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小队见状,纷纷停下脚步,只是手持刀牌,聚集在插有小旗的对头身侧,按地不动。
任凭山上的清军甲士冲来。
“掌雷!”
各小队自行指挥,一波滋滋冒烟的黑点朝着十几步开外投掷过去,这东西清军倒是也有,只是之前鏖战十数日,储备快要耗尽,只有零星十数枚反击而已。
投掷完后,明军各小队连忙伏地,只将藤牌顶在外面,而后爆炸声连串响起,如同烟花般,硝烟升腾,火花迸射,到底伤亡多少,不得而知,倒是让两军之间,视线不清。
岳镇邦率先持牌挺刀当前,全军迅速加快加快脚步,在硝烟弥散当中,和清军甲士接战!
“锃!”
两刃横加,擦出火花连连,在刺鼻硝烟当中,超出五步外,人影都看不太清楚,明军士卒只是五五成群,紧密站在一块,用藤牌对外,而不分散开来,刚好能互相联络得到。
这一波掌雷的效果,倒是比以往强很多,硝烟颇大,久而不散,山下观战的张名振奇怪对霍湅问道
“这掌雷怎么不太寻常啊?”
霍湅解释道
“禀都督,这是岳镇邦之前在军中喜欢自己加工的一些小玩意,说是把熟石灰捣散成粉,用纸包附于掌雷末尾,两军阵战之际,或可有奇效。”
张名振颔首应道
“可全军推广!”
山上的战斗出乎意料,清军索伦营甲士不仅没有能够快速凭借近战优势,和以逸待劳的冲击力,把岳镇邦所部挫退,反而被迟滞下来,两军陷入混战。
究其根本,却也是此时索伦兵的一大缺陷,那就是纪律性和组织度不足。
不同于后世雍正、乾隆时期,那时候的索伦诸部已经被编入八旗多年,在八旗军民部落的同化下,逐渐转入定居,此时的索伦兵,是直接从黑龙江上游诸多游猎部落征发,许多人别说和汉人,连和满人都难以语言交流,更别说什么军事组织度了。
故而,当陷入两军持久混战的情况下,其缺乏组织度的劣势便会彰显。
之前索伦兵之所以能压着明军攻山士卒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磐石山的特殊地形,导致明军兵力分散,突然遭受索伦兵一窝蜂的猛烈打击,很容易崩溃。
而岳镇邦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只要能尽量迟滞索伦兵冲击的势头,待局势缓下来以后,对方的队列涣散速度,远比纪律严明的明军要快得多。
为此,岳镇邦才将全军分为五人小队,方便在硝烟环境和山地情况下,对付清军甲士。
而且明军的纪律性,不应当只体现为平原战阵之时,成千上万人的大军阵,这种五人、十人的小队,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纪律体现。
岳镇邦家传武艺,自曾祖由河南汤阴迁到临洮为军以后,祖父、父亲三代均是九边将佐,勇悍无匹,又是年轻骁勇,一手长刀,出神入化,竟是以一人挡住三四员清兵,格杀两人当场。
其中一员索伦兵佐领见状扑过来,与其相战搏斗。
岳镇邦只是干脆丢掉藤牌,从格杀的清兵尸体旁抽起一柄短矛,不过数合间,挑刺横击,让对方招架不住。
随后在身旁战友的帮助掩护下,突刺数步,把这员佐领刺了个对穿。
明军近千甲士,纷纷涌上山头,以小队为单位,和更加散乱的清军甲士搏杀在一起。
明军以五人为队,各自聚拢,刀牌掩护,密不透风,让以单兵为主的清军索伦甲士找不到机会。
一旦有一二落单的,便涌上去配合绞杀。
这近千人马均是岳镇邦这两三年一手带出来的,岳镇邦在平时训练当中,额外重视小队配合,以往明军编制,最低也就是二十人的队,很少会以五人、十人作为独立单位进行作战。
两军混战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复杂激烈,而索伦兵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无法维持组织度,不仅全军陷入散落,丧失指挥的情况,就连几个佐领都失去了号召力。
岳乐见状,直到这样下去,索伦兵败退只是时间问题,连忙勒令身侧仅剩的生力军,两百多亲兵,支援过去。
山下的张名振见山上岳乐帅旗移动,便知机会到来,疾声下令,让阮进领兵支援岳镇邦,一鼓作气,砥定局势!
