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52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男人摆了摆手:“今日都涨了一两,明日肯定更多。”
  果不出其然,二日清晨,官府收粮的价格,竟到了三两五钱。
  沐春河旁的宅院中,吴远面色严峻地说道:“官府每日提价,看来是撑不住了。只不过,我打探到消息,嘉山、北炉那边的商人已经带粮食来了,距离定远城已不到三十里,若这一批粮食落入县衙手中,我们的计划可就……”
  瞿佑皱了皱眉,道:“那两地商人为何来如此之快?他们事先应不知怀远难民进入定远吧?”
  “大人,那两地也有怀远人,恐是受灾之后的百姓,去了那里投亲避难,不过据我推测,他们的粮食应该不多,纵是送来了,也不够城中难民吃的。”
  吴远认真地说道。
  瞿佑踱了几步,陡然转身,以命令的口吻道:“将所有粮食买下,不准一粒粮食进入定远!”
  吴远吃惊地看着瞿佑,道:“大人,这恐怕需要耗费很多钱财……”
  “我等为事不为财,去做吧,不出三日,这些难民便会起事,到时我等便可顺势而为。虽然我知,我等必身败而死,但我无悔,纵然是死,也要让死去的朱元璋,还有活着的是朱允炆见识到我们的怒火!”
  瞿佑厉声道。
  吴远心情激荡,咬牙道:“纵死又何妨?我等皆是无家,无子之人,死反而成了解脱,也好早点与家人团聚。”
  “我会陪你一起上路。”
  瞿佑肃然道。
  吴远笑着,重重点了点头。
  定远城中的粮食已经达到了六两一石的天价,却依旧采买不到多少粮食,城中时不时有人饿昏过去。
  瞿佑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的县衙,目光中满是杀机。
  快了,快了。
  饿昏的人越来越多了,瞿佑甚至怀疑,那些被抬到府衙里的人,是不是已经饿死了,藏在了县衙哪里,以免引起恐慌。
  让人不安的是,安插在难民中的人,竟始终没报信。
  封闭衙门的缘故吗?
  吴远匆匆走至,有些不安地说道:“大人,我等已购下两千石粮食,皆是以八两高价买入,再这样下去,账面有些吃不消了。”
  “买,把所有钱都用上,也要再封定远一日!”
  瞿佑冷冷地说道。
  “那些商人可是要价十两一石……这……”
  吴远不甘心,从来都是自己宰别人,如今别人竟宰起自己来了。
  “买!我们需要时间!”
  瞿佑知道,多一分时间,多一分把握。
  “遵命。”
  吴远无奈离去。
  瞿佑转过身,对不远处站着的护卫道:“可都准备好了?”
  “一切齐备,只等大人发令,五百兄弟顷刻之间便可控制定远城。”
  护卫肃然道。
  “呵呵,好,很好。明日晚间,杀官造反!”
  瞿佑露出了冷森森的笑意。


第一百九十三章 京察+外察=全察(三更)
  七月二十五日,朝会。
  朱允炆看着百官,肃然道:“涡河、睢水、颖水三河发水,流离失所百姓众多,诸位可有安民之策?”
  百官默然。
  户部左侍郎卓敬出班,手持笏板,高声道:“皇上,赈灾济民最为紧要之物乃是粮食,虽凤阳诸县有所储备,然调拨分散,数量有限,恐无力应对二、三月之久。臣认为,应调江浙粮仓之粮,北上凤阳诸地,以保赈灾之效。”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此言善,然从江浙调拨太慢。先行从京师储备粮中调出一万石、军粮五千石,至定远、怀远、凤阳、灵璧、蒙城、宿州诸地,兼命地方官吏开仓放粮,稳定供给。”
  “遵旨。”
  卓敬退回。
  兵部尚书茹瑺出班,道:“皇上,诸地受灾,百姓悲戚,臣请旨,令受灾之地卫所与所邻卫所参与救灾,地方请之,报备而动,不拘泥于地界,以免贻误救灾时机。”
  朱允炆皱了皱眉。
  这倒是一个问题,卫所有着自己的区域与范围,没有兵部调令,各地卫所不得离开其所在区域。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徐州与宿州相隔不远,宿州遭了水灾,哪怕是宿州百姓怎么惨,灾害多严重,多需要人手,对面的徐州卫所军士只能干瞪眼看着。
  没有命令,他们出不了卫所区域。
  这是一个军事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
  若今天怀远遭灾了,隔壁卫所带着五六千人,招呼都不打直接过去了,救几个人,这是大义,值得鼓励。
  可要是改天京师遭了灾,周围卫所哗啦啦带人来了,人家如果是救灾还好说,若是兼职干点皇室更迭的大买卖……
  这个问题,是个坑。
  朱允炆皱了皱眉,看向徐辉祖,道:“魏国公,你如何看?”
