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226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4:50
  “有请。”胡惟庸沉声吩咐下,又对沈立本道:“你先回去吧。”
  “遵命,下官告退。”沈立本赶紧起身行礼告退。
  ……
  见礼之后,胡惟庸请陈宁到东厢的茶室吃茶。
  他一边行云流水的沏着茶,一边慢条斯理问道:“不是说好了,轻易不要往这边跑么?”
  “这不是有正大光明的理由么。”陈宁干笑一声道:“皇上下旨,赶明儿起,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长官,都要去文华殿朝觐启事。这该咋整啊,以前咱们没搞过啊,不得来中书省问问章程?”
  “唔。”胡惟庸点点头,认可了这个理由。给陈宁面前的建盏中,徐徐注入茶水道:“这有什么难的?怎么在奉天殿上朝,就怎么在文华殿朝觐便是。”
  “就真把太子当皇上了?”陈宁吃不准道:“时间一长,皇上不会不高兴吧?”
  “换了别的皇上可能会,咱们这位,不会的。”胡惟庸摇摇头道:“他们父子俩,是古往今来最特别的一对,要是太子能把皇上架空了,皇上只会觉得他有本事,自己没选错人。”
  “艹……”陈宁一阵无语,感觉历朝史书都白读了。
  “不过,太子不会的。”胡惟庸淡淡道:“咱们这位太子爷,是极有分寸的。当然,在皇上看来,就是有些霸气不足,这才要他提前临朝,就是为了锻炼他……”
  “真的只是为了锻炼太子?”陈宁忽然幽幽问道。这才是他来的主要目的。“没有别的意思?”
  “还能有什么意思?”胡惟庸捻着茶盏,目光低垂。
  “胡相,别装了。我等既然投效胡相,自当披肝沥胆,只求胡相也跟我们坦诚相待!”陈宁端起茶盏,举到胡惟庸面前。
  “呃,好吧。”胡惟庸与他轻轻一碰,干一杯道:“皇上锻炼太子不假,但还有一层深意……其实也很明显,削弱中书嘛。”
  “削弱中书?”
  “这不是皇上自空印案以后,一以贯之的么?”胡惟庸苦笑道:
  “先是裁撤了中书省的平章、参政等官,接着又将各行中书省降格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大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
  “除了直接削弱外,还大大强化了你们御史台的权力,好让兰台制衡中书。”胡惟庸接着道:“此番,皇上又让中书、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有事先奏太子,待太子殿下处置后,皇上再把关……这里头的区别,显而易见吧?”
  “嗯。”陈宁点头道:“原先咱们有事直奏皇上,只要皇上同意就可以颁行。但现在还得先过太子一关……要是太子不同意,咱们还真能再去找皇上?那不打太子爷的脸么?”
  “嗯。”胡惟庸颔首道:“你这是其一,还有其二——以往皇上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但终究是一个人,一天做多能看三四百份奏章。”
  “那也够恐怖了……”陈宁暗呼不是人。整个御史台一天都看不完这么多文移。
  “那是,但终究还有大半,皇上没有精力看。又不能积压,因为次日还有奏章送来。”胡惟庸淡淡道:
  “所以皇上只能挑重要的看,不重要的便发回中书自决了。但其实军国大事,谁敢乱来?真正有花头的,其实恰恰在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奏章中。”
  “还真是。”陈宁恍然,他也在中书省干过,知道但凡下面递来的奏章,无不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再不重要的奏章,也会决定一个州县百姓是脱离苦海,还是继续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而中书省的权力,其实更多是在这些‘不那么重要’的地方兑现。
  现在又加上个太子和皇上一起,每日处理的政务不说翻倍吧,但肯定要比之前多得多。
  中书省能兑现的权力,自然也就大大削减了……
  “那咱们该怎么办?”陈宁皱眉问道。
  “不要慌,该怎么办怎么办。”胡惟庸早已打定算盘道:“皇上既然要让太子练习政务,咱们就好好让殿下体会一下国事之艰难,决断之不易。”
  说着他呷一口茶水,幽幽道:“皇上爱惜太子,定不忍心看他太过煎熬的。”
  “明白了。”陈宁听懂了胡惟庸的潜台词——只要让他只多搞砸几次,皇上为了保护太子的名声,也不会让他继续理政了……


第三六七章 万事开头难
  翌日过午,一众大臣准时来到文华殿。
  分文武列班站定后,大内总管吴公公高唱一声:“太子驾到!”
