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526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到了南方,不适应水土,又有一些人倒下了。
  既然当年石虎能将很多羌胡从关西迁到河北,李跃就能将他们从河北迁往南方。
  “要相信他们的适应能力。”李跃看着奏表上的病亡数字,神色没有丝毫波动。
  “有些部民只会放牧,不会耕战,陛下准备如何处理?”刘应拱手问道。
  “全部编入镇军之中,明年开春之后,荆襄镇军攻打巴蜀,淮南镇军攻打广陵。”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这几年全都是中军打生打死,也该镇军出出力了。
  三年之前,李跃就让桓伊整肃镇军,如今是见成效的时候了。
  打不赢也无所谓,本来就是消耗。
  战争不可能没有伤亡。
  如今大梁国力全面超过江东,是时候以国力碾压了。
  更何况江东政局不稳,桓温与江东士族在石头城一线对峙,石头城背后便是建康。
  此次对峙不同以往,桓温决心颇大,失去荆襄,桓温成了丧家之犬,此次不入建康,以后再无机会。
  经过此次内乱后,江东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李跃原本定下先北后南之策,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国中正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刀兵。”李俭拱手道。
  “不冲突,国中休养,遍地镇军各自为战,不会影响大局,如今江东内乱,千载难逢之机,一旦他们稳定下来,稳固长江防线,又要拖上十几年。”
  此次北上,李跃明白一个道理,天下一统不能拖太久。
  将士们在渐渐老去,李跃的心力也大不如前。
  长痛不如短痛。
  荆襄既然拿下了,对江东已经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只要稳扎稳打,一口一口啃下去,江东必然扛不住。
  “如若……桓温与谢安精诚团结,又当如何?”李俭问道。
  李跃笑道:“桓温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若不入建康,军心立即崩溃,荆襄失守,非比以往北伐之败,桓温要给追随他的人一个交代。”
  上位者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也会受到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司马家窜了曹魏,晋朝权臣辈出,石虎杀了石勒满门,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羯赵轰然倒塌。
  有很多事,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变的。
  “儿臣明白了,桓温其实已经没了退路。”
  “不错,晋室之败早已注定,我们拿下荆襄,只是加快了这个过程。”李跃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江东那群人能精诚团结。
  除非桓温忽然死了,不过目前桓温年富力强,正活蹦乱跳。
  谢安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调和,却无法消弭这种自司马家立国时便埋下的矛盾。
  眼看到了年底,李跃让李俭亲自去慰问中军将士,赏些粮食、牛羊肉,拉近太子与将士们之间感情。
  李跃没有这时代君主常有的猜忌之心。
  黑云将士对自己的忠诚,不是一两次小恩小惠就能收买的。
  否则这么鸿胪司、校事府这么多年白干了。
  李跃自己也去拜访王猛,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强令他休沐两个月,过一个好年。
  “该放下就要放下,不能什么事都往身上揽,你不在尚书台,一切不都运转正常?大梁已经今非昔比了。”
  “臣这些年劳碌惯了,闲下来,全身骨头痛。”王猛辩解道。
  “那你就要多多适应,开年之后,朕准备将尚书台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行三省六部制,以后能分摊你的压力。”
  十六国南北朝,权臣辈出,朝代更替频繁,李跃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制度不健全。
  得势之人,动辄大权独揽,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九锡,都快形成一套标准流程了,如同桓温一样,站在那个位置,就不得不走下去。
  而到了隋唐,权臣枭雄就越来越少,原因便是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政权趋于稳定。
