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一点就是,苏定方从来没有担任过方面之将,虽然长期实际是邯郸王李善的副手,但从来都没有独当一面,当年西征吐谷浑更只是临时指认的先锋。
而窦轨就不同了,虽然曾经被西秦击败,但历次讨伐党项、吐谷浑、獠人,都是军中主帅,更别说资历深,而且还是外戚。
裴世矩狐疑的看着李世民,他绝不相信这厮真的希望两边不靠的窦轨接任主帅之位,八成这里面还有玄机。
李渊听得有些不耐烦了,挥手道:“暂且搁置。”
李世民住了嘴,毕竟李善自请回朝这件事大家刚刚知道,一时半会儿倒不一定要定下接任者,接下来要讨论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封赏。
事实上,李渊在年节时候召众多宰辅入宫议事,主要就是为了这件事。
虽然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甚至还没有收复灵州、会州,但在场众人都心知肚明,接下来的战事是吃肉喝汤,并没有什么难度了。
此次出征,难就难在原州被梁军、突厥占据,敌方据雄关而守,且可能骑兵破阵,迅速兵临长安,饮马渭河,这些骨头都已经被嚼碎了,剩下的可不都是吃肉喝汤了吗?
其实裴世矩几个月前有过推测,他本人不仅精于权谋算计,也擅长军略之道,在他看来,这场战事很可能旷日持久,有突厥撑腰,梁师都在三州扎下根基,不敢说能与大唐争雄,但能随时南下,侵扰京兆,说不定还能割裂关中与陇右。
裴世矩甚至与裴寂商议过,会选择时机造势,劝诫李渊选择迁都……毕竟几个月前,若是大军不能抵挡,突厥必入京兆。
平心而论,裴世矩这些谋划并不是针对李善,针对的是李世民,让这位秦王重归战场,就意味着太子屁股下的位置已经被抽走了。
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李神符、任瑰连续败北丧师之后,李怀仁在三四个月内用两场战事砍瓜切菜一般的奠定了胜局,这让裴世矩沮丧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那人的惊艳表现。
看来还是要在长安城,还是要在这座皇城,这座宫城……裴世矩如此思索,听见前面李渊用询问的口吻提及,此战类比?
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具体的封赏现在不可能出炉……虽然接下来的吃肉,但说不定谁就战死了。
需要拟定的其实是规格,或者说是一个类比,是类比洛阳虎牢大战,是类比洛水大捷,是类比平定江淮一战,还是类比前年李善三破突厥?
从重要性上来说,洛阳虎牢一战、三破突厥,前者奠定大唐一统天下的基业,后者是大唐对突厥的第一场大胜,这两场战事都有不少将校得以封爵。
而洛水、江淮两战是降而复叛,所以得以封爵的人数很少。
简而言之,关键在于爵位。
要不要再来一次爵位大放送,这才是李渊与众多宰辅商议的原因。
这个时代绝没有所谓的文贵武贱,这些宰辅每一个都曾经领军上阵,但对于要不要大批的封爵晋爵也有不同的看法。
陈叔达、封伦、萧瑀都不太赞成大批次的晋爵,原因也很简单,这三位要么是秦王一脉,要么隐隐靠向秦王,而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势力、人脉已经足够……一方面是针对冯立、薛万彻这些东宫将领,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李世民留下他日施恩的余地。
而李建成、裴寂两人却义正词严,两场战事立下如许功勋,若不封赏,军心不稳那都是小事了……这话不能说错,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怨愤往往来自于后者的刻薄寡嗯。
关于这一点,其实李渊私下与李世民有过讨论,后者坦然直言,梁师都虽占据三州,但不过小贼,关键还是大溃突厥,这一战彻底击溃了梁军的底气,即使没有李善雪夜下萧关,战事也会很顺利。
关键在于,突厥虽然在两年内连续几场大败,死了一个可汗,两位可汗内斗,元气有损,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日大唐与突厥还是要有大规模国战的。
如果没有意外,到时候领军上阵的将领大抵还是这些人……苏定方、薛万彻、张士贵、段志玄、张仲坚等等,所以现在就晋爵就显得有点不合适了。
没有肉吊在前面,猎犬未必会竭尽全力,这个道理李渊自然是懂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李建成、裴寂说得也有道理,如果说前年大败突厥还有运气的成分,这一次大唐是堂堂正正两军对垒击溃了突厥大军,斩首四万有余,血流成河,这样的大功怎么能不封赏?
李渊听了好一会儿后,看向了裴世矩,“弘大可有建言?”
