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55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棣还想着以后迁回人口,但朱高煦可没这么想过,就西番的环境,没进入工业化以前,当地人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负担。
  “先维持这些人口,等以后条件合适了再讨论回迁。”
  朱高煦不准备和朱棣对西番人口问题进行讨论,因为他要把话题引向一个好消息。
  “父亲,您说,若是江南地区的粮食能增产二成,朝廷的赋税会增加多少?”
  朱棣正要端起茶杯时,朱高煦的突然开口让他顿住了。
  “你说什么?”朱棣不敢置信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也起身轻笑:
  “儿臣说,儿臣能让江南的粮食增产二成……”


第374章 好事不断
  “这就是你说能增产两成的东西?”武英殿里,当朱棣伸出手在经过处理的土化肥之中抓取的时候,朱高煦才开口道:
  “说是两成有些夸张了,不过稳定增产一成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想要制作这些东西,主要得从海上的鸟粪岛获取鸟粪石,然后经过处理后搭配一些草木灰制作,肥力比农家肥要高出许多。”
  “就太学之中的试验田来说,试验田在没有用肥料时,亩产在三百斤左右,在使用农家肥的情况下能达到三百六十斤左右,而使用了土化肥的试验田则是可以达到平均四百斤的水平。”
  朱高煦将试验田的情况给汇报了出来,并继续汇报道:“如果还要说详细些,那就是水田、水浇田的产量情况。”
  “在太学农学所中使用土化肥的试验田里,水田平均四百斤,最高四百六十二斤,水浇田平均三百四十斤,最高亩产三百八十二斤。”
  “除此之外,北方也有研究,其中选用的是吉林农学的试验田的产量。”
  “其中水田平均亩产达到一百六十七斤,最高一百八十五斤,水浇田平均亩产一百二十二斤,最高一百四十七斤”
  说完数据情况,朱高煦才继续道:
  “试验田数据来说,将化肥放在江南,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为土化肥的产量十分有限。”
  他的话说完,整个武英殿安静了不少,朱棣原本看向土化肥的目光,从一开始听到是鸟粪的嫌弃,再到后来听到每亩增产百斤的重视。
  朱棣可不是不知民的天子,他很清楚许多江南百姓根本用不起农家肥,因此对于富户来说,土化肥的出现顶多就是增产四十斤,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增产百斤。
  这样的存在,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国之重器’。
  “你说产量有限,那是多有限?”
  朱棣看着自己面前口袋中的土化肥,目光难以挪动开来,呼吸更是急促了起来。
  “因为要挖掘鸟粪石来制作,而一艘五千料马船顶多能采回五百吨鸟粪石,五百吨鸟粪石和草木灰一起制作后能得到一千五百吨土化肥,因此土化肥产量需要看鸟粪石产量,以及草木灰产量。”
  朱高煦解释道:“草木灰好说,东北和南洋开荒路上,要多少有多少,难点在于鸟粪石。”
  “当下国朝只有南海岛屿上有大量鸟粪石,儿臣算过,即便安排一百艘五千料马船,一年顶多跑三趟,三趟大概能带回十五万吨鸟粪石,经过制作后能得到四十五万吨土化肥。”
  “按照每亩撒五十斤来看,顶多能顾及九百万亩。”
  说完这些,朱高煦不忘补充道:“当然,这是在鸟粪石充足的情况下,要是鸟粪石不够的话……”
  后面的话他没有再说了,不过朱棣明白是什么意思。
  朱高煦口中的吨他也知道是什么单位,一吨为一千斤,一千斤土化肥能照顾二十亩地。
  “九百万亩……”
  朱棣呢喃着这个数目,只是稍微细算便明白这土化肥的好处。
  九百万亩看似不多,可九百万亩土地都增产百斤,这就是六百万石粮食了。
  “这东西,给军屯田用如何?”
  有了好东西,朱棣第一想法就是给军屯田用,毕竟大部分军屯田的产出依旧全部上交五军都督府,而这样才能实现朝廷的利益最大化。
  “儿臣的意思是,将土化肥直接分发给苏湖松三府的百姓,然后就地征税、买粮。”
  朱棣的想法朱高煦也想过,只是他认为将土化肥分摊到军屯手中实在太分散了。
  可如果要把军屯土地集中,那无疑难度更大,波及的百姓更多。
  既然如此,干脆还不如把某一地区划分出来,方便管理。
  至于这个地方,朱高煦则是选的是苏州、松江二府。
  一来这二府的水患已经被治理大半,二来则是这里距离南洋、长江、运河都足够近,三来则是这里的粮食亩产高,耕地足够广袤。
  苏州、松江二府地理上连成一片,是江南地区最富饶繁华之地,仅松江一府,岁赋京师至八十万石,是天下闻名的产米区。
  二府有百姓近三百万口,耕地一千四百万亩,同时也是亩产极高的地方,平均每亩二石。
  在如此气候、地理、人口条件下,无疑是集中使用土化肥的最佳地方。
  “你要用苏松二府,就得着手丈量耕地了……”
  听到朱高煦要将苏松二府拿来做土化肥示范区,朱棣话里有话的提醒起了他。
  作为江东六府中除应天府外最繁荣的两个府,苏松二府在拥有大明4%人口的同时,还掌握着大明10%的田赋,因此它们不仅有繁荣的经济,还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凡是朝中说得上名字的官员勋臣,几乎没有一個人是不在苏松二府购置田地、宅院的。
  也正因如此,苏松二府的耕地划分才会容易出现问题。
  二府的问题在于,耕地数量没有问题,但耕地质量问题很大,户口划分问题更大。
