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527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当年王敦声势比他大多了,却在士族豪强的联手绞杀下功亏一篑。
  “欲要他们心服,只有一条路可走。”郗超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姿势。
  一将功成万骨枯,想要上位,就不可能兵不血刃。
  “我为刀俎,彼为鱼肉,能奈我何?吾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桓温脸上杀气纵横。
  又等了几日,建康还是没有消息传来。
  但此时北府军已经从长江上游回军,直奔石头城而来,广陵北府军亦入建康城中。
  一个北府军桓温还不放在眼中,但江东士族豪强态度暧昧起来,褚、王、荀、殷等士族部曲集结,竟然摆出鱼死网破的架势。
  “事急矣,此地不可久留,当速速入建康。”郗超急道。
  未及回应,便有斥候在外禀报道:“报,谢安亲率三万大军前来迎接大司马入京!”
  出动三万大军前来,说是迎接,实则是胁迫。
  “原以为他们能识大局,未想如此顽固,也罢,李贼在北国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方有今日之江山,他杀得,某便杀不得吗?传令诸军,击破贼军,随吾直入建康。”
  桓温最后的一点耐心也被磨灭了,回想起往日这些人对自己的蔑视、不敬,心中怒火万丈。
  入主建康的确是他个人权欲,但也是为扭转形势,换他上,或许能改变这半死不活的局面。
  江东靠那帮人迟早覆灭,不如让他桓温来。
  咚、咚、咚……
  石头城中战鼓擂动。
  桓温以桓石虔为前锋,率三千步骑直接杀出城去。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桓温自率两万精锐督后。
  士卒无不踊跃向前,比桓温更加亢奋。
  杀入建康,就有数不清的金银钱帛、美人田舍。
  刹那间,一头野兽被释放出来。
  桓温下定了决心,但建康朝廷根本没想到桓温一句话没说,直接抄刀子上了。
  事实上,桓温早被逼到了绝境,进不了建康,麾下士卒立即分崩离析。
  失去荆襄之后,他们跟桓温一样,成了孤魂野鬼。
  两军相接,桓石虔一人当先,杀入曾经的袍泽之中,登时血流如河,一时无人能挡。
  唯一能战的数千北府军,护在“谢”字大纛之下。
  桓石虔如入无人之境,士卒奋勇向前,晋军不能抵挡,战场完全是一面倒,没撑到一个时辰便崩溃了。
  桓温虽然屡战屡败,但至少是敢于北伐之人,除了两败于合肥,其他两次北伐,都大有斩获,击杀苻苌,击败姚襄,还攻入洛阳过。
  “安石欲战乎,欲降乎?”桓温亲率两万精锐逼近谢安所部,任由其他士族部曲作鸟兽散。
  “此人居心叵测,数次诓骗主公,不可留也。”郗超低声建议道。
  “非也,欲治江东非此人不可!”桓温对谢安一向仰慕。
  不过这话,让郗超一脸低沉,他为桓温出谋划策,没想到最后还不如谢安。
  “谢安愿降,还望大司马对江东百姓手下留情。”谢安驱马而出,缓缓走到桓温面前,单膝下拜。
  “江东百姓亦是吾之子民,何须多言?”桓温大笑。
  战场上,桓石虔大军直奔东北面的建康城。


第七百一十二章 伐交
  江东兵变的消息迅速送到洛阳。
  “桓温入建康,立司马昱为帝,未及一月,司马昱禅让,百官皆劝,桓温推辞不受,只领楚公,加九锡,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国置官,以荆、江、广、交、益、宁六州之地为楚国,谢安为楚国内相,桓冲、桓云、桓秘等桓氏皆督镇一方。”
  卢青念着江东传回的消息。
  荆、江、广、交、益、宁封为楚国,晋室就只剩下一个江东,半个扬州。
  应该是顾及到江东士族,给他们留一口汤……
  李跃疑惑道:“江东士族没被清洗?”
