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房崇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递给了过去。
朱允炆接过,扫了一眼,内容很简单:
建文四年十二月,渤泥国国王苏丹马合谟沙去世,其子阿布杜·马吉德·哈桑继位,因其年幼,身体又不好,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亲王监国摄政。
朱允炆看着“黄森屏”这个名字,不由地眯起双眼,轻轻说道:“黄森屏,是我们的机会,对吧?”
房崇惊愕地看着朱允炆,只一封简短的情报,朱允炆竟直接点出了要害,敬佩之下,连忙说:“臣打探过,哈桑身体有肺疾,怕是活不到成年。一旦哈桑去世,渤泥国内部必会大乱,若大明可以在贸易之外与黄森屏建立联系……”
扶持黄森屏,控制渤泥国吗?
朱允炆陷入了沉默。
黄森屏不是渤泥土著,如果按户籍来算,他是大明人福建泉州府人,原名黄元寿。
元末明初时,黄元寿加入起义军,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因其作战勇猛,屡立军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洪武八年,镇守云南鹤庆,升任腾冲总兵。
洪武九年,朱元璋选择黄元寿出使南洋,因为元寿二字多少有着大元寿命的意思,不太符合大明,加上黄元寿曾在南海森屏滩剿寇抗倭,朱允炆赐其名黄森屏,并让其出使南洋。
朱元璋不会想到,黄森屏的出使,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为朱允炆筹谋南洋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第七百六十九章 政治联姻(二更)
朱允炆并不清楚黄森屏到底是犯了什么罪,还是在畏惧洪武朝的高压统治,亦或是他有其他想法,无论种种缘由,黄森屏都没有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正常出使,不仅携家带口,还带走了几千周围百姓,离开大明。
说他借出使之名,行移居之实,也并没有冤枉他。从大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叛逃出国了……
但洪武时期嘛,大明对南洋的了解不多,影响不强,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朱元璋没办法写海外通缉令,也没条件申请国际警察抓人,又考虑此人估计是挂掉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没了后文。
但黄森屏并没有死于海难,而是抵达了渤泥国(婆罗洲,即后世加里曼丹岛),只不过在一条大河登陆时,风暴来袭,船队损失不小,许多死里逃生的人被折断了手臂。后来,这一条河被命名为“支-那巴塘岸河”,即中国人断手之河。
当时渤泥国南面是满者伯夷,东北是苏禄国,不幸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比渤泥国强大,而且积极对外侵略。时为渤泥国国王的马合谟沙扛不住苏禄国的进攻,见黄森屏手中有几千人,提出联手,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准许其在断手河东部与北部立足。
黄森屏成为了渤泥国的女婿,组织汉人击溃了苏禄国的进攻,挽救了渤泥国。
马合谟沙为了巩固与黄森屏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弟弟艾哈迈德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元丽,并封黄元丽为“断手河公主”。而黄森屏带领的华人,在断手河安家,并招揽前来的汉人,打造了中国城(后世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中国镇(支-那鲁特城)等。
直至去年,马合谟沙去世,哈桑继位,黄森屏与特曼贡摄政。
朱允炆没有打算抓捕黄森屏这个“叛徒”,元末明初的那些年里,确实有些人跑到海外求生,洪武四大案之下,也有不少人逃亡海外,追究是追究不过来的。
房崇认为大明应该更多接触黄森屏,让大明的力量深入到渤泥国。
渤泥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大明拥有渤泥国,就会在南洋拥有一大片领地,其西北就是占城,与交趾爱州港遥遥相望,西面隔着海是旧港。
交趾、旧港、渤泥,三者可以构成一个三角,交趾控制暹罗、占城、沧澜王国,渤泥控制吕宋、苏禄、满者伯夷,旧港控制满剌加、苏门答腊,整个南洋都将唯大明为尊。
朱允炆清楚这样做的战略价值,也清楚历史上的黄森屏有归附之心,死后还葬在了大明。但问题是,黄森屏没有成为旧港的梁道明,渤泥也没有成为旧港,大明并没有将渤泥纳入版图之中。
“这件事朕会安排。”
朱允炆下了决定。
在索靖、房崇等人喝酒庆功的时候,朱允炆传唤了徐辉祖与朱棣,三人商议至深夜。
翌日,内阁收到旨意,着令行人司黄吉、监生黄恺出使渤泥国。
解缙、茹瑺与郁新对这一道旨意有些疑惑,行人司出使很正常,监生参与其中,这多少有点不同寻常。但三人也没有细问,安排礼部执行。
建州女真胡里改部头目阿哈出抵达京师,朱允炆打破常规,没有安排其修习礼仪,而是准其次日入殿。
奉天殿。
朱允炆端坐于宝座之上,传旨让建州女真阿哈出等人入殿。
阿哈出、释加奴惊叹于大明皇宫的宏伟,缓缓走入大殿之中,一旁有通事引导,两侧文武官员威严站立。阿晓穆小心翼翼地跟在阿哈出身后,眼珠不时地看向左右,听通事说要跪拜行礼,便跟着父亲等人跪了下来,嘴里喊了声“拜见大明皇帝”之类的话。
“贵客远来,无需如此大礼,快快平身。”
朱允炆平和地说。
阿哈出等人起身谢恩,阿晓穆听声音十分耳熟,不由地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高台上端坐着一个年轻人,虽然他没了鼻子下面的胡须,脸颊上的黑痣,但还是可以一眼认出来,这不就是那个拿走自己腰刀,还坑了姐夫家五百坛酒的坏人?
