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水平,在东亚地区里已经是属于第一梯队了。
而海外的半岛省巴士拉地区,其薪资水平竟然能够做到强于松江府……这一点还是很难得的。
别看海外地广人稀,土地众多,可以随便种……似乎就很美好,但实际上海外地区的民众平均收入,还是不如东亚本土地区的。
这海外土地是很多,但是人力耕种是有局限的,你也不可能无限制的种田……至于说用马耕乃至用机器,这马匹和机器也都是需要成本的,最后都还需要算到粮食生产成本里。
然后海外地区的粮食价格……基本都很低……比如北美那边,农户出售粮食的价格其实很低的……没办法,当地人口就这么点,但是可耕地那么多,而且还广泛采用马耕乃至机械耕种,人均粮食产量非常高当地根本无法消化这么多的粮食,这些粮食最后都会被粮食公司收购,然后集中运输到沿海港口,再装船运输到本土销售。
如果说种田不赚钱,你不种田了想要找其他工作……不好意思,大部分海外领地,哪怕是直辖领地里的工业也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提供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是很有限的。
人多坑少,所以这些就业岗位给出来的薪资也不会太高。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海外地区的民众而言,吃是肯定能吃饱的,而且是随便吃……
但是能到手的现金不多,然后消费的各种工业商品也不便宜,因此整体生活水平和东亚本土比起来,算是各有优劣。
海外领地的民众吃的比本土的民众好一些,但是在其他物质条件享受上就要差一些。
而巴士拉这边则是和其他海外领地不一样,其经济模式和东亚本土那边倒是比较相似。
当然,也仅仅是相似而已。
很多时候,生活水平也不仅仅是吃吃喝喝,还有其他诸多方面,比如医疗,教育,娱乐等等。
在这些方面,巴士拉距离东亚本土的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罗志学在科威特看了石油开采,又在巴士拉看了炼油厂以及当地的其他一些小工业,还去附近郊外的农田看了看……巴士拉虽然看似位于西亚沙漠地带,但是因为位于两河流域下游,当地也是有着一小片适合耕种的冲积平原,又有着河水浇灌,因此也是可以发展农业种植粮食的。
只是水资源毕竟有限,能够开辟的农田也有限,总粮食产量有局限而已。
所以当地的农业只能说勉强,以维持当地楚国人所需。
罗志学看完了巴士拉地区后,乘坐皇家公主号在视察舰队里的其他船只的陪同下离开了波斯湾,随后绕着半岛省前往红海。
罗志学前往红海是要去看一看正在建设当中的苏伊士运河。
自从当年大楚帝国从奥斯曼王国手中拿到了苏伊士地区后,就开始了当地运河的勘测,并拟定了建设方案,后来专门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负责建设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这一条运河预估总投资达到三千万楚元之巨。
在完成了前期勘测以及诸多准备工作以及部分小工程的铺垫建设后,苏伊士运河在承顺四十五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建设阶段。
大量的工程设备进入并施工,而施工的除了楚国工程师以及操控设备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数千名楚国人外,还有数量常年维持在十万人以上的庞大土著工人群体。
这些土著工人其实也不是运河公司雇佣的工人,而是分别来自奥斯曼王国宫廷,埃及总督以及多个欧洲国家所各自所属的劳务公司的工人。
运河公司和这些劳务公司签署了工程合同,这些劳务公司招募人手进场施工……大楚帝国里很常见的劳务派遣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楚国企业而言非常友好……楚国人甚至都不用管理这些土著工人……人家劳务公司自己负责管理工人,包括给工人们提供伙食,发放薪水。
楚国企业只需要按照合同,付给这些劳务公司合同款就行了。
