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许还不敢吧。”
“不敢?”
“臣妾也是听小妹说的。”
“便是你昨天带着游湖的那个?”
“是。”
“喔。他们应该也与你央求了些什么吧?”
贤妃对于皇帝的聪明并不意外,她老实承认,“……陛下明鉴万里,小民之家,见识浅薄,还请陛下宽恕。而且,臣妾已经都与他们解释了。”
“朕知道的,你的家人一直是最守规矩的。你也不必紧张,朕就是问问,并没有其他意思。”朱厚照拉过她的手,“况且嘉兴当地的官员也和朕说了,说陈氏深得人心,百姓也很是爱戴,这便是好的例子。贤妃听旨。”
最后这四个字,听得贤妃一愣,好在她反应很快,立马退后两步,动作款款,跪了下来,“臣妾听旨。”
“贤妃陈氏,淑德良才,克尽妇道,今特封为贵妃,赐居翊坤宫。今后宜当勉力以副朕望。钦此。”
陈氏宠辱不惊,叩拜曰:“臣妾谢皇上恩赏!”
“平身。”
后宫之后,除了夏皇后就只有这么一个贵妃。
明朝的后宫等级中,皇后和贵妃之间还有一个皇贵妃。
但实际上除了皇后的头衔,其他的意义也有限,明朝宫里不管是太监也好,妃嫔也好,真正的地位就看你和皇帝的关系远近。
宪宗皇帝还为了贵妃把皇后废掉呢。
“朕之所以升你为贵妃,还是贤、德二字,不仅是你的德,还有嘉兴陈氏之德。所谓赏罚分明,陈氏在当地的好名声,也就是朕的好名声。因而除了你,朕还要再封赏你的家人,不过朕不居民间,你说说他们想要什么?”
贤妃立马道:“陛下恩赏厚重,臣妾已知足。万不敢再要什么了。”
朱厚照脑袋一翘,“你不要的,朕偏要给。不过功名之类的东西,不可轻赐。朕想想……贵妃,你们家就算没有适合做官的,是否有谁兼具些偏才的?什么算写绘画,这些都可以。”
陈氏心中感动,皇帝对她们一家的恩情确实很重。
“臣妾也问了,不过那人出海三年未归,至今也没什么消息。”
“出海?叫什么?”
“叫朝瑞。”
“陈朝瑞?”
“是。”
朱厚照眉心一动,他伸出食指挠了挠眉头,若有所思的说:“知道了。”
……
……
皇帝并没有在嘉兴耽搁太多的时间。
烟雨楼虽然很秀美,但却不能久居。
圣驾在次日启程,朱厚照坐在马车里一边吃着点心,一边翻着手里的闲书,翻着翻着他忽然动起心思,随后轻轻敲了敲木窗。
外面传来尤址的声音,“陛下有何吩咐?”
“吩咐一声靳贵,将锦衣卫这两个月给朕上的密疏都找过来。”
“是。”
这些都是有留存的,且靳贵极为仔细,找这个东西也不难。
不多久,几十本奏疏便堆在他的面前。
朱厚照拍拍手,掸掉手掌上的点心碎屑后便开始翻找起来,嘴皮子也轻微的动,顺着手指默默念着,“陈、陈……”
他是先找姓。
连续翻了四个奏疏之后,他手指顿住,“陈朝瑞。”
啪。
朱厚照一拍奏疏,“传旨,停!”
“停!”尤址喊了一句,随后马上到车前撩帘子。
皇帝年轻着呢,腿脚硬实,不要说人扶了,他连扶马车都不必,直接就跳着走了下来,步履欢快的有时候叫尤址这样五十岁的人都跟不上。
一众臣子也是如此,虽然已经很急,不过都来不及做动作。
朱厚照快步走到他们面前,捏着手中奏疏挥了挥,“毛语文随朕来,其他人各自活动。”
毛语文接旨后,迅速跟上。
“陛下。”
“语文,你两个月前的这份疏还记得吗?”
朱厚照把东西展给他看。
毛语文一看就明白,“臣记得。这是锦衣卫一份请功的名单。不知陛下有何疑虑?”
“这个陈朝瑞你了解多少?”
“他……是吕宋国那里锦衣卫的负责人,早年间也是从大明过去的。平海伯从吕宋国借兵能成,他立功不小。”
“做事如何?”
