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马恩慧、朱文奎行礼,藩王、百官行礼,大明军士行礼。
郑和眼含热泪,高喊:“水师将士!”
朱能、骆冠英、沈伟、万青林等带军士转向浮桥方向,整齐行礼。
无数百姓见状,跟着行礼。
原是坚强的水师家眷们,再也忍不住,一个个哭出声来。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大明的未来,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帝王之礼,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天下之礼!
谁能想到,帝王会给军士家眷行礼!
谁能想到,百官会给军士家眷行礼!
谁能想到!
在这个阶级森严,在这个秩序井然,在这个礼制约束强大的时代里,朱允炆凭借着一己之力,破除了一道道藩篱,踢开了一道道障碍,舍弃了高高在上,对牺牲的归来的郑和水师军士,对承受苦难与万千等待的家眷们行礼!
礼毕。
朱允炆上前一步,声震寰宇:“世人终会记住,他们的牺牲是何等的伟大。都说朕万岁,今日朕就破例,将这万岁之名,冠于郑和水师将士!大明万岁,郑和水师万岁!”
“大明万岁,郑和水师万岁!”
传令官齐声。
朱文奎握着拳头高呼,韩夏雨哭得梨花带雨也不忘喊着,文武官员纷纷喊起,随着一声接一声,声浪终叠加起来,长江南北两岸,响彻“大明万岁,郑和水师万岁”之声!
在这一刻,郑和笑了。
有此待遇,虽死无悔,虽死无憾!
朱能、沈伟、赵世瑜等也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想过朝廷会热烈迎接,可谁能想过有如此超规格的待遇,就是那孔夫子,孔圣人,也没有人喊他万岁啊!
万岁,只有皇上能用!
可现在,郑和水师也能用万岁了!
这是何等殊荣!
礼部尚书陈性善苦涩不已,这些礼仪在之前是有过商议的,没有谁同意朱允炆冠以郑和水师“万岁”之名,但朱允炆非要这样做。
咱们这位皇帝,这是将郑和水师抬到了最高的位置,给了他们超越一切藩王国公的待遇!
但这都是值得的!
因为他们带来了新的谷物,带来了高产粮食,他们超越了开疆拓土的功臣名将,因为他们的功绩关联着天下所有人的命运,关联着大明百姓的饭碗,关联着大明国运!
马欢擦了擦眼角,可眼泪不争气地又流了出来。苏庵不断眨眼,想要忍住泪珠,可怎么也忍不住。匡愚、郁震含泪笑着,所有的牺牲与苦难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万岁”,是不褪色的尊崇与永恒的铭记!
“大明万岁,郑和水师万岁!”
声浪不知卷过多少重,长江水滚滚而下,似乎将这些消息带到大海,带至无尽之地。
朱允炆肃然:“郑和,将你们历经生死取到的农作物拿来,让天下人看看是何等之物!”
郑和领命,转身对军士安排:“取玉米、土豆、番薯、花生……”
一个个从未听闻过的名字,传入众人的耳中。
郑和也清楚,朱允炆摆出如此大的阵仗,并要求直接在码头之上,在无数人的眼皮子之下进献新粮种,是想要告诉天下人,新粮种是真实存在的!
编成一串串的金黄玉米被提了出来,大大的颗粒紧密地生长在一起。
水师带来的玉米数量超出了朱允炆的预期,郑和直接让三百军士扛着玉米出来了,看他们轻松的样子,估计还有不少库存。
“这玉米就是那传说中的第六谷?金黄金黄的,看样子不错啊。”
杨士奇很是好奇。
解缙连连点头,这种子是造不了假的。
许多百姓更是垫着脚尖看着,很渴望弄点新型粮食种种,但又不知这东西如何种植,更难的是,就这点种子,估计还不够皇上家、官员家用的,还能轮到百姓家吗?
有军士将玉米送给朱允炆,朱允炆摸着熟悉的玉米,脸上充满了笑意,掰下一粒种子,对一旁的马恩慧与太子、官员等人说:“这就是玉米种子,结出的果实就是这纺锤状,玉米可以和小麦一样,不过碾出来的是黄面,可以做窝窝与馒头吃,还能作为战马的精细饲料,日后少不了它啊。”
“竟能作战马的精饲料?”
朱棣十分感兴趣,徐辉祖已经手上,准备当着皇上的打劫一点点玉米种子,回头给自家的地里种上。
“来人,邀请耆老们看看。”
朱允炆下令。
在这个时代里,耆老是备受尊重的人,他们年纪大,经验多,威望高,对民间百姓与乡邻等有着巨大影响力。
他们认可的事,他们说的话,对许多百姓而言是需要听的,需要信的。当年老朱登基时,必须找的一群人就是耆老,只有这些人也认可,才能算是得民心。
围观的百姓有不少耆老,被军士请了出来,看着金灿灿的玉米,一个个激动不已,还有几个取了玉米粒往嘴里送的,也不怕把剩下的那两颗牙齿给崩掉。
老玉米粒入口咬碎,咀嚼,散发着醇厚的香味,说不出的味道,却可以肯定,这是一种谷物,和麦子、稻谷一样。
“好了,别吃了,这可是种子!”
水师将士有些心疼,连忙劝说。
耆老讪讪然才放下,连连点头,更有耆老说:“皇上,这玉米之物果是谷物,此乃郑和水师不朽之功,是我大明万民之福!”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让其退至一旁:“土豆何在?”
