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涉案多少?”
朱由榔坐在乾清宫中批示奏章,一本浙江按察使常延龄的奏章全文展开在案桌上,桌前则是分管财政的阁臣堵胤锡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夫之,分次而坐。
在内阁改制后,不仅内阁宰执们权力无二,都察院的职权也今非昔比。
之前瞿式耜就表达过忧虑,君权失去限制,会酿成恶果,内阁权力过大,而没有监督,同样不是好事。
倒不是说担心他们架空皇室,而是如果阁臣滥用权力,胡作非为怎么办?
于是乎,都察院成为了朝廷所有部门中,唯一不受内阁辖制,直达御前的机构,在此之前,只有军队有这个待遇,而且都察院拥有弹劾宰相的权力。
以至于许多人都私下称呼都察院都御史为“监相”,地位并不比宰相差多少。
都察院职权加强以后,各省按察使不再隶属督抚衙门,而是直接受都察院辖制,向都御史做报告。
王夫之解释道
“主要是宁波港和台州两港,市舶司官员勾结浙江沿海几家产绸士绅,在港务衙门隐匿了三十五艘船的过关批文,大概逃脱了三万二千两关税。”
朱由榔有些皱眉,随着光复江南以后,一方面局势逐渐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大量新进官员流入朝廷、官府,问题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涉及财政问题,比如说海贸方面,每年几千万两的流水,怎么可能没有人生想法?
转头向主管财政的堵胤锡问道
“财政方面查清楚了吗?涉及哪些官员?”
堵胤锡回应
“主要是洋务院,台州港的两个七品参事,三个八品干事,宁波方面的一个参事和一个通判。已经革职,交给都察院和刑部会审。”
朱由榔颔首,思忖片刻后道
“洋务院的职权,是不是……太大了?”
堵胤锡和王夫之对视一眼,而后堵胤锡道
“这事之前内阁就已经反映过了,洋务院总理海贸、关税、国债、行社、外交,自成一体,财务不用经户部账本,职权相当于户部、礼部、工部部分集合,甚至还有自己的稽查舰队武力。”
“之前生死存亡之时,为图渡过难关,集中事权本是应该,但现在局势逐渐安稳,就算日后北伐,也能按部就班进行。”
“张同敞是可靠的,但如此庞大的部门,若不加以拆分监督,很容易滋生**。”
朱由榔也点头赞同。
之前肇庆的时候,政权还在完蛋的边缘徘徊,为了打赢胜仗,集权是必要的选择,事实上洋务院总揽进出口、关税、土地租赁、沿海工商等等事务,几乎占了朝廷财政工作的一大半,也的确取到了稳定维持后勤和军费的效果。
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毕竟已经过去了,朱由榔倒是不担心洋务院会威胁自己的权力,而是担心这样放纵下去,**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就像后世那个经典例子,如果你在房间里发现一只蟑螂,那么证明蟑螂已经滋生很多了。
虽说不能因噎废食,但防患于未然还是要考虑到的。
“张同敞呢?他没什么意见吧?”
王夫之接口道
“张判院之前也反映过这个问题,希望都察院能派驻监察御史进洋务院。”
朱由榔的确体会到分割事权的紧迫性了,长此以往,洋务院如果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反而会阻碍改革,到时候就不是张同敞能控制得了的了。
想到这里,朱由榔突然醒悟过来,忍不住笑出声来
“哈哈,我就说,一桩贪腐案有必要惊动宰相?这才是先生和而农过来的目的吧?”
两位大臣也不禁笑了出来
“陛下圣明!”
虽说内阁辅臣形同宰相,但朱由榔毕竟不是一般帝王,洋务院是朱由榔当初在肇庆力排众议,钦命组建的,张同敞也是天子心腹,分割洋务院这事有些敏感,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在搞党争。
虽说光烈朝政治风气大不相同,但毕竟许多官员都是从天启、崇祯那时候党同伐异的环境里出来的,自然比较谨慎,怕落人话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故而内阁是在用这桩不大不小的贪腐案来探天子的口风,就连人选都很巧妙,王夫之是天子心腹,堵胤锡则是朝中公认没有派系利益的持重宰相。
朱由榔止住笑意后道
“没必要如此,其他人不言,至少朕是信得过宰相们的。”
“说说吧,内阁拟定的方案是什么?”
