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前面的词臣陆续倒台,现在他的官途更进一步,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礼部左侍郎,前程可谓是不可限量。
原本周经空出来的位置应该由太常寺卿程敏政顶替,结果程敏政受其子程壎所累,更是因涉嫌是王增的同党而被革职。
词臣系统官员是帝国储相的摇篮,亦是百官所不该得罪的对象,甚至是文官集团所公认的领军人选。
只是人终究存在私欲,这些重文轻武王朝的最大受益者却是根本经受不住严查。
自弘治登基以来,词臣成为了问题官员的重灾区。上到礼部尚书周洪谟,下至翰林检讨杨廷和,这些原本要载入大明贤臣榜的人先后离开了。
只是词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系统,他们通过师生关系相互提携,通常还拥有帝师的身份,故而往往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守孝归来的李东阳同样是一位帝师,在出任翰林学士后,现在又遇上礼部右侍郎空缺,故而李东阳比历史提前来到了六部重臣的位置。
其他六部侍郎的位置同样出现了一些变动,如今亦是成为大明王朝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很多人对于决策都是跃跃欲试,对参与决策拥有很高的积极性。
“从山东反馈的灾情来看,这场蝗灾胜过以往,损失将不可估量。此次将诸位召集过来,商议朝廷当如何防蝗治蝗!”刘吉主持这场最高会议,率先给会议定调道。
朱祐樘跟以前那般,下面的重臣在下面议事,而他则呆在阁楼之上品茶。
现在的大明朝廷既不是以前的廷议决策模式,亦不是早前太祖和太宗时期的独断专行,而是两种模式相互结合。
朱祐樘并不是一个喜欢事事亲力亲为的皇帝,而是选择做一个战略制定者,具体的事务通常是交由这帮重臣来决定。
只要下面的臣子能够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他通常都不会做过多的干涉,而是继续稳坐钓鱼台。
现在面对这一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他亦是想要借助这帮古代精英的智慧,由他们来制定灾害的策略。
十八位六部重臣已经慢慢习惯朱祐樘的执政风格,他们虽然没有入阁其实等同于入阁,虽然不是相爷实质跟相爷无异,故而对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加的敬畏。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今蝗灾乃上苍的谴告,故防蝗在于修德,治蝗则行开仓赈灾。明君以斋戒修身,开仓放粮救赈灾民,如此便应上苍而解蝗灾之困!”礼部左侍郎周经跟很多清流那般主张顺应天道,故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实蝗灾说轻不轻,但真论多么严重亦不见得。
原本成化朝留下的家底并不算少,而今弘治朝虽然处处花销巨大,但清丈田亩令国家的粮仓达到前所未有的充沛。
只要大明朝廷愿意开仓放粮,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这其实亦是很多朝代的惯用方法。
至于建议皇帝修德,这跟日食其实是一个道理,只要皇帝做做样子即可。不仅麻烦事情会很少,而且亦可以向天下万民交代。
兵部尚书刘宣面沉似水,当即出言呵斥道:“庸儒执文,不识通变!蝗灾乃天灾,时隔几年便现,早已不足为奇,与天子德行所干?”
“刘尚书,你错矣。蝗灾之事在尧舜未闻,周朝不兴,自唐宋帝王失德方见蝗虫食人。今天子固然圣明,然天子非圣贤孰能无过?若按吾之法以应上苍,蝗虫之祸足可平息!”周经知道刘宣是在维护天子,但亦是表达自己正统的观点道。
他倒不是要指责自己的学生不好,而是人非完人,自己学生最明显的缺点是杀戮太深。自朱祐樘登基以来,被斩的权贵已经远胜成化朝。
单是今年三月那场杀戮,几个案子加起来,被拖到西市砍头的人数已经突破一千,而弘治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暴君。
如今出现这场蝗灾虽然来得迅猛,但其实亦是在情理之中,所以提倡自己学生修德。既可让自己学生放下对权贵阶层的敌意,亦可解决这一场蝗灾的根源。
茶香袅袅,韩幼英的玉手将茶杯轻轻送到朱祐樘面前,在观察朱祐樘反应的时候,发现眼前的男人越发的波澜不惊。
朱祐樘默默端起茶杯品了起来,虽然周经的话不中听,但自从遇到东方道后,自己或多或少相信这种玄学。
尽管他心里并不认同周经这种消极的做法,但亦是没有过多的反感,有意见总比那些一声不吭的闷葫芦要强。
尹直在江西老家这些年感悟良多,亦是站出来表态道:“周侍郎,农业兴盛,必滋生害虫,这才是蝗灾之因。古籍并未记载蝗灾,一则农业不兴,二则记载不全,与天子有何干系?”
