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762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皇帝的食指有规律的敲击他上呈的这本奏疏,
  接着他打开来看。
  开篇首先是景旸那边带回来的世界地理和国家情况,还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在世界上的‘圈地’行为。
  而后的论证核心就是基于那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因而推论出南洋区域应该成为大明的势力范围。
  这些道理不难。
  朱厚照更好奇后面的措施。
  按照载垨写的,他从景旸口中得知,南洋有些海岛土地肥沃,那么就有经营的价值。
  石塘港更是给出了直接的灵感,
  所以基于石塘港的模式,详细写了占据有利海岛,掌控关键航道,各军港之间形成联动,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互为支撑,共同防御。
  这样稳妥扩张,跳跃前进。
  等这个结构成型,就算是再强的敌人也不可能一下子攻进来。
  朱厚照已经深入进去,比较专心了,所以不再有废话,直接就问:“为什么没有关于海军的建设构想?是没想到,还是什么原因?”
  载垨一愣,“爹,军港建设以后,自然就有了海军。只是没有详述。”
  他这话回答的让朱厚照听不明白,感觉像在胡说八道,只是一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和他讨论,“你这份战略构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但你却没有提及,更没有为此防范。”
  “请爹明示。”
  “海岛成网,的确可以相互支撑防御,但如果大明海军遭遇重大失败,那么这些连线成网的海岛就会立刻变成孤子,到时候被一个个的消灭。所以我才问你为什么没有海军的部分,这些所有的想法都应该基于一支强大的海军。”
  载垨道:“儿子明白了。先前确实有所忽略,听博望侯说,我大明的战舰已经是最大的了,所以便一时没往那里想。”
  “海战又不是拉出来比谁得船大。”朱厚照把它合上,指了指他赞许道:“但总的来说,这个战略构想是不错的,老大,你这次是用心了。”
  载垨大喜,“多谢父皇夸奖!主要还是仰赖于博望侯,没有他,大明连外面是何世界都不清楚,儿子就是想用心,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句话说到朱厚照的心痒之处。
  总算是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心,
  同时也能把景旸所带回来的信息用出价值来。
  “这样吧,以你这份奏疏为基础,再融合进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我说的海军只是一方面,如何建设这也是大文章。你呢,也不要脸皮薄,多去找人请教请教,集思广益么。下次再拿来给我看。到时候应该是更加全面、准确的一份战略构想,而且,一定要能够适用。”
  朱厚照站起身,老大这样争气他也是高兴的,所以想着激励他一下,“等到你这东西成熟了,确实是当前大明迫切需要的,朕或许会将其升格为我大明的国策!今后几十年,都照着这个方向经营。老大,这个功劳可就大了。”
  载垨想象着那一天,
  那一天回过头来寻找起点,那是他皇长子朱载垨推动的!
  说着他便跪下来磕了个头,“父皇放心,儿臣必定竭尽全力做好这份构想!”
  “等着你的好消息。”
  朱厚照期待的搓了搓手,
  把殖民思想上升为未来几十年的战略——真的让朝野达成这种共识,这样的功劳封他亲王亦不为过。


第八百六十四章 三十万人口大迁移计划
  一个月后,天已入秋,北方的炙烤不再流连大地。
  天子龙撵也从热河行宫返回京师。
  而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分布于河南、山西、北直隶的旱灾牵动着天子的心。
  这片古老苍茫的大地从来就没少过自然灾害,在朱厚照的记忆中,黄河平均三年就要为害一次,而中小区域的旱灾、水灾更是年年不缺。
  除此之外,淮河下游流域地势平坦,水位一涨便无所阻隔。
  实际上,黄淮地区优越的农业条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当地农民仅依靠人力挖出的一条苏北灌溉总渠后才获得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祥和虽然令人神往,但农业劳作的辛苦,和看天吃饭的不稳定使他实在不宜作为唯一的生产方式。
  乾清宫里人来人往,所有人都加快着脚步,已然说明此时的情况有些紧急。
  为了做好救灾,
  皇帝在接获奏报后两日,便责成内阁立即选派临时工作组分赴三省各地。
  同时派出钦差大臣,要他们在各省坐镇指挥,全力帮助受灾的百姓度过难关。
  同时户部拨出三百万两银子,从临近省份购入粮食。
  他这二十年,再加上他爹弘治皇帝这二十年,可以说天下是非常安稳的,一直都没有非常耗损民力的行为。
  因而中原地区人口稠密,各县上报的户数都在不断增长。
  按他自己预估,大明朝如今的人口绝对超过七千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超级国家了。不仅如此,因为红薯这样的高产作物引入,
  人头税的取消。
  估计很快就会有一亿人口。
  然而因为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存在,老百姓根本不愿意离家远行。
  哪怕是河套、四川这样的地方适宜耕种,条件优厚,但只要是原本日子能过下去的人,基本都不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家乡。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都是在动乱年代产生的,从来没有日子好好的,忽然出现人口大面积转移。
  这就使得朱厚照不得不将心思放在那些灾民身上。
  因而当旱灾来临时,除了救灾应急预案启动,另外一项配套的移民预案也启动了。
  考虑到这次旱灾规模遍布三省,范围广大,而他又得了一笔张璁追回来的走私银,可以说是意外之财。
  反正国库、内帑并不缺银子。
  这些破金属放着有啥用,还是把它利用起来。
  所以回京之后,朱厚照除了救灾,还向大臣提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移民任务。
  “三十万!”