堵胤锡收敛后肃然道
“内阁几位同僚商议后的方案是,过去朝廷财政其实被分成两个部分,户部一套,洋务院自成一套。”
“这次干脆将户部和洋务院的财权全部剥离出来,组建一个新部门,只管理财务,就叫财部,再于都察院下面增设一个审计署,专门负责监督核算财务。”
“洋务院的外交职能剥离出来,和礼部相关官员合并,重建鸿胪寺,总理外交。”
“洋务院商业管理职能,与户部相关部门合并为督商署,归内阁直隶,这样下来,洋务院只剩下市舶司和海关职能,改组为通贸署。”
朱由榔一边听,一边用毛笔在空白的宣纸上画出新的朝廷各部门结构图。
这个重组方案,不仅仅是在分割洋务院事权,同时也是在集中一些权力。
比如说之前财政权分署户部和洋务院两个衙门,现在统一剥夺两个衙门的财务权,合并为新的衙门,这样一来,户部就变成纯粹的民政部,洋务院则完全解体,变成专门招商引资和附则海关审核的机构。
如此之后,财政权彻底统一,而户部、洋务院这种职能混杂的衙门,也被分割重组。
朱由榔补充道
“过去鸿胪寺除了外交以外,还要负责朝会、宾客等等杂物,只和六部侍郎同级过于繁杂,外交乃国家大事,还是要重视,就不叫鸿胪寺了,叫……理藩院吧,位同六部。”
改组之后,内阁下辖吏、礼、兵、工、刑、户、财七部,通贸、督商两署,和枢密、理藩两院。
都察院不受内阁统辖,另辖审计署。
新任财部尚书是个紧要位置,负责整个朝廷的财政工作,权力相当于过去的户部和洋务院各取一半,拼接起来,虽说只能管财政,无法涉及其他具体事务,财政预算拨出去后就管不了了。
但毕竟是命脉大权,虽说有审计署卡主脖子,但还是举足轻重,内阁的意思,是让张同敞来出任新的财部尚书。
这样一来,一方面张同敞能力和品质的确可靠,另一方面,也表示这次改组和党争没关系,否则也不会让张同敞这个被针对的对象出任如此紧要位置。
而被拆分出来的通贸署和督商署,分别由张同敞原本在洋务院的手下干将,原来最早通商的广州港市舶司提举使程翼,和原中书舍人谢颖担任。
谢颖也当了快三年中书舍人了,这样一个人才,一直留在身边当个七品近臣不太合适,朱由榔便打算将他放下去任职,新任的督商署令是侍郎级别的高官,这算是越级提拔了。
而中书科则交给新科探花,在中书科实习了大半年的原中书给事章瑜接任。
第57章 南北军工
满清直隶省,天津府,过去大明的天津三卫。
天津城外,十数支烟囱向外升腾烟雾,宽大的砖石厂房里,火热的温度和“乒乒乓乓”敲打声交织在一起。
北方的工业条件本来就不如江南,后世的大连、青岛等地现在还没有开发,人烟稀少,只有天津,靠近京师,江海交汇,平原宽阔,是发展工业园区的好地方。
清廷效仿南方设立的军工机构——神器局,就在此处。
新建不久的铸炮厂里,一名荷兰铸炮师指挥着工人,敲开铸炮的泥模,里面黑黝黝的炮管显露出来。
众人屏住呼吸,在铸炮师的指挥下,和另外一节更加宽阔一点,色泽略显不同的炮管,小心翼翼拼接在一起。
而后将全炮吊起来,用炉火加热,两节炮管逐渐融合在一起。
荷兰铸炮师不禁惊叹
“这实在是天才般的设计!”
经过近一年摸索,在江淮战场上,勒克德浑部好不容易缴获了一门明军五斤炮,迅速派人护送,押回京师后方。
荷兰铸炮师和神器局工匠围绕这门几百斤的家伙,研究了两个多月,又试验了十来次,终于将铜铁内外两层铸造法搞明白了。
终于,到了十月份,第一批新炮从神器局工厂里制造出来。
对于这个方面,荷兰人倒是比满清更激动,因为在此之前,荷兰也没有这个技术。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现在神器局的产量已经初步形成,年产火铳五千支以上,火炮六十门,弹药若干。
绿营新军的整编也扩展到了河南、山东两省,合计将在三年内,编成新军十二镇。
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多尔衮一力铁腕推行。
为此,整治了不少顽固的八旗贵族。
除此之外,孟乔芳逃回河南后,立即写了一封奏章,递给京师。
其中,第一次正视了明清双方的实力差距。
“而今南廷光烈者,人中雄杰耳,文武之能,可彪炳一时,善抚治人心,犹如昔日汉之刘备。”
“故今日南北,当以南强而北弱,南廷坐收江南财源之巨、湖广粮米之仓、岭南通贸之利,又兼器械犀利,实非能以强力敌之。”
“故我朝应对之要,非在军伍,首重人心,唯有重整军民士气,厘定制度,设立规范,安抚人心,方能有制胜之机。”
江南和川陕的接连失败,不仅仅是给明廷带来信心与振奋,同样也是让满清惊恐和反思。
现在轮到满清来思考,自己为啥干不过明廷?
孟乔芳委婉地做出了关键,人心、制度。
满清自入关以后,破坏多于建设,尽失江南民心不说,在北方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稳固统治。
之前凭借军事优势,还能压着更拉胯的南明揍。
但现在,一旦军事上的优势逐渐平衡,种种弊端迅速显现出来。
正如某位教员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本质,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军事上的失败,就是一针催化剂,使许多满清在历史上,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解决的政治问题,显露出来。
比如说农业生产问题,北方人口凋零,又要受到满清官府盘剥,还有大量八旗贵族在北直隶跑马圈地,光军队的供给,就是一个大问题。
多尔衮毕竟是一代枭雄,面对这种困顿局势,敢于直面挑战。
他将孟乔芳的奏章在大朝会上全文朗读,而后开始推行自己的改革。
过去几年,跑马圈地的结果肯定是无法改变了,毕竟八旗才是满清的基本盘,多尔衮要是敢动他们的利益,都用不着明军打过来,他自己就完蛋了。
好在此时的北方,人地矛盾并不严重,甚至说,真正的问题不是土地不够,而是大量土地抛荒。
多尔衮命河南、山西、北直、山东、襄樊各地督抚,招募流民屯垦。
不同于明廷的《民屯令》事实上就是在将度田没收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满清的民屯政策,更多的是将流民招揽过来,给与农具和种子,恢复生产。
租子并不轻,达三成以上,但相较于之前那种完全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