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739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这艘船是现在大明海军的主力,长160米,宽约70米,船身两侧各有四座黑黝黝的火炮口,在如今的南洋,这东西走出来就是妥妥的巨无霸。
  不是超过,而是远远超过各国的战舰。
  载垚先前倒是在海军学院的书籍上看过图片、数据,不过还是没有亲身来体验更加直观。
  “马尼拉湾是我们的地方,怎么会有佛郎机人的军舰在此游弋?”
  这里明明已经离中原数千里远,但载垚的语气似乎还是别人到了他家门口似的。
  这样没办法,载垚可以说是新长成的一代年轻人。
  在他十岁的时候,那已经是正德十五年了,刚刚懂事,从来都是看着他父皇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到处说着‘大明国威’四字。
  耳濡目染之下,这家伙其实也学到了几分‘强盗逻辑’。
  在他的概念里,这就是大明的地方。
  张经也蹙着眉,“等靠岸问了成国公自然就明白了。”
  正德十八年,成国公朱辅病逝,皇帝谕旨由次子朱凤袭其爵位。
  作为大明勋贵,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镇守边将,也算是他的应尽之责了。
  “嗯。”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载垚和张经率领的这支一万两千人的海军部队终于开进马尼拉湾,而在岸上,吕宋总督朱凤也是等候多时了。
  吕宋发生了内乱,起义军和政府军打得不可开交。
  觉着平静时期插不上手的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一个接着一个的联系吕宋国内的两方势力,许诺帮助,获得某种收益。
  然而不管这些人要获得什么收益,根本上都是从大明的嘴巴里抢食。
  风雨欲来的这个时节,朝廷大军抵达,朱凤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所以在码头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可惜看到海军提督郑布、兵部侍郎张经的时候还好,等到看他们身后跟着的年轻人,朱凤直接脸都要僵住了。
  他慌忙上前行礼,“臣吕宋总督朱凤叩见三殿下!”
  载垚立马上前,“成国公请起。”
  朱凤的脸色复杂。
  不过到底还是把这个‘接待’活动给圆过去再说了。
  等到大场面结束,闲杂人等又撤了不少,朱凤就开始‘诉苦’,“三皇子殿下,您说……您怎么到这里来了?这吕宋国正在内乱,又是个海岛国家,万一有什么闪失,是跑都没处跑!三殿下……要不,要不还是由臣派遣一船队送您回去吧?”
  载垚笑眯眯的,“成国公,这可不行。我是费了好大的口舌才说动父皇,让他同意派我来吕宋的,如今我人刚到,事儿还一件没做,怎么能回去呢?
  成国公放心,我已和父皇说好了。此次,我就是您帐下的一个偏将,既然是在边关军中,就以军中的规矩来。”
  说着他干干脆脆的单膝一跪,“末将参见大帅!”
  “哎哟,三殿下您这是做什么?!”
  不过载垚坚持,定要将这礼数全了。
  朱凤没办法,看向张经和郑布求援,“这……这你们不会真的同意就让三殿下待在这里吧?”
  张经笑呵呵的,“皇上有令,岂敢不遵?现在这样子,就是三殿下自己想走,他都不能走,否则就是抗旨啊。”
  “你看。”载垚得了理了,不过他不愿意一群人纠结自己的身份,便说道:“成国公,咱们还是以大事为重,莫要将心思都放在我身上。吕宋岛现在是什么情况,石塘港究竟有没有危险,现在郑提督和张侍郎率军到了,你得给这二位说说。”
  朱凤没办法,勉为其难的暂时先受下了。
  他想着,反正人在战场,就是胜败、生死四字,若是胜了,他必能保护三殿下无虞,若是败了,他也活不了,那既然都死了还有啥好说的。
  索性也就不再关了。
  而是面容整肃的说:“四个字,愈演愈乱。对了,皇上是什么说法?”
  张经很认真的说:“成国公,我们得仔细的问你个问题。这吕宋国的叛军和官军,他们两方究竟有没有沾了我大明百姓的人命的?”
  朱凤不解。
  郑布解释说:“陛下有旨,伤我大明子民者,皆斩。所以不管他们自己怎么闹,只要我们的人出了事,咱们就得找他要说法。否则的话,皇上就要追究你成国公的责任了,便是我们这些人也都逃脱不了干系。”
  “皇上真乃雄才大略、气吞山河之主!”朱凤想尽了各种纵横捭阖的办法,没想到皇帝竟是这样一力降十会,他点头说:“这次内乱突然而起,石塘港外,吕宋国内散居着我大明至少两万百姓,必定是有人员伤亡。”
  张经和郑布对视一眼,“那便再无其他可说了。成国公久镇吕宋,对于吕宋的情况定然是比我们了解的更加清楚,陛下有旨,我们这一路兵马到了石塘港以后全部由你节制。”
  至于节制他们做什么,那当然是不必多说。
  石塘港对大明很重要,从台湾南下以后,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中转站。而且紧邻石塘港的中央平原有上千万亩可以耕种的田地。
  他们都是眼睁睁看着河套平原成为一个大兵营的,这里的潜力是更大。
  朱凤明白了,他建功立业的时候也到了。
  “好!皇上有旨,朱凤身为臣子岂能不遵?!”
  载垚模仿着郑布和张经向朱凤行礼,“愿为大帅驱策!”
