四个字:太子、太子。
他始终在这样呼唤着。
而面对自己所信任的这四名大臣,皇帝什么也没说出来,费力的抬抬手指了指他们,又指了指太子,
李东阳看来看去之后,明白了圣意,“陛下的意思是要我等辅佐太子殿下!”
弘治皇帝勉强露出点笑容,眼角也挤出一滴泪水。
众大臣一看如此,就知道李东阳猜对了,于是集体叩首:“请陛下放心,微臣定当全心辅佐太子,为大明造福,为百姓造福!”
朱厚照其实没那么多的决心要表,他也没有呼天抢地的表现,就是拉着弘治皇帝的手,摸索着、温暖着,脑子里回忆这几年的点点滴滴,眼眶中则是泪水不停的打转。
“爹,儿子有幸,有你这样一个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如果说弥留之际,朱厚照还有什么要说,那就是这句。
他相信,这一句也最能宽慰弘治的心。
“太子。祖宗的江山以后就要靠你了。”
不知道为什么,皇帝忽然能发出声音了!
朱厚照以为是自己的错觉,他连忙抬头,泪眼婆娑里,皇帝的模样都有些看不清了,“父皇?!父皇,你好了?!大夫快来看看,父皇能说话了!”
“殿下!”萧敬爬着过来抱住朱厚照的腿,“殿下,皇爷没有说话。皇爷已经……已经崩了!”
砰!
“滚开!”朱厚照不理他,他转身问:“你们都没听到父皇说话吗?!”
四个大臣全都深深埋首。
边上的大夫好像也没听到。
朱厚照有些四顾茫然,他脑子一机灵,等到再一转身,龙床上的皇帝哪里还有喘气的模样,那双眼似也永远的闭上了。
“父皇!!”
朱厚照心如绞痛,他想着以后再也没有人疼他了,再也没有人在他惹祸的时候护着他了,心累、心酸之时,更是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了。
他死死咬着牙,但哭泣还是止不住。
一时间乾清宫的暖阁里,低泣的声音此起彼伏。
李东阳提着袖子擦拭眼泪,“殿下,先皇已逝,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恳请殿下稍缓哀伤之情,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负先皇和祖宗遗志。”
第二百零四章 改元
古代历次皇帝登基都是没什么看头的,因为通常这时候是先皇刚去,嗣皇帝为表孝顺,不会大张旗鼓的操办自己登基大典,即便有钟吕乐器摆放,也都是‘陈而不作’。
内阁这个时候要把一应事务撑起来,而这其中首要的就是要把名分勘定。
朱厚照身子瘫软,刘健便也顾不上那么许多,令左右扶他到往常弘治皇帝才能坐的主位龙椅上坐下,相互之间使个颜色,袍子一撩便跪下,
“微臣参见皇上!”
眼见朱厚照还是没动静,刘健又说:“一月前,孝肃贞皇后薨逝,眼下先皇又龙驭宾天,前后尚不及一月。臣知陛下悲痛万分,但此时人心浮动,国不可一如无君,陛下应以国事为重,力行登基。只有这名分定了,四方宵小才不敢铤而走险。”
朱厚照吸了吸鼻子,“刘阁老听旨。”
“微臣接旨。”
“如今最为重要的是先皇的丧礼,命你率内阁,合六部九卿主官,组成临时治丧专班,负责先皇丧礼一应事务。”
治丧专班是个什么东西,他们是头一回听说,但新皇心情悲痛,又是第一次下旨,不管怎么说,不同意见不能在这个时候讲。
“微臣遵旨。”
“萧敬。”朱厚照又叫那个老太监。
“奴婢在。”
“你仍然守候先皇灵堂,注意约束各宦官、宫女,任何人不得在此时侵扰父皇!否则定斩不饶!”
“张永!”
