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550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不过朱厚照感觉王守仁扑灭一个小叛乱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
  “喔?”
  提反对意见的,不是旁人,正是王守仁的亲爹王华,他言道:“严毕云身为提学,愿意为分外之责冒险而行,由此可见其胆识,且,若非有其密报,则朝廷不知山西事矣。因而臣以为严毕云应为头功。至于王守仁,他虽领兵平叛,但一来陛下早有布局,二来其帐下皆朝廷精兵,他的功劳实在不足道,因而恳请陛下温言嘉奖,如此足矣。”
  这家伙唱什么戏,屋子里人都看的明白。
  不过他唱戏,旁人也得跟着唱,左都御史章懋说:“大宗伯之言不偏不倚,不以私情而乱公心,君子之风矣。”
  朱厚照头疼,礼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这两个是最喜欢跟他念叨君子小人那一套的。
  “这样吧,太子少保就算了,朕盼着他再立新功,到时候再赏也来得及,都督佥事还是兼着,他毕竟总督河套,那么大片区域,又有民、又有兵,职级低了行事不便。大宗伯,你以为如何?”
  皇帝这样两边兼顾着,都给点面子,算是寻常操作,王华也没甚说的,当即道:“陛下圣明。”
  其实王守仁的赏倒好弄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皇帝信任这父子俩,就算这次不升,下次也会升。
  难的是严毕云。
  朱厚照也是考虑了很久,“只要为朝廷立功,朕从来都是不吝赏赐的,更莫提是这等忠心耿耿之臣。此外,朝廷此时正是用人之时,似这样愿意用心的官员,朕又岂会亏待?不过朕却没想过六部侍郎这等去处。朕想授其一巡视官。”
  天子的想法总是有些出人意料。
  王鏊忙问:“不知陛下要其巡视什么?”
  朱厚照嘴角一弯,“红薯推广。”
  这四字从皇帝嘴里出来的时候,杨廷和心里一震,这种巡视是对其不信任?
  然而即便有这种想法,他也不好直接讲出口。你行得正、坐得直,怕什么巡视?
  其余人也都没想到是这个去处,以往是巡盐的有、巡河的有,这巡红薯,谁能想到?
  但话说回头,盐重要、河重要,以如今红薯的这个产量来看,也一样重要,巡一巡,倒也错不了。
  关键这个职责严毕云是可以胜任的,所谓巡视,就是代替皇帝下去看看这事到底办得怎么样,只要有基本的素质,不要被人哄骗的太彻底,这也就行了。
  严毕云毕竟也是当到了按察副使,而且他长期在衙门内部担任官员,反倒是懂得这基层官场的小九九。
  所以他很合适。
  “介夫。”
  杨廷和听到叫他,身子一震,“臣在。”
  “正德四年应该育了不少种。正德五年、六年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了,这先期推广的省份你都要先安排好,官员、农民、种子、种植方法等等事务,都不少呢,再加上一旦规模铺开,你一人便分身乏术,就是有人糊弄那也是疲于监管。
  因而派人巡视并非是要去挑你的错处,实际上是要从旁协助你,有这么个人在,推广的效果才会更好,产出的粮食才会更高。你眼光要放长远些,红薯关乎甚重,是朕最为关心的政务之一,于大明社稷、天下百姓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你可明白?”
  杨廷和不敢多言,“臣明白,臣一定履职尽责,绝不会坏了陛下心中大计!”
  他和杨廷和这么几句话的时间,其他人也趁此机会慢慢反应了过来,红薯这么重要,确实需要一个巡视官。
  挂钦差,加侍郎衔,虽无实职,但从此也是举足轻重的官员之一,以往那个提学则一去不复返了。
  杨一清思来想去也觉得这样更恰当,将升赏与政务相衔接,而不是扔给他一个侍郎了事,好像是在给外界一个交代一般。
  其实所谓治国,有的时候就是这些诸多的细节拼凑起来的。
  他也合适,你也适合,那么国家的各个事项有条不紊,在没有大的战事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会聚拢起越来越多的财富。
  严毕云现在还不知道,他现在是被解了‘禁足令’,因为乱事平了,他也不必一直躲在屋子里。
  正好各地的官员都在入京,他这个弘治十二年的进士也有许多好友。先不管宫里对他怎么个奖法,憋了几天总归先找几个好友相聚。
  所以他接圣旨之时其实是在与几个好友的宴席之上。
  等到一宣布,这些人的反应也与诸大臣一般,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他们这严兄从此以后怕是要平步青云了。
  “去年八月,红薯收成之时天子率众臣亲至田垄之间,由此可见满朝对此物的重视。严兄此番升了这‘巡薯御史’那便是简在帝心,坦途一片了!”
