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26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光烈三年的新春,由于奉天殿被焚的缘故,元旦大朝改在谨身殿进行,光复江南,兴克旧都,以及短暂和平的到来,都让这个新年格外喜庆,但原本心潮澎湃的江南士子们,却陷入了某种复杂情绪当中。
  朱由榔并未隐瞒什么,随着时间推移,有关天子以及年后朝堂巨大变动的不少传言开始散播。
  十二月除夕,内阁辅臣陈子壮外出回府的车驾被数十名士子拦住,为首一名举人,当场叩首,以血书询问。
  “闻天子欲以军将替内阁,颠倒文武之制,敢问学士可有此疏?”
  陈子壮倒是也不慌乱,数千人围观之下,冷静回应
  “是与不是,与尔等何干?此军国重事,当以天枢裁夺!”
  虽让兵丁驱散人群,维护秩序。
  次日年初大朝,有士子数百,于承天门外叩阙
  “陛下尧舜之姿,焉能做如此荒唐事,必是瞿、陈、吕、堵、姜,五奸臣弄权耳!蛮夷刚灭,又有权奸当道,我等士大夫,自当倒贼以还朗朗乾坤!”
  自古以来,学生都是最容易煽动的,尤其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数百人浩浩荡荡,堵在承天门前。
  可宫内大朝却依旧没有耽搁,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就像没看见他们一样。
  这一刻,一种无力感爬上了所有人心头,他们更加深刻地发现,他们对这个横空出世,从肇庆一路打过来的朝廷,竟然如此陌生。
  大朝会之上,随着战事基本结束,各地督抚大臣、军中将帅,大部分汇集京师,他们可不仅仅是来过年的,自东征以来,凡立功、捐躯者数不胜计,也该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谨身殿高台之上,中书舍人谢颖扯开金色绣龙帛书,面对下方站立着的数百文武大臣,涨红了脸,朗声一一念去。
  已故光复中军副将塔天宝,力挽狂澜、身捐王事,追封绥国公,谥武肃。
  已故总兵余龙,追封潮郡公,谥忠简,已故总兵马进忠,追封榆郡公,谥武靖。
  此三将,爵位可由子嗣承袭一代不减等,由天子内帑出资,于军山湖畔立祠堂供奉。
  再往下,阵亡牺牲的其他副将、参将等军职追封,不多赘述。
  虽然残酷,可不得不说,纵使朱由榔万般重视,但大家更为期待的,还是剩下活着的封赏。
  朱由榔坐在丹陛之上的皇位中,正襟危坐,面色肃然,在琉冕之下,看不清表情。
  谢颖清了清嗓子,接着念道
  “光复中军都督、陈郡公李过,沉断英谋、忠勇无双,克立殊勋,加封宁国公。”
  高一功加封鄂国公,郑成功加封威国公,赵印选加封信郡公,刘文秀、艾能奇、焦琏、胡一青、王兴、郝摇旗等诸将共十九人,全部封侯。
  再往下,其余功劳没这么突出的总兵、副将一级还封了二十三个伯爵,再往下就都是散阶了,没必要在这里宣告。
  不过还有一个名字未曾念及,谢颖看到帛书最后,竟是顿了顿,才继续道
  “光复左军都督、齐郡公李定国,先以克复云南,由兴讨闽浙,有救驾之勋,阵战多铎、生擒博洛,功在诸将之冠。”
  “加封武威郡王!”
  此言一出,下面部分臣工议论纷纷,有明一朝,从无异姓王之说,即使是功高如徐达、常遇春,也是死后追封。
  如果这个旨意,是在嘉靖、万历、天启之时,甚至于之前的皇帝在位时,恐怕还没等对方念完,就已经有人冲上去“触柱血谏”了。
  但现在,仅仅是稍稍喧嚷之后,便回归平静。
  因为那里坐着的,不是哪个太后、文官、太监们拥立出来的继任之君,而是真正如同朱元璋、朱棣一样,“削平天下、混一宇内”的中兴之主!
