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度韶华_分节阅读_第194节
小说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57 MB   上传时间:2025-03-05 19:56:10
  姜韶华笑道:“一应安排琐事,都还没商议。想来很快就有消息了。”
  郑太后立刻道:“哀家这就派人去将皇上请来,当面嘱咐几句。正好今日人都来了,一并留在景阳宫里用午膳。”
  这也就是郑太后了,想见天子就打发人去叫一声。
  一直坐在范贵人腿上的胖小子,扭了一扭,从亲娘的膝上滑下来,迈着胖腿到了姜韶华身边,仰头叫道:“堂姐。”
  正是二皇子姜颢。
  自从去过皇陵之后,姜颢就格外喜欢亲近姜韶华。每次在宫中遇见了,都要冲过来黏糊一会儿。
  当着众人的面,姜韶华这个做堂姐的,自然不会撂脸子,微笑着摸了摸姜颢的头:“二堂弟近来长高了。”
  姜颢讨好地一笑,伸手抓住姜韶华的衣袖。他之前不知玩了什么,手上脏兮兮的,这一伸手,姜韶华的衣袖上便多了一小片污渍。
  范贵人哭笑不得,连连冲姜韶华陪笑:“实在对不住郡主,我这就领他去洗一洗手。”
  姜韶华微笑道:“无妨,我替二堂弟擦一擦手便是。”从袖中取出一方干净的丝帕,细细为姜颢擦拭小脏手。
  说来也奇怪,坏脾气的二皇子,到了姜韶华面前就乖得不可思议,老老实实地任姜韶华擦拭双手。
  范贵人看在眼里,心里竟有一丝别扭。
  做亲娘的,最清楚儿子的脾气。二皇子在宫中只认她这个亲娘,现在,竟又多了一个姜韶华。
  她故意避开来景阳宫请安的时间,二皇子和姜韶华打照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就这样,隔个六七日见一回,二皇子还是明显地表露出了对姜韶华的依赖。
  要是姜韶华就住在宫里,日日都见,只怕二皇子连亲娘都不肯要,整日都得缠着堂姐不可。
  ……
  两炷香后,太和帝来了,中书舍人们一并随行。众人相见,少不得一番寒暄见礼。
  郑太后没急着问询,先令传膳。
  男女分席,中间隔一道屏风。因为女眷更多,这一边设了两席。姜韶华和宝华公主等人坐了一席。
  这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二皇子姜颢不肯和兄长一席,坚持要和堂姐坐一处。
  姜颢执拗起来,就像一头愤怒的小牛犊子,谁也拉不住。郑太后也是个溺爱孩子的主,笑着说道:“颢儿才五岁,还是个孩子,哪里懂什么男女有别。想坐哪儿就坐哪儿。”
  “韶华,你仔细照顾,别让他饿着了。”
  姜韶华含笑应下,耐心地领着姜颢入席。
  姜颢最是挑食,平日只爱吃肉,素菜一口不吃。今日坐在姜韶华身边,姜韶华夹什么,他就吃什么。乖得不可思议。
  宝华公主有些惊讶地笑道:“二弟平日最是挑食,今天倒是乖巧得很。”
  可不是么?就没见过这么听话的二皇子。
  姜莞华姜月华也各自惊叹,笑着打趣:“还是韶华堂妹有办法。”
  “韶华堂妹去朝堂能降服众臣,在宫中能管得住二堂弟。尤其是后者,实在令我们佩服。”
  姜韶华微微一笑,继续为二皇子夹菜布菜。其实,孩童的世界很简单。二皇子是笨了些,却也有独属于孩童的敏锐直觉,知道什么人好惹,什么人绝不能招惹。简单来说,就是欺软怕硬。
  去皇陵那几日,已经彻底奠定了她在二皇子心里的强大权威和冷漠不留情面。二皇子既怕她又想亲近她,自然就被拿捏住了。
  邻席的范贵人,频频回顾,显然放心不下。
  李贵妃随口笑道:“本宫看韶华是个仔细的孩子,将颢儿照顾得十分妥帖,你不必忧心。”
  众目所瞩之下,姜韶华自然不会苛待二皇子。只是,她这个亲娘眼看着儿子这般听姜韶华的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罢了。
  没了丈夫,只剩儿子傍身。在亲娘眼里,儿子是最重要的,自己也必须是儿子心里最重要的人。
  这层微妙的心思,李贵妃焉能看不出来?
