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多重监管都成了摆设,直接演变为了蓟州大案,张昺为此请罪,平安为此请罪,北直隶一众官员为此请罪,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都为此请罪,都察院为此请罪,安全局为此请罪!
事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原本以为只是小小的吃空额案,不成想牵涉到诸多官员,地方府治出了问题,地方卫所出了问题,北直隶监察出了问题,都察院与安全局也出了问题,若不是户部负责,这种事说不得就被彻底掩盖,朝廷平白无故丢出去近五十万贯的财政!
安全局出了问题,这让朱允炆很是难过,要知道安全局是朱允炆直接控制的力量,其不归属于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现在这支力量出现了问题,让朱允炆一时怀疑自己还能不能继续信任地方安全局。
历史上朱棣设置了锦衣卫,却又怀疑、担忧锦衣卫,借此设置了东厂进行节制,这种节制的出现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朱允炆也设置了东厂,只不过其职责与节制、监督安全局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涉及京官弹劾奏章真伪审核与调查。
但现在,朱允炆认识到了一点,安全局规模越来越大,没有力量进行节制早晚会出问题。在安排内阁解缙、茹瑺、郁新处置蓟州吃空额案的同时,朱允炆将刀子指向了安全局:“于安全局之外,设刑罚局,凌驾于安全局之上,由顾三审担任指挥史,有权负责安全局所有人员审查,一旦发现违法安全局纪律者,可先处置而后奏报。”
第七百五十四章 大明少年说
安全局是朱允炆手中的剑盾,生了锈自然要磨一磨。
刑罚局凌驾于安全局的设置,就是为了威慑、督查、处置安全局内部问题,朱允炆选择顾三审担任刑罚局指挥史,庞焕担任刑罚局指挥同知,旨在肃查安全局,确保安全局不为个人私利而闭塞朱允炆的视听。
因为顾三审职务的调整,刘长阁顺理成章接任了安全局指挥史一职,时隔三年多,重新回到了安全局指挥史的位置,汤不平也因多次立功,升迁为指挥同知,成为了安全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对于蓟州吃空额的一干主犯,朱允炆没有留着他们吃年夜饭,命令拉到长城边砍了脑袋了事,抄家之后,安置其家眷至北平周围垦荒,从犯也没有逃脱惩罚,该贬官的贬官,该打板子的打板子,干净利索地处理完了。
至于安全局内部的问题,还轮不到内阁大臣说话,也没有人敢将手伸进去,权当不知道。
因为邻近年关,北平城也显得热闹非凡,朱允炆也不打算元旦时候赶路,便决定留下来在北平迎接建文五年,与军民同欢。
京师,坤宁宫。
朱文奎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委屈巴巴地看着皇后马恩慧,问道:“父皇怎么还没回来……”
马恩慧抓着朱文奎的小手,目光带着疼惜:“葵儿,父皇在北巡,元旦是赶不回来了,不是写了信给你,让你作一个男子汉,代替你父皇与民共庆元旦。”
朱文奎有些不安地看着马恩慧,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儿臣担心表现不好,失了礼仪,有损皇室威严。”
马恩慧微蹙眉头,问:“这是陈迪陈阁告诉你的?”
朱文奎连连点头,就是那个老家伙。
马恩慧弯下身,平和地看着朱文奎:“虽说过了元旦,你就七岁了,也算是个小大人了。不过你终究还是个孩子,若一板一眼,遵循那么多规矩与礼仪,百姓们看到你,虽然会赞叹皇室的威严,却也会认为你不够亲民。”
“那,那怎么办?”
朱文奎有些紧张。
马恩慧莞尔一笑:“你看过外起居注的,想想父皇是怎么做的,每年外庆,他可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与礼仪吧,你想想,与民同乐,共庆元旦,自是以欢喜为主,太过严肃,百姓家谁敢笑。”
“可陈阁与詹事府的官员说要遵守礼制,难道是错的吗?”