  大朝会结束后,所有人却并未解散,已经六十四岁,年迈体衰的阁臣吕大器再次上疏乞骸骨,朱由榔挽留再三,最后同意,加封其为太子太傅,赐银五千、帛百匹,三公车马、仪仗,命刻立牌坊,御前兵马护持,礼送还乡。
  对于明眼人而言,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吕大器在诸臣当中,年纪最大,身体也素来不佳,年前就多次上疏请辞了。
  问题在于,谁来接替他的位子。
  从之前风波之中,所有人对于天子心中所想都有所揣测,但事到临头之前,也不敢妄下论断。
  但很快,谢颖手中的下一封圣旨揭开了答案
  升武威郡王李定国,为光复军大都督府同知,刘文秀接任左军都督。
  大都督府同知,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是仅次于光复军大都督的职位,由于大都督为朱由榔亲领,也就是说,李定国将成为明军实际上的总指挥官。
  原本平息下来的议论之声,又开始响起,殿中侍御史连忙出前高声维持秩序。
  倒是四位阁臣,以及刚刚请命致仕的吕大器都没什么惊讶动作,大概早就知道了。
  可圣旨还没念完。
  升光复中军都督李过为枢密使,中军都督由赵印选接任,焦琏升任都督同知,同时李明忠升任前军都督同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枢密使李过,入内阁参政。
  殿下顿时寂然,枢密使?这不是宋朝的职位吗?
  当然,其实明朝也有过枢密使,准确来说,是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那时还没有五军都督府,枢密院就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存在。
  很快,下方就有大臣出列,朗声询问
  “陛下,我朝中已有光复军都督府统率军事,当年太祖皇帝废枢密院,就是因为五军都督府已代替其职,敢问陛下,这枢密使岂非重叠?”
  朱由榔闻言看向谢颖,这种大朝会里面,皇帝一般不用亲口说话。
  谢颖望着圣旨接着道
  “设枢密院,有枢密使一人,位同尚书,副使两人,位同侍郎,都承旨一人,承旨若干,均以武官充任,主理军中人事调动、编制、训练、兵械、条例诸务。”
  大臣们一下子明白过来,那名官员也回到位置上,这个枢密院的权责和大都督府并无冲突,但所有人却又把目光看向另一个方向。
  兵部。
  是的,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新成立的枢密院手中权力,和兵部基本重合,直接占了兵部事务的一半。
  明代自土木堡以后,勋贵集团影响力丧尽,五军都督府基本上就是虚职。
  要知道,平常所说的军权,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统兵权、一个叫调兵权。
  明朝中后期,文官掌控朝政后,调兵权基本为外派的督抚们掌控,而统兵权,包括兵械、将领官职调动、征兵等等工作,事实上都收于兵部之手,而文官通过控制兵部,来控制军权。
  可转移目光的百官们这才发现问题所在,之前的兵部尚书,不就是吕大器兼任吗?
  也就是说,此时兵部群龙无首,连个带头反抗的人都没有……
  但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都督府是没事了,那兵部呢?如此一来,兵部还管个啥?