裴世矩灰白色的眉毛动了动,缓缓道:“如此大功,必要封赏,但也需留有余地,可散官而进爵,可国公以下晋爵。”
李渊思索片刻微微颔首,这是个和稀泥的主意,但很合适。
一般文武官员中,有爵位的,身上肯定有散官,但散官,身上未必有爵位,后一种现象主要出自于中层将领或者没有机会立下战功的将校。
换句话说,裴世矩是提议这一次的封赏主要集中在中下层将校身上,而众多领军大将,国公以下可以晋爵,最多晋爵为郡公……前者是施恩,后者是留有余地。
第九百七十八章 封赏(中)
李世民忍不住心里嘀咕,没想到裴世矩这厮和稀泥也是把好手。
李渊显然很满意裴世矩的建言,昨日与李世民商议的时候他都忍不住后悔了,后悔前几次的爵位大放送……不过也无可奈何,李渊本为前隋重臣,占据关中一地,当时西有薛家父子、凉州李轨,北有突厥,河东老巢都被刘武周攻占,恰巧宇文化及、李密连续兵败,不搞爵位大放送也不行啊。
李渊琢磨了下,笑着问:“记得怀仁上书,已然列功?”
杨恭仁点点头,从袖中取出奏折,“邯郸王自萧关上书,述军中众将之功,赵国公苏定方、维扬县公张仲坚功为一等。”
“淮阳王李道玄、南阳郡公张士贵、武安郡公薛万彻、平原郡公段德操功为二等,余者有详细表单,此外稽胡降将刘黑儿亦被列为二等。”
李渊在心里默算,也就是说只有张仲坚、刘黑儿两个人能晋爵,这好像有点少啊。
这时候,李世民突然反应过来了,脸色微冷的偏头看了眼裴世矩,真是好手段!
视线在空中碰了碰,裴世矩嘴角微微拉起个弧度,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李世民刚才几乎是将太子当猴耍,我也不过礼尚往来罢了。
果然,李渊侧头问到:“泾州一战呢?”
杨恭仁强闻博记,略一沉吟道:“副帅酂国公窦轨、淮阳王李道玄均独领一军,长史西河郡公温彦博打理后勤,临济县公阚陵率陌刀队犀利破阵,均为一等。”
“维扬县公张仲坚、赵国公苏定方、泾州刺史长兴县公钱九陇、宁州刺史胡演、右门监卫将军冯立、邹平县侯段志玄、左监门卫将军马三宝、右千牛卫将军李客师均为二等,再往下臣需翻阅往日公文。”
李渊神色一松,笑着点头,泾州一战光是县候、县公都有好几个,还有尚未得以封爵的,足够了。
听到这儿,陈叔达都忍不住看了眼裴世矩……真有手段啊,虽然这手和稀泥的确是好主意,但裴世矩这是实际上将冯立推了出来,众将中只有胡演和冯立是没有爵位在身的。
就目前的局势而言,冯立得授爵位,一旦被调回朝中……陈叔达看了眼面无表情的李世民,他不得不考虑,很可能被陛下厌弃的太子或许有异动。
就在这时候,李世民突然开口道:“原州战事,只有苏定方、张仲坚二人功为一等吗?”
“是。”杨恭仁有些意外,秦王是看过那份奏折的啊。
“两人均为邯郸亲卫……”
“二弟慎言!”太子李建成背脊一挺,正色道:“张仲坚率八百锐士长途跋涉,夜袭萧关,苏定方领军于雪地驻军不退,终能破那城,除了怀仁,难道还有别的将领功在此二人之上吗?”
饶是裴世矩久历宦海,见识过无数的光怪陆离,但也忍不住有破口大骂的冲动。
而李建成还在滔滔不绝呢,“更何况泾州一战,窦轨、道玄王弟因独领左右两军而功为一等,而张仲坚独领前军,冲锋陷阵,苏定方更是统领骑兵主力,破阵有功,而怀仁却因他们是身边亲卫出身,刻意压制为二等。”
李渊点头道:“子聪抚军归朝,还曾提及,宁州刺史胡子忠曾因此而言怀仁不公。”
李世民默然无语,只侧头看了眼裴世矩,眼神中带着只有裴世矩能看得懂的讥讽味道……来啊,互相伤害啊!
裴世矩那脸色难看无比,之前秦王是把太子当猴耍,现在完全是把太子当成傻子了啊!
裴世矩心里有数,今日在苏定方、窦轨两个人选中,太子选择了苏定方……很大程度是因为秦王选择了窦轨。
凡事秦王赞成的,太子一定会反对。
凡事秦王反对的,太子一定会赞成。
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好些年,都在李建成心里成了固定的模式,他改不了,也不想去改。
裴世矩不由得狐疑,昨日陛下言明今日议事,而平阳公主恰巧在今日道明邯郸王自请回朝修养,他不太相信这是巧合,搞不好是李善或者秦王的手段。
如果是这样,那说明平阳公主、柴绍已经有了选择,会是这样吗?