“坏人!”
阿晓穆惊呼起来,旋即看到了阿哈出锐利的眼神,连忙低下了头。
大明文武大臣听闻,不由疑惑,旋即认识到,此时应该换个愤怒的表情,毕竟君辱臣死啊。
徐膺绪见状,当即跳了出来:“大明恩泽四海,才有头领今日朝贡共享太平,缘何登临朝堂,就敢高声放肆,指指点点,如此不敬吾皇?”
阿哈出连忙笑呵呵解释:“诸位息怒,息怒,小女说的并非是坏人,而是圣贤,是女真土语。小女顽劣,见天子圣明,仪态威严,这才说出女真话来。”
“原是如此。”
朝臣听闻,连连点头。
至于女真土话坏人是不是圣贤,那就无所谓了,阿哈出也不相信谁会深入到女真部落考察这个问题去,至于一旁皱眉的通事,不用管,这些人都是人精,不可能不顾场合将事情闹得下不了台面。
朱允炆看着机敏的阿哈出,笑道:“说得好啊,来人,赐座设宴,招待贵客。”
光禄寺官员安排宴会,转眼之间,朝会便成了宴会,礼乐轻敲,曼舞生香,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阿哈出看向朱允炆,道:“我等久居边外苦寒之地,不成想大明已是如此繁盛与强大,还请大明天朝皇帝怜悯我族子民,恩准胡里改部朝贡大明,成为大明的臣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助。”
朱允炆深深看着阿哈出,目光深邃地说:“大明欢迎忠诚的臣民,将他们当做兄弟与家人,让他们吃得饱饭,穿得起衣,再无饥寒交迫。胡里改部女真臣服大明,若能忠诚始终,是大明与胡里改部共同的幸事。”
“为这一大幸事,举杯!”
阿哈出听得出来,朱允炆的话一再强调忠诚,是希望自己不要臣服之后再背叛。
背叛大明吗?
阿哈出暗暗摇头,现在的局势已非洪武时期,大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就连瓦剌都臣服消停了,鞑靼主力也跑到了甘肃与河套附近,东北女真各部落已经找不到更强大的力量了,所能依靠的只有两个势力,一个是朝-鲜,一个是大明。
朝-鲜国力远不如大明,选择大明是明智的选择。只不过,这样也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得罪朝-鲜。不过顾不得那么多了,若朝-鲜不开眼,大明一定也会为胡里改部主持公道。
阿晓穆看着与父亲笑谈的朱允炆,恶狠狠地咬着一块骨头:
可恶的坏人!
