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吴大人的劫
秋风萧瑟,满眼枯黄之景。哪怕刚添了冬意,也凉不掉王鏊王大人火热的心潮。
从东宫出来后,他始终难以平复心情。
相比起来,吴宽都平静的多。
“……学宫之事,济之你要慎重。原本医学宫若能成,教出几个大夫倒也是利国利民之举。可老夫看济之的势头,是要把这天下的杂学都要囊括其中……这怕是有些不妥。”吴宽老先生对太子还是有些芥蒂,
他始终不认为,一个有着仁厚、孝顺这样美德的太子,应该有那日那样一个表现和举动。
太子七岁稚龄,便对批评、纠正之语反应的如此激烈,
往后年岁渐长,地位日重,甚至登基为帝,到那个时候他还会听谁的?
今日王鏊过来和他说了一大通什么‘要为天下不读书的人创办一座学宫’之事,其中好处不言而喻。
太子之智也在其中彰显。
但是吴宽想到那日在乾清宫,又想到今日王鏊的讲述……这些都表现出太子是个思维很独特,或者干脆说是比较奇怪的人。
想法奇怪、还听不进批评……长此以往,不知道要把国家折腾成什么样子!
客观来说,吴宽能有这番思虑也算是聪明且有点远见的人了。
国家还真会被朱厚照给一顿‘折腾’。
王鏊呢,
本来是抱着为殿下当‘说客’来的,极力说了这学宫对大明朝未来的积极影响。却没想到得来一句吴宽得‘慎重’。
“吴大人,下官不解,朝廷出钱、出人,为天下穷苦之人觅得一个谋生的手艺,这其中哪里需要慎重考虑?!”
一间堂屋,吴宽坐主位,
王鏊列在侧位。
桌椅简洁,只有一杯茶水冒出弯弯蒸汽。
吴宽端起来抿了一口,又瞧了瞧急切得王鏊。
“太子之智尚能称奇,不过三代以来,有大智慧的先贤无数,术业有专攻这话也早已有之,难道就没有人想过同样得事嘛?依老夫所见倒也未必。然,为何至今此事未成,济之考虑过没有?”
王鏊也是心高气傲之人,这事儿他左思右想不明白,“请吴大人赐教。”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朝对儒生之优待更甚以往。如今济之要做得,那是大兴天下之杂学。就以这教官员为官之道来说,若学宫之中设了‘为官学’,便是叫中了第的进士再去进学,那么岂不是说圣学无用,亦或者杂学在前,圣学在后?”
王鏊心中称奇:所以就要派些没有为官经验的去?这不是置百姓于不顾?
吴宽还在说,“再有农学,民间百姓得种田之法,那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哪里需要什么教种田得老师?”
说起来,这吴宽也是有才能的博学之士,
逻辑清楚,思维敏捷,
这穷苦百姓的事,倒是叫王鏊也一时难辨。
吴宽捋了捋胡子,“这最为要紧的。是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办。若是朝廷不能为他们安排好的去处,那么学宫无用,此事必然虎头蛇尾,既然虎头蛇尾,不如不办。若朝廷为他们安排了好的去处,那……杂学既然得利,天下又会有谁会再十年寒窗,苦熬科举?到那时岂不是我朝要罢黜儒术,独尊杂学?!”
“太子毕竟年幼。所谋之法,看似能去除积弊,实则难以施行。医、农暂且不提,朝廷可不必简派学子为官。可教兵法则不同,这些人朝廷必得安排去处,否则放眼望去全是散落在野,熟读兵书的将军,那还了得?可若是安排,那便是朝廷之官,这是开了不用科举就可为官之先例,济之可想过其牵涉之广?”
估摸着天下的学子该受不了了。
虽然他们说的是为国的大义,但真要抢了他们为官的大利,那可是要出大麻烦的。
“照吴大人所言,朝廷是空有利民之法,却只能考虑着牵涉之广而徒然忧惧,那百姓所受的苦难呢?”王大人拳头开始握紧。
“朝堂乱了,士子乱了,百姓难道不会受苦?”
王鏊有些火气,他又想起来那天太子和吴宽的辩论,太子怎么说的?
你们这些读圣人之书的,说的都是为国为民,可真碰到了一件为百姓的好事,却又正义凛然的找了个理由不去做了!
上次是东宫重于小民,这次呢?是影响太大,牵涉太广!
总归就是让百姓再苦上一阵子!
现在学宫之计,多少能为一些百姓谋利,但是又不能做!
吴宽还在继续,“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太子领悟到百姓无钱医病便想了‘富民之道’,这原也没错。不过富民之要,在于节俭。首要的还是朝廷、皇上养成并倡导节俭之风。这是千古以来的道理,济之想凭借‘为百姓谋求生之技艺’而就此改变,怕是困难重重。”
吴宽自己也在想:太子聪慧、仁厚,那日在东暖阁虽有些不快,不过事后观太子言行,确实当得起这些品德,可见太子是块难得的‘璞玉’。
只是思路不正,总想奇招,若不细加雕琢,浪费了一身才能不说,怕是也容易将国家引入歧途。
好在太子年幼,如今尚不足八岁。日后只要禀明陛下,以圣人之道纠正太子的所思,以忠孝之德规范太子所行,
想来一个仁德天子总归是可以期冀的。
“吴大人,若太子殿下,执意推行此法呢?”王鏊憋着一口浊气问道。
吴宽正色,朝皇宫的方向拱了拱手:“利于国爱之,害于国恶之。到那时,我必定上疏反对,仗义执言,请求陛下约束太子之言行,以安天下之民心!”
