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31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张永面容很紧肃,叫平安看了也是一慌,这到底是个什么事儿?!
  办完了我还能活吗?
  ……
  ……
  午后,朱厚照去陪了一下自己的父皇。
  弘治皇帝每日辛苦的很,本来只有早朝,后来大臣建议要么再加个午朝,好嘛,那就再加个午朝。
  下午,大约三四点钟的时候,才能得一会儿空。
  从乾清宫回来的时候,他正好看到王鏊在东宫等自己。
  朱厚照心中一喜,过去行了个礼,“王先生。”
  “臣,见过殿下。”
  上次在乾清宫,王鏊本来也是和吴宽一起,想要奏请皇帝对太子出宫微服之事有个说法。
  只不过他看得多说的少。
  王鏊这个人,到底还是纯粹一些,皇太子当时说了很多为百姓的话,所以他始终无法不认可这样的太子。
  但说到底,也有几日没来了,相互之间好像有些尴尬的氛围。
  至少王鏊是这么觉得,
  当然,朱厚照还好。反正他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回到暖阁里,
  他还把自己练了好多遍的一副字帖拿给王鏊看。
  太子的这幅认真,他王大人是亲眼所见。
  每次来东宫,都是请教什么问题,要么是字读不上,要么是章句不理解,现如今隔了几天,又把自己练习的字帖拿给他,请他评鉴。
  待他的态度还是和之前一样热情有礼,似乎完全不受那日的影响。
  王鏊这心里一时间酸楚难忍,感动和自责一并涌上心头。
  “殿下……”
  “怎么了?我写的没有进步?”
  他用的是没有进步这个词,因为现在不是说好坏的时候,水平在那儿,写的就是差。这又不是一两天下功夫就能做好的。
  “不,殿下自然有进步,况且……”王鏊使劲张目,忍着不落泪,然后说:“况且书法于殿下本就是小节,当年宋徽宗瘦金体也算是书法中的一代名家,可他昏庸无道,误国误民,葬送了万里江山。”
  说完,他才细看太子的写的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此句出自韩愈《师说》。
  “王先生的话自然有道理。本宫也不是要成为书法大家,只不过若以后都歪歪扭扭,皇家的脸面何在?到时候士人还说,是本宫的老师教得不好呢,那不是给您丢脸?”
  这话的意思,自然是认他王鏊为师。
  王鏊心中感慨,自己倒还不如孩子坦然豁达。
  “殿下言重了,能为殿下之师,那也是老臣的福分。”
  “这些客套话咱们师徒之间就不必多说了。今日我是想问这一句:术业有专攻。”
  朱厚照抄着手,脸色变得轻松起来,讲些故事,也让王鏊不要那么苦大仇深,像犯了大罪一样,“那日我外出微服,和一酒楼的掌柜简单聊了聊。他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挺会娶老婆。家里多子多福,有三个女儿,四个儿子。”
  “这本是好事一桩,不过嘛……他那四个儿子,全都在读书,却只有大儿子堪堪考中一个童生。你说这可怜不可怜?”
  有故事听,氛围总算是轻松惬意了起来。
  王鏊也难得轻笑起来,“科举一途,确实是难于上青天,能得朝廷和皇上看重,着实不易。古来就有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实际上又何止十年?臣知道有些人是读了一辈子,考了一辈子,最后也难登皇榜。”
  白发不第,说的就是这种。
  “是啊,书读得好不好,有天分这一说。像是这掌柜家的儿子,依本宫看是中不了的,这么笨的本宫首先就不要。”朱厚照笑着轻松,但渐渐的脸上爬上愁绪,“不过,我看这掌柜是铁了心,说只要供得起一日,就读一日的书。这样下去,这一个好好的富裕家庭,岂不因此而返贫?”
  王鏊一怔,他忽然明白了太子为何写那副字。
  而且,吴宽那日还说,太子把微服野游和为百姓做事划了等号是一种诡辩。
  本来他也是信的,但现在看来也是胡扯,即便不完全相等,太子殿下出宫去,心中也是记挂百姓的!
  王鏊心中百感莫名,大概也有一种对于自己怀疑殿下的自责。
  这样的太子,明明就是践行了儒家一心为民的道德观的!这样的太子他不支持拥护,还说自己是什么圣人学徒?!


第三十五章 办!
  东宫,撷芳殿。
  一身青色官袍的王鏊正与皇太子坐而论道。
  王鏊是当代名士,在天下学子心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要文章有文章,要道德有道德,要官位有官位,尤其近段时间更是奉旨侍读皇太子,风头一时无两。
  “……殿下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小民之家总是期盼能有个读书种子,为国效力,光耀门楣。若是能有些许功名,那再多付出也是值得的。”
  朱厚照和他就这样絮叨,又或者说是一种引导。
  “可是朝廷的俸禄并不高,像是这个掌柜花费许多银子供四个儿子读书,即便中了进士,那日子就能好嘛?还是说,当了官,就有办法拿到银子?”
  王鏊心想,皇太子到底是聪慧。这问题提的……真够可以。
  “殿下之言,发人深省。朝廷里……确实有些官员会涉及贪墨。但科举一道,自隋唐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国策,不仅为朝廷选拔天下之才,也给了天下人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
  “是这个理。若不是科举,本宫今日还遇不到王先生。”
  皇太子说的轻松有趣,王鏊也陪着笑笑。反正只是讨论讨论嘛。
  朱厚照又说:“不过,我也在想……朝廷总归是不需要那么多读书人的,天下再大,官永远比民少。读书人是要第一优待,这是应有之义。可那些读不上书的呢?他们也是大明的子民啊,而且他们应是大多数吧?”
