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5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
  经过两个月的初步收集民间意见和范本,朱由榔撒出去了超过五万两银子的赏金,翰林院和礼部吸收了不少想法。
  其中,有一位江西吉安的老秀才,在私塾里教授多年,将南北朝时期就流传的《千字文》做修改和增加,增至两千字,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常用字,被礼部直接采纳。
  这位老先生一步登天,被任命为江西督学。
  还有人进献了自己的简化字方案,被礼部采纳后获得重额赏金。
  不少大儒亲自出山,主动报名到编纂队伍中来。这种惠及天下百姓的千秋伟业,但凡是个有理想的读书人,谁不心动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四本教材逐渐成型。
  接着就是招募教师,腾出学舍。
  学舍好解决,之前抄了这么多家,空着作甚?其余一县当中没人被抄家的,再从内帑出资,修建学校。
  为了凸显重视,朱由榔将皇室在南京内城外的两处别苑拿了出来,作为上元县和江宁县小学的学舍。
  为了招聘足够教师,朱由榔将教师待遇,根据不同等级,定为到正九品至从七品官员薪资计算,且教师也是有官身的,如果干的好,可以提拔为府督学、省督学,甚至进入礼部任职。
  理论上最高可至礼部尚书。
  而且门槛也不高,童生以上,只要没有犯罪记录就行,集中到府里先集体学习培训两个月,毕竟教的有些知识,这些学八股出身的士子也未必会。
  不过编写的教材通俗易懂,还配有图画,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础,自学起来也不难。
  所有官办,准确来说是皇家办的小学,全部免收学费,教材也免费发放一套,学生自己只需要准备笔墨即可,即使是穷苦人家,拿树枝沙盘练习,也能学习。
  为了吸引穷苦家庭入学,朱由榔还狠下心来,多掏点银子,所有入学的孩子每天可以在学校吃一顿免费午餐。
  午餐其实没啥营养,成本也不高,基本就是些粗粮,但对许多经济困顿的底层农民家庭而言,能减小不少负担。
  很多农民出于“占便宜”的小心思,也愿意送自家孩子进去。
  印刷方面,启民书社本来就是皇室产业,根本无所谓利润,甚至还得倒贴一点,翰林院和武备局联手,绞尽脑汁在技术上想办法,尽量压缩每一本教材的生产成本,好便于普及。
  最后递到朱由榔手中的,是四本薄薄的小册子
  由于在材料上尽可能压缩成本,所以看起来并不精致,甚至颇为粗糙,也就比报纸强一点。
  每本大约也就一百多页的样子,上面用标准宋体印有《文言》、《数学》、《历史》、《格物》。
  翻开文言教材,编纂组最终采取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启蒙教材之一——《千字文》作为范本,以那位江西老秀才的方案,扩写修改千字文,作为识字教材,识字内容过后,则是精选的十二篇古代典籍文章,作为文学启蒙。
  课文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除了四书和春秋只选了六篇精简的参与其中,其余六篇都摘取自唐宋散文和《战国策》等先秦散文。
  数学教材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以问题带入,设置了大量例题来逐步说明,主要涉及简单的四则运算和几何知识,最多也就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地步。
  历史教材算是下了功夫,将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主要历史脉络大概描述了一遍,没有讲流水账,而是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在给出答案,介绍这些朝代的政治得失。