“那若是利于民呢?”
“济之此言差矣,既害于国又怎会利于民?”
王鏊心说,你说服我容易,可你不一定吵得过太子。
一个是皇上的老师,
一个是皇上的儿子,
竟阴差阳错的,弄出如此大的分歧。
在吴宽看来,这几日王鏊是有些糊涂劲,但本质上他也认同王鏊是个才德兼备的君子。尤其考虑到太子似乎还算信任他的话。
吴宽也不耻于求人,“济之,我思来想去,总是觉得东宫之变,是忧非喜。将来东宫登基,必有新、怪之法层出不穷,朝中有心之辈也会专此投机,争相进献各类‘扫除积弊’之招。可大国之治,非同小可,熙宁变法的得失,俱在济之心中。这一点,不可不察啊。”
“此外,济之平日里也要对太子的言行多加管教,务使太子殿下有当今天子之德,虚怀若谷,听闻纳谏。这样,朝堂能稳,社稷能稳,天下亦必安宁祥和。”
王鏊知道今日是白来了,其他的话他也不好说,只能拱拱手,摇了摇头叹息,“殿下一时英主,岂是几句道理就可以管教得住的?”
这样看来,太子与吴宽,怕是又得起一番波折。
对于朱厚照来说,他自己也知道王朝中期的改革通常失败概率较大,因为既得利益者力量强大,但若什么都不动,当个弘治第二?那穿越还有何意义。
第三十八章 走水
李广那日从东宫离开之后,心中焦虑便总是无法平息。
连带着长庆都不敢多言语。
太子要钱,这事儿多少有些离谱。离谱到这事儿都不好出去说,说了压根没人信。
关键为何那个张永能信誓旦旦的说出:你以为殿下不知道你贪墨之事?
而且的确有外臣给他送钱,人数不少,官位不低。
但这类事都极为隐秘,东宫如何得知?
李广打量了一眼在一旁静静伺候的长庆,心中突然冒出个差点吓到自己的念头,该不会他是太子的人吧?
东宫近来变化使得他在太监宫女心中的地位急剧上升。
救了那秋云算是具体的事情,实际上平日的待人、说话,或者给些小赏钱,这些都是存在的,潜移默化之中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
不过这也只是心中一突突,李广很快就按下了这份怀疑,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自乱阵脚。
长庆出身悲惨,若不是自己搭救,早就被上天索了命了,而且跟随自己多年,那会儿还没有太子呢,又怎么会变成太子的人。
屋里面,摆着的佛像毫无表情,给不出任何的答案,李广即便手上攥着黄符,他心里也知道这些符是不能帮他解决问题的。
不多时,外面的人送来纸条:东宫去了坤宁宫。
坤宁宫?
不是乾清宫?
李广本来还担心,太子会立马去陛下那边呢。
现在看来,太子殿下也轻易不会动他。
到时候没了李广,殿下问谁去要银子呢?
“长庆……”
“儿子在呢,干爹。”
“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李广眉眼低垂,声音低沉,面朝佛像背朝门,这屋里的光亮也不足,尤其考虑到当前面临的境况,长庆也有点起了鸡皮疙瘩,生怕做了什么错事。
“……照现在的传言看,太子殿下要钱,应当是为了置办学宫。可置办学宫是朝政,便是需要银子,殿下为何不愿意让皇爷、阁老来想法子呢?朝廷的银子虽然紧张,但若殿下开口,皇爷岂有拒绝之理?”
李广睁开了眼睛。
“继续说下去。”
长庆得了鼓励,“殿下一定要从他处解决这银子,这一点儿子觉得实在奇怪。唯一的可能,便是殿下觉得这事儿到了皇爷那里办不成,可皇爷宠爱太子不会不办,那便只有臣子们激烈反对这一种可能。所以儿子也去打听了,这个置办学宫的主意,并非所有大臣都同意的。”
李广眼神里也全是思索,
先前他倒是忽略了,
因为想着拉拢太子,求着东宫,那自然是东宫想干什么,他便提供便利。
但长庆得说法则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所以,你的意思是,这学宫要是办不起来……你原先怎么不说?”
长庆交代,“原先儿子以为,太子是想和外臣联合扳倒干爹,所以咱们自然要拉拢。可如今干爹拒绝了太子,太子也并没有去皇爷面前告状,可见太子和王鏊那些外臣并非完全同心,太子有自己的目的。且那时儿子也想不明白这目的是什么。现在则知道了,太子要的是钱,既然要钱就不会像文臣一样,想着杀之而后快。所以……这事儿倒有应对之法了,儿子这有三点建言,供干爹抉择。”
“说来说来。”
“其一是太子。太子毕竟是太子,他是主,干爹是仆。太子要东西,说遍天下也说不出个‘不给’的道理出来。因而这钱还是要给的。不过不能多给,多给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其二是外臣。太子要钱置办学宫,只要学宫之法难以推行,那么对银钱的需求就不会很大,太子自然也不会下死手。因而干爹要知会和咱们关系好的外臣,尽快上疏,世间事有好就有坏,只要多多说学宫之害,想来皇爷也会有所疑虑,甚至殿下自己会放弃了也说不定。那这事儿也就平了。”
“其三是皇爷。干爹的根基在皇爷,此事的关键也在皇爷。皇爷又是个心肠软的,现如今这个局势,是否择机要皇爷那边去哭上一场?只要皇爷信任,哪怕殿下去说些什么、咱们有什么祸事也不会是突然砸下来,到那时也一样有时间再做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