  王鏊思索着这些话的重点。
  他有些搞不明白,皇太子到底想说什么,“殿下,可是有什么所悟?”
  “懵懵懂懂而已。只是觉得那些走不通科举的人,实在可怜。像这家掌柜的,老子老了,儿子科举不成,往后日子如何好过?”
  王鏊心想,殿下真乃仁厚君子!吾不及矣!
  因为他自己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再说这次我想置办这医学宫之事,许多人都告诉我,百姓缺医少药,并非因为大夫少,而是因为贫穷。我再问,为何贫穷?朝廷明明有徐大人,还刘、李、谢三位大人,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本宫看他们廉洁奉公,勤勤恳恳,父皇也每日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还是有百姓贫穷,那朝廷,又该如何做呢?”
  “如果父皇都不行,我怎么行?如果徐大人都不行,王先生,有信心胜过徐大人吗?”
  这话是将王鏊和徐溥对比,王鏊再心高气傲怎么敢自信说自己比当朝首辅还强?
  所这问题的答案是很清楚的,
  皇太子的忧虑也很正常:父皇和徐首辅都办不到的事,你我还不如他们,这以后可怎么办?
  王鏊震惊的微微张大了嘴巴,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太子会有这样深邃的思考,这样深切的忧虑。
  面对这个深刻的问题,王鏊也只能跪了下来,“臣无能,竟叫殿下忧心至此!”
  “哎,王先生不必如此,快起来吧。今日只是你我闲时说说,况且我还没说完呢,你先起来听。”
  “是,殿下。”
  王鏊也非常认真起来,
  应该说是他人生最认真的时刻之一了。
  这些问题,还从未有人这样分析过,尤其又是关乎百姓的切身之利。
  “继续刚刚的话……王先生,咱们就说那日我碰到的那个无钱医病的少年,他若想为母亲治病,便必须得找个差事,否则谁会付他银两?”
  “殿下所言极是。”
  “可他生在穷苦人家,去哪里学得谋生的技艺呢?”
  听到这里王鏊总算是有了个概念,
  “因而殿下才欲置办医学宫?!”
  “也算是吧。王先生细想,现如今民间一边缺大夫,一边又有许多无力谋生的穷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年登科,状元及第,自然是人生乐事,不过状元每三年才一个,剩下的人当如何?况且朝廷不只需要读书人,天下也不能都是读书人。”
  “朝廷还需要农民,否则你我吃什么?需要织布制衣之人,否则你我穿什么?需要大夫,所以有病了才能医治。需要优秀的将军和士兵,所以能抵御外敌。甚至需要专业的官员……便是那杨廷和,叫他当一任知府,本宫还不知他做得怎么样呢!”
  杨廷和:“……”
  话说到这里,
  王鏊如何还能不明白皇太子的心思?
  “殿下的意思是,朝廷要为读书不成的人寻一个出路。”
  是啊,落第秀才要是造反,那可吓人。
  朱厚照点了点头,“便是如此。再有,王先生你想,读书有读得好的,读得不好的;将军有当的好的和不好的,大夫也有医术好的和不好的,岂可知,种田没有优劣之分?养蚕没有好坏之别?优秀的、好的,应当整理成册,形成定例,广为传播。就像好文章,锁起来不让人读岂不可惜?”
  “不错。”王鏊眼睛之中已经从刚开始的迷茫到慢慢射出精光:“这么说来,这医学宫,不仅要办,还要大大的办!把种田之法、带兵之法,甚至是为官之法都要纳进来,由技艺高超的前辈教授,那样既可为不读书之人谋得出路,同时也是为朝廷也多了许多专才。由此才叫……”
  王鏊看了一眼手中的字帖,轻轻捶了两拳,“由此才叫术业有专攻!!”
  这话讲得掷地有声。
  朱厚照忽然站起来行了大礼:“王先生大才!此言真叫本宫恍然大悟!原先本宫总是觉得一片混沌,刚刚听了先生之言,才知症结所在。若真如先生所说,朝廷、百姓皆有福矣!到那时,学宫出去的人,会种地的种地,会为官的为官,会打仗的打仗,那我大明朝岂不是人才济济?哪怕是威震天下,四方来朝亦非美梦!”
  王鏊听完,心潮再不能平静。
  整个人已经开始激动起来,手上的动作也抑制不住,“殿下!臣以为,此事甚重,当办!且要尽快的办!”
  “竟如此之急?”朱厚照感觉自己忽悠过了头,
  银子的事儿,他还没解决呢……
  哪知王鏊像是点通了任督二脉一般,振振有词的说:“殿下有所不知,弘治九年淮河泛滥,朝廷想选任一任知治水、善治水之能员,王琼王大人主持治理漕河多年,颇有成效。可恰逢王大人因病休养,于是满目望去竟无人可选?!真是荒唐至极!若如殿下所说,将治河之法,整理成册形成定例,朝廷又怎会找不出一任治淮官?”
  朱厚照心说,现实中还有这么生动的例子,那你不早点说。害得我费尽口舌跟这儿绕弯子。
  “那这事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