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的银铜矿,吕宋和日本的金银矿,这些矿产是大明市场货币化的重要支柱。
只要它们能稳住几十年,并不断将金银铜矿运往本土,那随着市场货币储量渐渐充足,加上货币政策偏向北方,那大明就可以开始降低直接税,增加间接税。
大明的盐价无疑是历朝历代最低的,私盐情况也是最猖獗的。
相比较宋代几十上百文一斤的官盐,明代官盐价格不过十余文,可即便如此还有百姓觉得贵,这是因为私盐过于便宜了。
明初私盐还不算猖獗,不过据朱高煦了解,百姓也基本以食私盐较多,因为私盐比官盐便宜了五文。
别看只是五文钱,但如果算下来,大明七千万百姓每人少交五文钱,朝廷就减少三十五万贯收入,更别提每个人每年最低吃盐三斤了。
如果能断绝私盐,按照正常的官盐价格进行买卖,那大明光盐税便能稳定在三百万贯左右,并且还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增长。
像万历年间那种人口一亿五千万的局面,光盐税就能收到七百万贯,稍微抬高一点盐价,收税千万贯绝对没问题。
毕竟万历年间即便是陕西西安这种西北城池,一名普通力夫每日工价都能维持在二十文,一年花费在盐上的工钱不过三日工罢了,算上全家也不过半个月。
只要这笔上交的税收能落到民生上,那对整个天下无疑是有利的。
想到市场货币问题,朱高煦也对朱棣开口道:
“过去七年以来,朝廷从西南和海外收获白银、铜锭经过铸钱环节,如今已经对北方的民间通过以工代赈释放八百余万贯,对南方释放六百余万贯,府库之中尚有新钱六百余万贯。”
“因此儿臣这次对苏松二府的新政中,还准备采用货币收取的方式来测试江南情况。”
一条鞭法对朱高煦来说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他准备以苏松二府为试点来收取货币税。
如果这条办法可行,那日后朝廷会在江南收取货币税,再将货币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转移给北方,缓解北方钱荒。
同时,朝廷又可以将部分货币投入南方市场,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加速南方内陆省份的货币市场化。
一旦货币市场化,那间接税就可以开始征收了。
这是一盘大棋,即便是朱高煦自己,脑袋也不免有些乱糟糟的,更别说朱棣了。
对于朱高煦说的这些话,朱棣只觉得头疼:“日后这种事情你还是自己办吧,弄完了告诉俺就行。”
“是。”朱高煦也有些头疼,他只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经济知识,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
因此具体的政策内容,他还得和夏原吉、黄福、郭资等人商量过后才能得出结果。
“父……”
朱高煦正准备继续说什么,却听到这时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他回头看去,便见到亦失哈拿着两份奏疏走进了武英殿,并从容作揖:“奴婢参见陛下,殿下。”
“殿下,这是吕宋和海军都督府送来的奏疏。”
亦失哈将奏疏递给朱高煦,朱高煦先打开了海军都督府的奏疏,看过后才松了一口气。
“怎么了?”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递出奏疏道:
“朝廷需要草木灰,而从南洋、东北起运的话价格又太贵,江南又无充足山林,因此儿臣便将目光放到了小琉球(台湾)上。”
“小琉球还是一片原始,虽然面积不算大,可由于降雨充沛,岛上植被丰富,用来焚烧草木灰不仅能方便日后开拓,也方便解决草木灰问题。”
“草木灰、木炭,这些都算是不错的资源,可以解决江南百姓的农业和薪火问题。”
“此前儿子最为担心的就是岛上的疟疾和瘴气,不过随着第二次下西洋展开,朝廷也将会从东洲获得可以减轻疟疾症状的药材。”
“不是说第三次下西洋才能获取吗?”朱棣皱眉询问,朱高煦却摇头道:
“第三次下西洋是获取大批树皮,而第二次下西洋则是在抵达昆仑角(好望角)后派出先遣船队,在当地学习当地人的语言,搜寻朝廷所需动植物,等待第三次下西洋抵达当地并作为中间人介绍双方。”
朱高煦可不觉得南非地区可以支撑郑和所需的庞大补给,因此在此之前,朝廷会先向南美派出一支先遣队建立外交关系,并学会对方语言来介绍双方。
同时,昆仑角地区也会建设宣慰司,等待第三次下西洋时为舰队提供一定补给。
如此一来,等到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抵达中美洲就能在当地采买物资,同时派遣陆地先遣队前往中美洲西部地区建设宣慰司。
待郑和返回大明,下西洋就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下东洋的大明洋(太平洋)贸易活动。
只需要在日本东部地区和足利幕府租借一个岛屿建立官厂,然后顺着北太平洋环流,大概四十天就能抵达北美西部,一路向南大概十天左右就能抵达第三次下西洋先遣队建设的宣慰司补给。
等到回来时,再走中太平洋环流,算上避开台风的时间,顶多两个月就能返回大明。
避开春季和冬季台风频繁的这两个季节,船队一年基本可以走两次。
只要在中美、南美分别建立一个宣慰司,与当地建立外交和贸易,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许多了。
即便无法殖民,大明也能凭借出色的商品从美洲获取大量金银铜锭,并扶持当地政权。
相比较大明的可选择性,欧洲的选择性就少很多了。
欧洲无法东进,便只能南下和西进,因此他们将来注定要对美洲进行侵略,因为他们没有大明这样出色的商品,也无法和平抢占当地市场,所以只能选择使用武力。
他们使用的武力越频繁,美洲百姓就会越倾向大明,致使欧洲陷入局势困境,只能从中非着手。
“想的有些遥远了。”
朱高煦将目光收回来放到了朱棣身上,朱棣也在看完小琉球军报后点头道:
“他们说北边有一个天然的港口可以建设,这倒是个好消息,不过你准备什么时候登陆岛屿?”
