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35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王秀英、杨玲只不过是寻常宫女,哪里见过这种架势,顿时吓得面色惨白,听清楚问题,看清楚锦帕之后,想都没想便交代了。
  “这是前尚服吕珊临别时给我的礼物。”
  杨玲连忙说道。
  顾三审握着刀柄,上前逼问:“前尚服,什么意思?”
  杨玲被吓傻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倒是王秀英连忙解释道:“三日前,吕尚服因身体不适,已经得到恩准离开内宫了。”
  “什么?!”
  顾三审怒火升腾,感情自己还是晚了一步!
  “吕珊是哪里人?”
  薛夏连忙问道。
  王秀英、杨玲对视了一眼,皆是摇头。
  王秀英有些畏惧地说道:“吕尚服素日里沉默寡言,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
  顾三审眼神凌厉,确系两人没有撒谎后,对薛夏道:“去通知王钺,马上调阅前尚服吕珊的档案,我要知道她是何许人!”
  “遵命!”
  薛夏亲自入宫传话。
  顾三审在命令王秀英、杨玲不准泄露半点消息后,安排人让她们回宫,自己则带人赶往后湖。
  朱允炆正在垂钓,一旁的鱼篓里依旧空空,倒是骆颜儿等人都有所获,更可恶的是马恩慧,提着巴掌长的一条鱼在自己身旁晃来晃去,时不时说着若有所指的话。
  鱼漂陡然一沉,随后泛出波纹,鱼线被拉动,朱允炆拖动着鱼竿,待感觉鱼儿已咬紧之后,便用力拉出,一条肥美鲈鱼便飞出水面。
  “鱼上钩了。”
  朱允炆很是满意。
  “皇上,安全局指挥史求见。”
  双喜低声禀告。
  朱允炆转身看去,只见顾三审站在远处并没有过来,便将鱼竿交给双喜,走向顾三审。
  挥手止住想要行礼的顾三审,朱允炆说道:“看你神情,怕带不来什么好消息吧。”
  顾三审苦涩地点了点头,又想请罪。
  朱允炆皱眉道:“少来这一套了,说正事吧。”
  顾三审将调查过程与结果禀告清楚后,忧虑地说道:“前尚服吕珊很可能是察觉到了神宫监有变,才知事情已不可挽回,这才匆匆离开皇宫。”
  朱允炆沉思了下,严肃地说道:“安排人调查与追索吕珊,另外看看吕珊是何时入宫,对照神宫监掌印太监、掌司等人入宫时间,若相近,则将内宫中这段时间内入宫的人员全部罗列出来。”
  没有共性,他们是站不到一起的。
  在这些人背后,一定有类似的经历或企图。
  这是朱允炆的判断。
  顾三审连忙答应,匆匆去布置。可还不到半个时辰,顾三审再次求见朱允炆,并递上了茹瑺自山西发来的加急密信。
  面对太后、皇后等人埋怨的目光,朱允炆也只好干笑着转身去查阅信件。
  当看到杨溥给茹瑺提出的方案之后,朱允炆也不由地暗暗佩服。
  借北元压力、可能出现的战乱与兵灾,以外部力量打破移民困境,说到底是利用人趋利避害的天性。
  这一点完全可行,也谈不上欺民。
  事实上,山西大同可以说是中原门户,大同有警,则天下皆惊,大同被破,则中原危矣。所以大明王朝极为重视大同防线。
  元末时期山西虽然没多少战乱兵灾,但在明军进入山西后,却有不少人受累于战乱与兵灾。
  没办法,明朝要赶走北元残余势力,那就需要继续打仗,兵源不够,那就只能抓壮丁了。粮草辎重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你们受累,老汉咋啦,不一样去推车……
  为了保障大同安全,山西自南向北迁移了不少百姓,为的不就是方便打仗,方便搞后勤。
  现在虽然是太平日子,但山西百姓们,是不是应该有居安思危的觉悟。
  也许,是时候搞搞舆论战了……
  PS:
  有读者朋友留言,说写历史文可不可以不写阴谋。
  惊雪需要解释下,无论是燕王的野心,还是宁王的渴望,齐王的诅咒,周王的阴谋……等等,绝不是惊雪信口胡编,而是有着历史依据的。
  明初本就是一个阴谋遍地的时期,绕不过去,因为他们是藩王,而藩王关系的处理,又是重点。
  所以,阴谋还得有。但这个世界,要有光。


第四百零一章 铁铉的阳谋
  茹瑺在奏折的最后,讲述了忻州之事,并为自己向百姓低头请罪,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我辩解的话。
  这都把曾子大佬搬出来了,不给面子也得给面子了,要不然“弘毅”的是他茹瑺,不“弘毅”的就是自己。
  当官的犯了错,给老百姓道歉,在朱允炆看来这是极正常的事。
  毕竟后世见多了,为人民服务嘛,服务不周到的时候,总需要低个头,道个歉,然后皆大欢喜,来年该干嘛还是干嘛。
  甚至还有一个有着“躬匠精神”的岛国,读了错别字要道歉,贪了点钱要道歉,造了假也是会弯腰,弄点核废水大家一起品尝,也不过是九十度鞠躬的事。
  看茹瑺的忻州道歉与松岗讲话,即解决了黄家的煤矿山问题,还化解了百姓对朝廷的矛盾与不信任,扩大了影响面,提高了朝廷形象,这丫的就是一场完美的政治公关啊,何罪之有?