  “臣等恭迎太子。”文武重臣便跪地恭迎太子殿下。
  太子在文华殿升座后,温声道:“诸位平身吧。”
  “谢殿下。”
  大臣们起身立定后,大内总管吴公公又宣读了皇帝的旨意。
  “……人君治天下,日有万几,一事之得,天下蒙其利;一事之失,天下受其害。自古以来,惟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于人事,周于物理,故处事之际,鲜有过当。
  “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日练达,临政少有不谬者。况人虽有明敏之资,自非历练,临事率意而行,未免有失,知悔而改,亦已晚矣。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钦此。”
  “儿臣接旨,谨遵父皇教诲。”太子跪地领旨,然后将旨意供起,这便是他监国的法理依据了。
  听到这儿。阶下的胡惟庸和陈宁快速对视一眼,知道皇上这道旨意,除了给太子授权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目地——给朱标容错。
  强调这是在历练。大臣当然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但太子可以犯错,因为他是在练习国政。练习嘛,哪有不犯错的?大家要有耐心,等练习时长两年半,就不会再犯错了。
  ……
  太子重新坐定后,吴公公便对众位大臣道:“群臣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奏。”掌大都督府事的大表哥,小曹国公出班道。
  随堂太监呈上奏本,李文忠便高声禀报道:“启奏太子,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禀报,前番派出贡使巩哥锁南等,率使团入贡途中遭吐蕃截杀。乌斯藏都指挥使班竹儿藏卜,请求朝廷发兵严惩吐蕃,为乌斯藏报仇!”
  “吐蕃……”太子闻言稍稍沉吟,他跟着父皇听政多年,对国家军政大事,可谓了若指掌。
  说起来,李文忠口中这个吐蕃,跟唐朝那个占据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
  简单说,唐朝末年时,吐蕃便因为王室内讧、宗教等原因,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已经不复存在了。
  进入元朝后,藏地纳入中央朝廷的直接管辖下。元朝将藏族主要聚居区分为三个宣慰司,其中两个在西藏。
  还有一个脱思麻宣慰司,亦称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位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治所在河州。
  所以大明语境中的吐蕃,是指的在河州的藏人。
  ……
  太子望向邓愈,温声问道:“卫国公,本宫怎么记得,吐蕃已经归附了?”
  “是,殿下。”邓愈忙出班回禀道:“洪武三年,皇上命末将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大将军收复甘肃。歼灭王保保部后,同年八月,末将率军进克河州、乌斯藏诸部,招降吐蕃,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吐蕃宣慰使何素南普等投降,河州以西入我大明版图!”
  简简单单一番话,却尽显国初明军的彪悍无匹!
  “之后朝廷在此地设置了河州卫,以我淮西将领韦正为指挥使,何素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下辖河州、洮州、西宁、岷州四卫,合称为‘西番四卫’,隶属陕西都司管辖。”邓愈介绍完了,接着沉声道:
  “吐蕃会流窜千里之外,截杀乌斯藏贡使,确实出人意料。但狄夷忘恩负义、叛服无常,原也在情理之中。”说着他拱手高声道:
  “末将请缨,率军直捣河州,痛击吐蕃,以儆效尤!”
  “嗯。”太子点点头,又问了李文忠、胡惟庸等人的意见,然后沉声道:
  “卫国公所言极是。此番吐蕃截杀贡使、乌斯藏向朝廷求援,朝廷若不展示雷霆手段,击杀胆敢冒犯天威者。恐怕非但吐蕃,就连乌斯藏也会对朝廷多有轻慢,不再对天朝毕恭毕敬。所以本宫会奏禀父皇,请求出兵的!”