“奴婢在!”这个家伙一直跟在他们左右。
“命你率腾骧左卫、羽林左卫、右卫在京中维护治安,确保国丧期间,天子脚下各方安定,若真有宵小在这个时间点作奸犯科,即刻捉拿,以不敬先皇之罪论斩!”
“是!”
朱厚照从座位上站起来,“刚刚刘阁老说的对,朝廷在一个月之间先后痛失先太皇太后和先皇,连遭逆事之下,说不定就会有些人心怀歹意,以为朝廷此刻无人了!现在就是要告诉他们,紫禁城,朱家,还有朕!”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话间的时候,六部九卿中其他主官也都到了,毕竟六部就是建在皇城的边上。
“启禀陛下,还有一件事。”刘健执礼说:“反正各部主官也在,微臣几人是否先将先皇的庙号和陛下的年号议定。”
给已逝皇帝上庙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事宜。
“朕的年号……”朱厚照也不和他们客气了,“就用‘正德’二字,《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朕想取其中‘正己以治民’之意。”
一般来说这是个内阁几位大学士一起拟定的。但新皇帝自己勘定年号,也不能说不行。况且,这个名字起的也没什么不好。
是没什么不好,但是谢迁这个时候提醒,“陛下,正德这一年号为西夏崇宗李乾顺用过。”
朱厚照一愣,这他哪里知道?
特么的历史上这名字也是你们这帮人拟出来的呀。
“朕不能用吗?”
“当然能用。”
“当然能用就用,明年改为正德元年。你们赶紧为大行皇帝拟议庙号。朕要去看看母后。”
张皇后啊,
现在是朱厚照唯一的亲人了。
新老皇帝的更替在男人看来是权力的转移,朝局的变化。女人在这个年代是附属品,哪怕是皇后,她的心情似乎也不被关注。
朱厚照见到她的时候,两个人像互相的救命稻草,不用说什么就先抱在了一起,明明各自伤心,却又要相互安慰注意身体。
张皇后现在也就剩这么个儿子了,她捧着儿子的脸颊,眼睛已经哭红肿,“照儿要坚强起来,以后这天下的万千臣民就都指着你了。若是有什么委屈了,就到母后这里,母后听你说。”
弘治皇帝身体不好,但张皇后的身体还是可以的,她还要再活几十年。
“母后你怎么样?”
这么一问,张皇后眼泪也扑漱漱得往下掉,手中擦了擦鼻子说,“母后也没别的,就是想你父皇……”
朱厚照有些神情恍惚,他还记得就在这坤宁宫,弘治皇帝和他们一起坐在这儿笑呢。
晃了晃脑袋,他把这些情绪甩出去,又怀抱着张皇后,“以后我侍奉着母后。”
“皇儿,当年延龄和鹤龄各有一个女儿,母后想把她们接进宫里来。”
“好,这事儿,儿子让司礼监的陈荣去办。”
……
这个时候朱厚照没有多少时间在这里叙温情,找他的人太多,哪怕是尚衣监都要寻过来。因为新皇帝和老皇帝的身材不一样,所穿的龙袍自然也就不一样。而且这玩意儿还不能提前定制。
所以现在务必需要朱厚照腾出点时间,把身材量一量。
另外,还得搬家……
但朱厚照觉得自己换地方睡不着,就吩咐暂时先不要。
奉天殿。
内阁和六部九卿最后议处,大行皇帝庙号为孝宗,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嗣皇帝对此没有异议,照准执行。
除此之外,一般这种时候还要赦免犯人,以让天下人有感于新皇帝的恩德,这类常规操作朱厚照也都没想法。
这么一通忙下来,太阳已经落山。
到晚间用膳时,朱厚照这才注意到边上伺候的刘瑾气喘吁吁但精神饱满,笑他是不敢笑了,但是干劲明显比平日里要足些。
一朝天子一朝臣,外臣还不明显,内臣是太明显了。
萧敬这个以往皇帝身边的红人儿,现在就只能在灵堂里,哪儿也出不去。
“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