  皇帝对着内阁三人比划出这个数字,“中原人口稠密,而土地并不会增长。与此同时,新征服的广大区域,却因为人力不足而花大代价从闽、粤两地吸引百姓,效果还不好。现在不能任由这个局面下去了。”
  这个数字很巨大。
  不要说三十万灾民了,就是三十万令行禁止的军队要进行远距离的通行,那代价都是巨大的。
  好在现在大明造船业发达。
  从宁波舟山港到青岛港,从松江港到南京港,现在是每时每刻都帆船林立,不见尽头。
  有赖于京杭大运河,从北方到南方,乘船也非常方便。
  所以运输路线倒不难定,只要把中原地区的人进行集中装船,先内河运输,再海洋运输,三四个月的时间也就到了。
  但这些船只,并不都属于朝廷。
  朝廷要临时造出够运三十万人的船只,那也相当费劲。
  张璁说:“如此巨大的人口,仅靠朝廷征调船只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发动民间的力量。微臣倒是记得,正德二年,鞑靼小王子入寇京师。
  当时,为了保证京通仓的粮食安全,兵部以‘有偿运粮’的方式动员了数十万百姓肩挑手扛,两日一夜便将几百万石的粮食运进了京师。
  若是能学习这种模式,朝廷不仅省却了很多组织人手的成本,便是效果也是显而易见。”
  朱厚照思考着这个办法,
  灾民因为生活所迫,所以就算不给银子,只要保证他们的口粮,以吃饱肚子作为条件,也能够让不少人同意登船南下。
  台、吕两地的官府可以依据船只所送达的人数支付酬劳。
  但这不就是官方的人口贩卖么?
  “陛下,微臣以为不妥,运粮和运人不同。粮食不会讲话,可人会。若是朝廷定下运人即可获得银子的规矩,那想必会有许多人铤而走险、甚至抢夺人口,强行装船运输。这样一来,便是人间惨剧了。”顾人仪反驳的说。
  他倒是和朱厚照想到一起去了。
  张璁仍然没有放弃,“顾阁老有此顾虑乃是人之常情,不过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咱们自然也可以想些办法来禁止这种行为。”
  “却不知张阁老有何良策?”
  “顾阁老不是说人会讲话?便从运的人说起。朝廷可规定,台、吕两地的官府要核验朝廷下发的凭证,并要被移民的百姓自己签署同意入台、入吕的证明。过了这两道关,才接收人口、付给银两,少一个都不行。这一关便能挡住大部分的人贩子。
  另外,朝廷可定下重罚之罪,震慑那些想要犯法之人。如此又可劝退一部分。”
  朱厚照问:“还有么?”
  张璁微微一滞,主要是很突然,这么短的时间他也没有万全的办法,只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陛下可再宽限一两日,叫臣等细细琢磨,必然会有更好的法子。”
  “难为你了。”朱厚照心一狠,点头答应了下来。
  他知道,在这种方式之下,一定会发生妻离子散这样的家庭悲剧。
  但治国又不是搞小清新爱情片儿,
  只要把这种悲剧发生的比例压缩在一定范围之内,从整体上看这就是划算的。
  毕竟依赖正常的人口增长,至少十年后台湾和吕宋的人口才会有明显的增多。
  可台湾西部和吕宋的中央平原都是可以承载几百万人口的地区。
  好了,
  一边是中原人挤人,另外一边又是大片的荒田因为人手不足而无法开垦。
  实在浪费。
  更不要提移民实边这也是一个关乎到国防的重大战略。
  一个月前,载垨的海岛网络防守战略给了他这样的启发,南洋海岛是一定要掌握在手中的。
  而除了依靠强大的海军,其实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依靠压倒性的人口优势。
  即便有一天大明散了,那后面兴起的时代英雄也要想办法把海岛重新纳入自己的统治区域,毕竟那里都是汉人汉民,民族情感割裂不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7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2/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