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红楼(13)
入冬时节, 京城越发寒冷, 按照王家的习惯,背诵要在室外, 然而天实在太冷,王守仁裹着厚厚的冬衣都冻得直打颤,别说在外头背书,就是伸手都不敢朝外头伸。
王华怎么看都没能从自家缩手缩脚的儿子身上看出什么好来, 只是心里到底疼他,便假装不知自己出门之后, 夫人便会把儿子叫回屋内。
只是每每打院中过, 隔着一道院墙就能邻家上官之子不避严寒地习武强身,起初只能偶尔听见几声呼喝, 后来不知是换了兵器还是别的什么, 时有破空之声传来,他便越发觉得人和人的差距实在太大。
虽则是近邻,但王华到底没觉得自己一个小小七品编修能和堂堂侍郎攀什么关系,除了那次上门,他和李澈也就是见了面点点头,偶尔同时出门,能够寒暄几句的关系。
冬至之后, 六部封笔, 许多官员一年数到头最期盼的就是年假,王华虽然做官没几个月,却也因为这难得的假期心情放松下来, 正逢天晴无雪,日上三竿,他起了些诗兴,走到院中想要近看假山边上的寒梅,没走出多远忽然见到自家儿子裹得像个球一样缩在假山洞里,做贼似的展开手里的纸团。
王华板着脸走过去,朝着自家儿子伸出手。
王守仁立刻把纸团吃了,并且连连咳嗽,向对面示警。
然而对面和他并没有默契,他纸团还没咽下去,院墙上高高飞过来一个纸团,啪地一下打在王华的头上。
王华展开纸团,刚准备说些什么,就见纸团上满满漂亮笔迹,并非是他所想的孩童闲话,而是正儿八经地在讨论经义文章。
状元郎的见识自然不一般,自家儿子是什么斤两王华是清楚的,正是因为儿子天资过人,所以他才格外严厉,然而倘若不是知道自家儿子和对面侍郎公子传纸团已久,他几乎要以为这东西是李侍郎写的。
李凝对经义文章的兴趣不大,只是她近来在教香菱,难免多接触了一些,但她会肯下功夫,实在是因为王家的小公子脑子灵光,见解不同常人,时常有惊人妙语,即便是经义文章,也能聊得十分投机。
何况练武是件枯燥的事情,即便是李澈也做不到什么事情都不干站在边上陪她一整天,香菱虽然好,但李凝私心里觉得,和隔壁王小郎君的交流更愉快。
李凝知道,她每每身体有了变化,心境也会越发朝着身体的年纪改变,就像她如今明知道自己经历几世,却也十分习惯做小孩子的感觉。
只是有一样,也许是因为她每日在院中练武的缘故,王小郎君一开始字里行间总称她为贤弟。
李凝起初认真地解释了一回,王守仁不信,后来听李凝又解释了两次,他明面上信了,背地里却觉得自家这个小伙伴极有可能是被家里人骗了,这时有不少八字轻的男童怕早夭,小时候便充成女儿养,甚至还要打上耳洞,等长到十来岁才能改换男装。
不是王守仁脑子转不过来,他对这个隔壁小公子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印象,尤其是武,这个年纪,这个练武强度,实在令王守仁钦佩又羡慕,总觉得这个小伙伴长大了没准能倒拔垂杨柳,三拳打死镇关西什么的,说他是女郎,就像吃白糖粽子蘸酱油一样奇怪。
王守仁说自己信了,李凝也就以为他信了,便不再把这事放在心上。
直到大年初一,他跟自家父亲去拜年。