  严毕云被人吹捧着自己也觉得心中火热。
  这个奇怪的职位先前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不过正如他的好友所说,陛下这番安排,看重的就是他这份忠心。
  人生起落还真就在眨眼之间,现在这机会,他挣来了!


第六百零二章 宴席
  大朝会的确会有很多老友相聚,靳贵摆了一席,朱厚照也摆一席,他请的是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三人。
  除了本身因为他们都是先帝托孤的重臣以外,这三位在湖广、应天以及山东都是尽心竭力。
  朱厚照有时会看锦衣卫给他的密报,他看到的情况,不管是税赋缴纳还是升堂断案,这三位老头虽然迂腐,但基本上的正义感还是有的。
  尤其是山东,刘健巡抚山东已经四年了,四年间他关心百姓,振兴教育,兴修水利,惩治恶吏,山东各府一时大治,省域内匪盗明显减少,再加上朝廷这几年确实有钱,所以水利工程做的也不错。
  朱厚照在山东还尝试了免除一部分徭役,不过,这是正德四年的事了。
  与现代不同,古时候老百姓出工,这属于‘役’,是没有工钱的,不仅没钱,还要自带干粮,所谓服徭役就是指这个。
  赋役一词,也是两个部分,交纳赋税和服徭役都属于百姓的义务,只要国家有需要,是必须要服从的。
  所以为啥一旦发生战争,老百姓的负担就重?
  因为运送兵粮就属于服徭役的一种。古时候一般老百姓从年头忙到年尾,能把肚子填饱就很不错了,如果被拉出去几个月,还没收入、还吃老本,那是肯定要饿肚子的,这叫‘役夫频差,百姓困于转运之苦’。
  轻徭薄赋这个词,也是这么来的。
  其实朱厚照正在进行的军屯清理,这里面的问题,除了普通士卒田亩被占以外,徭役滥派也是一个突出的点,是造成军户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拉过去修筑城池。
  但是徭役问题并不贯穿于整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有一段时间,徭役制度从无偿征发,变为了有偿征发。
  做到这一点的,还真就是被后人诟病许多的满清王朝。
  也许是满人自知是外族统治,所以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清廷对于各地上报的‘滥征夫役,大害于民’的现象颇为重视,尤其康熙皇帝在平三藩的过程中,相当的挣扎,一方面他屡发上谕严禁私征滥派,另一方面战事焦灼,财政紧张又不得不无偿征用劳役。
  所以在三藩之乱结束以后,康熙皇帝自我检讨,说‘每一轸念,甚歉于怀’。
  这个时期的清廷,主要是通过上谕严格限制这种滥征,以此减轻百姓负担。
  到了雍正摊丁入亩之后,但凡公事,就变为要付给一定的银钱,也有了‘兵差’、‘河差’、‘工差’以及‘皇差’这些说法。
  当然,略微懂官场的人都知道,上面的政策是一回事,下面怎么执行又是另一回事,这些钱给多少、怎么给、给得够还是不够咱就不知道了。
  总的来说,估计是有给、也有没给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在刑部看到一桩“图免本地差役,谋求执照”的案件。他立马反应过来,差役本来就是付钱的,怎么还要求免?他接着就想到,肯定是下面的人胡搞。
  于是他立马降旨,要求直隶总督详查明奏,同时要求各省自查据实奏闻。这件事折腾了直隶总督一番,可见在康乾雍时期,徭役问题还是得到相对妥善的处置的。
  相对,自然就是对的前面不好的时期。
  朱厚照也知道不好,不过他不敢一道圣旨就全改了,历朝历代都要百姓服徭役,肯定是国家有需要。
  但从另外一方面说,满人的皇帝能做到,就说明这件事能做成。