“据闻是不拘小节、粗中有细,不过性格有些涣散,有时候自视甚高、目中无人。”
朱厚照听明白了,就是有些才能,但同时也有些自负。
“涣散的人,你怎么让他做锦衣卫的活?”
“臣不是说他不听令,只是他个人的主意太多。陛下要是觉得他不合适,臣这就换人。”
“不,朕是结果导向,他既然立了功,干嘛要换人?吕宋国的情况咱们并不清楚,也许那里需要一个这样的人。还有,你说的这个陈朝瑞,是哪里人氏?”
“好像……是湖州府人氏。”
朱厚照有些怀疑,“去确认一下,贤贵妃有一位亲属,也叫陈朝瑞,几年前也出海了。应当不会那么巧……”
毛语文心领神会,“微臣明白。”
他也知道,皇帝刚刚把贤妃封为贵妃,后宫之中好几年没有这样的变化了。
“锦衣卫里的人,底细都要清楚的。如果查出来确系此人,他你不要为难,但锦衣卫内部你自己要有个数。”
“臣疏忽了,请陛下恕罪。”
“无妨,朕说了,只要立功什么都好谈。”朱厚照抿了抿嘴唇,“尽快查清楚吧,不要叫朕等得太久。”
“是!”
既然已经决心要在海外扩张据点,那他的这些孩子以后他会派出去的,所以有一个亲属在身边会更好一些。
虽说几百年后可能会像蒙古帝国那样分裂,但几百年后的麻烦轮不到他去考虑解决,他尽全力建立当时的功业就好。
第六百八十四章 任他百般来,我只一路去
正德十年七月。
西北嘉峪关外,明军自此而出,一路西进。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峪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写着‘明’字的大旗随西风的风起舞,发出猎猎响声。
他们这一路绕过了天山山脉,翻过红山垭口,再从巴里坤草原向南,就可以到达哈密。
西北外的距离概念和内地不同,这里的两座城池可能相隔数百里,而且沿途所见大多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长途行军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来自于物资保障,所以四万战兵之后其实是庞大的辎重队。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国力强盛的时候,中原王朝才有力量向西域投送力量。
近两个月的时间,周尚文就是领着兵马赶路、赶路。
直到巴里坤草原快要走完,才遇到了第一波明军。
大约是斥候那一类的人。
哈密卫提前已收到消息,所以派了人出来迎接。
“末将哈密卫百户蒋道齐见过大将军!”所来之人将一封信举过头顶,这也是他身份的证明。
周尚文一早听到有人来了以后非常激动,所以立马在帐中召见此人,“起来。”
“谢大将军!”
这些都是劲卒。最早皇帝派出的就是甲级卫,每月军饷有7.5两银子,是寻常士兵的2.5倍左右。
朝廷给银子、给装备,而且从指挥使、到千户、百户全部都是用的军学院的人。
所以别看蒋道齐这么个小小的百户,他可是见过皇上的。
“你们的指挥使凌卫锋在何处?哈密城现在又是什么情况?”
啪。
蒋道齐双手一合,“禀大将军!凌指挥现在正在哈密城内,哈密忠顺王拜牙即反叛土鲁番汗国以后,城中曾有该汗国与拜牙即所蓄养的死士发动的内乱,凌指挥使率领众将士前后激战六次,至今仍然守卫着哈密城。不过哈密城内汉人不多,而且土鲁番汗国并不死心,他们的大汗也在积极调兵,兵锋所指,正是哈密。”
“呵!”周尚文豪气的拍了一下桌子,“来的正好。打了这么多年北虏,最头疼的就是找这帮人。他竟敢主动送上门。可知他们有多少人?离哈密城有多远?”
“大约有两万多人。”
此话一出,营帐中大部分将领的神情都轻松起来。
马胜按捺不住,“大将军!末将请领一万兵马出战!”
“不急。”周尚文是主帅,下面的人再轻敌,他不能轻敌,“等见到凌卫锋再做计较。蒋道齐,你先下去休息,明日随我军一起!”
“是!”
“地图拿来!”周尚文走下来到沙盘前。
弘治年间,吐鲁番汗国也曾掳掠过哈密,这个时期皇帝虽然软弱,国力也比较疲敝,但是好歹弘治皇帝是分得清是非的,他任用的大臣大部分也有点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