自从起复重返朝堂,特别在江西看到百姓的疾苦,更加深刻地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含义。
现在面对这一场蝗灾,他能够理解皇帝的心思。
不要总是等到百姓奄奄一息再前去救人,而是要想办法从根上着手解决问题,从而避免百姓落水垂死。
此次的蝗灾是山东方面遇灾,但北直隶这边暂时还没有灾害,所以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预防蝗虫。
户部尚书李嗣知道这个问题需要重视,亦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据史料所载,蝗灾通常是连续两三年。今不仅是治时下的蝗灾,亦要预防明年的灾情,故谋之长远当从防蝗和治蝗着手!”
“两位大人,古往今来都要商讨防蝗治蝗,然成效几何?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今天子修德顺应天道,便可解蝗灾之困,此为祖宗之法也!”周经面对两位重臣的施压,亦是从容不迫地应对道。
“天子失德乃无稽之谈,治蝗只需一个除字!治蝗犹如面对当年建虏,百虫飞来又如何?只要咱们齐心捕杀,救百姓于水火,千虫万虫亦可除之!”兵部尚书刘宣历经战场早已不再相信天道,显得斗志高昂地提出主张道。
工部尚书贾俊等官员默默地点了点头,亦是不再迷信所谓的天子失德。
而今天子雄才大略,令大明帝国蒸蒸日上。若当今天子存在问题,那才是这世间最大的问题,何况遵循天道其实就是怠政。
礼部左侍郎周经知道自己撑起清流的门面更容易得到陛下的重视,便继续进行争辩道:“若是能够除尽蝗虫,因何古往今来蝗灾不灭?宋以金帛诱百姓捕杀,然成效平平,宋法只是徒增朝廷开支!”
在应对蝗灾这场祸事上,先人虽然早期迷信天人感应,但后期还是做过努力。比如宋朝规定凡是捕获蝗虫一斗的人,就给钱100文。
只是历史早已经证明,哪怕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能够取得成功,但有的人却是注定还是要失败。
宋朝的方法其实是对的,但奈何给的钱太少,而且朝廷的信用太低,故而没能让灭杀蝗虫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
现在周经主张天人感应,反倒是目前最轻松解决这蝗灾的处理手段。
朱祐樘一直在阁楼上听着,到这一刻仍旧不打算站出来表态,默默地接过韩幼英递来的茶水继续品尝。
虽然他作为后世人能够看到解决蝗灾的方法,但他更希望由这时代的精英打破这种思想枷锁,让治蝗和防蝗走出关键的一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此事若不进行亲自尝试,又何以知晓不能治蝗防蝗?”兵部尚书刘宣拥有坚定的意志,并不打算退让地道。
“宋法久远,然蝗虫终是有数!以金帛赏百姓,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确实值得尝试!”户部尚书李嗣清楚蝗灾的损失和奖励的开支哪项更大,亦是表示支持地道。
“老夫亦同意进行全民捕杀,蝗虫焉有不尽之理!”吏部尚书李裕思索片刻,亦是进行表态地道。
刘吉看到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便是轻轻地咳嗽一声。
在场的官员发现不是阁楼上的那位,而是最前面的首辅刘吉,便是纷纷投去了关注的目光。
刘吉迎着众人的目光,亦是微微一笑地道:“既然大家的意见相佐,那么便进行投票!咱们是该沿用旧法,还是支持刘尚书和李尚书的全民捕杀之法,在这里先进行投票吧!”
工部尚书贾俊等人对这种处理的方式已经是习以为常,亦是纷纷进行投票表决,只是让人没有想到刘吉竟然率先举手支持周礼。
第三百八十六章 存天道灭人欲?
面对刘吉这个举动,在场的重臣当即愕然。
按说刘吉是离皇帝最近的身边人,自然更应该清楚皇帝的秉性,皇帝根本没有道理接受周经这个方案。
偏偏地,这位首辅竟然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率先支持周经的方案,这让人顿时是摸不着头脑。
刘吉对众人的反应并不意外,却是微笑地解释道:“老夫之所以支持这个方案,乃是因大明因蝗灾而始,故亦以为当遵循天道。”
尹直等人听到这个解释,亦是感到一阵释然。
据史书所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若是没有那一场蝗灾,太祖恐怕仍旧在家乡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却是不可能年少离家,自然就没有后面成就的一番伟业。
结合现在的情况,谁都不能百分百保证采用灭杀的方式能够奏效,而斋戒并开仓放粮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式。
朱祐樘对刘吉的举动稍微感到意外,但听到刘吉抛出这个说辞,亦是明白这位首辅选择偏向于玄学。
此次的难题不仅是蝗虫本身,而是在场的朝臣能够打破原先的固定玄学思维,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古往今来,有着太多遇上难题便推给天道不可逆,结果让整个社会停滞不前,致使王朝陷于周始循环中。
朱祐樘默默地品着茶水,以他的眼界自然能够看穿前方的迷雾,但并不打算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而是要在这里静观其变。
韩幼英看着眼前这个成竹在胸的成熟男人,越发觉得这个男人是那般的魅力四射。
御书房,此时显得十分的安静。
“何为天道,当以民为本!今蝗虫肆虐,焉有不灭之理,自然应当发动全民一起灭蝗。即便蝗虫万万千,吾等亦杀之万万千!”兵部尚书刘宣不为所动,坚持着自己的立场道。
自从在辽东见识到战场的残酷,亦看到大明将建虏杀得几近灭族,更是认定并不存在所谓的天道。
只要他们坚持一个方向努力去做,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们亦能够克服制胜,犯不着事事都求神拜佛。
何况现在大明王朝有明君坐镇,朝野上上下下是前所未有的齐心,哪里还要一味地跪神灵请愿,而不积极地捕杀蝗虫避免更大的伤害呢?
