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460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铁铉连忙反驳:“文官治国如何需要武艺,武官……”
  “武官冲锋在前时,也未必需要谋略吧?战场厮杀到谋略再无用处,只凭借意志时,不依靠勇猛的武官,难道依靠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
  朱允炆冷厉地喊道。
  铁铉深吸了一口气,貌似自己的想法有些偏颇了。
  朱允炆提笔,直接划掉了“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的原则,改为“先以之武艺,次之以谋略”,并使用了二八原则,将武艺设定为八分制,将谋略设定为二分,六分及格者录取。
  武官要的就是勇猛,要的就是能打能拼,说句话,看重的就是他们的武力值,拿文韬武略作为基本门槛,实在是胡来。
  朱允炆继续翻看着《武举法》,感觉到一阵阵心寒,冷着脸说道:“武举中式官月俸三石。这个标准又是谁给定的?”
  铁铉脸色一白,道:“也是兵部。”
  朱允炆一拍桌子,怒斥道:“洪武年间,七品县令一个月尚有七石米,朕革新俸禄之后,就连从九品也有七石五斗月俸!你现在告诉朕,武举中式一个月只有三石月俸?堂堂武举之人,其月俸尚不如不入流的官吏吗?”
  人都是要吃饭的,你们文官一张嘴一个月那么多月俸,到了武官这里,你给出了三石月俸,这对武官的打压与歧视,也太过严重了吧?
  做人要有底线啊!
  朱允炆无法理解,文官的优越心理就这么强大吗?非要如此折磨与欺负武官?
  就这个月俸,在京师折合银两还不够二两,你让人家一家子用这点钱租房子,娶老婆,安排孩子上学,还要管一家子人吃饭?
  “是臣考虑不周。”
  铁铉低头认错。
  朱允炆指着徐辉祖,咬牙道:“你身为中军都督府府事,朕让你参与《武举法》编制,你就是如此参与的?说,哪一条是你们都督府给出的!”
  徐辉祖脸上很是委屈,心里却很得意,瞥了一眼铁铉,那意思是,看吧,不听我们的声音,不管我们的诉求,挨批了吧。
  真以为皇上日理万机,就不会仔细审阅《武举法》,好蒙蔽过关?
  徐辉祖跪了下来,高声道;“回皇上,《武举法》中只有武试内容为都督府所写,其他内容,我等是粗人,实在是不便参与啊……”
  PS:
  这两天缓口气,明天恢复三更。还有票的可以支持下,惊雪谢过大家。


第五百四十八章 铁铉的手段(一更)
  粗人!
  这就是文臣对武人的定位。
  现在的兵部还不能完全盖过五军都督府,但显然他们已经在争取主动权,《武举法》是需要文字来描述的,文臣便借助这个机会,挥着笔杆子就把带刀的五军都督府赶了出去。
  于是,洋洋洒洒的文字,就成为了文官的春秋盛宴,至于选拔的武官门槛是什么,待遇如何,考试之后要不要给他们唱名,文官在这些方面算是用心到了极致。
  朱允炆有些心寒,大明开国才不过三十多年,洪武腥风血雨刚结束才几年,这些文臣就开始想要限制与约束武官了?
  一本《武举法》,错漏百出。
  若按照这个律令执行,纵是武艺超群,一个打十个,也根本参加不了武举,那考试还考个毛线。而且那点工资,还不如在家里种三亩地的收成……
  朱允炆翻到最后,抬起头问道:“通篇文字,为何不见日期?武举什么时候举行,莫不是还要看朕的心情?”
  一个连考试日期都不规定的武举制度,可想而知这是多不受重视!你们科举还有什么春闱、秋闱,到了武举,干脆连时间都不规定了?!
  什么时候朝廷想起来就捯饬一次,想不起来干脆不捯饬了?
  若如此下去,武举制度还有必要存在吗?人家好不容易练武十年,天天盼着等武举,你连个准日子都不给人家,他们是等你三年还是九年?
  等不来机会,他们也会转业,也会再就业,等朝廷真想招人的时候,他们说不得早就荒废了功底。
  这不是大明《武举法》,是一本废掉大明武举制度的文册!
  朱允炆发怒了,写个小作文都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弄个如此重要的律令文书,就这一点都搞不定?