如此情况下,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土著工人虽然多,但是并没有给运河公司造成太大的管理麻烦以及资金上的压力……
不过为了避免麻烦和意外,楚军还是在运河区里常年驻扎了相当多一部分的兵力,不仅仅有大量外籍军团,还有两千多名楚国正规军,用以保护运河工程不遭到破坏和阻挠之外,也是为了封锁该地区,免的这些土著乱跑,穿过运河施工区进入半岛省的其他地方。
要知道半岛省可是直辖领地,按照大楚帝国相关法律是不允许土著工人生活工作的,也就只有特殊情况下的劳务派遣能够进入。
但是这些劳务派遣公司所属的劳工,必须在限定范围内工作,不得前往其他地方,干完活就得走人。
但是这十几万土著工人呢,光靠楚国人一纸法律条文可管不住他们,虽然那些劳务派遣公司自己也有监工,但是楚国人可不放心他们,因此必要的军事封锁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圣驾的到来,为了避免麻烦,运河军事管理区这边的土著工人,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停工,然后集中在营地里被楚军看押了起来……直接架设机枪的那种。
谁敢在这几天里跑出营地,包括那些劳务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就是一些土著国家里的高级官员甚至王室成员……只要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跑出来,看守士兵二话不说,直接就会扣动机枪的扳机,给他们来一梭子。
所以,罗志学来到了苏伊士运河区后,看见的并不是热火朝天的庞大工地,而是没几个人,但是满地都是各种工程器械设备的工地。
这些工程设备一个个体型都很庞大,尤其是几台蒸汽机动力的多斗挖掘机,得有十几米高,因为过于沉重,而搭载的蒸汽机动力也有限,为了机动,这玩意甚至都是做到了轨道式机动。
也就是说,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都还得给它们铺设大型的铁轨,然后用专门的火车头拉着走,到了施工点后再进行固定施工。
罗志学视察的时候,运河公司那边还安排了操作员进行了一番作业演示,蒸汽机驱动下的,庞大的转盘开始转动,然后拉紧粗钢缆,钢缆再带动大型的挖掘机臂前进,同时还有钢缆带动圆盘上的多个挖斗,这些挖斗缓缓转动,然后挖动泥土,并带出来,然后落入一旁的蒸汽机拖拉机牵引的货车上。
这玩意,饶是罗志学看了都很惊讶……这么大个而且原始的挖掘机,在后世还真见不着……
也就在这个年代,并且有着特殊需求上的运河这种超大工程,或者是一些大型的露天煤矿上才能看见这些庞大的蒸汽设备了。
不过这东西看着很唬人,但是施工效率在罗志学看来却是不会咋滴……远不如后世的普通挖掘机。
不过罗志学在施工现场里,也看见了样式上和后世挖掘机有些类似,但是依旧有很大区别的汽油挖掘机。
可以半旋转,同时整体更加紧凑,动力似乎也更强劲,可以依靠自身的动力在复杂的工地上前进。
只不过带动挖洞的动力传输方式,依旧不是后世所熟悉的液压,而是依旧采用钢缆。
这东西的挖掘效率就比较高了。
看样子,国内工业界里研发应用汽油机设备的进展,比自己预估的还要更快一些,这也没几年功夫,就已经能够在运河工地上看到这些汽油机工程设备了。
此时,运河公司的管理官员也说,他们正在逐步引入汽油机工程设备,用于加强运河工程的施工能力,争取在五年后完成全部施工,做到运河通航。
这个时间表已经很快了,大楚帝国修的苏伊士运河,其标准可比原时空法国人修的苏伊士运河标准要更高,整体的施工量也要更大……法国人修的运河,一开始通航水深只有七米,只能容纳五千吨排水量的远洋船只通航。
但是大楚帝国的苏伊士运河,通航水深要求能够做到十三米,毕竟当代大楚帝国的很多远洋货轮船只,吨位都已经大几千吨,乃至上万吨了,吃水动不动就六七米……
远洋客轮更大,皇家公主号满载三万吨呢,吃水超过达到了九米……
同时海军里主力次等战列舰普遍也在八九千吨,下一代基本确定在万吨左右,吃水预估在七米以上,而现役的头牌战列舰天津级,满排一万六千多吨,吃水九米。
这说的还是现在,未来几十年后,估计那些货轮的吨位还得更大,吃水更深!
