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474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毛语文来的路上已经把事情里里外外问了个清楚,他没亲自去,但是说要说得明白。
  事情说起来也不复杂,皇帝听了频频点头。
  “那么,那个张璁,还是被关着吗?”
  “关着呢。之后,必定会继续提审。”
  朱厚照摸了摸鼻子,“再怎么样,这也是个朝廷命官,不管是定罪去职、还是流放杀头,总要先给朝廷一个说法。但保险起见,还是找个人提醒一下,诏狱酷刑朕都管控起来了,这地方上便更加不得滥用私刑。这个人朕有用,可不要让他们给害了。”
  就凭他当堂写的那几百字,朱厚照就是会用他。
  大明朝土地的事情总是要解决的。
  考虑到张璁在历史上还当过首辅,除了意志、想法,其为官的手段、能耐以及办事的能力应当也不是寻常人可以比的,这种苗子,要是被这帮虫豸整出个死于非命,那便是他当皇帝的错了。
  “陛下放心,微臣明白。那这个案子……”
  朱厚照笑了笑,“不必着急。看他们怎么上奏。朕不是眼里揉不得沙子,但凡事也要有个度。”
  毛语文自己的度,他自己是明白的,但在这件事上,他不晓得皇帝说的‘度’又是指什么意思。
  左右这些人也是要上奏的,等几天瞧瞧吧。
  春分以后,天气转暖。
  朱厚照近来关心河套之事,几次与朝臣商议移民实边之事。
  如今的大明朝,岁入钱粮在2900万石,这是有明一代比较好的光景,除此之外,海贸收入连年增长,海外每年输入近千万两白银。
  但各地上奏之流民仍然不少。
  洪武年间,全国耕地有八百余万顷,到了弘治、正德年间已只剩四百余万顷,大量的土地被兼并,或是被挂靠,不交税的土地少了一半,但税还是一样,这样若没有流民才是怪事。
  议事当中,司礼监来了人,说了五个字:淮安府急递。
  刘瑾应声下台阶去接了过来。
  朝臣也被吸引。
  “你们继续,都议议。”
  朱厚照说完这句话才将奏疏打开来,细细读了一遍之后,他眼皮子跳了一下。
  刑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联名上的奏。
  淮安府发生的事,倒是说了,但是没说完整。
  说了确实有克扣工钱的现象,这一点老百姓可以作证,但是是不是少府官员这一层级克扣,则没讲。因为没有证据。
  说了山阳知县张璁因仓廒储粮减少而入狱,也说了他极力否认,目前无法定案。
  但是没有说张璁当堂所写的东西。
  朱厚照有些不高兴。
  他可以接受下面的人有些私心,做官嘛,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自己,但是做官精、不能精到这个程度。
  这种处置办法已经全然忘记朝廷和百姓,而只顾了自己。
  十分顾自己,这就叫没有度。
  简单的说,张璁所要奏的那些事真实存在,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有人已经做了,要砍也是砍张璁的脑袋,如此‘不需要担责’的事情仍然不肯做,那么这种官员要来何用呢?
  啪!
  皇帝把奏疏不轻不重的摔在了御案上。
  朝臣听到声音,大约都猜道有些不对劲。
  “陛下。”杨一清执礼,喊了一声。
  “朕……”朱厚照眼珠子来回转动,咬了咬后槽牙,“朕不该这般动怒。”
  “淮安府……陛下,可是先前所说的克扣工钱一事?”王鏊自知此事在自己手中,“微臣已派了人前往核查,是不是这结果……不大好?”
  “朕,以往不明白,天下的事难道就真的弄不出个真相大白?现在终于知道了,是派下去的人和当地的人蛇鼠一窝!”朱厚照边摇头边叹息,“难有人真的与朕同心,以公忘私便更加少了。”
  王鏊和王炳一听,这话不对啊。
  “臣等办事不力,请陛下责罚。”
  “先生,你不必在京师中待了,亲自走一趟吧。”朱厚照食指点了好几下奏疏,略微严厉的讲,“去问问这些派下去的人,是不是如实上奏、还是有选择的上奏。只讲能让朕知道的,这叫什么?蒙蔽圣听!!”
  皇帝权威日重,不必大喊,而只语气稍加严厉,众人便大气都不敢出。
  “以后不要讲什么盘根错节这种理由。大明这个天下,不管是哪里的根、盘成什么样子,还有朕这个皇帝理不得的?朕知道,或许有人不信,那么就试试。锦衣卫已经遵照朕的旨意,插手此事。
  这工程款克扣、仓廒储粮减少以及钦差本身的问题。桩桩件件,务必要清清楚楚!先生。”
  “老臣在。”
  “你先去,你若还是搞不清楚,朕便将朝廷搬到淮安去,就这么点事,看看能涉及到多少人!”