“不错!而今不可固步自封,亦不能让灾情扩大。若是全民一起灭杀蝗虫,蝗虫焉有斩之不尽之理?”户部尚书李嗣深知蝗灾的危害,亦是旗帜鲜明地表态。
刘吉看到李裕和尹直显得蠢蠢欲动,意识到自己这位首辅根本没有多强的号召力,老脸顿时感到一阵火辣辣的。
却是不等其他人继续表态,便急忙让大家开始表决投票:“咱们多说无益,现在便开始投票表决!”
朱祐樘当即捕捉刘吉的小心思,只是这位首辅难免有一点好胜心,亦是乐意于旁边这个事情的最终投票结果。
自己这么苦心塑造的新朝廷,亦是贯彻自己务实的执政理念,只希望别让自己过于失望。
表决很快开始,一方是以首辅刘吉和礼部左侍郎周经为首的护礼派,一方则是以兵部尚书刘宣和户部尚书李嗣等官员为首的灭杀派。
刘吉其实耍了一个小手段,提议支持周经的重臣举手。
礼部左侍郎周经和礼部右侍郎李东阳显得没有丝毫犹豫,便将自己的手举得高高的。
户部左侍郎吴裕在几年前以户部郎中的身份前往山东,深知底层百姓的不易,却是冷眼看着刘吉等人的表演。
刑部尚书刘忠这些年在湖广看到太多的民间疾苦,在他们看来是少一点收成的小事,但往往可以要掉一个家庭的人命,内心并没有一丝动摇。
王越虽然因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监察的职责在这里不能发言,但作为阁臣之一,同样拥有投票权,而他不举手亦属于一种表决。
工部尚书贾俊和吏部尚书李裕是地地道道的帝党,自然更没有道理举起手。
在场的六部侍郎由于大多数都是从司职人员中直接提拔,却是少了以前六部侍郎那种熬资历的心思,更多是思索着如何为民做实事,自然更倾向于全民捕杀蝗虫。
一秒,两秒,三秒!
刘吉看到举手的人是一只手都算得过来,顿时知晓了最终的结果。
虽然堂堂的首辅站了队,但而今的朝廷明显更具活力,亦拥有很强的冒险精神,所以主张全民灭蝗以绝对的优势胜出。
周经和李东阳默默地相视一眼,虽然对这个结果是预料之中,但看到如此大的悬殊还是暗暗叹了一口气。
刘吉则是感到被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般,虽然他贵为堂堂的首辅,但影响力却远比自己所想要低上很多。
只是终究是官场的老油条,倒不可能因为这种一面倒的失利而无地自容。
刘吉很快便调整好心态,脸上没有一丝沮丧:“陛下,今以高票通过全民灭蝗的提案,还请明示!”
虽然在场的重臣是最重要的参与人员,但最终的决定权一直都在上面的帝王手里,需要上面那一位点头才可以实施。
朱祐樘的嘴角微微上扬,对这个投票结果颇为满意,证明自己这些年的培养的心思没有白费,很多重臣已经慢慢着眼于实干兴邦。
当然,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效果,亦得益于自己重塑官员的升迁体系,让官员知道只有做事才能得到重用。
人其实都有惰性,官员自然亦不会例外。
若皇帝进行斋戒,地方官府负责开仓放粮,而他们不仅不需要做事和担责,甚至可以从中得到好处,自然不肯费劲搞全民捕杀蝗虫了。
若是升迁看个人的政绩,要考察官员的管理能力,而官员引以为傲的资历变得一文不值,那么做事的官员自然会多起来。
归根究根,治世先治官,而今朱祐樘废除廷推制度后,正通行一个衡量功债的升迁制度刺激官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