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32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王夫之将整编而得野人女真壮丁,为抚远三营,每营一千六百人。
  当然,这也是出于定期抽丁,削弱各部落实力的打算。
  只不过相较于严防死守技术封锁,让人家直到清末都还茹毛饮血相比,给明廷卖命,待遇要好得多。
  五年间,明廷先后在辽宁等地设互市二十余,用以和边民互贸,流通皮毛、药材、山货,而供之以食盐、布匹、铁器、茶叶。
  被收编的部落,还在辽宁派出的官吏指导下,在嫩江平原开发耕种,或者尝试放牧。


第80章 启征(下)
  这次西征,考虑到西北气候苦寒,与东北、蒙古处于同一纬度,也是出于检验这些年北方招抚的成果,辽东经略使司和安北都督府均有出兵。
  相较于安北都督府的汉夷数万骑兵,辽东经略显得势单力薄得多,整个野人女真加在一块,恐怕都还没有北直隶一个大县的人口多。
  而且统辖面积还大得吓人,最后只征召了三千抚远营,随军西征。
  这帮来自白山黑水的天生猎人,被明廷重新武装以后,将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比起御前军那种纪律俨然的强大,对于抚远营的纪律要求并不算严格,他们不属于那种近代化的工业武装,而更类似于“中国版的哥萨克”,更合适小股精锐,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或者开拓远地,不必过多考虑补给线的境外作战,对于此次西征,可谓相当合适。
  说起来,准噶尔诸部,和俄罗斯关系同样密切,故而两军虽然远隔数千里,分据东北、西北,但却颇有相似之处,从此,也能隐约望见一个盘踞在大明北部边境周围的影子。
  -------------------------------------
  叶尔羌王城
  城头上的硝烟才刚刚散去,围城的准噶尔军队再次被击退,但守城督战的叶尔羌将领心情却并不好。
  谁都没想到,这帮从草原跑来的蛮子,居然还带着火炮!
  叶尔羌本来也是没有火炮的,但光烈五年以后,明军北伐之前,为了武装叶尔羌,以互市换马的方式,向叶尔羌出口了一批佛郎机火炮。
  虽然一共也就二三十门,但在威慑和硕特、土鲁番时,取到不小效果。
  但现在,原本在叶尔羌人眼中,准噶尔只是凶狠而已,没想到人家在军事技术上也同样日新月异。
  是的,准噶尔人会用火器,而且水平不低
  他们的火器技术,主要是从中亚、中东方面,自奥斯曼土耳其,以及沙俄流传而来。
  而且卫拉特蒙古诸部,和沙俄多有冲突,所以对火铳,火炮等先进军事技术并不陌生,虽然此时的沙俄火器也并不很先进,但起码比漠南漠北的蒙古强多了。
  (这一点从康雍乾时期西北战事的各种战图就能体会到)
  至少火绳枪和简易火炮,在准噶尔军中并不罕见
  于是乎,当叶尔羌王城,被准噶尔首领僧格带着三万多人包围以后,叶尔羌人就见识到了对方的厉害。
  准噶尔人将简易火炮架在骆驼上,塞入火药和铅子、碎石,当散弹用,有些类似于机动性更高的虎蹲炮。
  叶尔羌王城的城垣本来就不高,也就是关内一个县城的水准,这骆驼炮虽不能破城,却足以压制城头守军的反击火力。
  再配合火铳、箭矢,以及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令叶尔羌守军伤亡倍增。
  好在经过明廷多年输出,叶尔羌的武备水平也今非昔比,城头架着十余门佛郎机炮持续开火,还有几百支鸟铳。
  更重要的还是自关内光复军替换下来出口的两千余副铁制甲胄,这玩意在关外各族的战争中,可谓是神兵利器。
  同样在城内的沈平鸿见状简直无语,要说阿斗扶不起来呢,当初明廷为了换取战马,先后向叶尔羌出口甲胄不下万数,铁制刀矛兵器不计其数,火铳过千,结果内战一开,不过几月光景,就剩这点东西了。
  叶尔羌西部最重要的三个重镇,哈实哈儿(今喀什,古疏勒)、叶尔羌城(今莎车)、于阗(今和田),哈实哈儿已经为准噶尔攻破,于阗也被司马依的割据武装占据。
  只有莎车城还在汗王尧勒瓦斯手中