数千明军将士,如潮水一般,涌上山头,此时清军主力都被岳镇邦等人吸引,难以分神,只能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明军甲士参战,而后扩大优势,将山顶阵地的清兵合围绞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喊杀声响震山野,被逼入绝路的清兵也有了些悲壮感,奋不顾身,向着数倍明军冲去,最后在火红色海洋中被吞没。
这个时候,明军也懒得管什么队列、纪律了,优势已经拿下,接下来就是歼灭,没必要管太多,所有兵力都一股脑往上堆。
岳乐只觉得举目皆敌,一时间支应不及,身旁原有的两百亲兵被冲散分割,伤亡惨重,自己还能聚拢的,不到二三十员。
当此之时,岳乐如何不知,自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
也不多做其他无意义的慨叹,而是直接挺刃,向着前面明军冲在最前,所当无匹的那员骁将冲去。
“锵!”
岳乐也不过二十出头,比岳镇邦大不了几岁,两人兵刃相撞,竟是力气难分上下。
岳乐顿时来了兴致,死前能和这般勇将战上一场,倒也算痛快!
二人先是以长兵来往,随后岳镇邦矛杆折断,便干脆伸手夺对方长兵,片刻之后,二人均弃长兵,又抽出短刃拼杀。
身侧战况都已经逐渐明晰,清军残兵被逐渐吞噬,虽有必死之志,但力量对比放在这里,毫无作用,不到一刻钟便被基本歼灭。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士卒涌到二人相对搏杀的这边,却也不敢随意插手,因为二将实在打得激烈,阮进命一员善射将佐引弓,准备趁岳乐不备时射杀,但岳镇邦却不愿,直接趁对方力尽恍惚之时,欺身断刃。
“锃!”
一声金属凄厉响过,岳镇邦刀锋顺着对方兵刃划过,伤其臂膀,鲜血淋漓。
岳乐重创,难以抵挡,被对方横刀相向。
哈哈大笑
“没想到本王临死之际,还能遇到如此壮士,痛快!”
“麻烦给我一个利落吧!”
岳镇邦沉默不语,手中锋刃微动,血溅三尺,人头落地。
随后持首而立,反身对着山下无数袍泽,和观战的后军、左军诸多将帅朗声呼喊
“虏将授首!”
-------------------------------------
“你是武穆之后?”
张名振和刘文秀好奇看着提着人头而来,血染衣甲的年轻小将
刚才他们向霍湅询问了解了一二这个小将,霍湅作为岳镇邦的上官,并且向来欣赏这个年轻人,对他也多有了解,才知其人不仅出身临洮边军将门,而且家中原是数代前从汤阴迁到陕西。
也就是说,这位乃是正儿八经的岳飞之后。
岳镇邦拱手昂声
“末将自曾祖迁至临洮,祖籍河南汤阴,确为先祖鄂王(后世给岳飞的追封)十九世孙!”
第69章 摧枯拉朽
徐州古称彭城,算是从中华文明开始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举足轻重的地方了,不过也由于建在江河边上,自古以来,屡遭灾害,重建多次,命运多舛。
仅以明代,徐州城就重建过两次,一次是在明初洪武年间,由于元军镇压民军起义,用大炮轰塌城墙,第二次则更近,只是崇祯年间的事情,天启四年,黄河决堤,于是迁至城南二十里铺重建。
然而到了崇祯年间,黄河水又退了回去,于是乎,之前被淹没的城垣再次显露出来,由于只过了数年,都还算保存完全,时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换而言之,此时的徐州城,却是有两个部分组成。
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徐州城又在地震中毁坏,再次重建,才合并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此时的徐州,虽然是大城不假,但未必是坚城,因为两座城池,虽然在崇祯中期合拢,但毕竟都是修建于风雨飘渺的明末时期,而非如南京、大同那般,早在明初就已经大规模修建完成,经过多代改良才成型。
具体体现就是,城垣的坚固程度、用料,完全无法与南京、大同相比,只是以夯土为墙心,外面加上一层薄薄的砖石而已。
这也是清军为何屡次寻求在徐州城外围地区,和明军进行决战的缘故。
因为徐州城实在不足以为屏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明军击溃图海所部,磐石山也被拿下,岳乐授首之后,左军和后军毫不迟疑,迅速掉头北上,抵近徐州。
失去了掣肘的光复后军,也许是想证明自己,毕竟刚刚传来的消息,朱由榔圣驾已经继续北上,从清河往北,沿着黄河,抵达宿迁,距离这里也不过二三百里,随时都能盯着。
故而在这次北上中分外卖力,先后不过数日间,就拿下了原先萧县西侧重镇,三仙台。
其实也是两军的局势在发生扭转,不仅是兵力,士气也是更重要的因素。
哪怕上边再瞒,可当日图海与李定国决战,就在这黄河岸边,距离瓦克达上万援军,不过一河之隔,杀声震天,硝尘遍野,瞒得住谁?