  刘健就是他的‘试验田’,因为他打算让刘健在山东很久。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派徭役的时候,能不能不叫老百姓自带干粮?不发银子,至少管人家肚子饱。
  当时正好红薯也在推广中,朱厚照便想着以后种出来的粮食多了,其实可以把这一部分的百姓负担减免掉。
  正德四年十月,刘健给应天巡抚李东阳写信,在信中他盛赞此为仁政。
  这家伙也再不复以前的那种耿直,这几年年年入宫,一年比一年温顺,今年就更温顺了,昨夜听说朝廷平乱成功,他也连夜上了一封吹捧圣君的贺表。
  叫朱厚照都感觉稀奇。
  宣召他们时,刘健哪怕撑着老迈的身体也要给他行个完整的跪拜礼。而新年,他都已经七十八了。
  “都平身吧,入座。”
  不是宫中大宴,朱厚照就只弄了一张小桌子,摆了三个白色的瓷酒杯,几样精致小菜,主要是顾及老年人的口味,他这肚皮在宫里什么时候挨过饿。
  “谢陛下。”
  “之所以请三位,是还朕的一个愿。”朱厚照一直摆手,因为他们不太敢坐,还让后边儿太监去扶,这才让他们三个坐下,“你们都是三四朝的老臣,年纪大了,原本都可以致仕颐养天年,但因为朕,又不得不去管一省的事务,劳心劳力,堪为表率,所以一顿餐朕得请你们。”
  他们都是许久未见皇帝的人了。
  李东阳老目酸楚,“陛下有优容臣下之心,但臣才疏德薄、未有寸功,心中总是愧对陛下厚恩。”
  朱厚照张大嘴巴笑着,“好了好了,咱们君臣都不客套,吃吧吃吧。”
  “是。”
  他自己带头,但就不给他们夹菜了,否则笼络人心之举太过明显,用来对付聪明人实在不智。
  吃了两块豆腐以后,他眉目一抬,开始说话,“有件事得先和三位老先生说一下,上谕本身也在拟了。从今年开始,大朝会就不一年一次了,路途远,你们年纪也大,赶路不容易,所以今年再回去,那便得等到正德七年,咱们君臣才能再见。
  相见一次不容易啊,所以有什么话,都要尽情的说。古人讲六十耳顺,七十从心不逾矩,咱们君臣之间,应该是既不相疑,也互相了解了,又有什么是不能说的呢?”
  “陛下但有所问,我等知无不言。”刘健放下筷子,声音沙哑的说道。
  “嗯。”皇帝点点头,捻了一块小点心在嘴里,“你们这三地,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
  李东阳说:“应天府是鱼米之乡,稍行善政,则百姓可温可饱,臣也曾像陛下一样担心,所以亲自下去看过。大部分人家一天能喝两顿小米粥,因为水网稠密还可在河中捞些鱼虾。再加上,朝廷这几年行开海之策,每家每户出个劳力到作坊织布也是一笔收入。”
  “朕去年批过一道奏疏,魏国公府在常州与百姓争地,这件事后来应当落实了,可有反复?”
  “未有。”
  “嗯。”朱厚照点头,这样他更放心一点。
  “只不过苏淞两地赋役颇重,吴中百姓有家贫而无食给者。”
  这是当初朱元璋定的政策。
  “实在困难的话,要注意赈济。”
  接着他目光转向刘健,“山东应当也不差。”
  “仰赖圣上支持,臣这几年竭力以减轻百姓负担为要,一是办了好几桩侵地案;二是修缮大小河道130余条,可新灌溉80余万亩良田;三是山东东北部有十八县涉及民牧,至去年已完全取消;四是试行了部分有偿徭役;五是赈济旱灾两次。由此,数年以来,山东已无成片饿殍。此皆陛下仁政也!”
  山东大治的事,确实传进了好些人的耳朵里,刘健说起来底气也足。
  朱厚照道:“当初朕要留刘先生,其中一条便是要为山东百姓造福,现在看来,他们福气不浅呐。”
  “陛下圣君临朝,关怀百姓,这才是天下万民之福。”
  等到谢迁要说什么,朱厚照先拦住了他,正德四年湖北要了朝廷不少赈灾粮,靠着这个接济,应该出不了什么大问题,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5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0/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