朱允炆看向阿晓穆,阿晓穆没有躲避,选择了直视,并配合着咬动银牙的动作。
“朕听闻令女行侠仗义,在京师救下了一对父女,也算得上女中豪杰啊。”
朱允炆从释加奴谈论到阿晓穆。
阿哈出哈哈笑着解释:“圣明的皇上,阿晓穆名义上虽是我之女儿,实则是臣旁弟之女,旁弟及其家人意外身亡,拼尽全力护下此女,臣见其无依无靠,这才做女儿培养,至今已有十六年,其性情天真良善。说道此处,臣有个不情之请。”
朱允炆笑道:“既是一家人,不妨直言。”
阿哈出站了起来,拉着阿晓穆走到殿中,肃然地说:“臣主胡里改部,愿效忠大明,送阿晓穆侍奉圣君左右。”
朱允炆有些错愕。
阿晓穆更是有些惊慌,连忙拉着阿哈出的胳膊,低声用听不懂的话反对,阿哈出冷呵了几句,阿晓穆眼眶通红起来,低着头不再言语。
徐辉祖在一旁乐呵呵地笑着,很好,阿哈出这是打算联姻大明,说明其忠诚之心还是可信的。
虽说阿哈出有个亲生女儿嫁给了朱棣,有过一次联姻,但当年朱棣是北方统帅,住在北平,有兵有权,对辽东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可现在朱棣住在金陵,又失去了三护卫,辽东的事他说了不算,真正说话算数的是朱允炆,阿哈出再进行一次联姻,显然更利于大明与胡里改部女真的关系更进一步,对于大明进军辽东,控制而非羁縻东北有着积极作用。
铁铉、茹瑺、解缙等人也看出了联姻的好处,大明想要控制那里,此时又腾不出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一股力量,而胡里改部的阿哈出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阿晓穆,见她满是不甘与委屈,双手还紧紧抓着衣角,然后看向阿哈出,道:“首领有心了,愿大明与胡里改部永如一家。”
阿哈出惊喜不已,道:“定作一家人。”
胡里改部不是斡朵里部,阿哈出也不是猛哥帖木儿。
在筹备西北与筹建新都的大背景下,朱允炆想要覆手女真,握动辽东,就需要一个听话的人,而这个人,只能是胡里改部的阿哈出。
建州女真分主要分三部,胡里改部、托温部、斡朵里部。
托温部反骨太多,留不得。斡朵里部是清朝人的祖先,更留不得。
三者去其二,剩下一个就是帮着朱允炆挥刀子的人。
第七百七十章 驻军与赏赐(三更补)
阿哈出很是开怀,他很清楚,胡里改部即将解决吃不起饭,穿不起衣的苦寒日子。
为了招抚阿哈出,控制建州地区,朱允炆下旨设建州卫指挥史司,以阿哈出为指挥史,其子释加奴为同知,并任命北平千户火真充任建州卫同知,武进士穆肃为千户,吏部主事顾斌为经历,自北平领兵八百进驻建州。
阿哈出听着朱允炆的任命,多少有些不安,看朱允炆的意思,他并没有奉行羁縻之策,而是想要实际干预与控制建宁卫!
朱允炆看穿了阿哈出的心理,解释道:“火真虽为建州卫同知,却只有节制八百人之权,一应事宜,还是以阿哈出首领为准。朕如此安置军士深入建州,绝非不信任首领,而是提防朝-鲜王室袭扰建州,护佑胡里改部。若首领认为不妥,朕收回便是……”
“皇上如此安排,是对臣的庇护啊,臣感激还来不及,又怎么会认为不妥。”
阿哈出不敢让朱允炆收回,也不能,一旦如此,那就是直接告诉朱允炆:我不喜欢你在我身边安排人。而这种事的后果,那就是胡里改部不能再依附大明。
这个结果,阿哈出承受不了,只好违心地接受了朱允炆的安排,毕竟只有八百人,真要闹崩了,他们这点人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朱允炆没有走朱棣的老路,设了建州卫,发了印信和衣服,就让他们自己管事算了,说是羁縻之策,本质上就是嘴巴上的臣服,哪一天乱了,大明朝廷与军队根本就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介入。
现在好了,一开始就将军队安进去,形成事实上的军士存在,这对于胡里改部即是一种威慑,也是一种保护,听话他无需担心,不听话朱允炆不需担心……
当然,安插军队进驻建州,对于女真各部落而言是一件大事,其背后隐藏的含义是:
大明想要这一片土地,包括这一片土地上的人。
朱允炆与兵部、五军都督府等官员也曾考虑过,此举会不会激起女真各部落的敌意,继而扰乱辽东,但经过几日讨论,杨荣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安置少量军队,给予民生抚慰,两相抵冲。
所以在阿哈出接受封赏的同时,朱允炆送上了一份“民生”抚慰:“胡里改部视大明为家人,大明自不会亏待,朕这里有一份礼物,送给阿哈出首领。”
通事接过礼物清单,高声念道:“粮食五万石,耕牛三千头,耕作器具五千,棉衣两万套……随行派遣匠人三百,教导部落百姓建筑城郭与房屋……”
阿哈出、释加奴等人惊喜不已,尤其是粮食五万石、棉衣两万套,极大刺激了胡里改部的人,有了这东西,族群生活状况将极大改善,至少今年冬日应不会再有冻死、饿死之事发生。
“派遣医官五人,为胡里改部百姓抓药治疾……教书先生二十人,建学堂十座,教导文字,开启民智……”
阿哈出忘记了八百军人的事,只感觉朱允炆太豪气了,这次联姻的收获远远超出了自己想要的。
就连一直默不作声的阿晓穆也不禁惊讶,如此多的财物,如此多的支持,竟说给就给了。可一想到这些东西是拿自己换的,不由又伤心起来……
阿晓穆还是高看自己了,她以为自己值得如此多,但朱允炆在考量与安排这些事宜的时候,想的却是整个辽东,想的是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