“俺没有记错的话,现在郑和还在阿里沙国吧?”
阿里萨也就是后世的印度奥利萨邦,郑和最近几个月都在清剿当地航道的海盗,因此还缴获了不少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相比较舰队的维护,倒是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了。
“鸟粪石开采困难,儿臣准备先组建船队开采鸟粪石,然后等郑和带回部分树皮和树种后开始着手对小琉球的开发。”
“不过在此之前,这小琉球也可以更名为琉球府了,暂时不派遣官员。”
朱高煦解释完,朱棣颔首道:“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另一份奏疏是什么内容?”
他好奇询问那份来自吕宋的奏疏,朱高煦也将其打开看了一眼,满脸笑意的递给了朱棣。
“这是份比刚才还要好的消息。”
“还要好的消息?”朱棣迫不及待的接过,而后便看到了一排“金灿灿”的字句。
【吕宋城北八百里,掘土出金……】
第375章 卧龙凤雏
“定射装填、方向思南城,定射十二轮,放!”“轰轰轰——”
腊月初,当京城得知播州杨氏接受改土归流的同时,沐春在留兵一万接管播州城与播州东部三度关之后,迅速领兵两万向东边四百里外的四周疾驰而去。
四周围攻明军直辖镇远卫已经有半个多月,田琛亲率三万夷兵围攻镇远,而思南田宗鼎却按兵不动,准备等田琛和明军斗得两败俱伤再出手。
田宗鼎这样的想法,给了沐春可乘之机。
经过半个月的跋涉,沐春亲率两万兵马击退了田琛围攻镇远的夷兵,随后迅速北上转进二百里强攻想着坐收渔翁之利的田宗鼎。
田宗鼎所部虽然有汉夷叛军四万人,可他们并没想到沐春会在击退田琛后转进北上来打自己,因此在第一时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田宗鼎急忙向田琛求救,然而田琛如沐春预料的一般,对田宗鼎早前按兵不动颇具怨言,只顾加筑思州城防,根本没有出兵驰援思南的意思。
“守住思南,每户蠲免赋税一年!!”
站在思南城头,田宗鼎冒着被炮击的风险来到城墙鼓舞士气。
“轰轰轰——”
明军火炮声响起,田宗鼎还没激励起兵卒的士气,便被吓得灰溜溜跑下了城头。
朱高煦和朱棣的猜想没错,田氏实力底蕴确实强大,可架不住田宗鼎和田琛两人矛盾深厚,能力平庸。
换做杨昇和杨纲有八万汉夷披甲官兵,绝不至于被沐春这两万人一轮突击就被击退,围困。
“大人,开仓发粮来激励士气吧!”
田宗鼎退下城头后,他麾下将领开始劝他开仓发粮,以此激励兵马守城。
“不行,如果发完了,那我们日后怎么办?!”
田宗鼎虽然年过三旬,可为人小肚鸡肠,当年他母亲不过因为一点小事与他争吵,他便让人将他母亲缢杀。
对于思南百姓,他也是禁止不得使用瓦屋,不得耕种水稻,而是要耕种他喜欢吃的作物。
在思南,但凡有人忤逆他,他便动辄杀其全家,让思南百姓一直处于他的凶政下。
想让他这样抠门的人拿出真金白银去犒赏大军,他可舍不得。
“大人……”
将领还想再劝,田宗鼎却瞪了他一眼:“城中有四万大军,只是让你们守城都守不住吗?!”
“我……”将领见状,只能无奈低下了头。
田宗鼎见状,也沾沾自喜的离开了城墙根,只留下将领和兵卒们驻守城墙。
不过说是驻守,其实就是单方面的被炮击。
城外,明军调动六十门火炮分为三组来回炮击,沐春身骑大食马,手持望远镜扫视思南城墙,眼见思南城墙久久无人起身,当下便知道了思南的实力。
“这些兵卒也算精锐,只可惜粘上田宗鼎这么个无能之辈。”
在沐春身旁的瞿能轻哼一声,显然对于田宗鼎很瞧不上眼。
思南土兵也曾参与过许多平定土司叛乱的战事,瞿能自然对他们不陌生。
他们在明军麾下时,只要赏钱和口粮能按时下发,一個个的都悍不畏死,十分勇猛。
可如今到了田宗鼎这个思南之主手中,这支悍不畏死的军队立马变成了一窝不敢抬头,只敢躲在城里的老鼠。
“炮击差不多了,可以停下了。”
沐春开口道:“田宗鼎不得人心,因此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他眯着眼睛扫视了一圈城头,眼看炮击停下还是没有人敢冒头,心里便更为笃定了。
“让大军准备唱声!”沐春回头吩咐沐晟,沐晟闻言当即开始令塘骑奔走。
一刻钟后,伴随着号角声响起,全军近两万人开始了唱声。
“思南田宗鼎残暴,大家开门迎官军,迎了官军均田地,迎了官军减田租,安稳日子在前方。”
“思南田宗鼎残暴,大家开门迎官军……”
经过训练的唱声不断响起,从一开始的杂乱到后来的整齐划一,再到最后的声音洪亮,几乎整个思南城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