  当初哭着喊着要弄桓温的也是这一批人,桓温一入建康,全都服服帖帖起来。
  “桓温一入建康,江东士族皆拥立之。”
  还真是无耻,李跃一阵腹诽,此情此景,与当年抛弃曹氏一模一样,也算是老传统了。
  原以为至少表面上要装装样子,稍作矜持的抵抗一番,没想到包括谢安在内,直接跪了。
  “桓温一辈子犹豫不决,总算坚决了一次。”李跃原本对谢安高看一眼,没想到不过如此。
  自始至终都在尽力保全家族利益。
  在他们眼中,家族永远凌驾在国家之上。
  他们今天能投降桓温,明天就能投降大梁。
  所以谢安在历史上的评价一般,达不到诸葛武侯、王猛的高度。
  “恭喜陛下,桓温篡位,司马氏覆灭,江东正统已失,当此之时,当传檄巴蜀、江南、淮南,劝其归降。”王猛拱手道。
  “桓温这不是还没篡位么?先不急。”李跃笑道。
  桓温现在还在走流程,三辞三让。
  暂时摆平了江东士族,江东其他地方势力还在观望之中。
  司马家篡魏,爆发淮南三叛,权力的过渡绝不会如此顺风顺水。
  “儿臣以为大梁还应休养生息,不必大军征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江东时局动荡,必有百姓投奔大梁,应令边地官吏做好收容百姓事宜,以收江东人心。”李俭拱手道。
  “太子所言甚是,江东之所以未有大乱,乃是惧我大梁趁机南下,隐忍不发而已,此时攻伐桓温,反而能促成江东上下一心,稍待时日,江东自乱。”李跃不相信江东这帮人能这么老老实实的。
  不说别人,单是王家就不会轻易向桓温低头。
  桓温以刀兵夺位,肯定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隐藏在下面的矛盾并没有消除,桓温占据的只是一个建康,想要地方各种势力承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就像当年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江东到处都是叛乱,靠陶侃、周玘等江东豪强齐心协力,才扑灭各地连绵不绝的起义,方才有了司马家与北方士族的半壁江山。
  桓温丢失荆襄,不思收复,却带兵入朝,其统治天然缺乏合法性。
  如今江东一团乱麻,梁国只需要隔岸观火即可。
  “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江东乃大梁下国,下国有事,上国不可不问,陛下可下诏责问桓温。”王猛拱手道。
  “此策可抵十万大军!”李跃击节而赞。
  桓温不回复,或者回复不好,以后就是开战的借口,梁国也可以打着为下国报仇的旗号出兵。
  桓温回复的好,潜移默化间,大梁就成了江东的宗主,加强了影响力,以后收拾起来更加容易一些,江东所剩不多的人心会逐渐瓦解。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外交战弄好了,可以灭敌于无形。
  李跃当即让王猛草拟诏令,“义正言辞”的责问江东,让桓温给一个说法,否则大梁将出兵还江东百姓一个公道……
  看完诏书,李跃感觉自己若是桓温,一定会被气炸了。
  他桓温能有今日,还不是李跃逼的?
  两次合肥大战,基本断送了桓温正常上位的可能,夺取荆襄,断了桓氏的根基,逼得他铤而走险。
  除了诏书,李跃还下令潜伏在江东的校事们放开手脚,不要有思想负担,尽力跳动江东各种地头蛇,让江东乱成一锅粥最好。
  皇帝大位不是那么好坐的,桓氏集团失去了荆襄,肯定要侵夺江东士族的利益,迟早会有人起兵。
  江东忙江东的,梁国忙梁国的。
  洪兴五年开年之后,三省六部制正式施行。
  尚书台的权力下放到三省之中,王猛升任尚书令,周牵领侍中,崔瑾领中书令,刘应为尚书左仆射,房默为尚书右仆射,顾恺之领门下左侍郎,卢青领门下右侍郎,崔宏领中书左侍郎,王猛之子王永为中书右侍郎……
  虽然设置了三省,但庶政依旧出自尚书省。
  王猛依旧是大梁的二把手,也就缺了一个丞相的名头而已,权力比以前只多不少。
  只不过加了一道锁而已。
  运行不到一个月,李俭就发现其中窍门,寻了一个空闲,询问李跃,“父皇设置门下省,固然能互相制衡,然则一遇大事,岂不是互相制衡,互相推诿,反而加剧争斗?”
  “你能看出这些长进不少,然则不设三省,他们就不争斗了吗?”李跃反问道。
  “肯定不会。”李俭无奈认同。
  “三省六部是因魏晋乱世而生,适合这一代的形势,未必适应你的时代,世上没有万全的制度,有利则必有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面临的挑战,固步自封者会被天下抛弃,唯有变通革新者,方能不断向前。”李跃谆谆教诲。
  这一代追求的是恢复稳定,摈除魏晋以来的弊政。
  到了下一代,会面临新的形势。
  李俭还在思索,李跃拍拍他的肩膀,“三省六部于当下有利,能革除前朝之弊,朕便用之,他日不合时宜,朕便改之,何必拘泥于一时?”
  唐代有政事堂,宋代有枢密院,明代有内阁,清有军机处,都是对三省六部作的补充。
  三省六部能从魏晋初具其形,一直走完整个封建时代,沿用一千五百多年,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李跃个人觉得,其实后世国家框架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
  “儿臣知道了。”李俭顿时明白过来。


第七百一十三章 佛门
  洪兴五年,大梁全面休养生息。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偃甲息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5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7/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