  “如此《武举法》简直是一派胡言!若颁以天下,武举种子岂不是绝灭?若兵部执意如此的话,那就由五军都督府编一本《科举法》,按如此标准,拟定门槛、俸禄,不安排时间,如何?”
  朱允炆将文册丢到了铁铉面前。
  铁铉冷汗直冒,连忙跪地道:“臣等疏忽,这就带回去修改。”
  朱允炆有些失望,铁铉或许是一个直臣,正臣,或许是一个有天赋的将领,但他始终还是文官,文官有文官的立场,也有文官的思考逻辑。
  “朕只给你们一日,若拿不出让朕满意的方案,但凡参与主笔者,全部离开兵部!”
  朱允炆下了死命令。
  相对于武举这一条腿而言,铁铉根本就不算什么,若他不识相,换一个兵部尚书就是,杨荣虽然年轻,但也不是不可以委以重任的。
  铁铉吞咽了下口水,一日时间这就是不给人留商量的余地了,若不能处置好这件事,只能摘帽子脱衣服走人。
  徐辉祖行礼,与铁铉离开武英殿,心头不免有些快意,当着铁铉的面说道:“皇上乃是英明之主,耍小聪明,使绊子,根本行不通。铁尚书,首先你是兵部尚书,其次才是文官。在其位,谋其政的道理,你不比我这粗人懂得多?”
  铁铉听着徐辉祖的嗤笑与数落之言,脸色很是难看,但也无法反驳,最后憋出来一句:“文兴盛世,武乱朝纲!不节制武将,盛世从何而来?唐时教训还不够吗?”
  徐辉祖呵呵笑了笑,摇头感叹:“我还真被你看成一介粗人了,宋时盛世,你们文人吹嘘的如同梦幻,但面对敌人时,不过羸弱是一次又一次城下之盟,岁币交割,最后偏安一隅,崖山满尸!若这是你们文臣想要的盛世,那抱歉,我徐辉祖不答应,相信皇上与五军都督府同僚也不会答应!”
  铁铉停下脚步,沉声道:“现在二炮局已经革新了火铳与神机炮,凭借着三大营,大明已无敌手。为何还要一批又一批的武将?一旦武将起了野心,岂不容易生乱?”
  徐辉祖背负双手,肃然地看着铁铉,道:“你真以为二炮局的火铳与神机炮可以完全对付骑兵?乔巴山的战报你也看了,蒙古铁骑纵横驰骋,一夜作战数百里,你指望着火铳手扛着火铳,拉着神机炮追几百里?”
  “扪心自问,到底是武将野心多,还是文臣心思多,同为朝廷效力,莫要将事做得太绝,多少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言尽于此,告辞。”
  铁铉愤然地踢了一脚路边的石墩,然后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兵部,拿起《武举法》晃了晃,道:“这其中错漏太多,皇上震怒,要求革职兵部所有主笔之人,是谁主笔的,就不需要我直说了吧。革职文书明日就会下达,你们还有时间写一份辞呈。”
  “啊?”
  刘儁、卢渊、古朴等人冷汗直冒,有些慌张。
  这份文件,主笔之人还真不是铁铉,而是这些兵部同僚。
  铁铉无论提出什么看法,都被有意无意地驳回。
  作为一个聪明人,铁铉如何不清楚这一份《武举法》中的错漏与问题,他很清楚这样交给朱允炆的后果,但没办法,铁铉在兵部的威严远不如茹瑺,他是越级再越级提升上来的,卢渊与刘儁原本是他的上级,是兵部侍郎,茹瑺入了内阁,补缺的自然是侍郎,谁知道空降了一个铁铉。
  下属直接成为顶头上级,是谁都有些落差。因为这些落差带来不满,在一些事情上不用心,推诿扯皮,这都是很正常的。
  比如《武举法》,原本可以在一两个月拿出的,偏偏推迟到了现在,为了一些细节,兵部同僚争论不休,甚至还将五军都督府排除在外。
  “铁尚书,我们这也是为了国家考虑啊……”
  卢渊有些着急,这混了半辈子熬到侍郎,直接一杆子打回家去,谁受得了。
  “是啊,武人多了必会多出事端。”
  潘行连忙解释。
  铁铉拍了拍桌子,指了指武英殿的方向,道;“想要申诉去那里,皇上说了,这《武举法》是断绝武举之策,若按此执行,天下就再无习武勇猛之人,他日外敌入侵,就让文臣顶上去,若顶不住,杀头灭族,你们可愿意承担?”