  要动苏松二府,就等同在动庙堂之上大部分人的蛋糕。
  “渤海出身的人,儿臣能说服。”
  朱高煦作揖躬身,朱棣闻言略皱眉头:“俺……”
  他沉吟半天没说出一句,末了看了看朱高煦后才道:“俺帮你说服他们,同时会让纪纲和陈瑛帮你的。”
  朱棣的迟疑是燕府出身的文臣武将,一旦能说服他们,其它人便无法阻碍朱棣。
  “既然如此,那便没有什么问题。”
  朱高煦回礼,朱棣却追问道:“你得先与俺说,你对二府准备如何做。”
  “是。”朱高煦知道这是朱棣心里没底的表现,所以他详细解释起了自己未来将会对苏松二府做出的改变。
  “苏松二府人口近三百万,耕地一千四百万亩,但承担了三百八十五万石田赋。”
  “儿臣认为这田赋无需削减,甚至可以略微增加到四百万石。”
  “不过在此的前提是,丈量当地田地情况,同时按照耕地情况进行收税。”
  “虽然这样有些复杂,但朝廷也只是在苏松二府如此收税,并且派遣的里长、粮长、吏员也会是寻常府县的两倍。”
  朱高煦说罢,朱棣轻声道:“四百万石……”
  他略微算了下,若是按照朱高煦的建议,那苏松二府每亩田要征收四十二斤粮食。
  “想让百姓改换农家肥为土化肥可不容易。”朱棣看着朱高煦提醒道。
  “可又有几家百姓能用得起农家肥?”朱高煦反问朱棣的同时,又开口道:
  “朝廷给出的化肥,按照每斤一文售卖,而多产粮食百斤,上交税粮后还能有三百五六十斤,比原先产量高出五六十斤,而今苏松米价每斤三文,百姓每亩可多赚百余文。”
  “况且即便是农家肥,那费用却也不便宜,每亩最少要用三车,每车三四十文,可不比化肥便宜。”
  “只要朝廷给出政策,儿臣不相信那些用不起农家肥的百姓会不用土化肥。”
  朱高煦有把握,没有人比他更懂得农民为粮食增产的渴望。
  即便面对新鲜事物时他们会变得十分保守,但只要朝廷之中的官员率先开始使用土化肥,那百姓也会争先效仿。
  “你的政策是什么?”朱棣询问,朱高煦也顺势说道:
  “民间的风向,都是以官员为主,而官员又以宫廷为主。”
  “儿臣准备说动在苏松有田的官员使用土化肥,并让他们吩咐宣传,同时在各县乡镇的官府衙门开设官店,以朝廷名义对土化肥进行摆放售卖。”
  他口中所说的“说动”,倒不如说是胁迫,毕竟相比较百姓,当下的官员们更好控制。
  苏松二府多少官员手上的田是干净的,他们比谁都清楚。
  朱高煦这次承认他们手上的田,可以说为许多人免去了牢狱之灾。
  经过这么些年治国,朱高煦也差不多看开了。
  均田地如果能均,那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均,那就加强税收和吏治管控,只要确保税能收上来,并且能合理用到百姓身上去,那反倒利于管理天下。
  田赋、杂项、商税这样的直接税征收起来过于麻烦,倒是类似盐、茶、铁这样的间接税收起来比较容易。
  如果不是当下大明的货币储量还不足以支撑征收货币税,朱高煦甚至想提前进行税收改革。
  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提前进行货币征收,那只会适得其反。晚明张居正一条鞭法原本是不错的政策,可这个政策具有强烈的“泛江南”主义。
  这所谓“泛江南”主义就是以泛江南的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湖广、江西等中南、东南部地区经济市场来笃定全国市场。
  在大航海白银不断涌入大明的背景下,经营丝绸、瓷器、茶叶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四省就好像工厂,不仅直面海洋贸易航道,也在生产加工售卖的产业链上稳步向前,故此经济繁荣。
  其次的广东、湖广二省,前者以二道贩子的身份加入海上贸易,后者则是在江南广泛种植棉花、桑树的同时继续耕种粮食,成为继江东苏松常湖等府之后的大粮仓。
  江南虽然种粮食的人比以前少了,可他们做生意赚的却多了,可以高价从湖广买粮。
  也就是说,海外流入的白银,基本都涌入了这六个省的腰包里,这六个省也是从东向西最先开始货币市场化的省份。
  对这些地方征收货币税是没有问题的,这点从晚明浙江动辄起运几十万两就能看出。
  不过相比较它们,大明的其它省份问题就比较糟糕了。
  整个北方除了山东金矿开采情况不错外,其余省份根本没有太多矿业产出,所以在一条鞭法后,北方百姓变卖粮食为钱,再用来交税成为常态。
  关键在于,北方民间的货币储量并不多,而朝廷征收货币后,也并未能将南方的货币集中投入北方发给百姓,而是分散在天下投入,并且北方投入除了军饷外,其余投入并不算高。
  如此长此以往下来,北方的货币储量自然是越来越少,钱荒也开始随之发生。
  加上官员的贪腐问题得不到解决,百姓对于税收的不满和对法律权威的质疑现象开始增加。
  这种情况下,如果合理整理吏治,适当政策倾向北方,那民意还可以挽救,不过这时大明已经进入了十七世纪。
  随着欧洲三十年战争开始,德川幕府闭关锁国这两种世界政治变化的发生,世界涌入大明的白银开始急速减少,而贸易带来的铜钱流出却在继续。
  不仅如此,东北的女真崛起,西北的天灾蔓延更是加重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财政问题。
  这些各种问题,都是朱高煦需要预防的问题,因此他没有一味的遵循世界经济,而是将世界经济渐渐变为国内经济。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5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4/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