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55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并且由于吉林汉人的身份,为官之后也多有人照顾,不管是和都司的武官商量事情,还是和布政、按察司的官员商量事情,很少会有人对他们甩脸色。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吉林城至今不过十六万口,而朝廷近四成武官都出自吉林城,谁也不知道徐硕他们背后会不会站着一尊公侯伯爵。
  “得了消息,他便出发前往南京去了,不过他的政绩不如你,估计顶多拔擢一级。”
  蹇义说着,同时也赞许的看着徐硕道:“你留在巴县可惜了,三个月后随我回成都吧。”
  “谢先生提拔!”徐硕毕恭毕敬回礼,蹇义见状也继续散步。
  见徐硕跟上来后,蹇义才开口道:“你在西南待着也好,现在江南水浑,还是西南安稳。”
  “先生说的是江左和江东、浙西的官员吧?”徐硕开门见山,因为他敬佩蹇义,加上蹇义也有意培养他为自己人,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
  “那三派不是好相与的,尤其是南北分卷后,三派争斗不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波及北卷和中卷,尤其是贵州设立三司后,若是中卷名额要增加,那南卷恐怕也会争吵着要增加。”
  蹇义说罢,缓缓闭嘴看向徐硕:“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庙堂?”
  他带着几分考校询问,徐硕自然能听出来,故此沉思片刻后才一边跟着蹇义走动,一边开口道:
  “学生刚刚步入官场不过二载,有些话可能会稚嫩,望先生勿怪。”
  深思过后,徐硕这才开口道:“眼下庙堂的局面,就是由宫廷绝对主导的局面。”
  “不管是守旧还是新政等派官员,他们都只能在宫廷制定的底线内进行活动,决不能逾越红线。”
  “只要触及红线,即便是新政的官员胥吏,宫廷也是照样处理。”
  “这样的局面并不多见,即便是唐宋及两汉时,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局面,而这样的局面,是自秦以来不断加重的中央集权。”
  “不同的是,秦汉唐宋的集权往往是泛指皇帝及周围的一群贵族、士大夫,而如今却是以皇帝与东宫为中心的集权。”
  “自太祖高皇帝立国以来,但凡想与宫廷讨价还价的存在,无不在短暂的猖獗后而消亡,尤其是宰相制被废除外,皇帝的权力更甚。”
  “不过,这样的政治制度,也更为倚重皇帝的个人能力。”
  “若是皇帝是高皇帝,当今天子,以及未来东宫那样的人,这自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可是,万一日后出了极个别能力平庸的皇帝,那整个庙堂都会跟随这个皇帝的能力而下降。”
  “这样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皇帝强,则大明壮,皇帝庸,则大明庸。”
  徐硕说出了他心中的想法,蹇义听后微微颌首,没有做出评价。
  过了片刻后,蹇义才缓缓开口道:
  “你说的有一番见解,国朝与前朝历代不同,前朝历代皇帝但凡平庸,尚且能有宰辅扶持,即便王朝衰弱,也能在贤臣辅佐下挽回,可国朝却倚重皇帝个人能力。”
  “我年纪大了,左右不过就是侍奉三朝罢了,但你不同。”
  “你才是弱冠,未来仕途之路还很漫长。”
  “有的时候,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要一味的认死理。”
  蹇义在隐晦告诉徐硕,皇帝强则依附皇权,皇帝弱则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为了站队而做事。
  “学生受教……”徐硕闻言自称学生,蹇义闻言也停下了脚步,因为他们已经绕着县衙走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书房的门前。
  驻足片刻,蹇义走进了书房之中,徐硕也跟随走了进去。
  二人的对话不算深奥,完全是徐硕个人的见解加上蹇义的点拨,但即便如此,还是将如今大明庙堂的一角给揭开了。
  朱元璋、朱棣与朱高煦,他们爷孙三人无疑是过去一千六百余年皇帝中,君主制集权的巅峰者之一。
  碰见他们三人,算是明初士大夫和武官们倒了血霉了。
  这一感触,此时此刻的解缙、杨士奇等人无疑体会的十分深刻。
  历经四个月的风尘仆仆,他们总算在冬月十七赶回了南京,数百名北征文官,几乎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圈,好似一帮从草原逃难而来的难民。
  “你们这速度太慢,俺已经回来这么久你们才回来,这么多政务都让俺一个办了,殿阁大学士是干什么的?”
  武英殿里,朱棣看着解缙一群人,脸上带着几分怒意,可心里却笑得十分高兴。
  “臣等愧对陛下信赖……”
  面对朱棣的“生气”,解缙等人只能无奈躬身作揖,即便没错也要承认自己犯了错。
  北征前他们好不容易养得皮肤白皙,身材匀称或圆润。
  北征结束后,此刻的他们整个人肤色黢黑,脸颊凹陷,浑身无二两肉,风大些似乎都能把他们吹着走。
  即便被朱棣如此折磨,他们却不能说什么,毕竟皇帝都亲征吃苦了,他们一群臣子又能怎么说?