  不过这只是朱允炆“后现代”的思维与认识,对于大明官员来说,什么问题、矛盾都不如脸重要,脸就是正义,就是活着的意义,你丢自己的脸,那是个人的耻辱,但若是丢集体的脸,那是你找死。
  朱允炆给太后、马恩慧等人解释了下,便与顾三审离开后湖,于中军都督府内召见解缙、郁新、铁铉、徐辉祖等人,将茹瑺的密奏交给几人,道:“你们认为如何?”
  徐辉祖看了一眼沉思的铁铉等人,先表了态:“山西移民至今毫无进展,困难重重,借外力推一把,也并非不可行。此策虽不是敲山震虎,却也是打草惊民,需控制好力度,即不可过于严重,引发山西动荡,又可以让民众知晓其中厉害,有决心移民。”
  力度,往往是很难把控的。
  轻了,没用。
  重了,负作用。
  铁铉反复看过文书,也有些难以抉择。
  作为茹瑺曾经的下属,铁铉在感情上是支持茹瑺的,两人也有着不错的私交。
  但,这件事非为私情,乃是国事。
  铁铉放下文书,正色道:“皇上,此策看似可行,但未免有些问题。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今有巡抚烽火戏百姓,这若是传出去岂不是贻笑万年?臣绝不赞同此策!”
  朱允炆盯着铁铉,不等发问,解缙便开口道:“铁尚书可有破局之法?移民筹备已然铺开,北直隶、河南大片荒芜的田地需要有人去开垦,而山西人多地少,除去士绅大户,寻常百姓人均耕地尚不及五亩,而一旦移出去,人均耕地至少翻倍,过不了几年,他们也将摆脱穷困。”
  郁新也有些挠头,现在户部与地方官员,可是不断向北运输粮食,水师中绝大部分运粮船都拉了出去,还在民间征调了不少船只,借河道运输到半路,然后以民工转运的方式运抵北直隶与河南等地。
  菜都下锅了,客人不来岂不是糟蹋了一锅食材?
  移民必须进行,哪怕是用点手段,也必须进行下去。
  郁新看向铁铉,此人立场难定,说他是茹瑺的人吧,他很多时候又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不唯茹瑺马首是瞻,说他是解缙的人吧,也不尽然,两人还有一些矛盾。
  或许,他只是一个官员,并不属于任何人门下。
  不过在这件事上,郁新是不赞同铁铉的,不管是出于山西、河南、北直隶发展大局,还是眼下移民的必须性,都应该果决行事,不拖泥带水。
  铁铉面对几人的质疑却没有慌乱,只对朱允炆行了个礼,道:“微臣认为,戏弄百姓贻害无穷,故此杨溥之策断不可为。但是……臣听闻陕西白莲教势力极大,已对陕西、山西构成威胁,朝廷应发动大军,前往围剿。”
  “嘶!”
  解缙、郁新与徐辉祖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
  娘咧,这铁铉真不愧是个铁棍子,砸死了不偿命啊。
  陕西王金刚奴所带领的白莲教被打成了游击队,零零散散藏在山沟里,虽然不属于山西都司管吧,但毕竟是邻居,陕西遭了灾,山西这铁哥们主动帮个忙总可以吧。
  王金刚奴啊,你运气不错,赶上了好时候,好歹也是自封“天王”,那朝廷发个十万二十万大军,对得起你的身份吧。
  “臣还以为,作为边防重地,需加强演练,尤其是守城训练、野战训练。若是可行,还可调动其他都司与卫所配合操练,以护边疆太平。”
  铁铉肃然道。
  朱允炆看着一脸正气却满肚子坏水的铁铉,他义正辞严地批评了茹瑺与杨溥的建议,丢到地上还踩了两脚,然后一弯腰,重新包装了一遍……
  杨溥的方案是借助舆论压力,促使百姓趋利避害,主动移民。
  铁铉包装之后,成了借助直接的军事压力,以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想得到的军队与战争,促使百姓趋利避害,主动移民。
  总体来看,杨溥的方略成本低,执行难度小,效果上弱点,多多少少有点以谋略戏弄百姓的感觉。
  而铁铉的方略成本高,执行难度大,效果上更突出一些,嗯,还顺带能收拾掉一位“天王”,可以说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出师有名……
  朱允炆还是倾向于花小钱办大事,可这群人就没学习过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理论,解缙、郁新也觉得少点阴谋,多点阳谋更好,直接站在了铁铉这一边,就连徐辉祖也倒戈了。
  好吧,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是你们的,受罪的是大头兵啊……
  既然如此,那就给你们面子吧。
  这样的事操作起来很容易,虽然山西都司管不到陕西去,但只需要朝廷发个话,陕西都司还不得乖乖配合。
  为了将效果做到最大,朱允炆打算在山西刮一场舆论风暴,但这需要一个有力的人选。
  如果放任安全局的粗人去搞舆论,估计他们会整出来一个白色恐怖,茹瑺倒是一个好的人选,可是这位巡抚大人很忙,杨溥还得给他排忧解难。
  山西地方官员的能力,朱允炆又不甚了解,也不信任,思来想去,人选还得从京师出。
  “朕记得在兵部,有一位胡濙(ying)的官员吧?”
  朱允炆突然想起来,问道。
  铁铉略显惊讶,胡濙是今年的新科进士,排在二甲四十多名,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都没有,给了个兵科给事中的小官。
  按理说,这种名不见经传,又是新人,毫无背景,更无政绩的小人物,不应该为皇上所认识吧?
  “回皇上,确实有此人。”
  铁铉回道。
  解缙凝眸沉思,这一幕似曾相识,杨士奇的崛起,姚广孝的飞黄腾达,杨荣的指点江山,张辅的异军突起,而这些人,都是因朱允炆“慧眼识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或占据重要位置,或扬名在外。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名为胡濙的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3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5/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