朱文奎矛盾着。
马恩慧轻轻整理了下朱文奎的衣襟,起身道:“他们出于遵循礼仪的需要提出意见,当然是对的。但你父皇出于融入百姓的需要,打破了一些礼仪,也是对的。陈阁与礼部提意见,是他们的本分,你为百姓,是你的本分,各尽本分,总是没错的。”
朱文奎听过之后,虽不尽然明白,却也清楚,自己不需要完全按照礼部与内阁的约束走路,端着架子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饿了也得忍着,还得时刻威严,不能笑。
除夕日,内宫衙门司局等大小官员至太子东宫恭贺元旦,又至坤宁宫恭贺皇后。是夜,马恩慧设宴宴请藩王王妃、官员夫人,朱文奎宴请在京藩王,皇室宗亲。
正月初四,大明国庆。
国子监热闹非凡,无数士民、士子、商人、匠人等早早进入国子监,偌大的后院广场挤满了人。京师百姓早就听到了消息,建文皇帝北巡正在收拾贪官污吏,没空回来陪大家共庆元旦,但为了增加喜庆,太子朱文奎将首次亮相于国子监,与民同欢。
朱文奎的影响力与魅力虽然比不上朱允炆,但作为大明太子,未来的大明天子,依旧吸引了无数人,甚至有人提前一天到国子监占位置。
朝廷官员纷纷入场,如内阁大臣陈迪,礼部尚书黄观,吏部尚书蹇义,工部尚书郑赐,刑部尚书暴昭等等,怎么说也是太子第一次登台亮相,大家捧个场还是有必要的。
伴随着绚烂的焰火,皇后马恩慧携朱文奎缓缓登上高台,两人坐定,焰火伴随着人群的欢呼声达到了顶峰,五颜六色的花火映入每个人的眼帘。
待花火熄,天地寂静时,马恩慧走起身走至高台中央,对台下与周围无数的人喊道:“建文皇帝北巡未归,特托付臣妾携太子文奎与民同欢。”
朱文奎起身,走至台前,精神抖擞,陈迪、黄观等一众官员看着朱文奎,满意地点了点头,不得不说,朱文奎是一个不错的孩子,虽然刚刚七岁,却很是能吃苦耐劳,比他爹朱允炆勤奋多了,至少能每天坐在奉天殿里……
这孩子聪慧,懂得不少,也善于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是个不错的苗子,好好培养,他日定是一代名主。
朱文奎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人,却没有胆怯,而是落落大方,镇定地看着众人,努力提高音调:“我是朱文奎,大明太子。”
声音有些稚嫩,却颇是有力。
百姓欢腾,呼声一片。
习武两年多,让朱文奎的气息变得更有力道一些:“今日在这里与大家同贺国庆,我不能如父皇一样演讲,但也希望带给大家欢乐,提前背诵了一篇文章,朗诵给大家,共贺大明千秋,福泽万年。”
“共贺大明千秋,福泽万年!”
一群人扯着嗓子喊,随后是更多的人喊了起来,声浪一重接一重,直入云霄。
陈迪有些慌,连忙看向一旁的黄观,问:“这是你安排的?”
黄观连连摇头,自己可不敢安排朱文奎演讲与背诵文章,万一背错了,丢了皇室颜面如何是好,在礼部的安排中,朱文奎打个招呼之后,就回去坐在那里当木头人就可以了,然后是文工团的表演,可没安排其他节目。
陈迪有些担忧,不知道朱文奎会背诵出什么文章出来,该不会是《论语》吧。
朱文奎感受着百姓的热情,心头有些火热,向前迈了一小步,清了清嗓子:“这一篇文章是父皇教导,名为《大明少年说》……”
陈迪眯着眼疑惑,其他官员也是不解,从未听闻过这个名字。
朱文奎傲然喊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大明,与天不老!壮哉我大明少年,与国无疆……”
寂静,深深的寂静。
这一篇《大明少年说》,彻底震惊了在座的无数人,不管是谁,都听得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话,也听得懂“壮哉我大明少年,与国无疆”的豪言。
纵天地变改,
不改少年志!
大明少年,当振奋精神,将自身与国,与大明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
陈迪站起来,热泪盈眶,双手不断拍打着。
朱文奎的政治首场厉害啊,好啊,妙啊,他没有选择朗诵什么四书五经之言,而是朗诵了一篇世人从没有听闻到的《大明少年说》,而这一篇文章,又是如此的振奋人心,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
不用想也知道,朱文奎将从这一日开始,正式成为大明炙手可热的人物,无论民间还是官场,都将会将他与《大明少年说》绑在一起不断议论,甚至是传之后世!
马恩慧笑得很是舒心,自己的儿子厉害啊,只一次国庆露面,就赢得了足够的关注,给所有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自此之后,朱文奎的太子之位将是牢不可破,只要他不犯什么大的错误,没有谁能动摇他的太子地位。
一个知书明理,自强不息的少年,谁又能不拥护与支持他当大明未来的接班人呢?