所以黄河东岸图海大败,清军近乎全军覆没的消息,迅速在徐州周围传播开来,成为了击倒清军心理防线的重锤。
仅仅是两日之后,清军绿营就发生了小规模逃亡,虽然每次人数不过三五成群,十来个的样子,但奈何不住积少成多,黄河两岸,数个县,驻守的清军绿营都心旌摇动,私下窃雨,有的部队,如曲里铺四千绿营,仅三日之内,就逃亡近一成。
长此以往,恐怕都不需要明军前来攻城,清军自己就得散伙。
可眼下瓦克达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今之计,要守,人心动摇,城池不坚,且从前线哨骑打探听闻,明军将东路仅有的一个重炮营加强到了后军麾下。
这并不难看出来,自从襄阳战后,清军上下都知道,明军有一种“发若霹雳,势如雷霆,崩山断城如摧瓦砾”的新型重炮,毕竟数十门千斤重炮,光拉拽的牲畜就有上千,远远一望,便知道是哪支部队了。
瓦克达坐困愁城,顿感四处缥缈,浑然无助。
征求麾下各将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提议,要么就是说坚守徐州、萧县互为犄角的,要么就是直接兴起大军,野外和明军决战。
前者实在是不靠谱,互为犄角?那得两个犄角都是坚城!
现在清军手中,是萧县能挨得住明军重炮,还是徐州城能挨得住?
真当这是襄阳啊?
倒是后一个建议,勉强可以考虑,倒不是说清军有信心在野战中正面击败明军,而是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虽然希望渺茫,但起码总比在城里等死强吧?
当然,也有人建议,干脆撤了,保存实力,别在这里和明军硬耗了。
如果只从战略角度来考虑,这种说法并没有问题,甚至十分恰当,毕竟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清军在东路前线的败局已经无可挽回,唯一的上策,就是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从而在日后的在山东乃至于北直、北京的战斗中,积攒力量。
但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眼下,清军还在各个城池中坚守,就已经发生规模不一的士卒溃逃了。
这种士气极端低迷的情况下,如果明天宣布要撤退,恐怕近十万大军,立刻就要土崩瓦解,作鸟兽散。
如果说,在以前,清军大可以不把这些绿营丁壮当成一回事,但现在却不行了。
因为随着中路、东路,两个大战场会战的溃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黄河两岸,襄樊、河南、淮北、山东,必将不保,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些地方,尤其是山东,乃是清廷重要的兵源地,也就是说这些丁壮,再不像以前那样,打没了大不了再抓,这回是真的没地方抓了,能保留自然要尽量保留。
就在瓦克达迟疑之际,张名振是真的打红了眼,为图雪耻,拿出全部家底,全力攻略徐州以南,不过数日之间,又攻破赵家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下子,瓦克达手里,只剩下徐州城和萧县,眼看也没什么可选项了。
到底也是久经战阵的猛将,不会怕死,自此干脆破罐子破摔,简易单薄的徐州和萧县,干脆不守了,直接全军拔营,于徐州东南方向十数里外的云龙山下,与明军决战!
李定国和刘文秀倒是打算派军从双沟渡河后,帮助后军对付瓦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