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45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刘长阁仔细看着文书,这确实是朱允炆亲笔所写,里面还有安全局的密押。看来蒙城水深的很,否则不会棘手到一个岳四海还不足以让朱允炆安心的程度。
  “详细情报在哪里?”
  刘长阁问道。
  左周摇头,道:“事态紧急,又是绝密,各中详情只有京师安全局要员知晓,地方无权过问,只倾力配合。”
  刘长阁手指轻轻叩打着桌案,又低头看了看文书,道:“备四匹快马。”
  左周点头,又拿出一份文书,道:“马匹已准备妥当,这里是蒙城知县、县丞、士绅名录,或能有些帮助。”
  刘长阁唤来杨山,道:“事情有变,你想要回京领赏需要延后一段日子。”
  杨山毫不在意,豪爽地答应着:“君上有令,我等当肝脑涂地。领赏什么的,交给老婆孩子便是。”
  刘长阁哈哈大笑,十分满意。
  杨山孤身进入哈什哈的营地,不畏生死,凭借着自己的胆量与智慧,提醒了哈什哈防范鞑靼,这才有了后续行动。刘长阁欣赏杨山,决定将其带至京师。
  “李芳英可有什么异动?”
  正在准备行动的刘长阁,突然对左周问道。
  左周微微摇头,平缓地说道:“他自留守中都之后,行事皆有分寸。太祖驾崩后,曾入京奔丧,后返回中都后得一场病,一直都留在凤阳不曾外出,也很少见客。在李景隆禁足,李增枝入狱后,他也没有任何动作。”
  刘长阁思索了下,问道:“如此说来,这两年安全局也很少见到他?”
  左周认真地回道:“虽然安全局没有见到他,但一直都监视着凤阳城,可以确信,他并没有离开过。”
  刘长阁没有多问,换了行装与打扮,安排人代替自己与杨山,伪装成依旧在船上的样子,然后离开了大福船,进入不远处的密林,牵出马,一人双骑,沿着淮河奔腾而出,直奔蒙城。
  京师皇宫,养心殿。
  天界寺主持道源、神乐观真人张宇初,工部侍郎兼报恩寺监工姚广孝,工部尚书郑赐,户部侍郎严奇良闲聊着,直至内侍喊出“皇上驾到”,方止住交谈,对朱允炆行礼。
  朱允炆落座,挥袖:“都起来入座吧,今日召主持与真人前来,只为拿出英烈碑方略,早日修筑。先前工部代传之言,两位如何看,说说吧。”
  道源看了看张宇初,见其手持拂尘,淡然若定,便掐动佛珠,起身道:“天界寺为皇室家庙,皇上又是天下之主,九五之尊,所言即法旨,天界寺与众僧悉数听从,不敢有违。”
  朱允炆有些意外,看了一眼郑赐与姚广孝,不是说佛家很硬,怎么到了这里反而软了?
  郑赐暗暗咋舌。
  天界寺对工部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态度,人家蛮横的就差喊出,不按我们的办就不干了之类的豪言壮语。
  工部说到底只是包工头,以前朝廷出钱,包工头嚣张的很,现在天界寺出大头,人家自然也要嚣张一点。
  不过嚣张也得分对象,和工部嚣张,那是因为工部虽然有施工队,但毕竟没有拆迁队,拆不了天界寺的门,烧不了天界寺的庙。
  但皇上可不一样,龙爪手那么厉害,一爪子下来,来个龙之吐息,天界寺可就没了。再说了,朱允炆手里握着度牒呢,没这个从业资格证书,小和尚也加入不了僧人的行列……
  朱允炆看向张真人,张宇初起身,声虽不大,却沉稳有力:“无量天尊,神乐观自当遵从皇上旨意。然眼下工部所给方略神乐观并不认可,其高只有三丈,无以表英烈碑之雄伟。”
  朱允炆暗暗赞叹。
  这个张真人倒有几分骨气,先说听自己的,又说不听工部的,倒将麻烦踢了回来,不过,若真没有解决之策,这件事还真难以收场。
  “抬上来吧。”
