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271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自古以来,每一个强势的君主都是有些霸道的,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很霸道,天朝这两个字背后价值观更加霸道,因为它以一种不讲道理的方式否定了其他国家与天朝是平等的合法性。
  宁波市舶司的第一批出海货物来自官府。
  开海之后,梅可甲和梅记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合法化,皇帝一纸命令就可以将其划归到杭州织造之下。
  在梅可甲的带领下,浙江多地、好几个大商人将货物运往宁波,随后按照市舶司的规定的流程办理手续准备出海。
  一时间宁波港里千帆林立,这让王鏊忽然明白一个问题,
  “难怪陛下要梅记和少府分别成立造船的大作坊。”
  而王琼看到这个画面,看到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部堂,按照这个趋势,宁波、福州和泉州三地都需要扩建泊岸,修筑城池。”
  因为人多、船多,现在这点设施肯定是不够用。
  而如果允许外来人随意出城居住,那么官府有什么办法能够管控他?他半夜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王鏊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当初他向皇帝推荐王琼,就是因为这是个实干型的官员。现如今能提前谋划到这些事,确实可见他善于执行。
  “陛下这些年来常说要给百姓一个谋生的手段,泊岸扩建、城池修筑都需要人手,浙江、福建都是田少之地,多多招募这些人过来,百姓才能赖安,地方才能大治。”
  王鏊也不犹豫,“既如此,你我便上疏陛下,请求款项。”
  “善!”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京师下了大雪。
  红色的紫禁城夹杂白色的初雪,忽然有一种难以描述的美丽。
  乾清宫里升起了炭火,皇帝坐在边上看浙闽总督王鏊的奏报。
  弘治十八年就要过去了,再过几日将正式进入正德时代。
  在此之前,能把开驰海禁这件事做到这个程度,他也是满意的。
  虽然说现在还稍显混乱,但变革期总是如此。
  作为穿越者,他能指明一个方向。但是方向定了,能走多远就关乎执行。大明的官员以往没有做过类似的事,不可能上来就很完美。
  官员也需要一点时间去积累经验,对以往的规定中的漏洞、错处进行纠正。
  这是完善阶段的事。
  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厚照召见了韩子仁。
  这几日,皇宫之中已有节日气氛,但乾清宫依旧灯火通明,韩子仁是被傍晚时叫进了宫的。
  “微臣参见陛下。”
  皇帝对刘瑾说:“搬一个炭盆给韩爱卿。”
  韩子仁连称不敢。
  但朱厚照也没有管这些细节,而是问道:“你还记得朕说过,北镇抚司负责探听境外,而南镇抚司负责探听境内么?”
  韩子仁心头一动,“微臣记得。”
  “现在就是这个时候。”皇帝给了他一张纸,上面是一个方案,“你回去以后按照这上面写的,秘密成立一个叫军情处的机构,最初的人员朕给你,他们都是与朕一起玩了多年的人,后续你要摸索如何挑选、训练足够的人才,并将他们安插到朝廷需要的地方。”
  韩子仁心想,这不也是皇帝的爪牙么?而且还是暗地里成立。
  “这件事很重要。朕希望你头脑清楚。”
  韩子仁不敢大意,“微臣明白!微臣把陛下的每个字都听得仔仔细细。”
  “好。第一个任务,朝廷在宁波、福州、泉州分别成立了市舶司,可以确定的说,三地市舶司的规模都会扩大,吏部已经在挑选官员分批派往,朕会下令在其中安插南镇抚司的人,归属你节制,到了地方以后,每年递交情况报告到南镇抚司,朕,要看。”
  朱厚照不是不信任王鏊这些官员,但很多时候最下层的事,他们这些高官也不一定会知道。
  “锦衣卫改组的时候,很多人和朕说,北镇抚司权力过大,朕不知道你怎么想。但在朕看来,大明是个巨大的帝国,蒙古人再强大,朕不怕,因为那是明面上的敌人。但朕担心祸起萧墙,大明的根基有时候就是自己人挖掉的。”
  韩子仁明白过来,“微臣从未觉得南镇抚司不重要,重不重要不是微臣考虑的事,办好陛下交代的事才是微臣应该考虑的。”
  “好。你下去吧。”
  “是,微臣告退。”
  等到他走到半路的时候,朱厚照忽然叫了他一声,“等等。”
  韩子仁又转身跪下。
  “你是有过举人功名的人,历史应也看过不少,帝王的心思也比其他人猜得准。所以,记得多加用心。”
  韩子仁自然点头,但他不明白,皇帝所指的其他人,是谁?
  总不会说朝中的大臣,那些人可比他这个举人高明。


第三百一十章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开海之事最让朱厚照高兴的其实也还不是又压服了什么什么人,而是在福建大放异彩的王守仁。其他的官员立功,吏部都按照已有的制度给予封赏。就是这王守仁是个例外,他在福建的所作所为,丰熙已经详细奏报。朱厚照准备亲自给他升官。
  先前他去福建,是以参政的身份,朝廷没有将他的品级固定,而原先的兵部主事,那是各部司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秩正六品。
  换句话说,他就是正六品。
  现在来看,升官是一定的,但是升到哪里,朱厚照还真是有些纠结。
  一方面,历史上的王守仁在任庐陵知县时颇有作为,但是其军事才能又非常出众,说穿了,就是人家真正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所以朱厚照既想让他署理一地民生,又想让他到杨一清的身边参与复套事宜。
  其实本来也不难选择,只不过杨一清也一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西北又有周尚文、杨尚义等值得信任的大将,何必再多一人?
