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123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第一百四十二章 快刀斩乱麻!
  真实的史实中,
  张鹤龄和张延龄主要有以下几宗罪。
  一、纵家奴强夺百姓田地和房屋。这件事后来被言官上疏弹劾,皇帝就派萧敬去查探。萧敬想和稀泥,他不敢说没有这些事,因为满朝堂都知道确实有这么回事,为了那俩人睁眼说瞎话?交情没到那份上。
  但他也不敢就这么处置了寿宁伯和建昌伯,所以他想了个法子。就是……我惩治那些家奴总可以吧?找人给两位伯爷顶个罪,这事儿不就过去了嘛。
  打好了算盘,老太监回来以这个口径禀报。结果张皇后勃然大怒,家奴?家奴你也动不得。
  史书记载当时‘帝也假怒’,就是弘治皇帝没有办法,只能跟着假装生气。事后觉得不好意思,自己又去安慰了一下老太监箫敬。
  而这件事本身,自然是什么结果也没有。
  二、倒卖私盐。弘治年间赏赐权贵、太监盐引动辄数万,这已经不是稀罕事。张氏兄弟则不止如此,他们不仅会向皇帝直接索要盐引,还会利用漕运的船只贩卖私盐。盐税是朝廷重要的收入来源,可见他们也没想过挖得是亲戚家墙角这回事。
  三、随意出入紫禁城、调戏宫女、试戴皇冠。这件事发生时,有一个叫何文鼎的太监实在看不下去准备去捶张延龄,史书记载:文鼎持大瓜幕外,将击之!
  但没打成,因为李广告密,张延龄逃走了。
  第二日何文鼎就去向皇帝揭发张氏兄弟的不法之事,张鹤龄和张延龄反手就诬陷何文鼎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罪责,张皇后对于一个太监告自己弟弟的状自然是愤怒异常,
  于是让皇帝派人把何文鼎抓了起来关进锦衣卫大牢。并且严刑拷打,要问出幕后主使是谁。
  何文鼎答主使有两人,一个叫孔子,一个叫孟子。
  其实一个没根的老太监能有什么幕后主使,在皇宫内院忍不住要打张延龄,明显就是实在看不下去,气上了头了。
  后来,何文鼎被打死在了狱中,领命干这个事儿的人,叫李广。
  当时,因为何文鼎名声不错,还有御史黄山等人搭救,但没有成功。何文鼎死后,时人写诗凭吊:“外戚擅权天下有,内臣抗疏古今无。”
  所以有时候朱厚照也在想,
  如果他考虑的是自己的舅舅这一层亲戚关系,亦或者做此事的风险而让张鹤龄和张延龄活下来,一直活到后面几十年,
  不提因为张皇后他们会给自己添多少麻烦,
  就是在他们活着的岁月里,那些仍然会被他们欺负、奴役、杀害的普通人,他们的理谁替他们讲?
  是,寿宁伯和建昌伯之死,会让张皇后伤心,那么那些被张家兄弟害死的人的亲属,他们会不会伤心呢?
  为了让自己的舅舅活着,而让那些人去死。这才是自私。
  “外戚擅权天下有啊……”
  还不止这一家呢。
  当日晚间,
  毛语文整夜未睡,形势乱起来之后,他便遣人入场,浑水摸鱼。
  现场是一片群情激奋,人们高呼着‘太祖、太宗’这样的词汇,仿佛是在给自己壮胆。
  张鹤龄和张延龄被这个形势吓了个魂飞天外,
  他们俩把侍卫往自己的面前推,又是害怕又是嚣张的大喊:“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敢当街冲撞朝廷的勋爵,难道是想死吗?”
  啪!
  竟然真有一个鸡蛋砸在张延龄的脸上!
  然后就是拳头。
  “欺天啦!!”张鹤龄大叫,“来人,把他们全都杀了!”
  侍卫当然不敢不会就这么让人侵犯到寿宁伯和建昌伯,至情势逼人时,他们不得已还是对前面的一些人动手。
  这一动手,人群的愤怒更加不可控!
  “去!”
  毛语文下达了命令。
  于是拥挤、尖叫、汗水、恐惧……几百个人、几百种声音在乱掉的这片现场搅着,
  一直到一条血注冲天而起,浇懵了中招的人,
  “谁带的刀?!”
  ……
  ……
  这日晚间,
  朱厚照沐浴后披散着头发坐在自己的软塌上,他一遍一遍的翻读李世民所留的《帝范》。
  他还记得初中上历史课时,讲到大唐,第一次听老师讲起李世民杀害过自己的兄弟,还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给软禁了。
  那会儿觉得……其实也无所谓,反正李世民离自己很远。
  但来到大明已经很久了,往后他也会是一个帝王,像李世民一样。他忽然在想,当初李世民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后来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只看后半段,不看前半段,谁能想到他搞出了玄武门之变啊。
  太子默默念着:“《帝范》赏罚之中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说的就是赏罚不可因喜好而判定,而要因功罪来判定。”
  宫女秋云在帮他梳头发,动作轻柔舒缓,不至于打扰他读书。
  “殿下可真是用功,一会儿就要就寝了,这都还要读书。”
  朱厚照缓缓说:“王图霸业绝非易事,若是我一点牺牲都不做,怕是也成不了大业。”
  便是在这个时候,
  刘瑾于门外轻唤,“殿下,殿下……”
  “进来吧。”
  刘瑾低着头,迈着快步,啥话也不说,直接跪下惊道:“殿下!寿宁伯和建昌伯今日傍晚出宫回府的路上,突遭意外,盖因殴打江南举子唐伯虎一事,京中士人对其多有怨恨,故而聚集冲撞,混乱之中,寿宁伯和建昌伯皆……皆……不幸薨了。”
  “什么?”朱厚照整个人如被电击一般,呆愣愣在原地一直没动静,过了一会儿才有哭腔,并恶狠狠发问:“谁干得?!立即派人去查!”