骆冠英已抬起一大筐篓土豆跑上前,筐篓里满是大个的土豆,献上之后还不忘记喊一声:“姐夫,这是你要的土豆,我们取来了!”
朱允炆看着皮肤变得有些黝黑,一脸沧桑却精神饱满的骆冠英,满意地点了点头:“冠英,好样的,你们都是好样的!”
骆冠英嘿嘿笑着,如同一个孩子,享受着此刻的夸赞。
朱允炆伸手拿起一枚土豆,在手中掂了下,个头有些大,少说也有三斤多。
杨士奇连忙凑上前问:“这就是那亩产十石的土豆?”
“十石,哪个混蛋瞎说的,咱们在山里挖来的时候,亩产可有二十石!”
骆冠英生怕水师的功劳被人抹了,瞬间怒了。
话刚说完,脑袋就挨了一巴掌,气呼呼的朱允炆喊道:“老子就是那个混蛋,滚一边去!”
骆冠英张大嘴巴,站到一旁,想起什么,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
朱允炆看了看骆冠英,也没追究,只摇了摇头,欣赏着土豆,盘算着晚上要不要炖个土豆尝尝……
杨士奇、解缙都呆住了,骆冠英的那一声怒吼也惊住了许多人。
二十石?
建文报上明明说是十石,就这样无数人都不相信,可谁想过,水师取土豆的时候,竟然高产到二十石!
天啊,骆冠英疯了,要不然就是我疯了!
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热闹的家宴
土豆,亦菜亦粮。
在后世一些地方,有人将土豆作为主食,至于菜的做法更是丰富……
朱允炆看着一筐筐土豆搬出来,有些傻眼,让你们弄点做种子,这也弄来得太多了吧?
匡愚笑呵呵地走了过来,解释道:“皇上啊,这些土豆放久了长芽,没办法,回来的途中在木桶里栽种了不少土豆,结了不少果,这是最新的土豆。”
夏元吉连忙凑过来问:“产量如何?”
匡愚笑着对夏元吉说:“夏尚书啊,土豆的产量无需质疑,一缸土豆栽种三颗土豆,都能产个十三四斤,为了照料这些家伙,我们可算吃够了苦头。”
夏元吉拿起土豆,掂量着重量,眼神中透着精光:“这土豆个头足啊,灾荒年份吃也饿不着人,百姓再也不需要吃观音土了,皇上,应该及时安排种植才是。”
朱允炆微微点头:“朕自有安排,需要种植时,少不了你们户部出人。”
夏元吉得了话,轻松地退下。
解缙清楚,夏元吉担心皇室将这些土豆据为己有,或形成官府垄断,若那样的话,广植土豆、玉米等就不知道要过多少年了。
既然皇上发了话,自然不会任由这些农作物成为贵族之物,而会将其推至民间。
“这是花生。”
沈伟抬了一筐花生来。
朱允炆拿起花生,双指一捏,看着里面红色的花生,拿起就往嘴里送,品尝着熟悉的味道,眼眶不由得湿润。
久别了,花生。
久别了,历史。
这些农作物,如同从过去的烟云里走来,乱入了六百年前的时空。
朱允炆捏碎花生壳,道:“日后大明每一个吃花生,吃玉米,吃土豆的百姓,都将记住,是你们用舍命的远航换来了这一切。”
沈伟憨厚得笑了笑,然后转身对身后的军士喊:“进献番薯!”
番薯送至……
辣椒、番茄……这些人连向日葵也带来了……
这是小小的橡胶树,弄海南、广东、渤泥与旧港去,其他地方可不容易成活。
从未有过的物种,从未有过的植物,从未见过的果子,就这么从遥远的南美洲,从原始之地,越过重重蓝黑的海,抵达了大明。
进献持续了一个多时辰,而此时已是下午,不少官员已是饥肠辘辘,百姓们也饿了不少,可没有人离开,都在看着一个个新奇的农作物。
朱允炆见时间过得很快,也知将士们辛劳,便对郑和等人下令:“将航行日志、所获都交给在京水师军士。朕知你们疲惫,也知你们想念家人,今日便不设宴招待,去陪陪家人,好好放松放松,三日后,奉天殿外,朕与你们不醉不休!”
郑和等人谢恩。
朱允炆看向骆冠英:“带些农作物跟朕回宫。”
骆冠英眼神一亮,看皇上这意思是想大吃一顿……
户部官员纷纷上前,摆上桌案,一叠叠崭新的钱钞拿了出来。什么赏赐不赏赐的先不说,先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好回家去见自己的亲人。
郑和水师将士虽然离开了五年,但他们的饷银却从未缺额,都如数发放给了他们的家眷手中,朱允炆甚至亲自盘过账目,差安全局调查过,没人敢贪这一笔钱。
户部可谓是下了血本,每一名水师将士,无关职务,一律先发五十两钱钞,一出手就是五六十万钱钞。
为了担心寒了军士的心,户部官员还会补充一句“封赏还在后面,这些不算在封赏之内”的话。大家都清楚,封赏是需要根据功劳簿来定的,而审核功劳簿、商议封赏也是需要时间的。
赵世瑜接过钱钞,问了句:“牺牲军士的家眷可有钱钞?”
户部官员回道:“牺牲军士家眷会由专人负责,加倍送上钱钞,封赏还得朝廷商议后安排。”
赵世瑜满意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