  而现在,眼看准噶尔的外敌就要和司马依的叛军合流,两军相聚,合有近十万众,而尧勒瓦斯在王城当中,守军不及万,其余散落军力,则尚在叶尔羌东部,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被彻底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曾经控弦十万的万里大国,就此危如累卵。
  好在莎车城内人口不多,而西域人有多有聚集粮食于城内的习惯,所以守城暂无粮草补给之忧,以此坚守,估计还能再坚持两月以上。
  可问题在于,外面重兵围城,沈平鸿担心叶尔羌当局心生畏惧,主动投降。
  为此,他也只能死死拽住尧勒瓦斯,许诺对方明军已然倾国西进来援,毕竟尧勒瓦斯的弟弟,司马依已经举兵反叛,和准噶尔合作,如此状况下,司马依为了争夺汗位,绝对不会接受尧勒瓦斯投降,放他一条生路。
  如此一来,尧勒瓦斯除了死守待援,别无他路。
  就在此时,西征军的先锋终于踏上的叶尔羌的国土
  西征军先锋,是西北总督兵马副使,年仅二十五岁的岳镇邦
  这位后世名将岳钟琪的祖父,提前数十年,引军踏入西北边疆,面对那场注定会发生的命运之战。
  岳镇邦的任务是试探土鲁番和叶尔羌东部虚实,且收编叶尔羌残军,所以并没有带太多人手,只领了数千步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就在明军开始行动之时,漠北也发生了异动,原本打算从漠南调兵西征的安北都督府,这下子难以脱身。
  让人不难猜出,漠北喀尔喀蒙古的几个大汗国,必然是和准噶尔诸部有所联络默契的。
  原本计划中,作为侧翼,经由土鲁番自北面攻击准噶尔的安北都督府便不能成行,重任重新压在西征军身上。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终于到了陕西地界
  光烈十三年七月
  西征军聚集陕西地界
  共有御前后军三师,三万七千余人,甘肃都司、陕西都督府边军两万四千余人,抚远三营三千余,合计六万五千余人马。
  这个数字,放在整个大明的军事力量中,占比并不算很大,大约八分之一左右,但却是对西域远征,后勤能够承担的最大数额了。
  因为与此同时,陕西、山西、四川、河南、北直、山东,还需征发民役十四万六千人。
  考虑到河南、陕西两省,人丁缺乏,恢复不易,故而其中一半,都是得从山西、北直、山东调集,同样要经过数千里迁徙。
  而后勤补给线,更是延绵数千里,虽然陕西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储备粮草,但未雨绸缪,还是要做好战事长期僵持的准备。
  这一点朱由榔再三嘱咐内阁和枢密院,做好御案,纵使满朝上下,对于此战信心满满,但出于历史的预见,朱由榔知道,这一仗绝对不好打。
  一不小心,那就得干上几年乃至十几年。
  备用粮道有两条
  一则由四川北上济陕甘,考虑到蜀道难行,这一条只做辅助,二则由湖广北上,经河南往西至陕甘,这一条横跨四千里,虽多为平原,却耗费人力。
  当月二十二日,南京内阁于武英殿召开御前会议
  财部正式批复枢密院新加特别军事预算,五百五十万元,内阁同意,七科未予封驳,拟旨下达。
  朱由榔废除了司礼监,将批红权收回御前,此前瞿式耜担任首辅时,批红权是直接给内阁的,当时内阁同时掌握票拟、批红,事实上恢复汉唐宰相地位。
  但自光烈九年,幕府山朝会以后,都察院职权空前加强,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都察院、七科连为一体,人事任免,脱离吏部系统,高层由联席会议廷推产生,中低层由都察院内部人事部门独立升降。
  其次,都察院、七科有权封驳、弹劾内阁及七部,并立案调查
  过去,明代都察院的地位和六部相当,属于“大九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之一,位在内阁之下。
  而现在,都察院正式独立于内阁,甚至说,独立于整个政府部门之外,成为政府之外的监督力量。
  相当于过去门下省和御史台的总和,左都御史成为了“台相”(都察院又称谏台)
