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47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虽然说,太子爷基本都会和皇上保持一致,但在杀李广这件事上,太子是助推了的。为何现在要护起他们这些‘流毒’?
  长庆也思虑不明白,“屠大人可能有所不知。东宫的谋划非常人所能及。所以我敢断定,此事必有所图。”
  “但不论是什么,总归是对我们有利。那就,先走一步,看一步……”
  ……
  ……
  东宫。
  撷芳殿的外边儿,刘瑾又小碎步的赶来,像是急得要命的样子。
  “殿下,王鏊的奏疏上去了,皇爷果然龙颜大悦,直夸了三个好,而且立即批转了内阁商议!”
  朱厚照眉头微皱,“说清楚,是什么奏疏?”
  “殿下恕罪。奴婢一时着急,说错了。是王鏊上了一封为国举将的奏疏,说的便是边关形势为大,朝中争斗为小得道理。”
  朱厚照有些意外,
  他知道王鏊这个人,只要真的利国利民,他是可以为此不顾一切的。
  说不定,最后也会支持他。
  但是,
  怎么不打招呼,这么样直接、又迅速的上了道疏?
  “他人呢?!”
  “此疏一出,朝野立时便是轩然大波!但王大人不仅不闭府,反而大开中门!”
  “这风格,还真符合他做的事。”
  虽然如此,但王鏊的安危朱厚照是不担忧的,不论如何也不会叫他出事,所以这一节不用多想。
  主要是这个三边总制官……终于闹大了,
  其实闹大了也好,也好过现在这样一天天拖下去。
  恰好现在首辅大人是想要高高挂起,事不关己,他们的靠山也不牢靠。这关口,倒也不容易遇到。
  而且朱厚照才不怵这些人,不仅不怵,他还很愤怒!
  现在抄了李广的家,朝廷有钱!
  王越是千古留名的将军,现在有人!
  有钱有人,还他妈的被鞑靼骑在头上拉屎!这不是天大的笑话?!
  以前读史的时候,但凡有这种史实那都气得他牙痒痒,现在自己亲历了,真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特么的这太子不用当了!
  操!


第五十四章 争吵
  “……其阉宦李广,诳陛下以烧炼之名,而进不经之药。拨置皇亲,希要恩宠,盗引玉泉,经绕私第,首开幸门,大肆奸贪,侵夺土地,几致民变。驸马贵戚事之如父,总兵镇守呼之为公。其罪惶惶,臣非不知,朝堂诸公亦非不知。然李广一案,科道大肆攻讦,内则有户部尚书周经,不避权贵、刚直有声,风闻之言亦将其姓名诬陷其中。夫李广今已死矣,故敢肆击诬陷。外有悍将王越,亦为列入广之朋党,若陛下俱从所议,戍边之将,边关之民,死填沟壑,目且不瞑……臣不复畏罪,惟陛下圣断!”
  王鏊是个文章写得极好的人。
  昨夜思前想后,越发激愤莫名,最后愤然提笔,奏疏一蹴而就。
  写文章讲究不改一字,尽得风流。
  王鏊的这句‘戍边之将,边关之民,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准确的把为何需要推举王越的道理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而且点名批评了科道言官,指责他们利用李广之死的机会扩大打击面!
  只顾自己的政治利益,不顾百姓的生死大事。
  弘治皇帝是天天等,夜夜盼,终于等到了这么一篇雄文!
  他在乾清宫的暖阁里击节叫好!
  但在宫外,则是平地一声惊雷起!
  盖因原来王鏊是清流中的代表人物,他中进士、授翰林、修《宪宗实录》,入职詹事府,哪一步都是精准踏在了出阁入相的节奏上。
  任谁也想不到,这个人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这样一道奏疏。
  今日京城各角落,清流官员三两相聚的主要议题就是把王鏊拉出来骂上两句。
  吴宽更是直接冲进了王府,王鏊是他的下属,他自认还算了解此人,现在这样叫什么?
  “吴大人。”王鏊面无戚色,板板正正的面对上司发怒的脸庞,比之寻常,更加的平静。
  在官职上,吴宽是上司,在科举上,吴宽是前辈。
  所以碰到的时候该见礼还是见礼。
  “济之,你这是怎么了?那封为国举猛将的疏,你怎么什么也不说,直接就送到了御前?你可知现在外面都快要翻了天了?!”吴大人开门见山,也不客气了。
  “若与大人商量,大人会同意吗?”
  “我怎会同意你为那李广朋党说话?!”
  “那便是了,这奏疏属下是一定要上。让大人知晓也是上,让大人不知晓也是上。既然如此,何必又要牵扯大人?”
  这话倒也像是王鏊王济之的话。
  不过吴宽也一样怒目圆睁,“王鏊,天下不是只有你一个君子。我吴宽难道是怕连累之人?”