  “你们远道而来,劳师不可妄动,暂且先休整一番。再有,万余大军抵达吕宋,向来定会引起各方注意,咱们且先瞧瞧再说。”
  载垚把一直憋着得那个问题问了出来,“大帅,我们来时在外海看到了佛郎机人的舰队,他们为何会出现在马尼拉湾?”
  朱凤冷笑一声,“当然是为了火中取栗而来。”
  没有援军,朱凤考虑石塘港大量的白银和粮食,还略微有些担心,现在则不一样,再有人从中作乱,他下手可不会轻。


第八百四十章 石塘港的海风
  载垚在内陆地区看到的完全不同,入眼可见的碧蓝色海洋伸向遥远无际的远方,在近处看到的巍峨大船在海面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黑点。
  宽阔、广袤,令人震撼。
  沿着海岸边是高地不平的石头山,这些山大多无名,也不高,连起起落落的潮水都冲不上去,沿着海岸的也不是江南水乡的柳树槐花,而是热带特有的椰树等树木。
  异域、特别,见之不忘。
  “……三殿下您看,石塘港就是建在这河口的两岸,当地人把这条河称为巴石河,这条河不像咱们得长江黄河,吕宋本就是个小岛,没有太大的河流,所以这条巴石河也不长,顺着河流往东南方向,最多两个时辰就能到达它的另一端。”
  载垚边走边听,“它的另一端是什么?”
  “是一个湖,当地人叫他们为贝湖,是这整个吕宋岛最大的一个湖了。”
  “你们现在都这么叫吗?”
  “回三殿下,是的。”
  “寻个由头,将这些名字都改了。石塘港不就是用的我们的名字?”
  “是。”随从的军官笑着点头。
  这是朱凤给派来的。
  皇三子载垚是第一次到达海外,实际上这也是诸皇子中第一个走出大陆,乘船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的。
  载垚很有兴趣,所以朱凤就让人带着他仔细的瞧瞧。
  此人姓常,名常松。
  世袭军户,军学院毕业的,这几年累功升卫所指挥使,作战勇猛,所以受朱凤信任,不然这种接触皇子的活儿怎么能轮得到他?
  “那座湖,现在是咱们的地界吗?”载垚问道。
  常松老实答,“还不是。”
  “既然是最大的湖,那应该是我们的湖。”
  “容末将给三殿下解释一下。”常松带来了一个简易的地图,摊开来指着说:“三殿下您看,这是吕宋岛的全貌,咱们所在的这个海湾在整座岛的西南。这个海湾就像是拳头一样伸进来,您是海军学院出身,定然知道口小腹大,最是适合用作军港。所以这个位置乃是最优。
  不过咱们在西南,吕宋岛的主体就在北方了,而且这座岛最大、最平的一块儿地也是在北面,贝湖是往东南方向,要把那里纳入我们的管辖,还需要一段时间。”
  载垚听是听明白了,“那就说说北方。”
  “是。正德十四年,我们大明最先开始在吕宋国建造港口,最初是用来停靠商船,后来为了给商船提供保护,皇上又下旨让吕宋国主找了一块地方用于建造军港。”
  载垚明白,说是让他们找,实际上就是自己指定,要不然怎么找得这口小腹大的好地方?
  “石塘港这地方呢,西面临海,东面是山,东南面是贝湖,南面也有平地,不过地方不大,不远就又是山了,只有向北,是大片的平地。原来无人的时候,那里是一片红树林。不过后来经过农科院的专家来一两年的观察,发现这块平地地势宽广,当中又有一条河流经过,且有不少支流,每年降雨多,天气也热,最是适合种植水稻。
  所以从正德十七年开始,大明便开始鼓励百姓在这里砍林垦荒。这些年下来,大明海军护航商队,深得百姓信任,所以大批闽、粤百姓开始乘船而来,直到现在,仍然有垦荒百亩、一家尽得的好处。”
  载垚点着头,“每户百亩,到如今有多少户了?”
  “回三殿下,一共五千余户。”
  “那么就是五十万亩,三四年的功夫,能得良田五十万亩,看来还真是个好地方。”
  如此一来,石塘港不仅仅是商业的港口,而是背靠着数十万亩良田的商业港口,也难怪一出骚乱,他的父皇马上就派重兵。
  不仅如此,这片平原地区的广大到现在也仅仅是开个头而已,它的潜力,不要说一成,0.5成都还没有达到。
  种田么,大明的百姓最是擅长了。
  农具、种子、种植技术,在朱凤的筹划下,大明是把人才、技术再加物资一整套的搬运过来了,而且赋税更轻。
  因为这个地方雨热充足,每年可以熟三季,像是今年,粮食总产量可以高达700万石。
  原有的那万余海军和三万余百姓,就是吃到肚皮子撑了也吃不完。
  不过这种舒服的日子,是怎么来的?
  第一,占别人家的地。
  第二,低价雇佣当地的劳动力。
  说雇佣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就带点压迫。
  但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过来给大明人干活出力,至少不饿肚子,而在别的地方那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不然得话,咱自己的人又得垦荒,又得种地,还一年三熟,一户四五口人,种一百亩地,那是累死也做不到。
  说白了,大明百姓都在这儿当起地主来了,佃户都找得本地人。
  多出来的粮食,一是卖给吕宋国的权贵,二是还要供应石塘港的军粮。
  人少地多、再加差不多免费的劳动力。
  这种贫富差距,也就是当地驻军时刻备战,不然真的出事。
  载垚听完了这些,又到石塘港内的街头去看了看,这里和内地的闹市就没什么区别了,无非就是些,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当地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7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9/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