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什么怒,明天,到奉天殿早朝。朕倒要看看,圣旨还管用不管用。”
如果没有这么区别对待,朱厚照也不至于如此。
但实在太明显了,
先前永康侯被抓起来,不是没有反对之声,但量少,而且皇帝稍微一坚持,许多人也就算了,因而在朝堂上没起什么风浪,更不要谈成气候。
现在倒好,犯同样的罪,同样的处置,还处置出问题来了。
锦衣卫刑事所这次将运司衙门四十六人全部抓捕,除此之外,还有扬州知府、同知、知县等地方官,大小十几人。
再加上之前受此牵连被抓起来的京官。
以及随着案情深入,逐渐被扒出来的官员,
包括其他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不断受到弹劾的官员,林林总总加起来突破二百之数是轻而易举之事。
其实弹劾还好,因为大明官员被弹劾是家常便饭。
主要确实是招了自己罪行的官员,其中涉及私盐贩卖的不在少数,这种人除了杀别无选择,还有什么好说的?
可真的人被抓到京师,定罪处斩之时,
都察院、大理寺、六科、六部员外郎、主事以及光禄寺、钦天监等各路官员几十号人上了像小山一样的奏疏劝诫皇帝。
所说者,无非就是杀伐太甚,震动扬州官场之类的理由。
赵宋一朝极少杀士大夫,到了大明,却动不动就要杀文臣,这也惹怒了皇帝。奉天殿午朝之上,朱厚照把奏疏全都搬了过来。
“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汤有宁何在?”
大殿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站不下的都已到了殿外。
皇帝高坐于龙椅之上,他一句喊话,都要太监一直传话到外面,才能让人听见。
等到汤有宁手执笏板,撩着官袍跪倒的时候,朱厚照已经等他一会儿了。
接着就是‘啪’的一声,
皇帝把奏疏掷在了地上,
“盐课之案涉及走私的官员一律处以死罪,这是圣旨。你写的章句混乱,言语荒唐,朕杀这些人动摇不了朝廷的根基,大明万里江山难道是靠这些个贪官撑起来?没有他们我大明今日便亡了?!真是可笑。你这封奏疏,朕没有批阅,自己带回去重新再看!”
天子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对一个臣子发怒,
奉天殿里从大学士到六品小官,全都心紧了起来。
“钦天监监正周尧仁何在?”
如之前一样,朱厚照把奏疏掷在地上,并训斥:“朕杀贪官,护得是百姓。上天如何会因此而生出异象?你也是胡言乱语,一样,拿回去自我反省!”
皇帝这样一连叫了三四位,
最后把身前所有的奏疏都推出来,并吩咐,“刘瑾,念名字让这些人来领!”
随后皇帝中气十足的对着自己的百官说:“太祖皇帝当年说,元以宽失天下。朕幼时还不明白,现在懂了。便是因为朝廷对这些贪墨渎职的官员太过宽容,所以使得他们可以随意欺压百姓!朕现在问你们,宽容了这些人,那朝廷严厉的一面朝了谁?是百姓!!”
最后的二字他喊的极为用力。
以至于回声都在殿里来回悠荡。
稍作停顿之后,朱厚照站了起来,声调也略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还是大学士教朕的,便是你们不是大学士的,又有哪一个不识得这句话?可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就忘记了‘亦可覆舟’这句话?”
“朕,时常也反躬自省,是不是不该杀这么多人,可朝廷的一个盐政衙门,几乎成为私盐贩子的窝点,他们对上欺瞒朝廷,对下欺压百姓,这些人你们竟还能从中找出一个不杀的理由,难道你们也要让我大明以失宽天下吗?!”
皇帝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许多人的心头。
许多人纷纷感慨,唉声叹气。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朱厚照这一段念的乃是朱元璋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朕最初监国时,以为朝廷之弱在国库,国库空虚,故而灾荒不赈,后来朕想方设法找来了银子,赈济了灾民;不时的,甘肃、大同等边疆之区不断有鞑靼寇边,朕整兵备饷,花马池一战打跑了鞑靼人;同时,又有地方主政官员怠政不修,朕又汰换了一批年富力强之人。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明的心头之患不在鞑靼,也不在财力不足,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奉天殿!在朕每日促膝密谈的臣子当中!你们这儿松一点儿,大明朝就松一片儿,你们这儿要是全松了!大明朝的百姓卖儿鬻女、无以为继,到时候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陛下!”
“陛下!”
……
此起彼伏的,反正有臣子叫唤他的声音。
皇帝如此激动,臣子们不做表态似乎也不好,好些人也不知是真感动还是假感动,反正一个大老爷们哭哭啼啼的眼泪也下来了。
“户部、兵部、刑部各部尚书外加英国公。”
四位老头儿全部出列,“微臣在。”
朱厚照吸了吸鼻子,一副忍住不落泪的模样,他侧着身子伸手指他们,“锦衣卫带回来的人,朕全都交到你们手上,这桩案,仔细的查、仔细的审。贩卖私盐,是挖朝廷的墙根,这句话是朕说的。朕现在还要说,吃着朝廷的饭、砸着朝廷的锅的人,朕就是要看砍下他的脑袋。刘瑾,毛语文,你二人作为监审官!”