  范贵人被说穿了心思,有些尴尬地笑着应是。
  午膳后,众人喝茶闲话。
  郑太后张口问询钦差一事。太和帝应道:“这件事,朕早有打算。子熙他们几个,在朕身边多年,一直没有外出历练的机会。这一回,朕让他们去赈济抚民,处理蝗灾严重的三郡,也是要看看他们的能力本事。”
  “皇祖母放心,朕一定派足人手,随行保护他们的安危。”
  郑太后立刻道:“每一队钦差,至少派一千御林军随行。”
  太和帝顿时踌躇。
  三队钦差,每队一千御林军随行,就是足足三千人。人手倒是有,这一路上的军粮辎重,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原本是打算每队派五百精兵……
  奈何郑太后十分坚持,太和帝只得应下。


第322章 钦差(三)
  五日后,三位年少的中书舍人离京远行,开始了各自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
  身为钦差,有沉稳的老臣为副钦差,有一千精锐的御林精兵随行。随行的辎重粮草装满了数百辆马车,延绵蜿蜒犹如长蛇。
  户部没有再喊国库空虚,纪尚书二话不说地在兵部送来的单子上签字盖印。
  一来赈济抚恤灾民刻不容缓,二来,这三队钦差的身份都非同小可。天子器重信任且不必说,就是看在王丞相安国公李尚书的颜面上,也得从紧张得不能再紧张的国库中挤出粮草辎重来。
  除了御林军,队伍中还有王家郑家李家的亲兵。数量都不算太多,王瑾带了一百亲兵,郑宸和李博元各带了五十亲兵。
  这些亲兵,皆是忠心可靠的高手。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整日随在各自的主子身边,守护主子安危。万一遇到危急的情形,他们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最后一道盾牌,挡在主子面前。
  这都是明面上的安排。至于私底下还有没有暗卫随行保护,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一起往北方去,”李博元兴致勃勃地说道:“我算过了,我们至少能同行七八日,再分道走。”
  受蝗灾的三郡,都在北方。他们这三队钦差,确实可以同行数日。
  郑宸目光一闪,淡淡道:“燕郡最远,我要加快速度,早日赶到燕郡。有粮草辎重,前行速度太慢了。所以,明日我就打算带一半人,快马先行。”
  李博元听了不但没怕,反而热血上涌,立刻道:“那我也和你一样,骑快马先行一步。”
  至于王瑾,身体不算孱弱,却是禁不住快马疾驰奔波数日,只有默默听着的份。
  隔日,郑宸便领着五百御林军快马先行。李博元有学有样,也领了一半人马先走了。
  唯有温润如玉的王四公子,坐在马车里平缓前行。
  锦衣玉食在锦绣堆中长大的王四郎,这一生第一次踏出京城,领着正经差事,心头免不了热血涌动。
  只是,新鲜感一过,行程就变得漫长又枯燥乏味起来。好在一同随行的副钦差潭郎中风趣随和,善解人意,每日和王瑾一同坐在马车里。谈古论今说书讲诗,民俗风情官场轶事前朝野史等等等等。
  这位户部潭郎中,也是铁杆的丞相党。王丞相特意安排潭郎中和王瑾一队,有经验老到的潭郎中随行,王瑾便是什么都不会,诸事也会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王瑾等着差事办完领功劳便行了。
  不过,王瑾绝不是那等坐享其成的人。他在离京前做了许多准备,在路途上不时和潭郎中讨论如何赈济,如何扑灭蝗灾。
  潭郎中心里也不免暗暗赞叹。不愧是王丞相亲自教导出来的爱子,王瑾头脑冷静清醒,思虑仔细周全,提出的办法也切实可行。
  假以时日,王四公子必成大器。
  到了夜晚,众人宿在驿馆里。接连赶路数日,王瑾只觉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他躺在床榻上,疲累不堪,却没什么睡意。一张冷凝美丽的少女脸庞在眼前悄然浮现。
  时而冷厉,时而蹙眉,时而展颜微笑。