  朱允炆对双喜吩咐道。
  双喜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只见两个内侍抬着一个遮有黄布的大框架走了进来。工部尚书郑赐在朱允炆的示意下起身,走到一旁,猛地拉下了遮布,一幅英烈碑的效果渲染图赫然显现出来。
  道源与张真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姚广孝古井无波的脸上浮现出了震惊之色,不由起身走近……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武举法》
  图纸中刻画的英烈碑,庄严肃穆,巍峨屹立,雄伟壮观。
  碑身高达九丈九,暗合佛教八十一难的悲壮,道家九为阳数之极,儒家九为至尊之数。正面金光大字“大明英烈永垂不朽”,即有震慑人心的庄严,又契合佛之金身,道之黄老之学。
  细观英烈碑底座,构建于一个庞大的阴阳图之上,而底座之身的建筑,则又设计为佛家与民间接受度极高的莲花座。
  碑身顶部,设大明国徽。
  碑身两侧,则雕以浮雕纹饰,浮雕内容以大明重大事件为主,比如鄱阳湖之战,收服北平,捕鱼儿海之战等。
  如此方案,即满足了佛、道两家财主的主张,也没有失去大明英烈碑的本意,即融合了多种文化与信仰元素,也彰显出了该有的肃穆与庄严。
  道源满意至极,张真人连连点头,姚广孝、郑赐与严奇良却高兴不起来,一个个愁眉苦脸。
  郑赐看向朱允炆,有些底气不足地说道:“皇上,九丈九的高度,用巨石根本无法实现,若用砖木混合,又无法保持长久……”
  姚广孝看向郑赐,这个工部尚书也难啊,看这图画规整,还特意上了色,上面还有一些注解,一看就是朱允炆的亲笔之作,郑赐想要反对,也得绕着圈子来。
  朱允炆没有回复郑赐的担忧,而是看向道源与张真人,问道:“你们认为如何?”
  道源与张真人对视了一眼,两人齐声道:“极好。”
  朱允炆点了点头,看向郑赐与姚广孝,认真地说道:“英烈碑不以砖石为主,也不以巨石为主,而已钢筋为骨,混凝土为肉,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巨碑,具体如何搭建,如何实现,工部还需研究。”
  “这个,工部可没有先例……”
  郑赐有些为难。
  钢筋混凝土碑,这是什么?
  从未听闻,更无先例啊。
  虽说在各地修筑的混凝土道路得到了极大认可,但毕竟那是平铺的路,不是站起来的塔。即便是修出来了,也很可能是堆个两三丈的高度,它不可能高达九丈九啊。
  户部严奇良也表示担忧:“如此方略要想实现,恐怕会耗费不少吧?”
  道源听闻,当即表示:“若如此巨碑可以实现,老僧就是化缘,也会供以充分。”
  严奇良无话可说。
  既然佛家愿意出钱,甚至都说出来要饭存钱的话了,户部再哭穷实在是没意思了,毕竟户部才占了一点份额。
  朱允炆见姚广孝也想要劝说,便先一步说道:“会通河疏浚打造水柜,而制备的钢筋混凝土经过测验,滴水不漏,且能抗巨锤之力,堪比山石,说明这一条路是行得通的。既能行得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塔,这些细节朕会交代清楚,工部负责摸索,先于他地筑三丈碑为实验,取得成效之后,再筑英烈碑。”
  姚广孝见朱允炆胸有成竹,也不好再说什么。
  “姚师父留下,其他先退下吧。”
  郑赐、道源等人施礼离开。
  朱允炆看着日益老迈的姚广孝,挥退左右,然后示意姚广孝坐下。
  姚广孝盘弄着佛珠,平静的等待着。
  朱允炆沉吟许久,方开口道:“师父认为南京适合作为帝都吗?”
