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57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皇后一听这想法,就觉得不靠谱,在全国普及教育,那得修多少学校,聘多少先生,花多少银子?
  朱由榔心中其实也有些惴惴,两夫妻开始仔细计算起来
  结果却是大出所料
  好像真花不了多少钱
  假如一个县建立两所官办小学,配备五名教师,全国大约两千多所,一万多名教师。
  每名教师按照九品官员的薪资来计算,每年耗费也不会超过四十万两。
  再加上书本、教具、笔墨等物资消耗,每年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完全可以解决。
  虽说这样依旧算不上义务教育,但完成之后,每年两千多所小学,可以输出四十万以上文化人口。
  虽然依旧无法覆盖大多数人口,但这样的进步也堪称巨大了。
  而且日后随着受教育人口不断扩大,教师资源也越来越多,义务教育的成本也会逐渐下降。
  朱由榔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能完成让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提高到八成以上的伟业,就非常值得了。
  下定决心之后,次日朝会,朱由榔向内阁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内阁诸位宰执听完后,都有些哑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崇教化的传统,的确如此,但教化和教育是两码事。
  儒家所谓的“教化”,更多是强调道德秩序,强调伦理关系的巩固,和后世的公民教育是两码事。
  恰恰相反,自董仲舒以后,儒法合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识字,都可以入学,在封建帝王们眼里,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而朱由榔想做的,却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事情。
  但大家也不算太惊讶,因为自光烈朝以来,非同以往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归根到底,时代已经变了,朱由榔的政权不是从谁手里继承来的,而是自己打出来的。
  什么狗屁宗法、祖训,很重要吗?
  朱由榔打算先在几个省份建立一批学校,试点一下,反正都是皇室出资,内阁和大臣们也无所谓。
  第一批五百所小学,主要集中在浙直和江西,教室、学舍都是现成的,之前不是抄了这么多家,没收了这么多地主大院,留着干啥?直接改改,作为各县小学堂的教室!
  朱由榔让户部计算了一下,满打满算,初步投资四十万两,而后每年耗费二十五万两即可。
  皇室每年从商税抽成以及海务公司的收入,大约在两百四十万两左右,完全负担得起。
  等这一批五百所学堂稳定入学后,朱由榔就会继续扩张,直到让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小学堂为止。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教材的编写。
  很显然,朱由榔想趁机和科举改革一起进行,借此推广新学。
  他都想好了,可以规定,凡是小学合格毕业的学生,都享有童生待遇。以后还可以在府一级设立中学,毕业以后等同于秀才。
  初步规划,小学学制为三年,科目很简单,只有四科,文言(语文)、数学、历史、格物。
  文言主要就是识字教育和基础文化,数学则是一些简单的运算几何知识,格物则是各种基本科学常识。
  而历史这一课的专门设立,是朱由榔听取了内阁宰执们的意见后,添加的。
  历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如果只将政治教育单独列出来,会显得过于空泛单调,不如将政治教育融入历史学科当中,作为学生的启蒙。
  教育学生民族的历史进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
  可是,如何编写出既准确,有水平,又能通俗易懂,易于自学,还能尽量压缩文本,降低成本的教材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啊。
  朱由榔将这一任务提高到国家战略的水准,重视程度丝毫不下于一场全国战争。
  由内阁负责,礼部牵头,翰林院参与,天子亲自审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朱由榔自己肯定没这本事,但他相信群众的智慧。
  于是乎,让在整个南京城乃至全国士子都趋之若鹜的一件事发生了。
  朱由榔以天子的身份,在《启民报》上亲自刊登文章。
  注意,这里用的不是圣旨,而是以皇室身份,向全民传达意见。
  这是破天荒头一遭,过去哪怕光复川陕这种大事都没有过。
  而文章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号召教育普及,认为朝廷和皇室,有义务,为每一个大明子民提供基础教育,就算现在无法普及每一个人,也应当尽量努力地创造条件,接近这一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以太平之政,莫过教化,教者,政之首也”
  “朕尝闻有穷兵黩武而亡国者,有穷奢极欲而亡国者,有残民暴政而亡国者。”
  “未尝闻以教育而亡国者也。”
  文章最后,直接开出赏格,号召全国士子和读书人,可以主动投献自己编写的教材,只要礼部审核后,觉得有可取之处,就可得赏银两千两,录用为官。
  如若写得特别好,甚至能被天子嘉奖,没有功名的,赐进士出身,并一步登天,任为礼部郎中,赏银五千。
  此话一出,全国无不掀起了一波研究怎么编写教材的风潮。
  报纸在最后给出了新编教材的要求和标准,其一是文本要尽量少,便于印刷普及,其二要有教育意义、准确无误,其三要便于理解,可以自学。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这也不是什么上战场。
  古代文人,从来就有好为人师的风气,这不仅仅只是能得到赏赐提拔,自己编写的教材,如果能得到批准,说大点,自己就能成为日后全天下年轻士子的老师啊!