李宅占地只比隔壁大一点点,看得出不大富贵,却处处都透着一种整洁明亮的气息,新春走亲访友,邻里互相拜年是常事,王守仁却兴奋了一夜,因为官员品级相差太大,平日里两家并不来往,他和小伙伴传了半年的纸团,上次没能见着,这次拜年总不会见不着。
王守仁甚至还准备了一个平安锁作为礼物,这是他五岁时一个僧人送的,他戴了两年就不肯戴了,嫌怪幼稚的,送给过了年也才七岁的小伙伴倒是刚刚好。
揣着小金锁,跟着自家父亲进了正堂,王守仁两只眼睛四下里一转,没瞧见小伙伴,倒见了一眼坐在上首的李侍郎,饶是他对男子长相并不敏感,也被惊了一下,脑海里关于拳头有碗大的小伙伴形象立刻修改了一下,从鲁智深改成燕小乙。
王守仁行过晚辈礼节之后就站在了自家父亲的身后,这样的场合下,他是不应该坐着的,王华也没准备待多久,一般也就是说几句闲话,一盏茶喝完,就该告辞了。
李澈言笑晏晏,没什么上官的架子,半盏茶刚过,外间忽有一把伞走了过来,王守仁当即定睛看去,撑伞的是个颇有姿容的少女,步子袅袅婷婷,王华多看了一眼,然而对美色没什么概念的王守仁却一眼落在了伞底下的小矮墩身上。
小矮墩穿得圆滚滚的,头上戴着个兔毛帽子,看不清眉目,仿佛有些困似的,进门时稍稍跺了两下脚,这时人也走近了,稍稍抬起脸来,王守仁一见,心头便是一跳。
兔毛帽子齐眉,白绒绒底下便是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清凌凌像是水,瞳仁又像是上好的墨玉,眼睛稍微动一下,便带出一点天然的笑意来,就像是六月天喝了一口井水,暑气消散的同时蔓延上来的一点甜味。
大抵旁人是女娲娘娘用泥捏的,这个小娃娃却是她用了最好的纸,最好的墨,一笔一笔精心描绘出来的,一看就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童,王守仁觉得她应该只喝晨露,只吃竹实,像天上的凤凰一样。
然而李凝一步走进来,对他笑了笑,又眨了眨眼睛,这才端端正正向王华拜了一拜,便笑眼弯弯地坐在了下首,喝了一口人间的茶,吃了一口人间的小甜糕。
按理侍郎公子该出来见礼的,可来的却是一位千金。
王华心里有一点猜测,但他也觉得十分荒唐。
王守仁没有他爹想得那么多,他瞪大了眼睛,许久才用已经不大灵光的脑子判断出这个小妹妹对自己的态度太过亲热了些,不像是第一次见面的人该有的,加上那一个眨眼,他心头忽然蹦跳几下,连礼节都不大顾得,开口问道:“阿凝?”
李凝点点头,她又看了一眼王守仁,发觉这个小伙伴看上去虽无当日贾府公子的好卖相,倒也十分出众,身上一派南方少年的俊秀,尤其是眼睛,灵得像一泉活水。
王守仁站在他爹身后,下意识地道了一句“怎么可能”,被王华瞪了一眼。
王华是真的有点方了。
男女七岁不同席,他家这个过了年十一岁了,李侍郎家的千金看上去也不小了,两个孩子竟就生生在两家大人的眼皮子底下传了半年的书信!
倘若易地而处,他是三品侍郎官,自然要压着儿子负责,但如今这个情况,倘若李侍郎不肯,他自然也不好上赶着,可得罪也是真得罪了。
大过年的,好大一个乐子。
然而李澈一点追究的意思都没有,反倒温声关怀道:“才守了岁,不是让你去睡一会儿吗?外面正下雪,何苦赶过来。”
李凝笑眼弯弯地说道:“是睡了一会儿的,又让鞭炮吵醒了。”
王守仁见她笑得十分可爱,忍不住也跟着弯了弯嘴角,李凝又看了他一眼,说道:“你怎么站着不坐?”