平阳公主虽然不涉夺嫡,但确实陛下最为宠爱的子女,夫婿霍国公柴绍更执掌宫禁,节制北衙禁军,而且长期在秦王麾下,难免是有些香火情的。
裴世矩幽幽叹息了声,自己的谋划暂时落空,而破局的还是李怀仁,虽然对方很可能不知道。
如果李善没能大败突厥,夺回原州,裴世矩是有机会劝李渊选择迁都的……他也有办法使秦王不能亲自领军,到那时候,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裴世矩是有操作的空间的。
谁能想得到突厥败的的那么惨,谁想得到梁师都那个废物连新年都等不到就丢了萧关。
李渊命中书省拟诏,召李善回朝,定下如张仲坚、胡演、段志玄、冯立、钱九陇、阚陵、李客师、马三宝、张宝相等诸多将领的晋爵,以及基层将校的散官进位。
议事差不多要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件事,也是最让李渊以及诸位宰辅觉得棘手的一件事,如何安置自请回朝修养的邯郸王李怀仁。
一时间都没人开口,前年李善大破突厥之后回朝,差不多也是这样,那次李善还因为以下犯上夺军多少有点理亏,而这次就不同了……主帅的身份堂堂正正大败突厥,亲自领军夜袭萧关而负伤患病而回朝。
萧瑀咳嗽两声,“陛下,邯郸王负伤回朝修养,那就等其痊愈再说?”
李渊咧咧嘴,偷眼看了看身边的女儿……平阳公主这次倒是没什么表情,看模样挺淡然的。
“不妥吧?”李建成试探道:“怀仁卸任灵州道行军总管,身上只有司农卿了,若无职权,只怕流言四起……”
李渊点头赞同,特别是在之前有关于李善拥兵自重的流言蜚语的前提下,李善自解兵权回京,若朝中没有妥善的安置,坊间必有流言,而且这对于君臣的关系来说,也是一个打击。
虽然信任也欣赏,但李渊也不得不在心里牢骚,李怀仁啊李怀仁,你怎么总能折腾出这么多事!
第九百七十九章 封赏(下)
气氛有些尴尬,其实类似的事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功高难赏嘛,大部分朝代都出现过,不过李善的情况有些特殊。
在唐朝之前,因为战功卓著被君王猜忌最终不得善终的名将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韩信,虽然他是死在吕后手中的,但韩信这位兵仙在军事上的天赋足以闪耀一个时代,是刘邦麾下其他将领加起来也无法相比的。
而李善不同,他的功劳还真没高到让皇帝忌惮的地步,其他的不说,李渊自信自己有个儿子是肯定能压李善一头的。
而李善虽然没有像王翦那样自污,没有想韩信那样自傲,但却在战事即将完美落幕之前选择了放弃兵权,这也让李渊对其有着更多的信重。
其实关键还是老问题,李善太年轻,所以实在不太好安置。
裴世矩恨不得李善是霍去病的转世,同样是击胡立功,同样是深受皇帝信重,霍去病为什么没遭到汉武帝的忌惮?
死的早啊!
算算年岁,霍去病是二十四岁病逝,李善去年加冠,今年二十一岁,还有三年。
杨恭仁试探着问了句,“陛下,吏部尚书如今出缺……”
这一年多来吏部尚书一直是中书令杨恭仁兼任的,他说出缺也不是不行……其他位置就有点低了,而三省的正副长官又是满额的。
李渊犹豫了下,军事天赋与理政能力是不能画等号的,更何况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太过重要,让一个去年才加冠的青年出任……
一旁的平阳公主插嘴道:“怀仁眼光颇为独特,难当选曹重任。”
殿内安静了片刻后,陈叔达附和道:“确实不妥。”
杨恭仁也不吭声了,宰辅中论家世,就属他的弘农杨氏与裴世矩的闻喜裴氏最为出挑……而那位邯郸王善挖掘人才,《马说》一文为人称道,但实际上在这方面的名声不太好。
虽然身边有李楷、张文灌等世家子弟,但李善更多选用的是草莽人物,如苏定方、张仲坚、曲四郎、侯洪涛等等,这一战又收服了一位胡将,据说有名将之姿,如今为亲卫统领。
有这样行事作风的吏部尚书是不符合世家门阀的利益的。
殿内年纪最大的裴世矩悄悄打了个哈欠,他才懒得为这种事分神呢……真希望那厮真的是陛下的私生子啊。
如果那样,数次力挽狂澜,突厥前后三任可汗都在其手下大败而归,又有雪夜下萧关这样的传奇,那当然要晋升……什么节制十六卫大将军,再来个位在宰辅之上的什么上将,最好还能得许建什么府,然后就能与秦王斗个你死我活了。
这时候,李渊也发现了裴世矩有些精神不济,“弘大有些倦了?”
“臣年迈了。”裴世矩叹了口气,打起精神苦笑道:“有意致仕归乡。”
李世民心里嗤笑,自己没有事败,太子没有登基,李善如今风头正盛,你裴世矩敢致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