  要知道,上一个能达成如此成就的,还是编写《四书集注》的朱熹。
  这种名利双收的巨大诱惑,实在能让每一个读书人发狂。
  不到半个月,就有数百读书人进献了自己的作品。
  各种方案千奇百怪,有的将元末明初编写的《小四书》蒙学教材,增减删改,合作一本,有的将《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截取经典问题。
  朱由榔偶尔也会饶有兴致的看一些,其中不乏很有想法的。
  比如有人提出简化繁体字,这其实也不算稀奇,汉字简化自古就有,行书、草书最早就是为了简化书写。
  更让朱由榔没想到的是,关于数学教材的编写,超过三分之一的方案模本里,都提倡使用泰西数字,也就是阿拉伯数字,便于计算。
  明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变革时期,大量的读书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士子,思想其实并不僵化。
  如果你翻开许多流传下来的,明末士子的个人笔录,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世界观,其中不乏相当激进的存在,比如反君主**,乃至于男女平等、良贱平等。
  这些各有特色的投稿,虽说大部分都有缺憾,但可取之处也不少,朱由榔让礼部无论好坏与否,只要对方不是照抄前人作品,有价值的,一并赏赐五十两到一千两不等。
  而翰林院、礼部的联合编纂组,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足够灵感。


第54章 小学(上)
  随着川陕战争的结束,明清之间的碰撞又渐入平息,山西方面义军逐渐向陕西转移,其余留在山西的,也大多分布在吕梁山区地带,陷入和清军进剿军队的拉锯中。
  而陕西局势则稳定下来,姜镶占领关中以后,朝廷也不可能把他马上调走,那不是逼他造反吗?
  先是温水煮青蛙,让秦佐明部押运一批粮草进入关中,补给姜镶部,而后自然是赖着不走了。
  其次,又提拔许多姜镶麾下立有战功的将领。
  首先就是王辅臣,姜镶不是任他作参将吗?朱由榔提他当总兵,封伯爵!
  原本就不是姜镶嫡系的万练,也被提拔为总兵。
  其下还有大量将佐被提拔任用,姜镶都不好反对,否则不是断人前程吗?其他人不说,就王辅臣那种“活吕布”的性子,谁知道会不会来个“义父在上,受孩儿一刀”?
  朝廷更是直接使出银弹攻势,四十万两白银运进来,赏赐各部,拉拢人心。
  对于建制骑兵的编制,枢密院早有备案。
  骑兵计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师级单位的配属骑兵,用于配合步兵作战,计划每师最好有一千骑。
  其二,便是作为战略力量的全编制骑兵
  在光复五军和海军之外,再设立一支骑军,下辖两到三个骑兵师,每师大约五千骑左右。
  新建骑兵部队,以原前军的那两三千骑兵和吴军残部、姜镶部、松潘部合编在一起,再加入新兵稀释后训练整编。
  朱由榔加封文安之为川陕总督,总理西北事宜。
  如今大明官场当中,都知道这位年纪不小的督抚大臣是一匹黑马了,原本文安之在光烈朝中属于边缘地位,算是诸路督抚中的末流,别说和陈邦彦、张家玉相比,就连王化澄都远远不如。
  但经过攻略川陕的实打实成绩证明后,文安之一跃成为主政半壁江山的封疆大吏,与闽粤总督张家玉、浙直总督陈邦彦并列被时人称作“光烈三总督”。
  光烈朝中大臣,最高的自然就是五位内阁宰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内阁宰执们也不可能当一辈子宰相,总有换下来的时候。
  而内阁之下,还有不少位高权重的大臣,常常被人们戏称为“半相”,如洋务院的张同敞、都察院的王夫之,和外放的“三总督”,吏部尚书朱天麟、礼部尚书王化澄,都是有力竞争对手。
  如今文安之强势崛起,倒是让其他人心生紧张起来。
  因为朱由榔又将另一个重任交给了文安之——马政
  既然主政西北,那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解决战马问题。
  文安之已经开始派人积极和青藏、甘肃以及漠西蒙古诸部交流。
  希望能达成贸易合作关系,自从清廷失去江南后,丝绸、茶叶、铁器,这三样和草原贸易的重要物资原产地都丧失了,和草原的贸易已经趋于停顿。
  但人家的需求毕竟还在啊,这些玩意可都是消耗品。
  所以,虽然明廷通过川陕和各方贸易,比较麻烦,要绕很长路,但这却是唯一的贸易窗口,具有垄断性质。
  即使如此,文安之也没有选择直接利用这一优势,学后世的山西晋商一样,对草原诸部大搞经济盘剥,而是在平价贸易,尽量照顾这些蒙古、青藏部落的利益。
  这是朱由榔最欣赏文安之的一点。
  和草原部落的交流,交换战马只是目的之一,政治统战工作同样不能落下,满清能有今日,就是因为当年皇太极眼光毒辣、手段高超,又拉又打,将蒙古部落拉到自己这边。
  中国的本土马种大概可分为三类,西南马、河曲马、蒙古马,其中西南马也就是滇马,个头矮小,但负重能力出色,适合作为挽马,驮运辎重、拉拽火炮。
  蒙古马更高大一些,耐力更强,也是东亚地区战马的主要来源。
  最后就是青海地区的河曲马,比蒙古马更为高大些,但耐力略有不足,适合冲刺,也是优良战马来源,只是数量上不如蒙古马。
  文安之便从两方面下手,对于青海方面,可以直接建立榷场交易,并且以朝廷名义,恩赏册封部落,试图重建当地土司卫所体系。
  而蒙古方面,则先以外交试探,建立贸易关系再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7/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