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主帅,他有自信,不要说敌人来一个先头部队,就是面对十万大军,他都敢这么玩。
第九百五十二章 奠定格局
巴尔喀什湖并不遥远,明军将士将军旗带到了湖畔。
这应该是湖的西部,湖面宽阔,湖水浅淡,说起来这是一个半咸半淡的奇怪湖泊,而西部得益于伊犁河等诸多河流的滋养,湖水清澈甘甜,满载着生机与活力,远处有雪山皑皑的天山作为背景,苍茫,美丽。
朱厚照前世也没有去过这里,
这辈子大概一样不太可能。
他只能借助将军们粗陋的文字,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在脑海之中勾勒出它的风华绝代。
前两天,陪着五皇子载壡读书的时候,孩子问过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
夷播海远在西域,那里建不了长城,将来敌人再打过来,怎么防守呢?
朱厚照回答:继续战斗。
不错,其实打出嘉峪关就存在这个问题了。
因为西北地势开阔,打出去就会面临新的防务压力,相当于破除旧的战略困境,就会面临新的战略困境,所以在西北没有什么政治平衡与军事平衡,它从来都是动态的,只能隔上三五载打一次。
若一直强盛,像是大唐,还能继续往西打到巴尔喀什湖西面,如果衰败,那就退回来。
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哈萨克汗国和俄国人的战争持续了几百年。就是拼,耗,然后他们最终臣服了沙皇俄国。
所以中原地区的人常常不明白,一个区域一两百年间大体上的和平,这在亚欧大陆上属于奢侈品。
“……但是战争,往往皇帝是无法做什么的,古训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战争瞬息万变,而战场远在万里之外,皇帝如何指挥,如何掌控?”
载壡被皇帝拉着手行走在外,欣赏梅花傲人之态。
“那岂不是完全的听天由命吗?”
“也不能这么说,皇帝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命令百官协同,为前线输送粮草、军饷,更为重要的是选对将军。当年宋仁宗有一个评语,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叫会做,什么叫不会做?具体到在国家面临战事时,会选将军的就是会做,反之,则不会。”
“这便是父皇说的,用人为第一要务,用对了人,诸事皆平。”
“不错。不过能持续为前线输送粮草和军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就是皇帝的第二要务。”朱厚照揉了揉他的脑袋,“就是要治理国家,百业兴旺,否则国力从何而来?”
这次他在江南的微服被突然打断,那也没办法了,不太可能再来一次,因为他还有第二件大事。
就是产业大会。
在此之前,负责南洋公司经营的顾佐和浙江巡抚汪献都到南京来了。
朱厚照带着载壡进暖阁,一起接见了他们。
这都是老熟人了,汪献是第一批的侍从,现在也走上高位。
“臣顾佐(汪献)恭问圣躬安。”
“朕安。”
“皇上,这是这三年宁波市舶司的出货名录。”顾佐直接就上了一个本子,
而且还有很强的记忆力,许多数据脱口而出,“过去,自南洋公司货船出去的主要商品为丝绸、瓷器、茶叶,每年丝绸约在一千一百万匹,各类瓷器三十余万件,茶叶六万余吨,但这五年的显著变化是棉纺织品异军突起,而且速度极快,几乎是连年翻番,今年已出货总价值高达八千四百万元,完全超越原来的主力商品。按照当前趋势,其价值应会超过丝绸、瓷器和茶叶的总和。”
“江南富裕,朕见识过了。”
其实他并不惊讶,瓷器和茶叶虽然价值很高,但毕竟贵啊,而茫茫多的普通人他们只穿得起棉衣。
所以最后不仅会超过这三件商品的总和,更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他们的几倍。
然后棉纺织业会成为一枝独秀的存在,继而是种植园不断扩展,奴隶不断输入,直到某天人力都无法满足,于是突破了蒸汽动力。
这些工艺革命又会带动战船、火炮等军事武器的发展,就这样形成一个从卖货到打到你同意我卖货的格局。
“为何还有四百万元的香料出货?”朱厚照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香料在我们这里也能种植吗?”
“启禀皇上。我们香料种植的少,主要还是南洋国家,最近几年许多商人发现这是另外一条生财之道,所以都在开拓这方面的贸易。统计进来,是因为这些商家是通过南洋公司的货船出货的。”
“买进来亦有不少。”
“正是。”
朱厚照脑子里一下子想到香料贸易、香料群岛。
他现在有《明约》在手,完全可以抓住这个超级商机。
“大明的商人是怎么参与到香料贸易之中的?”
顾佐答:“与棉纺生意一样,想办法找到货源,然后收获出货。”
“你怎么想?”
“臣在考虑,或许可以在大明进行试种,如果成功,百姓也就多了一个生财之道。”
“不行。”朱厚照明白他们是太‘温柔’了,香料的产地就是东南亚,这不仅是土地的问题,还与气候有关,自己种还不一定有人家的好,他指示说:“不需要引种,香料贸易的产地有不少是《明约》国家,都是大明的属国,他们那里已经能大面积种植,何必舍近求远?