  谢颖接着道
  “征兵、将卒遣散安置、民兵训练、城防建设、军饷、军资审计依旧由兵部负责。”
  不少文官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就是朱由榔想出来的对策,一方面要把军权彻底从文官的影响中拔出来,同时还要让军方进入决策机关,能一方面又要尽可能的限制监督军权。
  既然不能以文驭武,那何妨以武制武。
  朱由榔事实上就是在效仿近代军队的指挥架构,把军权分为三个部分。
  兵部虽然权力大减,只能做些打杂的活,但手中依旧有三个关键权利,其一,征兵权,这是为了削弱军中的地方主义和宗族主义,军官能指挥部队,但不能挑选控制兵源。
  其二,退役安置,如此,军人的退役待遇不再由直属的将领安置,而是由朝廷统一安置,既能防范某些人喝兵血,也能让军人明白自己的待遇是谁给的。
  其三,军饷、军资审计,这项权柄最大,所谓审计不是说由兵部发饷,发饷工作肯定还是枢密院和都督府负责,而是查账!每年军费预算花在哪?花了多少?枢密院和各地都督府都得给兵部一个说法。
  相当于后世的国防部。
  而枢密院的建立,毫无疑问,就是奔着总参谋部去的,很多人误解参谋部,以为就是个幕僚机构,出出主意罢了,其实不然。
  总参谋部总管军队的编制、人员调动、日常训练等等几乎所有非战时的军队事务,是一支军队的“大管家”,也就是所谓的“统兵权”。
  至于剩下的都督府,事实上就是具体指挥战争的司令部了。
  如此,达到兵部(国防部,军事政务与审计机关)、枢密院(总参谋部,军事建设与领导机关)、大都督府和各军都督府(总司令部和战区司令部,军事指挥机关),三权分立,三个机构除了兵部会有部分文官参与,其余全部由军官构成。


第4章 方以智
  这样的制度有三个好处。
  首先,所谓以文驭武最大的坏处,就是上下隔绝,外行指导内行,而现在无论是枢密院还是都督府,都是军官充任,平时建设训练归枢密院、战时指挥归都督府,而且枢密院也就起个统筹作用,具体任务还是要下达。
  其次,如果身边有军校或者军官朋友的人应该都知道,近现代的军官提拔,和古代最大区别就在于参谋制度的引进。
  一个军校生,毕业后,先是分配到基层连排干上一两年,然后如果上面要提拔你,并不会让你直接升连长之类,而是先把你调到团部里当参谋,锻炼一段时间再分配下去。
  因为如果长期在指挥职务上任职,一把手当惯了,很容易养出军头习气,并且专于具体事务,却缺乏大局观,缺少更高的视野和全局部署规划的能力。
  而参谋干久了,也很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情况,一个优秀的新式军官,必须两者兼备,故而采取这种“轮换培养”的模式。
  其三,就是分权了,指挥官虽然在战场上说一不二,但军官调动、日常训练、装备物资却要听从枢密院计划,而军队的总体建设,又绕不开兵部。
  三个部门互相牵制,但又互相交融,一方面职权独立,另一方面人员又流通,一个将领可以今年在都督府下面当总兵,明年又被调到枢密院做承旨,退役后又转任兵部侍郎,管些征兵、审计的文书工作。
  站在百官之首的瞿式耜见身后喧嚷逐渐平息,心中不免感叹,陛下果真是天纵英才啊。
  至于皇位之上的朱由榔,面色不免还是有点红的,心中默念
  “沙恩霍斯特将军、毛奇元帅,这可怪不得我啊,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一百多年后,由普鲁士天才般的军事家们所建立的近代总参谋部体制,就这样被无耻的剽窃了。
  当然,朱由榔所建立的这个“总参”是相当简陋的,其他不说,除了一个总参谋部,下面各军、各师的参谋机关呢?影子都还没有,就算有,朱由榔能找得出这么多有文化水平的军事人才来吗?
  所以他不过只是垫上了高楼大厦的第一个台阶而已,想要真正完成军队的近代化,明军要走的路还很长。
  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不是么?
  圣旨宣读完毕,按照朱由榔自己所制定的新规矩,他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前往宫城之外的太庙,数百甲士林立排开,庄严肃穆,五位真正手握相权的阁臣,以及李定国这个“明军副总司令”,和天子一起站立在广场之下。
  先是进入太庙,面对祖宗牌位再三祭拜,而后将写有具体任命信息,用黄白相间的麻纸制成的诏书,郑重其事,当众宣读后,放于铜鼎当中焚烧,以示告知太庙。
  (所谓“宣麻拜相”的宣麻,说得就是这种诏书)
  随后,朱由榔还要反过身来,整理冠冕、衮服,面对自己亲自任命的“宰相”和“元帅”,肃然附手躬身一礼,以表天子托付国事。
  留人站立不动,坦然受之,这是自商周数千年以来,身为人臣,最大的荣耀。
  登坛拜相(将)
  待天子礼毕后,方才还礼。
  随后中书舍人出列,授首辅节杖,授大都督同知尚方剑,以示其权。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6/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