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181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而从情绪上讲,学院里每天都在教那些热血沸腾的故事,回到现实就是在鞑靼人已经冲过来砍杀大明百姓的时候讲一句以大局为重?
  放他娘的狗臭屁!
  “大伙儿知道《明报》上写着什么吗?鞑靼人每年都在北方屠杀我大明的子民!他们杀男人、抢女人,把普通百姓之家辛苦喂养的牛羊全都抢走!可现在朝廷之中有奸臣!他们阻挠皇上出兵,还说皇上不顾天下百姓,他妈的读书人心眼多,反正我是想不明白,这明明就是去保护百姓!”
  军学院的年轻人们在刘府的门前搭上台子,还有百姓把白菜、鸡蛋往刘府的大门上砸,反正这家人已经得罪了皇帝,不怕他们报复。
  “各位!我叫包一汉!我就是宁夏人!我亲眼见过几个鞑靼兵!我家中就有人死在鞑靼人刀下的,现在朝廷要为我报仇,皇上要为我报仇,没说的!你们都可以看个热闹,我包一汉头一个当兵!”
  “我叫罗景伯,山东人!咱们大明朝还在国丧期间,这个时候有人找我们麻烦,不讲究,就是在农村也要是撸起袖子跟他干的!乡亲们都在京师好好待着,我参军!”
  “我叫毛梦锡,顺天府人!鞑靼人年年进犯,朝堂诸公年年以守为主!这口气咽不下!我也参军!”
  ……
  有人煽动,京师里当天下午便闹腾了起来。
  旁人的府邸还是朝廷大官的府邸,但刘大夏家可不是。百姓悠悠之口已经让他的忠臣之名成了笑话。
  也是这个时间段,全国各地来参加弘治十八年乙丑恩科的举子也都在京师。
  朝堂上的这股风刮到民间,刘大夏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引起了许多争论。
  有人说他为官清廉,为民办事。
  也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在这个时候弃朝廷不顾,便是有再多的理由,可这个大局总不能不顾。
  这些各地的举子中,有一江西分宜县来的,他不像此次举子里的谢丕那样具有显赫的背景,也不像崔铣那样风流倜傥、极善言谈。
  他就是个小透明,但是也用自己眼睛看着京里正在发生的事。
  谢丕等几位学子在畅议时政,他就在边上的角落听着,别人把酒言欢,他便自己弄点茶喝。和他同属江西的举子盛仪,过来问他说:“惟中,这次京里的事你怎么看?”
  是了,此人姓严、名嵩,字惟中。今年二十五岁。
  “我不看。那些事都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去说那么多干嘛?惹麻烦?”年轻人抬了抬眼皮,很是不以为意。
  “跟我还保留?”
  严嵩顿了顿,随后凑着脑袋过来,低声说:“你不能光听这些人怎么说,也得听听外边儿。”
  “外边儿?谁?”
  “百姓。忠臣二字列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好词,可唯独放在他刘东山的身上会惹人发笑。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争的?千百年后,后人都会笑他。看了今天的《明报》了吗?圣上称他为霸臣,霸道的大臣!”
  盛仪自然知道这些,“这招确实狠。”
  “狠透了。”
  ……
  ……
  奉天殿,皇帝正在早朝。
  朱厚照手里拿着几封奏疏,一边摇晃一边说:“从昨晚到今日,又有几名大臣向朕告辞。都察院御史齐睿杰、靳自鲁,大理寺盛文潮,光禄寺查良宝。”
  报完名字,有四个人从臣子之列中出来,向着皇帝行跪拜礼。
  “还有吗?!”
  “臣礼部侍郎周文雨请辞!”
  今日皇帝一上朝还是之前的那一套,要出兵、要打仗,大臣没有别的办法,除了请辞,就只能请辞。但是礼部侍郎,算是高官了。
  这算是向皇帝挑衅!
  “陛下新君登基,正是稳固民心之时,怎可凭一腔之意气就妄动用兵之念?国事如此儿戏,本朝自太祖高皇帝至今而未有也!陛下若执意如此,臣也只能辞官归乡,待来日听陛下凯旋之歌!”
  这是个老头儿,也算犟了一辈子了。
  朱厚照面色不变,“吏部王尚书何在?”
  王鏊出列,“臣在。”
  “记下这几人,回部之后另寻官员代替,不要影响朝政。”
  “陛下……”
  “怎么了?”
  王鏊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有话总归是要讲的,“从昨日到今日,告辞的官员已有十数人之多,且不乏尚书、侍郎,若是再多,臣很难向陛下保证‘不影响朝政’几字。”
  还是王鏊比较细致讲究。
  “没事,朕说不影响,是个目标。如果确实有影响,你只要努力将影响降至最低,朕便不治吏部的罪。”
  “微臣惭愧,不能替君分忧!”
  听到王鏊这么说,皇帝更加不高兴。
  哗!朱厚照把手中的奏疏扔掉,
  “走吧,都走!”他伸手指了指这些人,“你们请辞,朕都照准。朕说过,就是你们都走掉,朕也不会离开离开京师,鞑靼人再凶恶又如何,这国门,朕来守!你们不愿当大明的官,可自去也!”
  “不过有几句话,朕要说在前头。我大明朝是为国养士,不是为国养一些在国土受辱之时要弃朝廷而去的所谓君子的!孔子说的好啊,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你们这是认为‘邦无道’了是吧?好!朕告诉你们,平日里不谈,在鞑靼人兵犯我国土的时候,你们要辞官,朕断不能容!”