直接到那边去购买土地,雇人耕种,掌握原产地再形成规模以后,还可以获取定价权。”
一直没说话的汪献解释道:“商人们是可以这样,不过微臣二人是考虑让大明百姓更多的参与,如果一切都在南洋进行,百姓获利便成了问题。”
“南洋公司不是有股份概念吗?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同样运用股份的概念,这样还能迅速积累资本,然后大规模购买土地,在短时间内形成我方占据主导的局面。到时候赚了钱,在对股东进行分红,这样他们不就获利了吗?”
现在产业、货币到了这个程度,许多经济概念朱厚照会直接拿来用,其实股份制先前就在南洋公司身上用过,只不过他们运用的灵活度还不足。
顾佐咋舌,“若是汇聚这么庞大的资本,咱们的人买的土地过多,一方独大,臣担心会有其他的问题。”
朱厚照则不以为然,“要是有了钱只顾奢侈享受,朝中上下全部醉生梦死,那么自然有问题,但如果继续造舰造炮,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汪献只能是笑了笑,天子就是这样的风格,“如此则是国内以棉纺织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心,国外则以香料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心。”
大体上这样是没错。
顾佐则建议,“陛下,南洋公司已经十分庞大,臣以为既然是要新成立公司开展香料贸易,不如独立于南洋公司之外。”
朱厚照想了一想,“可。”
“还有一个问题。”
“说。”
顾佐忧虑道:“朝廷货币改革以后,境内不许使用白银,可海贸还是收白银,这些收取的白银都要对应换成新钱,如此便导致我大明境内新钱越造越多,最终这就是滥发呀!”
是有这个问题。
“你们有什么建议?”
顾佐有些愁恼,“说到底就是新钱得有个去处,这便很难,国外蛮荒之地没什么可买的。好在如今南洋国家能流通,尚且不成问题,可十年、二十年之后便说不准了。”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如果白银有一天对咱们来说不值钱了,那么就不收白银,只收黄金。
难的是,如何强大到让所有与你做生意的人不敢掀桌子默默的咽下这颗苦果,接受这些条件。所以……这不是商业问题,这是政治和军事问题。”
那么现在讨论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办法是有的,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用,这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厚照看了一眼载壡,意味深长的说:“按照今后的形势,国与国之间相处,强国、大国永远是有办法的,因为他强大,实在不行他可以掠夺;
小国、弱国永远会有问题,即便有办法,它也不敢使,因为它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弱小,哪怕局势稍缓,积累丁点儿财富,但他会被掠夺。”
第九百五十三章 启航
眼看着南京城也一片天寒地冻,一年又到了尾声,朱厚照总是觉得正德二十二年过得快了些。
他兀自想着,该是顾人仪这个首揆的‘锅’,这家伙不喜折腾什么新政,但是当朝二十年也不翻旧制,因而这偌大的国家也就这么按照张璁在时画下的轨道一步步地往前走。
一平淡么,好像时间就是快。
而要说年底时最大的一桩事,便是南京城的长江码头上来了三船奴隶。
其实这些年大户人家从吕宋和南洋买奴已是寻常之事,不过那都是民间行为,官府既没有鼓励,也没有制止,反正就任其发展。
可这一次的三船奴隶却是官府所为。
起因是少府对外发布了从正德二十三开始的一个超级项目,因为需要人手,所以官府亲自下场向运奴的商人下了单子。
这是第一批。
原先朝廷已经将两京大道从南京继续向南扩展到了杭州,一路上连接了常州、苏州、嘉兴等几座城市,而这一次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展,而且是一个更加野心勃勃的计划。
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水泥的诞生,技术突破了以后,大明开始使劲了。
总的来说,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国家的主要城市全部连接起来。
首先是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南京经九江至南昌府,南京经凤阳至开封府。北京经大同、榆林至固原府,固原经甘州、肃州至哈密。
在这份规划中,南北两京当然都是路网的核心节点,北方更注重军事考虑,着力解决的是西部的粮草供应和物资保障,南方更注重经济考量,主要是打通大城之间的物理连接。
少府测算过,光是这些工程就至少需要五十万民夫,而直接投资将会高达20亿到30亿元,不止如此,修建过程中还会有危险路段,向西北方向不用多说,山高路远,有的路是在悬崖上的,肯定会死人,南方是因为多水网,一路上要架几十座桥,这也容易有意外。
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奴隶就成了不二选择。
后来,大明的官方和民间就开始称这些人为南洋工和东洋工。
五年以后则不属于规划期,而属于畅想期,区别在于规划期的项目一定会实施的,畅想期则不一定。
所以朝堂上说什么的都有。
那些自不必管,五年以后再说。
朱厚照对这个道路规划非常重视,不仅下旨从户部拨款五千万元支持,而且模仿当初的京师规划司,特别成立了一个大明全国道路网建设指挥部。
这个指挥部设在内阁之下,以新晋阁老欧阳铎为指挥使,全权协调修路的所有事宜。
欧阳铎是在赴任的路上听到这个任命的,他很兴奋。
对于他这样的官员来说,有一个正经的实事,这当然值得兴奋,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修葺官道的传统,但大明的这次修路不一样。
修成以后,再遇下雨天都能照常行驶,可以说这就是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
指挥部则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建设公司,主要负责选线选路、进购材料和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