细细嫩嫩的娃娃音让少年的心都化开了。
挨了这一下子,王华拉都没拉住,王守仁立刻一屁股坐在他旁边的椅子上。
李澈笑了,说道:“家里只得我和阿凝两个,平日里没什么规矩,倒让王兄见笑了,不过小孩子家,也不必太束缚着。”
王华心觉理亏,只好跟着干笑几声。
多了李凝,原本喝完茶就能走的王家父子额外多留了一阵,李澈见李凝难得高兴,便和王华慢慢地说话,任由李凝和她的小伙伴谈笑,王守仁起初有些拘谨,因他实在很难把印象里的阿凝贤弟和眼前的人对上号,然而几句话来往之后,他便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慢慢地也开始搭腔。
隔着一道院墙,从未见过面,倘若合不来,几天不来往也就断了,半年之久的传书便说明了二人的投机,等到王华好不容易应付了李澈,确认他不准让自家儿子负责,也不准备追究,甚至他都不觉得一个七岁向上的小姑娘和一个陌生少年传信半年有什么不对,他也不知是该庆幸还是别的什么了,一转头就见两个孩子聊得十分开心。
自家平日里杠头杠脑的儿子看上去都斯文了不少,再一看,当年一个高僧送他的平安锁都到了小姑娘的脖子上,金灿灿的很是好看。王守仁粗心大意不记得,他这个做爹的可是记得清楚,这块平安锁内壳底下还刻着儿子的幼名,一个云字。
亲眼见了一场私相授受,王华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不是在别人家,这会儿都要直接开揍了。
第106章
王家父子离开之后, 陆陆续续便有人来送年礼, 多是管家仆役一类。
新年头一天是走亲访友的时候,但也有不成文的规矩, 早晨走的是亲,过了午后才是访友的时候。
自从回到京城,李澈就开始结交一些同样名声不错的清流官员,连带着把从前在翰林院的关系也联络上了, 也是到这时候,李澈先前做的那些得罪人的事情才有了些用处, 对于李澈, 大部分清流官员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友好的态度,稍稍热络一些就能结交上。
故而新年之后十来天, 李宅门口车马不绝, 也有同为朋友在李澈这儿遇上的,又是谈笑风生。
仅仅一墙之隔,王宅就没那么热闹了。
王华入仕不到一年,平日里没什么接触人的机会,只在翰林院内打转,比他资历高的自然不会上门来拜访他,和他同年的官员也要忙着拜访上官, 虽也结交了些朋友, 但这个早晨来,那个午后走,有时候一天都没个人上门, 再听隔壁的阵阵谈笑之声,自然显得冷清。
好在王华的心态很好,他年少成名,也低谷多年,能够在盛年之时步入仕途,其实已经越过了大部分人。
比起仕途,儿子才是最令他操心的。
王守仁出生前不久,祖母梦仙人抱童自云端而下,故而家中便给他起名云,那一年其实并不太平,川蜀有流民起义,东南水灾泛滥,京中贾府诞生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生来眉眼皆开,传闻乃仙人下世,生而不凡。
与之相比,余姚小地一个妇人怀胎十四个月生下一个并没有衔着玉的婴儿,也算不得什么事情。
五岁之前的王守仁是个哑巴,直到有个僧人路过,指点王家人替他改了名字,王守仁才突然开始说话,并且思维流畅,对答如流,王华虽然嘴上不说,但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还是既疼且怜的,也许就是因为这份和别家不同的疼爱,自从王守仁忽然会说话之后,他就表现出了令人头疼的一面。
别家孩子畏父如虎,王守仁却一点都不怕人,即便是对祖父,他也只有敬,没有畏,从会说话起就会抬杠,王华起初以为这是正常的,直到他年纪慢慢长起来了,朋友家的孩子也大了,他才发觉不对头,然而为时已晚。
王守仁不仅不怕父亲,并且还会用一种有商有量的态度去和父亲探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他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应该需要长辈同意,比如每天应该放他出门一个时辰增长见闻,比如他背了多少东西要休息多长时间,完全不是提出要求,而是建议,建议不通过也不挣扎,只是下次仍旧会提出建议。
除此之外,王守仁还是一个格外自律的孩子,要他去做的事情,但凡在合理的范围内,他就一定会做到,仿佛天生没长懒骨头,教王守仁习惯了,王华对于别家的孩子其实是很有几分挑剔的。
这是他上京那会儿贾府就破败了的,要是贾府还没落魄,他甚至有心去瞧瞧那个衔玉而生的贾小公子,有没有他儿子那么出色。
然而这种隐秘的骄傲并不足为外人道,王华知道自家儿子对自己的情绪十分敏感,一点都不想给他增长自信,甚至被抬杠得多了,他还渐渐从这种和儿子过招的感觉里找到了一丝惬意。
王华第一次看到自家儿子傻乎乎的模样,一时间头都大了。
果然新年之后几天,王守仁都是一副神思不属的样子,明知这几天李宅客人多,不会再有纸团从院墙扔过来,却还是时常不自觉地抬脚朝院子里走,甚至他都不怕冷了。