  “下次科举,将马术作为硬性的要求,俺不希望庙堂上是一群连君子六艺都掌握不好的儒生。”
  朱棣依旧在嘲讽他们,可他们还得陪着笑脸。
  瞧着这一幕,坐在一旁的朱高煦轻笑着起身,算是救了这群被说的面红耳赤的儒生。
  “陛下,播州杨氏接受改土归流,这对朝廷是好事,贵州三司也可以设立了。”
  朱高煦一开口,原本还面红耳赤的解缙不得不抬起头来,勉强作揖道:
  “陛下,中卷范围凭空多了一省,自然会导致中卷名额拥挤。”
  “臣以为,南北中三卷都应该增加录用进士名额。”
  虽然已经虚弱的说话有气无力,可解缙依旧在上疏争夺未来的权力。
  “名额无需增加。”
  朱棣还未开口,朱高煦便率先说道:“朝廷不过百余府,百余州,千四百县,四百余卫,三百余所。”
  “增加一省或者减少一省,这些州府卫所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参与科举的人还是那群人。”
  “若说要增加名额,自然得是人口增加,竞争变大才对。”
  “朝廷的每一名官员,那个不是千里挑一选拔出来的,增加名额只会让一些素质参差不齐的漏网之鱼进入罢了。”
  朱高煦看上去是在为百官说话,但实际上却是在断绝解缙他们的念头。
  科举是他们自己要走的路,那他们就老老实实的科举好了。
  现在的情况是,基层的胥吏被新政学子占据,中高层的科举还需要面对新政学子的挑战。
  单说学子数量,解缙他们已经在南下过程中了解过了,今年毕业的新政学子数量足有二十余万。
  再给朝廷这么搞下去,等过个几十年,恐怕南北卷就不是保护北方和西南学子,而是保护江南学子了。
  解缙他们想要维持原来的情况,不过朱高煦却不同意。
  他能给解缙他们的路就两条,要么现在主动接受新政,要么以后被迫接受新政。
  现在接受新政,江南还能跟上其它新政地区的脚步,要是以后再接受,那江南就得落后十几年了。
  解缙他们现在是骑虎难下,他们想接受的新政是官学,而抗拒的是官学之外的新政政治和经济改革。
  这要是土地丈量清算,指不定有多少官员要被牵连,这个头他们可不敢开。
  “既然殿下这么说,那就暂时如此吧。”
  解缙没敢和朱高煦争辩,主要他也辩不过朱高煦。
  倒是瞧他没能立功,一旁的杨士奇眼内闪过一丝遗憾,随后继续伪装本本分分。
  瞧着他们这模样,朱棣也摆手道:“你们才回到南京,准许你们告假三日休息,三日后班值。”
  “谢陛下恩典,臣等告退……”
  解缙等人闻言躬身回礼,随后低着头走出了武英殿。
  在他们走出的同时,朱棣也笑了出来:“哈哈,老二看到没,这群老蛮子也有这丑样。”
  “确实狼狈。”朱高煦轻笑,同时对朱棣作揖道:
  “播州杨氏接受改土归流,那现在就只剩下田家这一个刺头了。”
  “捣灭了田家,宋安两家多半会接受招抚。”
  “现在的情况是,收拾了这四家,基本就收拾了贵州八成以上土司,剩余的黔南土司不管是武力围剿还是招抚都可行,总之贵州设三司的问题已经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将他们人口迁出,将江南百姓迁入。”
  想要改变贵州民族比例,迁移少民,迁入汉民是最直接的办法。
  不同于渤海和安南的是,贵州产粮地区并不多,因此拿下他后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迁徙贵州土民前往四川和湖广,就必须保证他们能活得舒坦,而开荒粮是必不可少的。
  “儿臣准备迁出百万土民安置在四川和湖广南部,同时从南直隶调粮五百万石供他们开荒。”
  “这五百万石算上四川、湖广的定额税粮,足够支撑他们开荒两年。”
  “相信两年之后,贵州的叛乱会变少,同时四川和湖广的耕地会增加。”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想法,朱棣听后却提出了新的问题:“贵州的口数,仅迁徙百万走出山区恐怕不行。”
  “百万只是一个大概,具体还是得等改土归流才能知道,就如眼下的西番一样。”
  朱高煦提到了西番,而朱棣也低头看向了自己案头。
  在他的案头摆放着两本文册,这是被明军和木氏土司木瓜兵所改土归流的朵甘部份地区的《黄册》、《鱼鳞图册》。
  朵甘都司治下有许多宣慰司、招讨司和万户府、千户所,其中距离驿道较近的不少地区土司都被明军改土归流,统计出了人口和耕地数量。
  不过统计是一回事,治理是一回事,明军眼下只能在朵甘地区维持这样的统治,再往上走的乌斯藏都司则是无力干涉,只能维护驿道的修建,守住几个重要城池。
  “两个宣慰司和万户府就能统计出十二万口百姓,三十余万亩耕地,这确实是意外之喜。”
  朱棣拿着那本《黄册》翻阅,但看了看后他又摇头道:“只是产出太少了。”
  由于此刻的环境比近代还要恶劣,即便是后世川西地区,这个时代朵甘地区的亩产也不过百斤左右。
  这样的产量,加上无法开垦的土地,无疑让朱棣十分头疼。
  “迁徙下高原一万户,留一万户便可。”朱高煦开口道。
  在生产力没有提高的这个时代,朱高煦想要让朵甘地区成为可以供给大军粮草的地方,就得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由于耕地难以开垦,所以开垦显然是不可行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迁徙走人口,变相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了。
  “留下一万户在当地耕种这三十余万亩耕地,再保障运送糖、油、茶进入当地,变相增加他们的其它食物,这么一来买粮食就容易许多了。”
  朱高煦与朱棣解释着,朱棣听后颔首道:
  “是个办法,不过这人要迁走容易,再迁徙回来就困难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5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