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素芬是车间工人出身,以前从没参加过这种规格的会议,在位置上坐下以后,小声说:“为了争取一条生产线,两边的阵仗都搞得挺大呀!”
王造福与她之间隔着一个叶满枝,不客气道:“两三百万的生产线,谁不想要?”
“你一开始不是不想要吗?”不等他反驳,苗素芬又问,“你准备得咋样?一会儿上台可别给曙光厂掉链子,你要是不行,就让叶主任上!叶主任比你有经验!”
王造福像是没听到一般,不接她的茬,又拿出发言稿看了一遍。
他心里是不支持搞电视机的,但他岳父已经看在他的面子上给曙光厂帮了忙。
要是继续死要面子,放弃这次机会,反而要便宜了别人。
苗素芬瞥他一眼,也不说话了。
她心里一万个看不上这个王造福,搞不懂叶主任为什么要将这么重要的发言机会交给他。
王造福对厂里那些生产工作一窍不通,万一把事情搞砸了,损失的还是曙光厂。
叶满枝之前并没跟大家解释太多。
她推荐王造福上台发言,其实是因为听说无线电二厂那边负责发言的人,也是在市里有背景的。
她把这么重要的机会交给王造福,就像是对赵副主任说,“你看,厂里现在重用你女婿了,所以电视生产线的事,你也得帮曙光厂说说话呀!”
只帮我们组织一个商讨会,那可算不上帮忙。
另外,王造福的外形条件不错,又是搞过宣传的,口才其实还可以。
如果能把发言稿好好背一背,他还挺能唬人的。
会议准时开始,负责主持的是生产指挥部的方主任,简单介绍了组织会议的目的后,便笑着问:“曙光机器厂和无线电二厂的同志都准备好了吧?你们谁先来?”
王造福担心无线电二厂会参考他的发言,不太想第一个上台。
但叶满枝用胳膊肘碰了他一下,示意他举手。
“双方条件差不多,在后面发言,难免显得拾人牙慧。”叶满枝小声说,“你先上去讲吧。”
王造福搞过很多次动员讲话,但正儿八经地介绍业务还是第一次。
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只能听叶满枝的,第一个站了起来。
会议室最前面摆着两台黑白电视机,叶满枝已经坐正了身体,等着听王主任介绍这两台电视机。
然而,王造福有他自己的节奏。
在前面站定以后,人家先面向北京的方向,向主席同志致以崇高敬意,而后又背了几句最高指示。
叶满枝:“……”
好像有点丢人。
毫不夸张地说,她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在心里狠狠告诫自己一番,她才没抬手捂脸。
搞完了一系列花活,王造福抬头挺胸地站在最前面,介绍起手边的两台电视机。
“这两台电视机是曙光厂于1967年仿制成功的,这几年不断改进工艺,更新设计方案,正式投产以后,在性能上完全可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他长得精神,搞宣传出身的,讲话还很有鼓动性。
其实发言效果很不错。
叶满枝留意着前排几个市领导的反应。
有人似乎知道王造福与赵副主任的关系,正朝赵副主任笑着点头。
王造福的发言稿是厂领导班子一起斟酌出来的,主要介绍曙光厂的几项优势。
一是有现成的设计方案,科研人才的底子很厚,生产线到位就能立即投产。
其次是曙光厂军转民之前有雷达业务,转产电视机以后,制造雷达的那批工人可以转去生产电视机,算是不需要过多培训的熟练工人。
这样的话,在技术工人这方面,就能与无线电二厂打个平手了。
第三是曙光厂有现成的闲置厂房,无需市里另外出资建设。
对于市革委会来说,只要把这条生产线交给曙光厂,不用额外多出一分钱,就可以坐等税收和上缴的利润。
再有就是叶满枝曾经跟省领导说过的大话,如果彩色电视机研制成功,曙光厂愿意自行筹措资金,采购一条彩电生产线。
王造福将发言稿完整地背了下来,自觉发挥不错,鞠躬以后,意气风发地返回了座位。
叶满枝心里默念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头给他鼓了掌,又很快将注意力放到了无线电二厂的发言上。
总的来说,除了第一点,曙光厂提出的所有条件,无线电二厂都能达到。
他们虽然还没有试制过黑白电视机,但是已经取得上广厂的许可,届时会使用他们的设计方案。
仔细对比的话,双方的所有优势都是一样的,而且无线电二厂近些年一直在生产收音机,而曙光厂的雷达已经停产五年了。
从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来说,无线电二厂还要更有优势一些。
方主任问:“双方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无线电二厂的几个厂长没说话,回头望了一眼曙光厂的方向。
叶满枝主动举手问:“方主任,可以给我们五分钟讨论时间吗?”
