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田家身上,毕竟比起改土归流后只能设两个府的播州杨氏,辖地能设八个府的田家才是改土归流道路上的巨无霸。
“嗯,他们倒是想要拿下辰州,不过被顾成给击退了。”
朱棣看向了另一份奏疏,朱高煦闻言也道:“让黔国公尽快收拾杨氏,然后与曹国公、顾成三方夹击田氏,最快一年就能结束战事。”
“等杨氏和田氏坍塌,宋、安两氏应该能看清局势。”
凭借领先世界的火绳枪和加农炮,西南土司的石堡已经没有了什么威胁,能限制明军的只剩下了交通。
对贵州全省改土归流是第一步,一旦贵州改土归流结束,接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基建。
将贵州的土民迁徙四川进行开垦荒地,让四川重新成为大明朝的西南粮仓。
如果再将贵州驿道给扩建,那朝廷就可以分别四川、交趾两个大粮仓供给西南大军,对云南和广西进行改土归流。
北方的饭因为环境问题,大明朝吃的再多也容易吐出来,可南方就不是这样了。
“就按照你的意思朱批吧。”
朱棣见朱高煦似乎在思考什么,当下朱批了奏疏递给王彦,同时开口说道:
“解缙这帮蛮子从北边往南赶了这么久都没回来,没他们帮忙处理奏疏,倒还真是有些麻烦。”
虽说殿阁大学士只负责整理和提出建议,但光是这两点就能为皇帝本人减轻不少负担。
习惯了殿阁大学士这个制度后,突然离开了他们,朱棣还真有些不适应。
“殿阁大学士的制度不错,不过还需要设下规矩。”
朱高煦想起了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的原因,因此不忘提醒朱棣。
“什么规矩?”朱棣喝了一口茶,心不在焉的询问。
“不得以六部官职担任殿阁大学士。”朱高煦沉声开口,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
“这殿阁大学士若是再加上六部尚书的官职,那权力便会变大,虽说无法制衡皇权,不过也会带来不小麻烦。”
那麻烦可不算小……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不免想起了明代中后期,内阁对皇帝阳奉阴违的那些事情。
对于朱高煦来说,殿阁大学士就老老实实的保持现在的位置就行,不要再进一步,也不要往后倒退。
“对了,西边的事情,你有什么消息吗?”
朱棣突然想到了西边的事情,显然是在询问帖木儿国的问题,对此朱高煦则是回忆了一下自己前世所记得的一些事情。
他如果没有记错,帖木儿死后,帖木儿帝国陷入了内乱,原本是两个孙子辈的在争斗,后来混入了一个儿子辈的沙哈鲁。
期间发生什么,朱高煦不记得细节,但他记得最后是沙哈鲁夺得王位,帖木儿帝国在他的管理下也算蒸蒸日上,国内经济得到恢复,并且与大明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
相较于帖木儿,沙哈鲁的上台对于大明来说倒算是一件好事。
“眼下帖木儿国陷入内斗,帖木儿的两个孙子正在争夺王位,国内战乱不休。”
朱高煦简单和朱棣说了一下帖木儿的情况,朱棣听后捋了捋大胡子:“这样的话,俺们支持谁比较好?”
“不用支持谁,只需要安静等待就足够。”朱高煦说着,同时也想到了安南和南洋的事情,所以与朱棣汇报了一下。
“近来两年,广东与福建迁徙安南、旧港、吕宋的百姓不在少数。”
“光从去年的情况来看,迁徙安南的百姓数量多达五万余人,基本编入了卫所,均分了屯田。”
“眼下,朝廷在安南已经有大小十五个卫,军户八万余户,三十余万口。”
“除此之外,旧港和吕宋的口数也分别达到了前者五十八万余口,后者七万六千余口。”
“不过,旧港近五十八万口中,有近八成都是当地的土民。”
朱高煦说罢,朱棣也略微诧异:“南洋贫瘠之地,也能养活这么多人,这倒是俺没想到的。”
“南洋之地主要是疟疾与瘴气多。”朱高煦解释道:“如果能从东州(南美)带回可以减轻疟疾症状的药材,那南洋的肥沃土地便能得到开发。”
“不过南洋这种孤悬海外的地方,一旦朝廷遇到危难时,也很容易叛乱自立。”
“正因如此,对南洋的驻扎军队还得严格控制,必须从大明派遣兵马前去驻扎,并且要将兵卒亲眷都留在大明,以此来控制将领和兵卒。”
“知道了。”朱棣起身,显然是对这些事不太感兴趣。
瞧他这模样,朱高煦不免想到了自家娘亲,因此忐忑询问道:“我娘近来没事吧?”
“……”听到朱高煦的问题,朱棣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后才道:
“比起俺刚回来时,又消瘦了几分,如此下去,俺担心你娘撑不了几年了。”
说出这句话时,朱棣脸色有些暗淡,朱高煦也觉得心里一紧。
“我……”朱高煦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站起身来回礼:
“我回春和殿去问问,看看安南医院那边有没有什么进度。”
“去吧。”朱棣叹了一口气,朱高煦也回避般的离开了武英殿。
第373章 庙堂局势
“罪臣杨昇,误听他人谗言,竟冒犯天威,今自缚请降,望天军勿要为难我播州诸多官员及百姓!”