这种感觉王华很难体会,他和夫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前甚至只见过两面,关系一直生疏,直到王守仁出生之后才算是有了夫妻的样子,他也有两房妾,一个是自小陪伴他的丫鬟,一个是夫人的陪嫁,丫鬟对他来说更似亲人,陪嫁相貌普通大字不识,像他这样的读书人原也不会多看几眼,情爱一事,这世上有有太多男人一辈子都不会体会到。
这时节很难有什么青梅竹马,夫妻之间,能够赌书泼茶志趣相投的也没几对,王华有心把儿子叫来斥责一顿,见他小小一个少年徘徊在雪里的模样,却不知为何停了一停,最后也只是叹了一口气。
过了几日,王华在考较王守仁的时候忽然没头没尾地说道:“为父会上进,你也要做出样子来,我儿天赋异禀,必定心想事成。”
王守仁怔了一怔,忽然反应过来,半晌,他对着自家父亲长长一揖。
同样的头疼还出现在林如海身上。
林如海读书人出身,原本就学不会什么捧高踩低,岳家触犯国法,该罚的都罚过,也怪不到孩子身上,宝玉年纪不大,他念在先前岳家收留黛玉,难免感激,也存了一份结亲之意,只是慢慢发觉宝玉并不是妻子口中的那样聪颖灵秀,且不堪造就,除了一点诗文上的灵气,更无他用,也陷入了两难之中。
不答应岳家,难免有些忘恩负义的意思,答应亲上加亲,又怕委屈女儿,三岁看老,十来岁的小公子四书都没读明白,又自小娇惯成习惯,离了几个丫鬟都能气病,实在令他难以接受。
林如海自觉无法选择,思虑许久,还是选择向岳家去信,信中委婉地道明了他的想法,婉拒了先前岳家想让两个孩子结亲的暗示,这封信才将寄出,林如海便松了一口气。
数日之后,林如海办完公务,回到官邸,正见宝玉和黛玉一起坐在树下看书,远远见着时他就有些奇怪,黛玉看书时从来都是安安静静的,宝玉却在说话,分明是打扰到她了,可她脸上还带着一点浅浅的笑意。
林如海立刻就想到了自家妻子。
他心里咯噔一下。
隔日,林如海便以进学为由,将宝玉送至淮安当地的官学之中读书,江淮读书风气极盛,淮安官学更以严苛出名,许多学子从外地赶来进学,官邸离得不远,林如海却让人收拾了东西令宝玉去住宿学中,隔了几日,就见自家女儿时常红着眼睛,即便有男女大防在前,还是忍不住总是问起他宝玉的情况,怕他在官学吃不好住不好。
不好的预感成真了。
林如海顿时一个头比两个大。
过了几日,官学把宝玉除了名,两个官学官员亲自把宝玉拎到林如海面前,告他扰乱学堂,骚扰学子。
官学的人走了之后,宝玉尚有些委屈,他原先在贾家的时候,家学形同虚设,底下聊天吵闹是常事,他只是不大听课,偶尔和几个新结交朋友搭搭话,竟就要被除名?
林如海看着自家这个妻侄,想到女儿通红的眼睛,深吸一口气,抄起了书房桌案上的黄铜镇纸。
若是女儿这辈子就认定了这么一个废物,他能怎么办?就是打,也要把这个上不了墙的烂泥打出个人样来!
宝玉挨打的时候,王守仁用普通的黄铜镇纸轻轻抹平纸张边角,正在斟酌着提笔写下人生中第一篇策论。
这时节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想要做官就要考科举,故而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了科考而努力,甚至大部分的读书人不会去碰除了科考内容之外的书籍,王守仁原本很不喜欢这一点,但在有了努力的目标之后,他忽然发觉,科考这种东西对他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经义文章本身就是需要大量背记的东西,他自小就有过目不忘之能,且不像旁人,当时记得一过时间就忘,他记得的东西便是真记住了,如此一年努力之下,他便在自家父亲的针对性考较中磨了磨文笔,准备童生试了。
童生试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道天堑,然而对于自小读书的人家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王守仁过了童生试那天,王宅甚至没有什么庆祝,倒是李凝听说之后,认认真真贺了王守仁一回。
自从对东邻有了别样的想法之后,王华便也不允许自家儿子背地里传书了,规矩还在其次,给人家留下轻浮印象才是最大的坏处,为此他专门登门和李澈谈了一场,李澈虽然不觉得这有什么,但在王华诚恳的态度下还是同意两家平日里来往,王守仁可以登门,李凝也能上门。
这实在有些过了,但李澈不觉得,李凝也不觉得。
被小姑娘认认真真地道贺,王守仁有些惭愧,他原是对这些没什么了解的,这会儿却也忍不住暗叹,阿凝明明那样好的天资,却只能看他下场,而不能一展人前,这个他习以为常的世道,真的就那么正常吗?
三司使三司使所所3312gv人环保厅几乎已经归咎于苦苦uk哭一哭
第107章 红楼(15)
成化二十二年, 漕运总督林如海左迁正二品左都御史, 即日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