因此楚国人不可能和原时空里的法国人一样,把运河的通航水深只做到七米的,实际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水深标准,是参考了皇家公主号以及海军的天津级战列舰的吃水深度,同时再留点余量,把主航道的通航水深标准制定为十三米。
毕竟你不能说吃水九米,你就搞个九米水深的运河啊…为了确保安全,怎么也得留个两三米的余量啊。
这个标准才能够满足未来数十年的需求,而不是过一二十年后发现运河水太浅了,河面窄了,船闸小了,以至于很多大型船只,乃至主力军舰都过不去……那就尴尬了不是。
再加上当代楚国人的挖掘运河的技术水平,主要是施工设备水平远远超过原时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人,所以楚国人干脆一步到位,直接来个十三米的通航水深。
而美洲中部地区正在建设的巴拿马运河,也是个这个水深标准,主通道最低是十三米水深。
这两条运河,已经足以在未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内满足大楚帝国的海上运输以及海军调动的需求了。
至于五十年后有了更多更大的船只,现有的运河不够用了,到时候再扩宽,甚至在旁边新挖一条都是可以的。
而这两条运河的开工建设,也被大楚帝国国内很多人誉为两大世纪工程……这两玩意,的确是工程庞大且意义重大!
第1043章 直奔欧洲
罗志学在苏伊士视察了当地的运河工程,不过这地方也就是一个超级大的工地,所以也没啥特殊好看的,罗志学只是乘坐火车简单的看了沿途的运河工地,还顺路去了一趟运河最北端的港口:苏北港。
这名字就是说,这地方是苏伊士运河的北端港口。
这地方原本只是一个小沿海小村,苏伊士地区被割让给大楚帝国后,这地方也因为是附近地区比较时候建设为港口的地方,同时也是拟定运河通往地中海的出口。
因此楚国人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设了一座可以停泊万吨的船只的大型港口。
同时整座港口还通过和运河南端的苏南港连接,实现了运河区的铁路运输。
也就是说,哪怕是现在的苏伊士运河还没有修建完成,但实际上通过这条苏伊士铁路,往来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人员以及货物,依旧可以通过这条铁路进行中转,以缩短往来时间。
毕竟就算是算上货物装卸时间以及铁路运输时间,但是几天时间也就够了……如果是紧急运输的话,甚至一天之内就能够完成转运,人员或轻量货物就在苏北港上船继续前往地中海沿岸各地,乃至楚国人在欧洲地区的大本营加的斯。
但是如果你要绕过非洲的话,那么花费的时间就会好多天。
当然了,这种通过铁路转运的方式,只适用于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人员以及轻量货物,毕竟整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大宗货物还是用船只运输,绕过好望角往来欧洲和亚洲。
而人员的话,则是看情况,如果时间要求比较紧迫,那么就走苏伊士坐火车中转……如果对时间要求没那么紧迫,又或者是不想要搞那么麻烦,又或者是想要继续享受万吨大型客轮的舒适性,那么就还是会选择坐船绕过好望角往来欧洲和亚洲。
而实际里,大部分旅客都是选择一路坐船往返,而不是中间折腾好几次,还要在地中海里换乘一些中小客轮。
这是因为大部分跨洋客轮,航速都比较快,日常航行里十五节以上的巡航是常态,如果是先进的豪华客轮,那么基本都能做到十八节甚至二十节的巡航速度。
这个速度,说的可不是军舰的那种最大航速……指的是客轮日常航行里的平均巡航速度……人家一路都跑这么快的。
而军舰,日常时候其实也就十节八节的速度巡航,以节省燃煤同时避免长时间大功率运转影响蒸汽机的寿命。
但是那些远洋客轮们,他们的动力系统往往要比同时代的军舰更庞大,甚至更先进……第一台大型舰载三胀四缸可不是军舰先用,而是在那些万吨豪华远洋客轮上使用的。
那玩意刚搞出来的时候,价格可贵了,海军可舍不得用这么样的玩意。