  隋唐的各种制度也是十六国南北朝,一代一代摸索出来的。
  能被这么多君王选择,肯定是符合时势的。
  王猛目光闪了闪,“此制的确利于国家稳定。”
  李跃望着他,但凡才能卓绝之人,大多对权力异常痴迷,但比起人治,李跃更相信一个健全的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才能卓绝之人能更得心应手。
  忽然之间,气氛有些僵持。
  将尚书台拆分,在外人看来是削王猛手中权力之举,但只要于国家有利,李跃就会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
  “景略能明白朕之心意再好不过。”李跃笑道。
  王猛的身体状况也不支持这么高强度的干下去,国家越来越大,从辽东到龟兹,什么事都摊到王猛身上,压也能将他压垮了。
  三省六部二十七司。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
  门下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策和具体事务。
  六部,每部管辖四个司,其余校事府、鸿胪司、海航司由皇帝本人直辖。
  互相制衡,不会使一家独大,也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制度。
  不会出现军政财权一把抓的状况。
  “陛下心意,臣岂能不知晓?后汉魏晋两赵,之所以倾覆,皆在权力过度集于一人之手,上能废黜皇帝,下能制衡百官,若为居心叵测之人占据,立有王莽董卓司马懿之祸也。”
  三省六部是历史趋势,李跃只是将其提前而已,避免后来的摸索试验阶段。
  即便施行,王猛依旧是大梁首相。
  “今日就不谈国事了,当痛饮之。”李跃难得奢侈的带来几坛葡萄酒。
  拿下龟兹之后,中原与西域贸易畅通起来,蒲陶酒的价格一落千丈。
  寻常富户也能喝的起,也许是受李跃的影响,蒲陶酒在洛阳极为流行。
  “哈哈,陛下说的是,今日一醉方休。”


第七百一十一章 妥协
  桓温大军停驻在石头城多日。
  不是他不想东进,而是在等建康朝廷的答复,能兵不血刃最好,多保留些元气,将来多一分力气与梁国大战。
  磨蹭了快一个月,谢安终于慢悠悠的来了。
  “国家风雨飘摇,江东实不可再乱,大司马天下名士,海内之名,当以大局为重。”谢安还是那套老说词。
  桓温在石头城止步不前,谢安有七成胜算说服桓温。
  “安石可知北伐为何屡屡败北?”今日的桓温明显跟往日有些不一样。
  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桓温之前,庾翼、褚裒、殷浩都失败了,而且是惨败。
  见谢安沉眉不语,桓温道:“非将士不效命,非天时不合,非人心不齐,而是朝廷只愿偏安江左,朝廷既然有错,吾当纠正之!”
  “大司马……”
  “荆襄已失,江东岂能独存?”桓温目光如刀。
  “朝廷已经同意立琅琊王为帝,封大司马为楚公,还望明公多多思量。”
  桓温盯着谢安,“试问安石,司马昱、司马奕之流能力挽狂澜,抵御北虏乎?”
  无论谁上台,结局都是一样,都是士族的提线木偶。
  桓温被逼到绝境,已经无路可走。
  荆襄被攻破,晋室几十年的平衡格局被打破。
  谢安眉头皱起,又舒展开,语气前所未有的冷静下来,“大司马如何安置晋室?”
  既然不能劝阻,就只能敞开了说,争取最大利益。
  如何安置晋室,其实就是如何安置谢家。
  “安石快人快语,陛下与诸公无需惊疑,一切照旧。”桓温大喜。
  只要谢安点头,阻力去了一半。
  “魏武两代方行代汉之事,晋室四代方才更替曹魏,大司马虽雄才大略,窃以为当效周文王,急则生变,不妨先领了楚公,入主建康,然后行禅让之事。”
  谢安慢吞吞道。
  “咳——”一旁的郗超咳嗽了一声。
  桓温目光重新锐利起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不必遵循前例,北虏厉兵秣马,不日将南下,非吾恋栈大位,实是为江东百姓计,为建康诸公计,唯有内外大权在吾一身,方可抵御梁贼,大丈夫行事,当仁不让也。”
  谢安斜了郗超一眼,沉默片刻,“大司马既有此志,属下自当效力。”
  “吾若为汉高,安石当为萧何也,江东名士无出安石之右。”桓温大喜。
  这句话等于是给谢安的承诺。
  “大司马稍待时日,属下自去周旋。”谢安拱手而退。
  桓温一直送出门外,低声说了不少悄悄话,连郗超都被排除在外。
  送走了谢安,郗超脸色低沉:“大司马手握五万雄兵,我为刀俎,彼为鱼肉,何必看他人脸色,大军兵临城下,建康自会臣服。”
  “吾非但要他们臣服,还要他们心服,没有士族支持,我上去了也坐不久!”桓温想尽力得到士族豪强的支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5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6/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