  众人一听就知道此事万难善了,因为皇帝多次讲过,他盯上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结果。现在就是这样。


第五百一十六章 第一个首揆
  治国这种事,千头万绪。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那么大的土地、那么多的人口,就是每个县发生一件事,皇帝都管不过来,更遑论根本不止一件事。
  本身就管不过来,若是还不认真,那官员系统必然会进入某种程度的失能状态。
  所以说,古时候一些地方杀官造反,非得朝廷反应过来,派来大军才能消灭。县、府、省这几级的政府又在做什么?
  这个时候就没有力量了?可对待顺民的时候那手段不是花样百出嘛?
  朱厚照历来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任用,也是为了应对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他就是强调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你口号说的再好听,政治环境再好、条件再充足,事情一样办不成。
  因为没有人真的上心啊,事情办的成、办不成全看天意和运气。
  很多年前,他就说过,我盯上的事情,你一定要给我一个结果。
  当初设立侍从室就是这个目的。
  实际上,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至少他关心的那些个事情,如开海、藏书园、书院、马政等等全都办起来了。
  所以官员们也害怕引起皇帝的注意,
  当时谢光燮和刘春二人,所在意的‘反转’问题,就是张璁一下子从揭露贪腐到变成本身贪腐的这个反转,极其容易叫皇帝生出疑心。
  所以刘春才说谎言要扯圆了。
  只可惜,皇帝还是注意了。
  不仅注意了,而且力度很大。
  王鏊被急令出京。
  这其实是一个非正常的状态,原先不过来一个侍郎级别的官员,现在一下子到了阁老,说到底就是事情办得很不妥当。
  阁老,哪里就没有别的事情了,朱厚照原本还想让王鏊来负责移民之事,毕竟移民需要给银子、给良种,总归是需要户部的。
  现在他换了个人,还是吩咐杨一清。
  对于安土重迁的国人来说,移民实在不是轻省的活儿,不是说弄不过去,而是如何低成本的弄过去。
  流民没有吃喝,即便心中知道那塞上江南是个好地方,可没盘缠啊!
  考举的人,有时都发愁路费,更不要谈流民了。
  所以只能朝廷供给。
  然而移民要有效果,非得几十万人不可,可那得多少粮食?
  老百姓刚过去没有地,种地需要周期,等到粮食长成,朝廷才能脱手,这又是多长时间?
  因而朱厚照与臣子们商量来商量去,还是觉得这个策略需要长期执行。
  短期之内几十万人是过不去的,只能是年复一年、接连不断的做。一点一点把朔方镇养大。
  “还有其他事么?”
  皇帝发问。
  兵部尚书齐承遂禀奏,“陛下,还有陕西官牧马场,草场被侵占一事。臣,已派人核实……”
  “是什么人?”
  齐承遂却有些不敢答。
  杨一清干脆来讲,“军民监守自盗、勋戚宗室奏讨!洪武年间至今,马政之弊,自京师以达于天下,而陕西监牧为多,其弊尤甚。数年以来,陛下一力恢复马政,原先尚可为,但近两年已万难推行,其缘由所在乃是剩余之牧马草场都被侵占,以做耕田。
  这些官牧马场,早已名存而实亡。所谓名存,地号草场,段画封志,部发册籍,样样俱在;所谓实亡,地已久耕,土非其性,黄篙株立,营草盘根,气嗅不敢近人,唯苦难以饲马。”
  “军民监守自盗、勋戚宗室奏讨……”
  朱厚照念了这句话。
  这其中的意思,就是上上下下都去占了。
  其实他们也不仅仅是占草场,军屯的田地也一并都占了去了。
  这件事可比一个小小的淮安府的什么克扣工钱要严重多了。
  朱厚照负着手,走了下来,他心里想道,当年朱元璋豪情冲天,意得志满,说什么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米。
  他可曾预料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其实后世子孙就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但问题不能这样一代代拖下去。
  开海、复套他都有成,朝堂被掌控,银两亦不缺。京营、边军都有直系精锐,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条件也相对成熟了。
  “杨阁老。”
  “老臣在。”
  “这件事也要有个说法的。”
  “去摸一摸底,在册的草场一共多少顷,其中被占去了多少顷,重点是被什么人占去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4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4/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