  姚广孝猛地瞪大眼睛,心头狂震,这个问题属实太大,牵涉太广,想要回答殊为不易。
  最让姚广孝感觉到不安的是,既然朱允炆问出了这个问题,就不是来征求肯定答案的。若他断定南京适合作为大明帝都,是绝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疑问的本身,就意味着否定与批判的存在。
  姚广孝看着朱允炆那一双极为认真的眼睛,沉声回道:“可问太祖之意。”
  朱允炆很清楚,姚广孝不是让自己跑到孝陵找朱元璋聊天问问去,而是看看太祖在南京适不适合定都上怎么做的,换句话就是:
  皇上你想搬家,那你得看看太祖怎么盘算搬家的,不说找找理论依据,至少也得找找搬家经验……
  太祖朱元璋是很想搬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虽说南京虎踞龙盘,即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险峻。可问题是,老朱也很清楚,大明它不是独栋别墅,一家人住进来舒坦就够了,大明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东西南北都有门,门外面还有打家劫舍,偷摸拐骗的家伙,不把这些门管好了,别墅再舒服,也无济于事……
  老朱想搬家,想过开封,想过凤阳,想过西安,尤其是凤阳,老朱可是动了真格,弄了施工队,真营造起皇宫来了。只是还不等老朱组建新的搬家货运公司,凤阳就烂尾了。
  从种种迹象来看,朱元璋是不满意南京的,只是苦于没有代替方案,只好将就一下。可朱允炆不能将就,再将就下去,说不定几十年后北面的骑兵都能在长江对岸喝水了。
  重心不北移,大明这个巨人就很难打出直拳与勾拳,双手将如同锁住一般,困在袖子里,难以施为。
  “你知道朕为何安排你来监工修筑大报恩寺与英烈碑吗?”
  朱允炆轻轻问道。
  姚广孝刚想说自己与佛家的关系,可突然想到,若如此简单皇上还会问吗?莫不是自己参与如此巨大的工程,是有隐含的期许?
  “臣不知。”
  姚广孝有些拿不准。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起身道:“不,你应该知道。以你的聪明才智,应该知道朕会目标选在了哪里。而你,就是重塑那里的人,你姚广孝的名字,将与一座城彻底融在一起!”
  姚广孝的呼吸有些急促,因为激动脸色也有些红润。
  朱允炆打算迁都,他还想要委派自己来修筑新的都城!
  蹉跎半世,原以为大报恩寺与英烈碑是自己荣耀的制高点,不成想,这只是一个起点!
  姚广孝知道朱允炆选择在了哪里,从朱允炆重重施政方略不难窥探,他的施政重心一直都在向北移动,无论是混凝土道路修筑,还是想要重开京杭大运河,亦或是山西大移民,无一例外,这些事件对应的只有一个大城:
  北平!
  “皇上!”
  姚广孝感动不已,跪地谢恩。
  朱允炆搀起姚广孝,笑道:“师父之才,远非工木。待英烈碑成,朕会送师父一份礼物。”
  姚广孝不清楚朱允炆说的礼物是什么,但能被朱允炆如此重视,已算是无憾了。
  送走了姚广孝,朱允炆回到武英殿,铁铉与徐辉祖已等待多时。
  铁铉拿出一份文册,呈送上去,道:“皇上,虽时间有些紧迫,但经兵部、都督府合议,已编成《武举法》,只待皇上用印,发给法司,便可广布于天下。”
  朱允炆接过一本只有三十余页的册子,为了这些内容,硬生生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仔细看看内容,其与唐宋时期的武举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区别,那就是:
  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
  朱允炆只不过说了句选拔文武兼备的武举人才为主,委以重任,谁知道兵部直接拉走这句话,打成了门槛。
  “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是谁提出的?”
  朱允炆皱眉道。
  铁铉听出了朱允炆语气中的不快,却丝毫不紧张,严肃地回道:“兵部认为,武举选拔旨在将帅之才,若只遴选武夫,那武举又有何意义?军中武夫众多,可堪一用的将帅之才却凤毛麟角。若无学问,不懂韬略,就算在武举中取得武状元,又如何能统帅军队?”
  朱允炆凝眸,看着铁铉道:“所以,武举考试先把不识字,不懂谋略的人直接刷下去?连武试的资格都不给?”
  铁铉直言道:“若是庸才,不取也罢。”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朝廷办的是武举,不是科举。若按你之言,朕是不是也应该在科举之前,加设武艺测试,不通过者,便不给文试机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4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