朱文奎很喜欢这篇文章,虽然感觉缺少点内容,但父皇朱允炆只教导了这些,只好背了下来,这属于“家学”,是第一次拿出来展示在世人面前。
“也不知道父皇还有多少稀奇古怪的家学……”
朱文奎看着欢呼雀跃的众人,不由地更崇拜朱允炆了,父皇才是最厉害的,懂得实在是太多了,自己不过随便拿出来一篇应应景,就让这些人如此狂热。
没有任何意外,《大明少年说》一夜之间便火爆京师,国子监更是将其刻录在了石碑之上,以告诫国子监的监生们努力进学,虽然这些监生大部分都不再是少年,但少年心不能忘,少年志不能丢。
一些书坊甚至连夜将简短的《大明少年说》刻成了二十几页的册子,好好的一篇文章,硬生生通过插图的方式,将其分割成了多页,结果竟然还成了畅销书……
自此之后,京师当父母的教育孩子就不用说什么“好好学习,之乎者也”,转而说“你要做一个大明少年,来,给背一遍《大明少年说》……”
少年进学,大明少年,成为了一个标志性词汇,鼓舞着无数少年发愤图强。
朱文奎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背了个稿子,竟然会影响到出版业、教育业……
第七百五十五章 宽仁的通报
北平,盛况远超往昔。
国庆日白间,朱允炆亲至北平军营,与军同欢。夜间,与民同庆。
北平军民绝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见到大明天子,第一次与大明天子共度国庆,喜庆远超往年,就连移民北平的百姓也蜂拥入城,希望一睹建文皇帝的风采。
朱允炆频频现身,并在城墙之上发表了“运河通,北平兴”的演讲,释放出了强烈的商业信号与发展信号,一些敏锐的商人开始布局京师的生意,结果却发现想买一座宅院都难,许多宅院根本就不发卖,仔细一打听,好嘛,地契都在皇家中央钱庄手里……
到这个时候,解缙、朱棣等人彻底地佩服朱允炆了,人家在做生意的同时,早就进军了北平房地产行业,悄无声息收走了一处处宅院,现在看不值钱,一旦营造北平城,一旦迁都,这一处处房产的价值可就是翻了天……
面对夏元吉埋怨的目光,朱允炆也不作解释,反正北平城中许多地方都要拆了重建,自己下手早是早了点,但绝对都不在朝廷征用土地的范围内啊,虽说现在北平紫禁城的设计图纸还没出来……
元宵节一过,朱允炆便打算返回京师了,北巡的根本任务已经完成,继续留在这里的意义已经不大。
朱允炆打算迁都的消息尚没有外溢出去,原因是解缙、茹瑺等人暗中封锁了消息,内阁的考虑是,如果过早将消息传回京师,反对的奏章必然满天飞,这种奏章朱文奎肯定是处理不了,必然会转送到北平来。
万一太多反对奏折惹恼了朱允炆,一生气不走了,直接住在了北平,那事情就麻烦大了,想要折腾,最好是回到京师之后,所以与其他官员通了气,别写信告诉南京的同僚。
朱允炆知道这些事,但全不在意,如此大事想遮盖下去是不可能的了,回到京师爆出来也好。
但朱允炆还是没走成,行程耽误了下来,原因是等人,这个人名为:
买里。
一听就不是汉族人,没错,这是一个女真人。
正月二十日,北平布政使司。
野人女真首领买里带二十九人,携海东青两只,东珠八颗,骏马十二匹,来大明朝贡称臣。
朱允炆亲自迎接了买里,热情地安排其落座。
买里打量着年轻的朱允炆,感叹了一堆,朱允炆没听懂,待通事翻译过来,才明白人家说的是:“久闻大明天子年轻有为,治国有方,不成想竟是如此年轻,当真令人惊叹。”
朱允炆看着穿着兽衣,脖子上还挂着一些骨头坠饰的买里,含笑回道:“全赖太祖看重,群臣拥护。买里首领能受谕敕而来,朕深感欣慰。”
买里连忙谦卑的表示:“这也是我等的福分。”
在建文四年十二月初,明廷派遣使臣深入辽东女真各部落,招抚各部落族人,令其朝贡大明。买里见到了大明使臣,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安排好部落事宜之后,便带了人与礼物前来朝贡。
买里如此识相,是因为此人年纪大,见的事多……
在洪武初期,女真部落是受制于元朝的,具体来说,是受制于纳哈出的。但在洪武二十年,冯胜带兵二十万征伐辽东的纳哈出,纳哈出迫于军事压力,不得不投降于大明。
纳哈出的投降,让大明得到了海西女真的土地,也打开了辽东之路,为大明经略辽东打下了基础。
纳哈出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得到了隆厚待遇,但此人命不长,在洪武二十一年,跟随傅友德征伐云南,病死在途中。
纳哈出投降后被调走,朱元璋当时也没有将重心放在辽东,虽然设置了辽东都司,却没有重视与招抚女真各部落,此时的女真各部落开始陷入“群龙无首”,“无所依从”的状态,直到建文皇帝招抚的使臣进入各女真部落。
买里见识过大明的强大,想当初,纳哈出兵势威武,二十万余众,都不战而降,之后更是在捕鱼儿海消灭了北元的主力,就在前两年,大明还在乔巴山与鞑靼、瓦剌精锐过招,竟还占了便宜,就连彪横的朵颜卫也被打得不敢再动弹。
就自己部落那两千来号人,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人家大明特意派遣使臣跑一趟,自己不来岂不是不给大明面子,不给面子,很容易挨揍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买里还是清楚。
不过,朱允炆伸手到辽东女真部落终究还是太晚了一些,买里闲聊几句之后,便开始说:“我的部落愿意臣服于大明,年年纳贡。只是,若有些部落不臣服于大明,不知天子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