永乐七年冬月中旬,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当奏疏经过南京朱批发还,沐春当即便让人去联系了杨昇,并将朱批和朝廷的意思告诉了杨昇。
诚然,杨昇一开始确实十分愤怒,但在这半个月时间里,沐春已经从綦江调来了更多的火炮。
眼下,他麾下三万大军中有火炮三百门,而这三百门火炮早早便在两军营盘前矗立,时不时以山体作为目标训练,每日炮击来威慑播州那不断集结的土司兵马。
面对明军的炮击训练,播州土司们也没了一开始叫嚣的勇气,渐渐地都倾向于投降。
不过他们也都知道,投降之后就得接受改土归流,因此纷纷担心自己改土归流后的待遇。
杨昇为了安抚土司,特意在阵前表演了赤膊上身,自缚荆条的戏码。
如他预料般,沐春派出了沐晟将他搀扶松绑,并带到了沐春面前。
“杨昇,之前的错事我便不提了,交出官印和播州的《黄册》、《鱼鳞图册》,我准许你保留播州杨氏府邸,同时也许诺你麾下土官都会得到对应官职品级的散阶。”
“他们所交出的田地,朝廷也会以钱粮、庄田来弥补。”
沐春坐在马背上,居高临下的看着杨昇。
杨昇见状先扫视了一眼明军,看着列阵整齐,甲胄鲜明的明军,又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火炮,最后才叹气一声,躬身作揖:
“下官,谢国公恩典……”
说罢,杨昇便被沐晟带领明军护卫返回播州城下,并当着沐晟的面,将沐春给出的条件与诸多土司解释了一遍。
闻言的播州中小六十余家土司这才松了口气,乖乖带领兵马撤离播州。
不过在他们撤离的同时,明军也分成大小六十支兵马跟随他们返回驻地。
至此,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归流,播州宣慰使杨昇被夺职,与其子杨纲、其孙杨炯平授从三品散阶怀远将军,从三品武勋轻车都尉,另赐成都府新都庄田五千亩,府邸一座。
尽管兵马还没铺开,但当消息传开的时候,首先得到消息的,就是一直坐镇重庆府的四川布政使蹇义。
此刻的他正在重庆府巴县县衙之中,得到消息时他还在统筹兵马钱粮问题,故此当听说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归流的时候,他还有些不相信。
直到知县徐硕详细解释过后,他才了然的点了点头,随后起身走出书房。
他在衙门内部渡步,缓解腰部和肩部的酸痛,同时知县徐硕也一直跟在他身后。
“先生,看来贵州的叛乱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了。”
徐硕作为吉林参与科举并获得进士出身的学子,他的关外汉人身份无疑让他在政治道路上十分平坦,故此没有细想下去,只觉得播州杨氏都已经臣服,那思州田氏恐怕也闹不大。
“不会……”
蹇义摇摇头,否决了徐硕猜想的同时也解释道:
“杨氏和田氏比不了,田氏传自隋朝,又是当时黔地刺史,位高权重。”
“相比较下,杨氏不过是个晚唐被派遣抵御边患的小刺史,所获的资源还是人脉都与田氏比不了。”
“播州之地,我看最多分置两府,而田氏治下的思州和思南……”
蹇义没继续往下说,只是摇了摇头,感叹田氏的底蕴深厚。
“田氏底蕴确实深厚,不过面对黔国公、镇远侯和曹国公的围剿,恐怕也很难存续下去。”
徐硕虽然不知道田氏的底蕴有多深厚,但他知道田氏再厉害也强不过朝廷,更别说田氏内部还有矛盾。
在他看来,田氏最多能撑一年就要落败,而朝廷也将获得田氏治下土地和人口,极大提升国力。
“四川的新政已经稳定,前些日子东宫来了消息,准备在河南、山西与北直隶一口气推行新政。”
蹇义没有继续贵州土司叛乱的话题,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北方。
“东宫的意思是,准备被从山东、四川、辽东这些执行新政有效果的官员中选拔一批官员,拔擢到北直隶三地,以此方便执行新政。”
“四川这边,我选出了三十二个官员,其中有一個就是你。”
“只要你点头,你明日就可以启程去南京述职,等待拔擢。”
“以你在巴县推行新政的政绩,这次应该可以拔擢二级,前往府衙担任通判。”
通判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这倒是徐硕所精通的,何况他本来就是山东迁徙吉林的北方人,即便不能回家乡,但能调到河南、北平也不错。
就连蹇义也认为,徐硕会点头选择回到北方,但徐硕却摇摇头道:
“北方固然好,但即便做出成绩,也只是文治,反倒是留在南边,下官觉得机会会更多。”
“你想说什么?”蹇义眯了眯眼睛,虽然知道徐硕聪明,但没想到徐硕居然能猜到官位西南的好处。
面对他的询问,徐硕也不假思索道:“贵州之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一旦土司叛乱被平,那接下来就是全面的推行新政并改土归流。”
“相较于北方三地,在贵州推行新政的政绩和履历无疑会更好。”
“下官觉得,留在巴县,等待被调往贵州才是下官当下最应该走的路数。”
徐硕毕恭毕敬的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蹇义,蹇义听后颔首:“你倒是目光长远,不像你那同窗。”
“惟中也中选了吗?”徐硕诧异,他口中惟中是他儿时玩伴王回,表字惟中。
当初渤海军靖难南下,他们小镇被迁往辽东,而后又被迁徙至吉林城。
虽说颠沛流离一年有余,但他们也因祸得福,提前山东学子近四年上了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