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不能说这个时期的大明朝很弱!
皇帝此番龙颜大悦,碰上的又是大胜这种事情,文臣们也能感受到一扫胸中之苦闷。
“陛下登极之初,接连有花马池、右翼蒙古两场大胜,是我大明多年未有这样的盛事,臣要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李阁老带头,虽然声带沙哑,但却万分激昂。
“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此时朱厚照已经回到乾清宫,再看龙案上那勾决名单,他把那东西和捷报拿出来放在一起说:“前方是朕的将士在草原里风餐露宿、浴血奋战,后方则是一帮贪官污吏餐腥啄腐、穷奢极欲!这帮人,还要留他的性命?笑话,朕饶了他们,朝廷没有钱粮,大军没有军需的时候,鞑靼人会饶了大明的战士吗?!”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单独的看还不觉得,放在一起真是异常的刺眼。
或许是错觉,又一次胜利傍身的皇帝,似乎君威更加深重,一番话下来坚定如铁,不给任何反驳的余地。
哗!
朱厚照把名册扔到刘瑾的手中。
“依议,秋后问斩!杀了他们,还能省几颗粮食给战士们!”
勾决名册之事,大抵如此,在大明朝谁也没有那个本事去救邹澄之流的性命了。
而此时殿中正跪着三名青年士卒,他们清一色的面皮干裂,肤色黝黑,这都是野外行军的痕迹。
听着皇帝的话,他们更能感受到那种关于正德皇帝重武的传闻,尤其他们都立下军功,心中的那份期待自然就多了起来。
朱厚照将目光落在他们身上,
“捷报中说,明军斩敌千余,其中更有小王子次子,而且还劝降了蒙古右翼永谢布首领亦不剌,这等战果,惊骇世俗,追寻过往,都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你们细细奏来,这些劝降的蒙古人怎么回事?”
君前的红袍小将,声音高亢,“启奏陛下!捷报之中所奏句句属实,此次,我大明骑兵远征千余里,先是奇袭永谢布万户部落,恰巧碰上蒙古小王子将其此子派往右翼担任济农,此人被我军所捉,后被亦不剌亲手所杀,也因此,永谢布部落除了归顺,无路可走!
总兵周将军已率凯旋之军回师大同,特命末将星夜报捷,并请圣意,是否要将归降之将带回京师,献俘?!”
亦不剌还有六七千人马,这么多兵,周尚文可不敢愣头青一般往京师带。
所以到了大同之后就止兵,自然而他,无人离开,就是留着虎狼之师以防万一。
随后再遣人回京报捷。
大同到京师,如果是八百里加急的话,两三天的功夫也就到了。
此外,打着打着把敌人带回来了,这种事放在朝廷上说不得也得争论上一段时间,所以也是给皇帝和朝堂上的大臣们仔细的斟酌一番。
作为周尚文来讲,将在外是君命有所不受,但这个时候,就等待圣旨如何说就是了。
而具体之情形,他在捷报里已经写明清楚,分毫不差。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
乾清宫的人都有些措手不及,打仗打赢了,按照旧例赏赐就好,而且其中还有个亦不剌请求联姻的事项。
这些事都得要皇帝自己做主才行。
朱厚照把捷报又翻看了一遍,娶老婆这种事,他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这个右翼万户部落的首领。
当年大明也曾用过‘朵颜三卫’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朱棣靖难也是从中受益良多。
但后来朵颜三卫就出现反叛的迹象,朱棣北征鞑靼的时候就发现,蒙古军里有朵颜三卫的影子,到后来朵颜三卫甚至为了驻牧地攻打明朝。
所以要说对于这些投降者一点都没有疑虑是不可能的。
不过明廷如何对待永谢布,实际上决定了左右翼蒙古的格局。
亦不剌要是被明廷坑杀,那么势必会从外部加强蒙古的团结,到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去反对小王子。
反之,有了永谢布,就可以去寻摸土默特和鄂尔多斯,玩一出‘离岸平衡手’。
时移世易,
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用兵、治国本就是变化无常。如果说有最大的忌讳,就是套死道理,用死方法。
“既已归顺,献俘就不必了。”朱厚照搓了搓手指,思索着说:“周尚文所请之事,依朕所看,并无不妥之处,所奏之事照准,至于这个人,还是将他带到京师来,朕,要见见。”
殿中的士兵犹豫之后问了句,“陛下,圣意是要亦不剌一人进京,还是允许他带上从属?”
“这是亦不剌问得吧?”
士兵心惊,都说皇帝聪明异常,妙算无遗,还真是如此!
“回陛下,是的。”
朱厚照有些不屑,做事情黏黏糊糊、一点儿也不干脆,当他娘的什么首领。难怪混不出什么大名堂,最后还给达延汗给打得屁滚尿流。
归降就归降,还要纠结带不带人干什么?带人能怎样?入了长城还能飞出去?
“小人之问。”皇帝摆了摆手,不在意的说:“由他去,或者他要是不敢来,也不必强求!”
皇帝这话一讲,殿内重臣都觉得此番气度,比之那个亦不剌问得话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那意思就是你随意,我接了。
皇帝气度这种东西,有时候这种东西说起来玄,但实际上存在。
而朱厚照就是让这些外族人瞧瞧,当中原王朝出个明君,那是个什么气象!