  王瑾翻了个身向内侧。那张脸孔并未褪去,反而愈发清晰,清亮的眼眸定定地看着他……
  王瑾又翻了个身,平躺在床榻上,怔怔地看着帐顶,不知想到什么,清俊的脸孔忽然露出痛苦。
  ……
  同样的夜晚,已经比王瑾多走了三百里地的郑宸,也一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脑海中思虑的事,比王瑾要复杂纷乱得多,也要残忍清醒得多。
  姜韶华知道一年多以后会发生什么,他自然更清楚。事实上,前世新帝死后,郑太后盛怒之下清洗高凉王府和东平王府,就是他领人封了两座王府,将高凉王父子送进天牢。东平王父子也是他亲自押解到京城。
  之后,郑太后扶持年幼的二皇子登基。姜韶华嫁入王家,他娶范氏女为妻,以联姻之势稳住朝堂。
  在王丞相病逝后,他在朝堂权斗中一跃而起,在数年内成了大梁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
  大梁纷乱不断,割出了小半壁江山,智力低下反应迟缓的天子就如龙椅上的木偶,他这个大梁丞相才是实际上的掌权者。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他的前半生,唯一的重挫,就是没能娶心爱的女子为妻。
  重生这一世,他为了尽快走到高处,暗中推波助澜。没曾想,平州先乱了起来,朝廷军队迟迟没能平定,平州乱军竟有愈来愈盛之势。
  还有姜韶华……
  想到那个傲然屹立朝堂的少女身影,郑宸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她到底要什么?
  难道她真想一直留在南阳郡?
  她以强势之姿闯入朝堂,在天子身边有一席之地,在景阳宫里成了红人,甚至年少不懂事的二皇子也格外依恋喜爱她。这样的姜韶华,怎么可能对朝堂权势没有野心?
  还有,高凉王父子将会暗中谋反刺杀天子一事,他到底该如何应对?是提前透露机密,救姜颂性命,以换取更多的信任和政治资本?还是是当做不知,等着一切像前世那般进行?
  姜韶华又会如何选择?
  一夜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好在年轻力盛,偶尔熬一熬夜无妨。隔日一早,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小公爷依精神抖擞:“路程才行了三分之一,从今日起,我们每日再多行二十里。速度再快一些,争取早日到燕郡。”
  众精兵哄然应诺。
  亲兵统领彭四海,策马随在主子身后。在中午休息吃干粮的时候,彭四海悄然凑了过来,低声道:“小公爷要不要绕个路,顺便路过南阳郡。”
  按着现在的路线,无需经过南阳郡,要去南阳郡得绕路,大概要多出一天的路程来。
  郑宸不假思索地摇头:“不必了,照着原定路线前行。”
  姜韶华还在京城,没有姜韶华的南阳郡,有什么可看的?
  ……


第323章 册封(一)
  郑宸等人离京的第十日,宫中举行了太皇太后册封典礼。从这一日起,郑太后就正式升格为郑太皇太后了。
  后宫册封典礼再隆重,也远不及天子登基大典。再者,眼下国库空虚,内务府虽然还有存银,也不宜过度铺张浪费。
  郑太皇太后亲自下凤旨,令册封典礼照着惯例减薄三成。这一举动,也为郑太皇太后迎来了一波好名声。
  “韶华给哀家出了个好主意。”人逢喜事精神爽,郑太皇太后今日盛装打扮,总算有几分往日容光焕发的模样。她用慈爱的目光看着身侧的少女:“朝堂里的几位御史,都上了奏折,为哀家扬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7页  当前第19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4/4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度韶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