  徐辉祖出班道:“皇上,据臣所知,凤阳府已加派了人手,且并无向朝廷求援之意。若各地有请,可选派良将,以将军之名出京师,统调地方卫所,如此,方显名正言顺。”
  朱允炆微微点头,眼下也没更好的法子,便道:“既如此,便任命济南都司铁铉为定国将军,统调山东、河南、凤阳府卫所军士,各地若有灾情,驰援以救,不可贻误。至于济南都司,则调长兴侯耿炳文充任。”
  “遵旨。”
  徐辉祖、茹瑺退至一旁。
  “可还有本奏?”
  朱允炆问道。
  右都御史练子宁见众人再无奏报,便站了出来,高声道:“臣有本奏。”
  朱允炆看着练子宁,此人虽也是都察院主官,但与景清不同。
  景清为人清廉,然性格上有些固执,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偏执。
  朱允炆几次都想让景清回家,可又找不到其问题,也不好意思直接把人给辞退了,加上有个古板的人叨叨两声,也未尝不是好事,便忍了下来。
  相对景清而言,练子宁的思想明显更为活泛,他不会故步自封,敢于否定当下的自己,能认错,也能改正。
  朱允炆看着练子宁,道:“讲。”
  练子宁肃然,高声道:“皇上,臣认为朝廷应早日开课考,以考百官品能,定夺去留……”
  直言时弊,一针见血。
  朱允炆看了一眼解缙,很好奇是不是他通风报信,让练子宁陈言的,解缙明白朱允炆的意思,微微摇了摇头。
  不是解缙安排的托?
  看来练子宁的觉悟有点高啊。
  朱允炆在国子监大辩论时,已经在思虑“考课”之事,原本计划安排在科举之后,只是还没等解缙提出“考课”官员,黄河、淮河一线暴雨,涡河决堤,怀远被淹……
  于是“考课”一拖再拖。
  怀远知县被百姓打死,百官无一人为其喊冤。
  朱允炆对此事的评价,只用了唐太宗的八个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练子宁认为朝廷官员经过洪武初期的严苛,中期的恐惧,晚期的忐忑之后,在建文元年彻底放松下来。
  放松的结果,便是报复性的贪婪。
  所谓的“纸醉金迷,贪腐横行,绝非一县”,朝堂之上,传荡着练子宁坚决的声音。
  朱允炆频频点头,在练子宁讲完之后,肃然道:“开考课于文臣官吏,期海宇宇谥,民乐雍熙,以内阁解缙、翰林院姚广孝、吏部尚书齐泰、都察院练子宁为首,组考课四人团,统揽京师内、外考课,毋宁私情,以正乾坤!”
  众文官员听闻之后,脸色都有些难看。
  考课,也被称之为考绩、考功、考核、考校等。
  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考课。
  《尚书·舜典》记载:“三载考核,三考黜陟幽明”,并明确了考核的处理方式为“黜退其幽者,升迸其明者”。
  在这个时期,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但其“三载考核”的方式,却被后世所用。
  考核制度初步形成,是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种:
  其一,诸侯王朝觐。
  简单来说,就是诸侯王从自己家里,坐上马车,前往京城述职。
  其二,天子巡狩。
  这就不需要麻烦诸侯王四处奔波了,天子五年出京一次,驾着马车,打个猎,旅个游,邂逅个美女,到了某个诸侯王地界,看看土地开垦了多少,是不是养老尊贤了,然后决定你是继续当诸侯,还是把你废掉。
  战国时期,商鞅、李斯、吴起等变法,为了区别军功、更好治理国家,文官、武官制度逐渐建立。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包含了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
  秦朝文官考核,仍以“上计”为准。
  汉朝不仅采取“上计”,还引入了“刺察”,即刺史到地方巡查。
  唐代考核逐渐完善,在京城设置了考功郎,专门负责京官考核,于地方设置考功外郎,考核地方官。
  宋代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考核,考课院负责州县官的考核,一年一次小考,三年一次大考。在此时,明确了“四善”标准,即“德义有闻、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清谨明著”。
  到了元代,虽然也有考核制度,也设置有廉访使负责外出考察,但对于整个元帝国而言,始终都维持着“重武轻文”的状态。
  文官考核?
  那是什么玩意,没几个人懂,也没几个人去抓。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便认为缺乏考核,贪官污吏横行,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因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