第四百零八章 正德一世,无惧四夷!
固原府的杨一清也在不久之后听闻大同总兵周尚文深入草原,击破万户部落的消息。
听闻的一瞬间,周尚文这三个字在他的心中更重了几分。
一年半以前的花马池之战,周尚文率军与鞑靼火筛部死战,当时他以及他那手下一众兄弟个个勇猛,
果然是要不了多久,便会如此大放光彩。
当时杨尚义也曾在大同当过大同府副总兵(副将),那两万精骑也在他的手下。虽然说杨尚义也算骁勇,蒙古人真的打过来,他也不会害怕,常年守卫大同,更不会出什么纰漏,但似乎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
这也许就是普通人和名将的区别。
周尚文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力将。
在正德年间就开始显露头角,到了嘉靖年间逐渐走上高位,并连续在大同、宣府、榆林、固原一带作战,屡次击败蒙古骑兵,未尝遭遇失败。
而且周尚文真的斩杀过鞑靼大汗的儿子,而且还杀过两个。
嘉靖年间,鞑靼大汗吉囊进攻大明,周尚文领兵出击,吉囊的儿子十王被其斩首。
后来吉囊的弟弟俺答继任大汗,又来打明朝。周尚文已经七十了,照样上战场。
十王的一个兄长,叫满汗歹,非常勇猛,对于周尚文斩首他的弟弟非常的怨恨,但是他报仇不成,反而被周尚文射落马下。
基本上吉囊、俺答再加儿子两辈人没怎么在周尚文手里讨过好。
但周尚文这个人,和严嵩关系不好,而且喜欢和文官争,所以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其实没那么平稳。一边打仗,一边还要顾着后边儿。
不过要说嘉靖皇帝聪明那也不假的,他知道谁能办事、谁不能办事,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仗,所以他不顾谗言,始终倚重于周尚文,就是知道没他不行。
等到周尚文死了,严嵩一句话,嘉靖皇帝就不按礼给予周尚文抚恤,这件事一直到嘉靖皇帝的儿子才解决。
就说明嘉靖不是多宠爱信任他,要是他喜欢,以他的聪明程度,严嵩的那点算盘他还能不知道。说来说去,就是此人好用,仅此而已。
贤时便用,不贤便黜嘛!
而朱厚照多少记得些这个名字,所以最早在军学院的学员名单上看到这三个字时便注意到了。
后来屡次提拔。
而且周尚文在这帮武夫之中,有个优点,就是他‘自幼读书、粗晓大义’。
其实他是军籍,世袭的指挥同知。也不知道哪根筋动了,竟然自幼读书。这样提拔起来也顺畅些。
再到现在,两次大战,让穿越者朱厚照感受到了手握名将的幸福!
周尚文也比历史上更早的冒头,不过说是早,他也已经三十二岁了。
相比之下,更早进入皇帝视野、而且有王越作为中间人的杨尚义,小胜也有,但鲜少给过皇帝惊喜,
一个甘肃总兵,虽然位置不低,不过照此局势发展下去,说不准下次大军出征,就是周尚文为主帅,而他在周字营帐下了。
杨一清不管杨尚义怎么想,作为臣子,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写奏疏,递进京师为皇帝贺。再然后,他还是给周尚文也回了一封信,
大明骑兵出塞,甘肃这边也做了呼应的,他们也曾率兵越过长城,算是为周尚文分担压力,只不过走的不远,战果不多。
但不论怎样,这是一次整体行动。
再有,周尚文的剿套也是复套的一部分,三年剿套,这是一直落在他头上的大事。
河套地区、黄河‘几字’型的图一直挂在他的总督府里。
几字型左上角的部分,就是阴山之南,也就是所谓的后套,当初火筛部就在那里驻牧,花马池一战后,他退去很远,几乎翻过了阴山往北,但这并不算真正的复套。
因为火筛部本质上还是属于达延汗,他俩还有亲戚关系,火筛部实力转弱了以后,反而没了贰心,更彻底的归于达延汗。
换句话说,鞑靼人的主力还在。
而明朝的精锐骑兵就那么点,这个时候去河套平原开垦土地、屯种粮食,这叫什么?给敌人存粮啊?
好在明君在位,给钱给粮、给人给马,两次作战可以说已经撬动了鞑靼的局势,复套越发相近了。
弘治十八年,花马池一战削弱了达延汗火筛部力量。
这次明军北出长城,又击溃、收服了一部右翼万户,
正所谓步步为营,剩下的就是达延汗自己所领的左翼三万户,以及那两个和他离心离德的右翼万户。
不过小王子也不是寻常人,两年时间,两场战斗,大明军事策略的明显转向,说不准就会带来他的反应。
周尚文于回京的路上,正在看的就是阁老、三边总督杨一清给他的信。
但他几次在草原上和鞑靼人接战,自信心早就已经培养了出来。
相比起来,他边上的亦不剌更为不自在,
以这样的身份来到大明京师……
他望了一眼他们这支队伍比较靠边的马荣。
他归降以后,便逐渐知道,就是这个家伙使得坏主意,逼他杀了乌鲁斯博罗特,弄得他草原也回不去了。
“宣,大同总兵官,周尚文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