  但虽然权同宰相,却不入阁,如此,制度从过去的“一阁辖七部三院若干署”的局面,变成了“一阁一院”,也就是说,都察院虽然还叫院,但已经不是内阁下辖的部级单位了,而是和内阁首辅同等级别的独立衙门。
  毕竟并不是每个大臣,都能像瞿式耜那样得到完全信任,当然,也是出于制度建设的需要,这也能看做是中兴后大明从战争年代,向承平年代的转型。


第81章 牙儿干河畔
  西征军的后勤中转核心,设立在西安,因为陕西布政使司的大多数粮食储备都在这里,且也能通过泾渭水系更方便的从晋豫诸省调运粮草。
  而前沿指挥中心,也就是西北总督衙门驻地,却是设立在了最前沿的甘州。
  张煌言带着陕西边军主力,亲自赶赴甘州坐镇。
  新组建的西北总督衙门,当然不只是几个主要将领和官员,随之而来的还有上百从陕西、山西都督府,以及枢密院抽调过来的军佐、幕僚官吏。
  在这里组成了一个临时参谋部
  自光烈三年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建设改革,明军的参谋制度已经开始逐渐扩大和下移。
  这一方面是军队制度日趋成熟,中央朝廷对于军队掌控力日益增强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十几年的军事教育成果,如今南京兵学苑和吴淞海军学苑,每年都定期向全军输送上千名经过严格文化和纪律训练的基层军官和参谋干事。
  而最早从光烈二年、三年就接受培训的早期学员,经过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也伴随着老一辈将佐退伍的同时,走向军中骨干岗位。
  所以,现在的明军当中并不缺乏合格的参谋人才,队正以上军官,超过七成都出自兵学苑或是早期的教导师,其余大多也经过扫盲教育和轮训。
  张煌言对于此战,自是极为重视
  虽然他的军旅生涯并不贫乏,而且已经相当精彩,从当初浙东起兵,后来转战闽浙,响应朱由榔东征,以及跟随李定国北伐,参与徐州会战。
  但他之前一直都是作为张名振的副手和长史,独立领兵出征,担任方面主帅,这还是第一次。
  当然,凡事都要留有后手,朱由榔和内阁并不完全放心西北总督衙门,故而,在西征军组建的同时,大都督府都事李来亨领御前前军,北上山西,坐镇太原。
  山西是北方诸省中,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地区,所谓表里河山,北临蒙古,西通陕甘,刚好作为预备队。
  第二次幕府山会议以后,原为左军佥事的李来亨调任大都督府都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随着李过即将退居二线,这位李过的义子,李自成的侄子,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继承忠贞营一系的军中人脉,顶替李过的位置,走上前台。
  土鲁番,就是过去明初的哈密卫
  这里是大明近三百年来,对于西垂边境统治延伸的最远端,大约在后世的甘肃西部和内蒙西部
  自明英宗以后,随着对外战略的收缩,明军放弃了对哈密一带的军事控制,边境进一步收缩到嘉峪关。
  至此,整个大明边境,除却辽东以外,几乎全部都只在长城内侧
  而这一次,明军先锋再一次沿着昔日汉唐帝国的旧迹,自嘉峪关出发,进逼哈密旧地。
  而走在先锋之前的,则是负责探路的锦衣卫执行司侦骑
  自光烈三年改革,重建锦衣卫以后,大明锦衣卫和过去的职能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本的锦衣卫更多的是监察机构,针对国内,但改革后朱由榔把这部分工作移交给了中书署,而把锦衣卫完全打造为军事情报机关。
  -------------------------------------
  叶尔羌城外,一场一边倒的屠杀正在进行,而距离不过十数里的城内王公军民们,全程目睹了这一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3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