  “济之失言,请大人饶恕。”
  哎。
  吴宽也不是真的生这个气。他气得还是那封奏疏。
  “济之,你可知道你破坏的是大局?自弘治四年起,李广以奇门方术骗取陛下信任,前后朝廷多少正臣前赴后继,如今李广终于伏法,正是连根拔除的时候。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你还是清流中的中流砥柱,你这一疏叫天下人如何看朝中的大臣?”
  “这便也罢了,原先李广之流毒已式微,三边总制官的推选正可委任为国忠臣,即便陛下那边拖上几个时日,此事也大有希望。可如今,你这一封疏掀起了三边总制官人选的争斗,更掀起了有关李广案的争斗,朝局由此不稳,若是边关有失,你王鏊担得起这千古骂名吗?!”
  王鏊长这么大就没被人指着鼻子这样骂过。他做事从来都是问心无愧。
  “吴大人,边关有失的罪名不止下官担不起,朝中上上下下就没有人担得起!既然没有人担得起,为什么不派王越将军去?至少打胜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照吴大人所说,换其他人去,换谁?现如今领兵打仗有胜过王越将军的吗?到那时出了岔子,这个罪谁来担?是你吴大人吗?!”
  “你放肆!”吴宽一拍桌子,他满是恨铁不成钢的看着王鏊,
  他已经六十多了,这么多年来都很看重小他十几岁的王鏊。
  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两位会是这番情形。
  想来,其中变数就是东宫。
  吴宽缓了缓胸中之气,问道:“你可还记得我说过东宫多奇智?”
  王鏊当然记得,
  就在不久前他们讨论的。
  “吴大人,新、怪之法,不是错误之法。你可知太子殿下对我说什么吗?”
  “殿下怎么说?”
  王鏊中气十足,大声的说:“殿下说,朝廷若因局势派不了名将,一旦打了败仗传至后世。后世人看了是会觉得是我大明的文臣可笑,还是皇上太子……!吴大人,史书满眼荒唐可笑事,我大明,难道也要在你我的手上为后世增一笑话?!”
  后面的话犯忌讳,朱厚照‘不知好歹’说说就算了,他这个臣子是不能说的。
  但尽管不能说,吴宽也是听得懂的。
  “怎么就知道会有败仗?!王越已经古来稀之龄,我大明朝富有四海,子民万兆,难道就靠一个王越撑着吗?若他已然身死呢?我大明朝难道垮了不成?”
  “可他还活着呢!”
  “你!”
  吴宽知道今日怎么都说服不了王鏊了。
  气得一甩手,转身就欲离开。
  但走了两步又停住,说道:“本官先前就讲过,天下不是只有你王济之一个君子。我吴宽也不怕什么权贵!只要对江山社稷不利,我必参之!你,好自为之吧!”
  王鏊不卑不亢,他是君子,仰不愧天,俯不愧人!怕个鸟!
  后来不仅吴宽,想一探事实究竟的朝中官员也不少,谢迁、王华、程敏政……他与这些人同朝为官,互相了解。
  只不过大家实在都没想过要和李广的人‘并肩作战’。
  这其实还算好的,
  还有些人,是生怕别人牵涉到他,说他和李广有些关系,所以极力反对,以博直名。这一种更加可恶。
  与此同时,
  两匹快马出了京城,沿着官道迅速向西掠去。到了驿站之后马停人不停。如今朝局有这样的重大变化,西北那边必须要尽快知晓。
  西边……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边,甘肃镇位于最西边,大致位于现在的河西走廊一带,往东是宁夏镇,再往东就是延绥镇,也就是现在的榆林。
  朝廷推举的三边总制官,就是要节制这一带的兵马,和鞑靼作战。
  甘肃是九边最西的地方,离京师偏远,边关大将手握重兵一旦造反,那就是震动天下。因而自洪熙元年,王安任甘肃镇守太监为始,朝廷就开始派驻镇守太监,这也是太监镇守一地的开始。
  三边之中,甘肃镇的兵最弱,延绥、宁夏两镇稍好。
  甘肃镇总兵姓朱,国姓,叫朱明志。那镇守太监则姓张,叫张坋。
  他们虽然远离朝堂,但眼睛都盯着朝堂。
  尤其张坋,他是宫里出来的,李广的死他是特别的关注。
  镇守太监这个制度……最初是为一地、一事派驻太监,后来是各地边镇都派了镇守太监,还会派出一些矿税太监。
  太监监军后来也被大肆攻讦,但实际上这有好有坏。
  比如正统年间,宣府的太监越过总兵和巡抚直接向皇宫报告,说他们玩忽职守,吓了当地官员一大跳。凭的就是内臣身份不走内阁那套程序,直接上奏。
  再比如,正德年间宁王作乱,最先向宫里报告的就是南京的守备太监。
  当然,它的问题也明显,就是搞了一大堆太监,可太监也会贪污、也会有私心,也会和当地的官员也会搅和在一起。
  一旦糜烂到那个程度,这个制度实际上也是女孩儿嫁了人——有个鸟用。
  但不知,李广身死,王越被攻讦,又被推举的朝局变化,对这里又会有何影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