“那咱们就休会五分钟,大家都放松放松。”
叶满枝笑着道了谢,将己方人员都召集到了一起。
康健感觉情况不太乐观,其实前排那些市领导没几个是懂技术的。
电视机本来就是个高科技产品,让他们看看电视节目还行,投资建厂的事他们未必懂。
他蹙眉说:“事情进展到这一步,两厂的条件其实差不多,最终还得看市领导更中意哪家企业了。”
实力旗鼓相当,拼的就是谁更受领导青睐。
他瞅瞅王造福。
这个女婿似乎不是很能拼赢的样子。
王造福被他瞅得心里发毛,将目光挪开了。
叶满枝抬手制止道:“时间有限,先不要说丧气话,咱们再想想其他办法!”
她不可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王造福和赵副主任身上。
对方毕竟只是副主任,万一事情没办成,对他们翁婿俩其实没什么影响,但曙光厂的损失可就大了!
她低声介绍了自己临时想到的第二套方案,环视众人说:“时间紧张,咱们班子内部先进行一次临时投票,同意采用这套方案的同志请举手!”
语毕,她率先举手表态,紧接着田春山、苗素芬等人也纷纷举了手。
叶满枝看向还在沉思的王造福,目光有些锐利地问:“王主任是什么意见?”
王造福沉默片刻,也举了手。
革委会班子里总共有七个人,六人都举手赞成了,他坚持反对也没用。
再说,这种事没什么反对的必要。
“好,”叶满枝低声郑重宣布,“厂革委会共七人参与现场临时投票,七票全部通过!咱们马上更换第二套方案!”
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方主任重新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他先望向曙光厂的方向,问:“曙光厂的同志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叶满枝主动举手表示有话要说。
得到许可后,她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各位领导、同志们,众所周知,电视行业的发展,除了要依靠企业生产电视机,也要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质量,以及电视信号能够覆盖的范围。节目越精彩,电视信号覆盖的范围越大,那愿意购买电视机的单位和个人也就越多。”
“滨江是全国最早成立电视台的几座城市之一,电视机被搬下生产线以后,能够在滨江就地销售,消化掉很大一部分产品。”
“但是,咱们滨江电视台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就是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太小。目前只有市中心的几个主要行政区,能够接收电视信号。市郊的区县暂时还无法收看电视节目。”
前排的几位市领导都认可地点了头。
电视台发展太慢,也阻碍了电视制造业的发展。
但建设电视台不是市里的主要工作,市财政暂时不可能向电视台拨款扩大规模。
叶满枝遗憾道:“这些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接收不到电视信号,没有采购电视机的需要,也就无法看到电视台的精彩节目,无法亲眼看到北京领导的讲话画面。”
一番话说完,她暗暗腹诽,目前的节目不咋精彩,她其实也不想看人家开会讲话。
但她还是满脸真诚地说:“如果曙光厂有幸得到这条电视机生产线,那么为了让更多地区的同志可以观看到电视节目,也为了促进电视行业的整体发展,我们曙光厂愿意筹措一百万元资金,协助滨江电视台扩大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曙光厂原本就准备上马黑白电视机业务,如果靠他们自行筹措资金,最起码要准备两三百万。
如今拿出一百万建设电视台,就相当于用一百万买了一条生产线。
还能扩大一点市里的信号范围,至少要将曙光厂所在的安阳县覆盖到。
花小钱办大事,也算是一举两得吧。
第211章
叶满枝的发言结束后, 会场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曙光厂的方向。
白给电视台一百万?
曙光厂莫不是疯了?
无线电二厂的领导们简直瞠目结舌。
严格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的所有资产都是国家的, 归全民所有。
因此,在必要的时候, 国家可以在国营单位之间进行调剂。
但是调剂的大多是生产设备和人员, 从不会将一个单位的资金调去另一个单位。
市革委会的几位领导也对曙光厂的应对感到意外, 交头接耳商量一番后, 方主任代为出面询问。
“叶主任,拿出一百万的资金建设电视台, 确实有利于行业发展, 但是一百万不是小数目, 不是一两个领导能拍脑袋决定的。你们厂里经过集体决议了吗?”
叶满枝颔首说:“今天我们曙光厂革委会的班子成员, 全员到齐,刚刚已经进行集体表决了, 七票全票通过!拿到这条黑白电视生产线以后,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 支持滨江电视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