  “殿下英明!”邓愈、李文忠等武臣闻言大喜,太子殿下有这份但当和魄力,足以赢得他们的尊重了。
  ……
  待大都督府这边退下后,胡惟庸的也出班禀报:
  “户部上奏中书,言前番发行大明宝钞,因民间重钱轻钞,为保钞法,罢宝源、宝泉局,停止铸造‘洪武通宝’。然宝钞面额最低一贯,百姓使用多有不便,急需铜钱保证交易。故请命各布政司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以充民用。”
  “另外,宝钞流通一年有余,已经开始出现昏烂,户部请示如何处置这些昏钞,是命其继续使用,还是允许倒钞?”
  胡惟庸这厮是憋着坏水,一上来就禀报大明朝眼下最棘手,也是专业性最强的金融问题。存心让太子露怯。
  “如果继续使用,是继续以面额定面值,还是进行一定折扣?如果允许倒钞,是免费以旧换新,还是收一部分工墨费?”
  “……”太子果然微不可查一蹙眉,问道:“前朝先例如何?”
  “回殿下,历代都是钱钞并举,钱充小额,钞以大额,搭配使用,方便百姓。”胡惟庸便缓缓答道:“所以老臣建议,同意户部奏请,命各布政司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以充民用。”
  “可。”太子点点头。
  “另外,历代都有倒钞的规定。为了保证钞票完整、避免伪造,历代都不允许使用破旧的钞票,需要到有司更换新钞,方可继续使用。但要向有司交纳一定的成本费,叫工墨费或贯头钱,始可倒钞。
  “例如北宋交子换易的时候,每缗收费三十文;金代的交钞换易时收费十五文。”胡惟庸侃侃而谈一番,给出建议道:“所以老臣建议,本朝应当制定倒钞法,禁止昏钞流通。当然旧钞换新钞,是要收费的。”
  “这就有点过分了。”太子皱眉道:“百姓手里的铜钱,可是一百年都不会变样的。方才丞相也说了,百姓本就重钱轻钞,要是旧钞换新钞,还得收费的话,岂不更加剧百姓嫌弃宝钞,选择铜钱?这样怕是愈加破坏钞法吧!”
  “殿下英明……”胡惟庸垂首道。
  心说,太子殿下还真是不可小觑呢,见识就是高啊。
  不过白搭,因为小农朱老板,肯定会不答应免费换钞的……


第三六八章 夭寿啊,告状啦!
  文华殿。
  太子与群臣又议了许多军政大事,天色渐晚,今天的朝觐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诸位还有什么事情要奏?”太子最后问道。
  便见御史大夫陈宁,一副欲言又止的架势。
  “陈亚台,你有什么事啊?”哪怕已经被大臣们折磨的焦头烂额,太子依然保持着温和的态度。
  “启奏殿下,臣有本,不知当奏不当奏。”陈宁一脸便秘状道。
  “这是什么话?”太子皱眉道:“御史台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事不当言?”
  “是,臣知错了。”陈宁便呈上一份万民书,奏道:“此乃苏松巡按转呈,是江南士绅百姓一起上书弹劾……楚王殿下擅自调兵、残暴不仁、戕害士绅,与民争利、助长倭患等十大罪状……”
  “……”太子眉头紧锁,接过那万民书,摊开好长一份。最醒目的,是那一万多个签名,和鲜红的手印,说是触目惊心也不为过。
  太子揉一揉眉头,看向实质内容——都是江南士绅给楚王殿下罗织的罪名。
  其实大部分都还好应付,比如擅自调动巢湖水师为市舶司所用。其实老六跟自己打过招呼,自己替他请示过父皇的。
  大都督府也出具了全套的调动手续……虽然正常来说,完成这种整建制的转隶调动,用上一年时间都是快的。
  楚王殿下却只用了八天。
  但效率高总不是毛病吧?你要是亲王,你办啥事儿也特别快……不是办老四那种事儿哈。
  其余也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种,都还能帮他撇清。但有一条引起了太子殿下的注意——逼死江南士绅领袖陆仲和!
  这就他娘的就‘小米粥掺花椒——麻烦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2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6/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