刘瑾没想到自己还有这差事,这下好了,先前文臣得罪他,他得好好找回场子才行。
“奴婢遵旨!”
朱厚照转过来,眉头紧皱,眼神坚定,“朕是天子,上承天意而治万民。今日朕在此下旨,就是要杀这些不知君父、毫无廉耻的官员,若是此道不正,天下人皆可来伐朕!”
哪里有人都抓到京师还放了或是轻轻处置的道理?
除非他朱厚照不是皇帝了!
每次动点文官都费劲,搞得这皇帝当得总有些憋屈的感觉。
运司撤不撤已经在综合考虑了,结果这些人杀不杀还停留在讨论层面,开什么玩笑,运司都没了,留着他们干什么,当供品吗?
而对于朝堂上李东阳等一众重臣来说,
那么多的这种奏疏会惹皇帝生气其实在他们意料之中,
关键是让刘瑾和毛语文监审,这实在太出乎意料!
韩文是户部尚书,第一个被皇帝叫上去的就是陕西清吏司郎中汤有宁。气得他先把此人叫过来大骂了一顿,
“陛下天纵之君,所握权柄之重也可堪比当年洪武、永乐皇帝,你若要上书陈奏,至少要理由充分,逻辑通顺。而且要思量清楚后果!如今司礼监、锦衣卫监审,这不是更加要命吗?!”
原本没有这回事,他韩贯道毕竟也是声明在外的贤臣,必定不希望事态扩大,所以事情也许不会那么糟糕,至少不会像司礼监那样,沾上点儿边就是一颗人头。
可现在大大小小几十名官员一下子让陛下觉得事情搞大了。那就不一样了。
毛语文成为监审官,有些迷惑。但是他那聪明的娘子徐雪云就知道,“几十名官员上疏,会让陛下觉得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授意。即使没有,其实‘官官相护’四个字,也能读得出来。总之,陛下会开始想知道这里有没有藏事,因而也才有你和刘公公成为监审官这一节……”
“所以会说,这次还真是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毛语文轻轻一笑,言语中有些讽刺。
第三百八十四章 宦官乱政?
刑部的大牢因为塞满了犯人而拥挤,与此形成对比,户部的太仓库则运进了许多赃银。
皇帝发怒并不能够让所有的事情都一劳永逸,其关键在于司礼监和锦衣卫的介入。
朱厚照这么做的理由当然是不信任他们,官官相护、大事化小,这又不是多稀奇的事儿。
所以要派司礼监,司礼监往那儿一坐就是不一样,
但宦官一抬头,开始作威作福,其影响一样不小。
尤其经过上次宫廷里大肆的杀戮,刘瑾的名声已经彻底败坏。
外庭的臣子坚定认为,刘瑾之所以还守规矩就是因为皇帝。但凡管束的松一些,他即会露出獠牙。
刑部的大堂升起,顶着个红帽子的刘瑾和毛语文在左右两边角上各自安坐,
这让韩文和闵珪都有一丝不舒适的感觉,
韩文昨日已经把那个户部陕西清吏司给狠狠骂了一顿,还不就是因为这点。
老实说,这种场景,要到宪庙成化年间才找得到。
弘治年间的厂卫被压的老老实实,如今正德元年竟有了起势。
真是难说好坏。
“刘公公?”韩文忍着不高兴,这样打了个招呼。
刘瑾老神在在,一副得意的模样,点点头说,“嗯?若无它事,大司徒只管升堂吧。”
闵珪脾气不好,憋着怒气不说话。
啪!
惊堂木一声敲下。
“带犯人!!”
……
扬州盐课之案在京师刑部开审。
官员群体本身就对这件事情有些不满,
如今看到司礼监插手,就更加恼怒。
……
刘瑾可不是什么会低调的人,他在堂上会插话、会引导,
那些个犯人也有死前疯狂的,他们当堂咆哮,
“天下盐官几个不贪?几个不涉及私盐?凭什么朝廷就要定我的罪?!”
“荒唐!!”
韩文是知道的,锦衣卫和司礼监的人都在,这些话都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也包括他说的话。
“身犯重罪,有负皇恩还不自知,竟敢在这里咆哮!真当本官不敢用刑吗?”
刘瑾也皱着眉头,得意的神情中带些嫌弃,“这种蠢货,大司徒还和他浪费口舌做什么?他的话已经承认了自己从私盐中获利,照旨意,秋后处斩即可。”
这……
此人才上来说了几句话而已,
韩文毕竟是当朝的重臣,对于皇帝也忠心耿耿,若论圣宠,即便不如顾佐那些人,但至少皇帝是信任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