  这种对历史的评价自然是众说纷纭,反正眼前的教材都是几十个大臣和鸿儒超了两三个月的结果。
  最后的格物教材是最没争议的,因为整个编纂过程基本上都是翰林院那帮科研狗的独角戏,最多让几个传教士参与,又给礼部润色审核一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第55章 小学(下)
  光烈三年,十月初
  南京礼部下辖的新衙门,督学司,正式揭牌。
  虽说新建的五百所小学在管理上归属朝廷和礼部,但名义上依旧属于“皇室财产”,毕竟是由皇家内帑出资建立、经营的。
  故而督学司虽然是礼部下属衙门,但要接受宗正府的大宗正吴王朱以海监督执行,每年的账本,要交给大内,皇后王芷审核通过。
  说起来朱由榔自家媳妇的任务是越来越重的,除了后宫事务外,还得管启民书社、海务公司的皇室股份,现在还有督学司的账本。
  一开始王芷建议可以让些内侍帮忙管起来,但朱由榔实在是对太监比较膈应,如今宫里还保留些内侍,也只是怕把这些太监放出去,他们没有谋生技能,估计会饿死。
  故而朱由榔虽然没有废除太监,但也从不新招,太监制度不仅仅是在观感上极不人道,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养成不良风气。
  直到清末,都有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为谋生路,自行阉割,想谋求入宫。
  这对于一个健康的民族而言,很显然不是什么积极向上和进步的文化。
  可随着政局稳定,朱由榔又积极谋求皇室从封建贵族的领袖,逐渐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一过程中,宫廷事务依然非常繁重。
  朱由榔最后选择折中,不任用太监,而是效仿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聘用女官来打理宫廷事务。
  而女官的最高上司,就是皇后。
  所谓女官,并非单纯的宫女,而是由民间聘用考核,签订合同,在宫廷中工作一定年限,有具体品级、俸禄的女性官员。
  这也算是朱由榔的一种对于封建礼教的进步尝试,毕竟女官任职都是在皇家内部的宫廷事务,这是皇帝家事,大臣文官们也管不着。
  而且早在《周礼》当中,古人就已经有女官制度了,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北魏孝文帝、隋文帝时期,女官地位甚至要比宦官高得多。《红楼梦》里,贾元春在宫中担任“凤藻宫尚书”,这个“尚书”,就是女官职务。
  只是过去的女官制度更像是后宫的补充,而朱由榔所设立的女官制更加完善、正规,并且不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年限后,就可离开宫廷。女官不是皇帝的妃嫔,而是和文武官员一样,是皇帝的臣子,更确切的说,是皇后的臣子。
  -------------------------------------
  应天府,上元县小学是全大明第一家开门的皇家小学堂。
  大量的达官贵人们都想把自家孩子塞进去,因为他们都听到了风声,说是日后皇长子朱慈煊六岁以后,会被送进小学读书。
  这下子顿时让全南京的勋贵、文官、士绅、豪商们兴奋起来,要是自己啊孩子也能送进去读书,岂不是从小就能和太子爷建立交集?
  这是家族日后飞黄腾达的良机啊。
  结果按照计划,上元小学招生五百,最后来报名的家长却多达四千。
  而且其中不乏军中公侯伯爵、朝中尚书侍郎一大堆,吓得督学司连忙派人来解释,表示由于南京人口众多,督学司这边规划,光上元县就要建设四所小学,教师资源都不差,不一定非得挤这上元一小不是?请各位大佬不要心急。
  但诸位家长只是表示呵呵。
  大家又不是图着什么教师好不好来的,真要学学问,这些家庭哪一个请不了名师?
  关键是太子爷啊!能和太子做校友,那日后是多大的政治资本?