  “国家蒙辱、百姓蒙难、文明蒙尘!这个时候不要说是官员了,就是普通的百姓也知道拿起一把锄头杀敌!今日你们弃朕而去,朕也不会把朝廷给士绅的优待给到你们,官服脱下来,功名也一并留下来!若是在我大明的国土上过活,可以!种田纳粮,随你去也!可若是想国难之时撒手不管还戴着朝廷的功名不纳粮、不服役,你们想都不要想!”
  取功名?!
  “陛下不可!”刘健作为内阁首揆,这个时候耐不住了,“周侍郎等人都是朝廷的忠臣,他们以致仕明志,所为的也是天下、也是百姓啊!”
  “有什么不可的?”皇帝得理不饶人,“哪个忠臣在这个时候不管朝廷的?你刚刚也听到了,吏部很难保证去官之后朝政不受影响。这些人但凡有一点天良,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他不仁,休怪我不义,他们都不管朝廷了,朕还当国士一样养着他?!天下没有这样的事!刘阁老,你是内阁首揆,注意你的身份,这件事,谁也拦不得朕!”
  这句话说出来其实是给他面子,再搞下去,我连你都治!
  “刘瑾,宣读圣旨!”
  外面的舆论场在他的手里,只要握住这一条,哪个六科官员敢封驳圣旨他就敢收拾谁,总归是竖着大义这面旗帜,让大多数人做朝廷的官儿没有道德负担,剩下几个人就蹦跶不起来。


第二百零九章 没有奸臣,都是忠臣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告诉百姓们,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刘瑾当庭宣读的圣旨简洁异常,甚至都不像个‘有文化’的人应该写出来的。
  但朱厚照命人大印一盖,这又确确实实是一封圣旨。
  至于听得懂其深意的人则有些心情复杂的看了眼皇帝。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当年朱元璋下的圣旨。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天上地下一切规矩都是他的规矩,他圣旨就这样写,谁能有办法?
  现如今,当今圣上把当年太祖高皇帝的圣旨原封不动的抄了过来,什么用意?
  朱厚照弯了弯嘴角,“这道旨意是朕亲手所书,即刻起传于内外,务必使京中大小官员和普通百姓一一知晓!接旨吧!”
  接旨,只能接旨。虽说有点不上路子,但这是祖宗写过的圣旨,说起来都可以是祖制。
  “臣吏部尚书王鏊,接旨!”
  “臣户部尚书韩文接旨!”
  “臣詹事府少詹事杨廷和接旨!”
  ……
  出来讲话的人越发的增多,这都是皇帝这些年培养出的自己人。
  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外面有太监高亢的声音,“陛下!腾骧左卫指挥使常飞求见!”
  朱厚照坐回龙椅,头抬了抬往外看去,“宣进来,看看是什么事。”
  “宣!”
  常飞是怀远候次子,开平王常遇春的后代,在军学院有过学习经历,现任腾骧左卫指挥使,他这样的勋贵,是皇帝铁杆的铁杆。
  “启禀陛下!臣奉令在京中维护治安。但今日早间以来,京师百姓闻鞑靼入寇讯,情绪激昂、声不能止,并自发游街喧哗,说要抓住奸臣,为国除害!”
  “什么奸臣?”朱厚照坐在上面询问。
  “就是……要阻止皇上出兵的奸臣。”
  此话一出,内阁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脸色全都大变!
  阻止出兵怎么和奸臣就这样划了等号了?谁在背后运作?!
  李东阳也似乎明白为什么皇帝这样一个在文华殿读书好几年的皇子,忽然间下了这个大白话的圣旨!
  他就是要让京师的百姓都听得懂!
  听得懂皇帝是要出征的!
  皇帝这是和百姓结成了一队,这下他们这些人就是再能说,又怎么敌得过天下悠悠之口?
  原本他们可以像刘大夏给韩文按罪名那样,将其打为奸臣,可现在形势反过来了。他们失去了这个制高点,
  那么反对皇帝、并借此求直卖名之路是走不通的。
  这个时候还反对皇帝就要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坚持心中的道义,哪怕因此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
  朱厚照则在心中冷笑,大明朝要真都是这样的大臣,那国家也不会搞成这个样子!
  “朝廷没有奸臣,都是忠臣。”皇帝站了起来,摊着手,“遵了圣旨,还有谁不是忠臣吗?”
  刘健已经是老官僚了,但面对皇帝这样的手腕他也很难不心惊。
  当今天子,可追古时人杰!
  这样的话,即便六科封驳圣旨其实也起不来什么风波,无非就是拉下来、定个奸臣的名声,然后换个人罢了。
  眼看局势渐定,皇帝不再客气,“传旨,上直亲卫中振武卫、宣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金吾前卫、后卫,羽林左卫、右卫共八卫按令出征,前出接敌,大明国境内,有外族敢称兵者,皆斩!”
  “传旨,令大同副总兵官杨尚义率领骑兵部队向宁夏方向移动,寻机歼敌,凡有后退者,斩!”
  八卫士兵一共四万五千兵马,杨尚义的骑兵部队是两万两千人马。再加上宁夏、榆林、甘肃等本身就在边疆的士兵,就这么动一下,少说二十万兵马围绕着火筛部。
  这种情况下,朱厚照其实不担心打不打得赢,主要还是担心火筛会溜。不过这几年明军一直避让,火筛会选择打一下的概率也蛮大的。
  朝廷的兵,是够的。主要是没有称职的将领。皇帝的圣旨里还没明说,也让一众大臣奇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1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1/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