  如果王守仁能够去治理地方,那也是一方百姓的福气。说到底,复套也不是为了复套才复套,根本还是为了百姓。
  这事一时之间难决,后来因为要过春节,许多政务都耽搁了下来,王守仁升官的事也就在朱厚照的心里种了下来,一直没有完全的放下。
  春节期间繁琐、无聊的祭祀活动自不必提,皇帝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后宫,也就是陪着张太后看了几场戏,大约如此。
  不过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开始有官员给皇帝上疏,请求尽快于民间挑选和册封皇后。
  因为皇帝已经十六岁了。
  按照大明祖制,这个年纪是要成婚了。
  去年大臣不提,是因为毕竟老皇上驾崩了。可现在年号也正式改为正德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起来。
  没有子嗣,皇权就没有办法传承,这是关乎江山社稷的绝大事件。
  甚至于张太后也几次提到。
  朱厚照作为后来人,体会不到古人对于‘皇家子嗣’问题的看重,所以就有些忽视,以至于左副都御史章懋还在乾清宫和众臣面君的时候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说‘今天下民康物阜,陛下春秋鼎盛,何以要致坤宁宫久旷?臣听闻,陛下昼夜未分,勤以治国,至今不近女色。岂不知子嗣繁多亦是昌盛之象?’
  朱厚照给他问得一蒙,那话里头好像是说自己对女人不感冒一样。
  考虑到与这些大臣在太多的问题上会有矛盾,似这种事,朱厚照还是尽量随了他们的意,反正皇后总归是要娶的。
  所以他无奈般的笑了笑,“朕到这里还要给你们催婚。行吧,这事由礼部并钦天监一并处理,人选、日期都勘定好之后,具折陈奏即可。这样,章先生可满意了?”
  皇帝答应,章懋也就没二话了。老头儿撅着屁股退到一边。
  朱厚照还开了一句玩笑,说:“温柔乡、英雄冢,朕以后要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你们不要找朕,找章先生。”
  诸臣轻轻笑了起来。
  倒是章懋急了,“臣奏子嗣事宜,想得是大明江山。若是陛下留恋温柔乡,臣还会再奏。”
  “想得美,朕不给你这个机会。”
  这话是绕了些,内阁、军机处和各部主官想了一下才明白佯怒说这话是何意。
  韩文拱手说:“陛下勤勉治国,可比上古贤君,便是一个唐玄宗也必不如我皇!”
  “玩笑话就说到这里吧。言归正传。”朱厚照站了起来,“去年春节时,朕与内阁就提过所谓三年规划以及每年度施政目标之事。如今又到一年年初,去年一年的施政要有总结,正德元年的政务也要展开。所以今日才叫了这么多人聚于乾清宫。”
  “朕抛砖引玉,随后你们详说。其一,今年三月,春暖花开时,要开个大朝会。首先便是去年的许多成果应当出得来了,比如吏部裁撤了多少冗官,户部收到了多少钱粮,又将这些钱粮花在了何处。其二,便是今年,今年复套要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早先已经说过,复套之关键乃是骑兵,杨一清和朕说给他五万铁骑,他就可以确保成功复套,朕……没有答应他。”
  众臣一听,心里舒了一口气。
  因为那边五万,加上大同周尚文的两万。
  这样的骑兵规模,大约也就汉唐盛世和隋炀帝能满足他。隋炀帝征高句丽是全国动员,不过那样使用国力……现如今的大明形势还不至于。
  当然,如果你非要拉一匹破马配上一个士卒这样合起来也叫骑兵,那就当做没说。
  旁的不说,就是口粮就很吓人。取平均数来算,普通士兵一天的口粮大约要三斤,再少不能少于两斤,精壮的战马要吃干草和精料,每天大约20斤。
  粗粗核算下来,新增五万骑兵的嘴巴一年光吃粮食要50万石,草料300万石。
  大明的人地矛盾本来就突出,真的从哪个地方抽出来50万石粮食,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除此之外,还有士兵的饷银以及配套的各种马鞍、钢刀等等,实在是太贵了。
  当年岳飞打死了两千铁浮屠,完颜兀术心疼得跟掉了自己的肉一样。
  “朕最多再给他两万,”朱厚照还是实际一点,“前两年编训,第三年实施,若是条件具备,第二年可以实施。所以朕计划今年朝廷要再编训一万骑兵。”
  这样的数字,大臣们倒是容易接受了一点。可一样是笔巨款。
  顾佐进奏说:“银两之事,少府也是略有结余的。”
  这话听得闵珪急了起来,“陛下早有圣旨,少府所得银两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少司徒,你是要置陛下于不义之地吗?”
  顾佐不解,“这些银两是用于整训明军,大明每一名士兵都是大明的百姓,不知大司寇为何觉得这样花钱便不是用之于民?陛下又没有大兴土木,而是用于强军,这又何不可?”
  朱厚照及时制止了这种争吵,“都少说两句,今日只提原则,不做争论。复套之事,是你我君臣这两年至关重要之事,既然耗费颇多,那么就要一战而成。给杨一清去一道旨意,令他择期入京,共商事宜。”
  另外一边,
  梅可甲、谷大用一并入京。
  他们这一路走得那叫一个小心,基本上一路知会沿途官府派兵保护,因为身怀巨富,出了任何一点差错,他们都担待不起。
  好在承平年代,路上也还算安稳,又有锦衣卫和沿途官兵保护,一路上算是无惊无险。
  朱厚照原先觉得银两不会短缺是认为开海之后梅可甲那边、和市舶司都会有收入。
  但他也没有想到会有意外之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2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1/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