  接着他也来不及再更衣了,简单束拢一下头发就去坤宁宫,但是走到半路就被告知,皇后已经去了乾清宫,于是乎他又转道儿。
  一路上都是小跑,到了乾清宫外就听见张皇后凄厉般的吼叫,
  “……左顺门之变时,太子已经教训了一群大臣,当时臣妾还觉得一下子打死几十名官员多少会有些观感不好!没想到他们竟敢当街行凶,至本宫的两个弟弟皆死于当场!陛下,若此事不查明真相,臣妾……臣妾便也死了算了!”
  张皇后头发凌乱,眼眶通红,此时有些像是发了怒的老虎一般。
  弘治皇帝的神扫到朱厚照,像是抓到了稻草,“照儿来了。照儿……你的两位舅舅……”
  “儿臣已经知道了,所以来不及更衣就想来找父皇和母后。母后,可不要因为哀伤伤了身子……父皇让儿臣监国,却没想到这期间发生这样的事,说到底也是儿臣办事不力……”
  “太子不必说了。此事与你何干?”
  皇帝还没说完,
  张皇后又像疯了一样叫喊,“那个唐伯虎!都是因为他!如果他不是自命清高,要当街侮辱鹤龄和延龄,后面的事又怎会发生?!陛下,这个唐伯虎也不能放过他!”
  皇帝问朱厚照:“太子,你说这等事,应当如何处理?”
  朱厚照吸了吸鼻子,“儿臣以为,寿宁伯和建昌伯都是父皇亲封的朝廷勋贵,当街出此大事,可见士子、官员已属胆大包天,若不狠加整顿,往后父皇和朝廷的威严何在?”
  张皇后听了这话稍显宽慰,“太子的话不错!陛下,所有涉案士子都应抓起来,斩立决!”
  这是气话了,弘治皇帝再怎么样,也不是杀那么多大臣和士子。
  “明日,朕要上早朝。咳咳。”皇帝捂嘴咳嗽了几声,“皇后,你……哎,你不要忧伤过甚,身体要紧。鹤龄和延龄的葬礼,朕必定遣礼部操办。刚刚太子说这事儿怪他,其实也不对……说到底还是怪朕,朕这些年纵容这些亲戚过甚,本想着便是大臣对其有些不满,至少也会理解朕的亲亲之心。没曾想,臣子与皇亲国戚的矛盾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那个唐伯虎……事情皆因他而起,他怎可一点干系都没有?明日朕便知会李东阳和戴珊,取消其参加会试的资格,终生不用。”
  张皇后此时这个情绪,朱厚照也不好再说什么,那就让他回到那个桃花坞之中去吧。
  “其余涉事士子,也都要抓起来,严加审讯!”
  见弘治皇帝为其做主,皇后的委屈和愤怒总算宣泄了一点,之后就是悲伤,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哭累了、睡过去。
  但弘治皇帝睡不着,
  朱厚照也睡不着。
  他们父子又聊了很久,
  皇帝因为生出‘臣子与皇亲国戚矛盾过大’的念头,让朱厚照生出了一个想法。
  “父皇,这件事到现在,到底谁对谁错,很难说得清楚了。如母后所言,唐伯虎确实当众辱骂了当朝伯爷,这之后才招致舅舅们去打他。两位舅舅再有不对,唐伯虎终归是不知尊卑。然而,麻烦就麻烦在,唐伯虎骂得那些话大多也是真的。所以天下读书人自然也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来讲上一番。尊卑和是非搅合在一起,太复杂了。”
  “既然复杂,就只能快刀斩乱麻,迅速平息此事,消除影响。所以儿臣以为,父皇应对涉事两方全都加以处置。朝廷的一些官员、部分考试的士子当街行凶不知天高地厚,该贬黜的贬黜,该削功名的削功名,但朝廷的皇亲国戚也该收敛收敛,侵占的田亩、奏乞的盐引父皇都要让他们吐出来一点。这样,即便其中一方有意见,父皇总归也处置了另外一方。无人继续闹事,情势也不致继续恶化,时间一长,影响便能消去。”
  两方一并打击,有个好处,就是加强皇权。这是吸引皇帝的第一点。
  另外,弘治是个怕麻烦的人,他不喜欢整天都有这种糟心事,快刀斩乱麻便是迎合他心意的第二点。
  既然无论怎么处置其中一方都会让另一方不满意,那么好了,各打五十大板。
  弘治皇帝想了想,最终同意了,“好。明日便照此宣旨。”


第一百四十三章 阶段性目标
  似这样的大事情,正确与错误之争通常会在当朝者的选项里向后退。
  他们并不会真的在乎,骂人的对还是打人的对。
  他们的第一目标就是要将事件平息,用个现代词汇,叫稳定压倒一切。
  因为再乱下去,不知道又要引发什么,不知道又要挖出什么。
  这其实是弘治皇帝答应朱厚照建议的原因。
  就像历史上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舞弊案一样,唐伯虎和徐经也许真的没有去贿赂主考官程敏政,但是事情既然爆发了,影响又很恶劣。
  那么皇帝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给你按倒。
  你没罪?怪自己命不好吧。
  最后判决,程敏政因为进京的时候接受了徐经的见面礼,堂堂的礼部右侍郎就被勒令致仕回家,回家之后心中郁结,过了一年就死了。
  唐伯虎和徐经两人也不再有科举的资格。
  对于他们两位当然是残忍的,徐经回乡之后还写了一本《贲感集》以明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1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3/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