  “这……”
  卢渊等人有些为难。文人连马都骑不稳当,怎么可能能顶得住。
  “铁尚书,就没有转圜余地了吗?”
  刘儁见卢渊等人已失去了分寸,不由问道。
  铁铉哼了一声,道:“皇上震怒,能有什么办法?难不成你们还能在一日内修改好《武举法》不成?即便是修改好了,谁去找皇上说情,你刘侍郎去吗?”
  刘儁后退一步,这自己怎么能去,你铁尚书可是皇上一手提拔上来的,如此备受重视都被骂得如此惨烈,自己要是去了,还不直接一棍子打到刑部去。
  “还是各自写好辞呈,准备致仕吧。我等同僚一场,会给你们送行的。”
  铁铉冷着脸,低头默不作声。
  卢渊、潘行等人为了自己的官位考虑,纷纷上前请求,并保证今晚上就修改好《武举法》。
  铁铉直摇头,表示《武举法》要商量的细节太多,什么时候举办,几年举办一次,也得商议商议,你们不是喜欢讨论吗?这怎么也得讨论个一个多月。还有俸禄问题,讨论不了半年是不会有结果的。
  可眼下距离十月武举也就二十来天,怎么都是讨论不完的,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提前走人,也省了吐沫星子乱飞。
  可兵部通宵还真的在天亮的时候拿出了全新的《武举法》,不仅按照朱允炆的要求作了整改,还增加了一些具备吸引力的条件,比如入京赶考的举人可以找兵部报销往返路费,若中式,可享受传胪唱名,载誉归家的荣誉。
  事关自己的官运,什么压制武勋,什么文臣主宰,什么原则,都靠边站,都要没官帽官服了,你还给我说这些没用的?
  不知道留着官位,不怕收拾不了他们吗?
  铁铉入宫了,在兵部同僚的注视下,那不算宽大的身影,在这一刻显得如此伟大。
  铁尚书,真是个好人哇。
  人心就是这样被“吓热”的,铁铉凭借着一本《武举法》的操作,逐渐在兵部树立了威信,真正扎根。
  朱允炆看着第二版的《武举法》,连连点头,问道:“早如此不就妥了,非要惹朕发怒,发给内阁与三法司审议,户部核准,皆无异议后,张贴于兵部之外,发告天下吧。”
  铁铉连连答应。
  朱允炆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对铁铉道:“距离武举已是不远,地方武举人即将陆续抵达京师,务必做好招待与看护,莫要惹出什么事端。”
  铁铉保证道:“兵部定会做好接应。”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低下头想要处理文书,铁铉轻声道:“皇上,燕王与宁王回京选的是海路。”
  “朕知道,有什么问题吗?”
  朱允炆问道。
  铁铉犹豫了下,道:“走海路,会经过白水洋!”
  朱允炆双眸闪过一道精芒,起身走至桌案前,道:“你的意思是说,燕王与宁王之所以选择海路回京师,不是为了赶时间,而是为了凭吊齐王?”
  铁铉行大礼:“臣不敢妄自揣测。”
  朱允炆沉思稍许,突然笑了出来,对疑惑的铁铉说道:“诸多藩王入京,可没一个人敢去白水洋的。燕王与宁王还真是胆略惊人,哪怕朕知道了也拿他们无可奈何。罢了,就容他们得逞一次吧。”
  人家走的是海路,白水洋又是由北面进入长江口的最短路径,总不能下命令说你们绕个大圈,在东海转转再回来吧。
  无论朱允炆喜欢还是不喜欢,白水洋都在那里。有船经过,很正常。
  铁铉走了。
  朱允炆握着拳头,一脸阴沉。
  朱棣与朱权走这一条路,恐怕不是想找找朱榑的骨灰,凭吊一番,而是想要看看这一片战场,至于他们是同情朱榑这个兄弟,还是想要借此宣泄对朱允炆处理朱榑的不满,就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他们以藩王的身份走这一条路,肯定是有一些盘算与心思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46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0/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