同时远洋豪华客轮也更舍得堆砌机组……军舰可能就只有十个八个锅炉,他们就会塞进去十五个甚至二十个同级别的锅炉。
这是因为海军的战舰需要大量的吨位以及空间用于火力系统以及防护系统……那些火炮可不是简单的一根炮管,大口径主炮的背后是一整套非常庞大的系统,人们日常所看到的炮塔和炮管,那只是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在简体内部还有庞大的供弹系统,弹药储备系统。
而防护就跟更不用说了,楚军在新一代的军舰里奉行的全面防护思路,宁愿装甲薄一些但是也要全面覆盖,但是就算薄一些,全面防护下的装甲重量也是非常庞大的。
再加上海军还需要考虑作战时候里的长时间续航作战能力,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堆积煤炭以及弹药以及食物淡水等物资。
所以军舰上的每一寸空间,每一顿的吨位都是非常宝贵的,能够留给动力系统的重量和空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随便堆积动力系统!
……当然,动力系统也太贵,堆积太多的动力系统所导致的造舰成本上涨,这对海军来说也很难接受。
而对于民用的远洋客轮而言,就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东西了……装甲这东西根本不需要,火力的话,的确也是有,不过一般只安装零星少数的五十毫米口径或四十毫米口径的民用型号舰载速射炮用以自卫,根本不需要什么庞大的装填结构。
如此就能够腾出来大量的空间用于动力系统!
如此也导致了,当代的大楚帝国里,远洋豪华客轮的动力系统,一般都能吊打军舰的动力系统……航速上也同样如此。
随便一艘最近几年建造服役的新式远洋豪华客轮,基本都能以平均十八节的航速进行跨洋航行。
一艘军舰和一艘远洋客轮比跨洋航行的话,远洋客轮都已经到了目的地了,这军舰估计一半路都还没有走完!
如此情况下,其实对于旅客而言,哪怕是绕过好望角,但是也不会比在苏伊士铁路里中转多太多时间,这样一来,旅客们自然也就更倾向于一路坐船往来欧洲和亚洲,不会轻易在中途下船,然后自己再去购买火车票,中间还要找船前往目的地……这样折腾下来,说不准耽搁的时间还更多,耗费的金钱也更多。
这也导致了,虽然有铁路存在,不过这条铁路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客运,而是货运。
而且更重要的货运任务也不是商业运行……帮助货物往来地中海和红海之间,而是用于苏伊士运河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
当初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就是为了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算是运河建设工程的前期工程。
反正也用不了几个钱……一共也才一百多公路的铁路,而且还是在平坦的荒漠上修建的窄轨单线小铁路,这种小铁路一般都是用在特殊场合里,施工难度小,成本低,这玩意对于已经修了几十万公路的大楚帝国铁路行业而言,轻轻松松就能修起来。
用当代一些铁路工程师的话来说就是,这种铁路,随便画条线,然后闭着眼一路修过去就行了。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大楚帝国铁路总公司半岛铁路公司,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只用了八个月时间!
其中相当多时间还是因为设备以及材料并不是一起到来的,而是陆续到来,这一定程度上拖延了铁路建设时间。
罗志学就是沿着这条窄轨小铁路转了一圈,并去了苏北港口进行了简单的视察!
这个港口对于大楚帝国而言,算是比较重要的,乃是目前大楚帝国在地中海地区里的主要海军基地之一,用以掌控地中海东部,控卫运河。
因此,这地方也是地中海舰队的司令部所在,长期有十多艘不同类型的军舰在这里驻防并在周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