  最后还是闹到了天子跟前,让朱由榔哭笑不得,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就抽签决定,但虽说是抽签,不过有个死标准,没有功名、爵位、官职的一般家庭,比例不得低于五成。
  他的确有把自家孩子日后送到小学读书的想法,集体生活是培养人的好方法,关在后宫里,早晚要变成废物。
  作为一个父亲,朱由榔都已经规划好了,这小子六岁就送到上元县读小学,日后还会设立府一级的中学,读完中学,扔到城外的大明兵学苑里好好操练两年,最后再找个不算太危险的偏远边塞去当几年基层军官。
  等磨练的差不多了,才调回来学习处理政务,即便如此,也得先从府县一级熟悉起来。
  否则一直养在皇宫大院里,搞不好又变成个朱允炆、朱祁镇那种大煞笔。
  反正朱由榔自信再个三十年再退休不成问题,在此之前,有的是时间慢慢培养。
  数百里外的杭州府中
  杭州知府顾炎武亲自出席了杭州府第一所皇家小学——钱塘小学的开学仪式。
  按照督学司的计划,第一批五百所小学堂,主要作为尝试,等通过实践健全制度以后,从明年光烈四年开始,以每年五百所以上的速度向全国普及。
  虽然朱由榔采取了不少打压士绅、平衡文武的政策,但整个光烈朝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反而大大提高了。
  尤其是对于秀才、童生等底层读书人而言,原本只不过是人厌狗嫌的穷措大,除了读书科举外,撑死就给哪家地主教教私塾,或是给别人当账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而朱由榔的一系列政策下来,读书人可以去吏部、市舶司应聘为官吏,也可以去皇家小学应聘为有品级、俸禄的教师,如果年纪尚轻,还能去兵学苑当学员,走武官入仕。
  再加上海贸和商业的繁荣,大量新兴的商业行社们,也需要聘用不少读书人作为账房、掌柜。
  结果就是,现在整个大明,只要是读书人,基本都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乃至于民间行社为了聘用人员,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才能和官府抢人。
  乡间一般私塾,都已经开始缺先生了。
  顾炎武也颇为重视杭州府各县小学的建设,虽说整个政策主要是由皇室出资,但实际执行上,由于教育普及水平直接和政绩挂钩,地方官员想发设法也会给学校弄点优厚政策。
  比如杭州府,就有入学补贴政策,凡入学学生增加一人,府衙会给学校每年七钱银子的补贴。
  一年下来,全府八所学堂就是两千多两白银。
  顾炎武即使是在新政派官员中,也算是比较激进的一类。
  在朱由榔普及教育所激起的大讨论中,顾炎武一向主张,不只是应当建立县一级学堂,而且要强制全国适龄儿童入学,如果逃避教育的,应当处以罚金。
  支持这一想法的还有王夫之、连城璧,以及黄宗羲等人,但最后上面并未采纳,倒不是有什么不好,而是此时财政不允许。
  就算不用内帑,而是使用国库,这也是一笔巨大开销。
  至少在此时,北伐才是第一要务,所以财政上不能过度向教育倾斜。
  顾炎武为了凸显重视,将自家两个小外甥,徐元文、徐秉义都送进了学堂念书。
  顾炎武作为后世着名的明末思想家,在自己主政的杭州府,他继承了当年“江左狂士”李贽的男女平等主张,认为女童也应当进入学堂读书。
  但这个思想实在太过激进,而且男女同校,对于深受宋明理学熏陶的明代社会,也难以接受。
  但顾炎武却坚持己见,他在报纸上投稿文章,表示“母者,人之初师,育女,当为育人之要。”
  意思就是,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如果女性没有文化,又怎么会抚育出优秀的后代?
  这种思想虽然还是有局限性,只是把女性当做“母亲”的身份看待,距离真正的妇女解放运动还有巨大差距,但在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明理学社会,已经相当进步了。
  于是乎,顾炎武自掏腰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集资在杭州修建了第一所女子小学堂。
  结果被几个迂腐的士子告上南京,但最后却是得到了朝廷和天子的认可。
  教育普及,没道理忽略女性,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就是要解放女性的生产力。
  但饭毕竟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所以目前官方虽然允许并且支持民间自办女校,不过皇室学堂的女校还没有铺展开来。
  归根到底,战争还没有结束,现在还不是放开手脚、大干快上的时候。


第56章 改组机构
  度田工作初步完成,可见的是,大明的土地和阶级矛盾,在未来几十年内,应该都能得到巨大缓和,毕竟日后拿下北方,被战争和灾荒摧残殆尽的北方各省也能吸纳大量移民,这为朱由榔的改革争取了时间。
  教育普及工作,第一阶段五百所学堂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第一批入学少年孩童就超过十万。
  川陕局势趋于稳定,文安之进驻西安,已经开始拉拢分化光复右军的姜镶旧部,姜镶自然没什么抵抗力,经过从大同到关中的转战,其中光复右军吸纳了大量山西义军,大大稀释了姜镶控制力。
  再说面对朱由榔和朝廷这条大腿,手下将佐们凭啥非得在你姜镶手下吊死?离了朝廷的补给,以姜镶的经营水平和此时陕西的物力,明天就得喝西北风。
  似乎所有方面都在欣欣向荣的进展。
  但不愉快的事情总会自己找上门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