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喜滋滋的再次收获一个技能,从今天开始他就要开始记账,早点将这个技能刷上去!
等到这个八字胡的书吏清点完毕,这才说道:“银两成色没问题,不过重量三十二两八钱,还需要再交一两二钱的火耗银。”
火耗,就是熔炼碎银子成银锭的消耗,明清时期火耗钱是时弊之一,也是明清史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雍正的火耗归公,就是将火耗银的征收税收化,改成中央朝廷统一征收,杜绝地方上的胡乱加征。
不过苏泽看史书,火耗银时从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后,将实物税收统一折为银子收税后才出现的,怎么现在县衙就收火耗了?难道是这书吏针对长宁卫?
“怎么还要收火耗银?”苏泽问道。
八字胡书吏瞥了一眼苏泽,林显扬连忙拉住苏泽说道:“火耗银也是规矩,书办老爷也不是针对我们长宁卫。”
八字胡的书办冷哼一声说道:“这银子是进太仓库的,县衙要融成银锭送到京城去,三十二两银子收你二两火耗,不高!这都是我们南平知县老爷慈悲!你打听一下别的县火耗收多少吧!”
不过书办这么解释,苏泽倒是明白了这应该是县衙的潜规则,而不是针对长宁卫的。
太仓库,是皇帝的私人金库,太仓库的改革要比户部的改革早很多,从成化年开始太仓库的很多实物税收都改成了贡银了。
林显扬从胸口再掏出一个布包,将另外一些碎银子交上去,这个八字胡书吏这才提起苇管笔,沾上墨水后开出一张新的单据说道:
“这是结单,你们可以走了。”
从户房出来,苏泽看到县衙其他房的匾额后,眼睛一亮,还能学到别的技能吗?
第051章 邸报消息(加更,晚上还有)
苏泽一只脚踩进了县衙刑房,耳边果然响起了系统的声音:
【发现地点“县衙”,可以学习技能“刑讼”,是否学习?】
“是!”
苏泽连忙选择是,然后迅速将脚收回来,离开刑房大门。
果然蹭到一个技能!竟然是“刑讼”的技能!
在《百景图》这个游戏里,刑讼是个赚钱的隐藏技能。
刑讼,就是帮着人打官司的讼师,也就和现代社会的律师差不多。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对于蒙元的讼师非常的痛恨,曾经一度禁止过讼师这个职业。
在蒙元时期,因为元朝曾经废除过科举,导致很多读书人无业可做,于是他们要么进入官府为吏,要么就成为讼师去帮着百姓打官司。
而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一些无良讼师甚至会故意挑唆矛盾,劝说百姓打官司从中渔利,导致“州县不宁,世风日下”。
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曾经禁止给亲人以外的人代理打官司,至今《大明律》中依然有这么一个条款,教唆诉讼者、给讼词添油加醋、增加罪情者,与犯人连坐。
这条法令和朱元璋诸多“祖宗之法”一样,随着时代发展逐步瓦解。
在大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出来之后,更多的专业诉讼出现,职业讼师这个职业也重新出现。
如今这个时期,大明朝廷对于讼师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县城里大大小小的案子都会请讼师,南平县城内有一位许大状,甚至有人将他请到千里之外的江西去打官司。
不过讼师需求这么大,想要做讼师还是不容易的,所以在《百景图》里刑讼是隐藏技能。
首先要读书识字,这几乎就筛掉了所有的普通百姓。
其次当讼师要熟读《大明律》,这大明律也不是谁都能读到的。
儒家对于讼师是非常厌恶的,认为他们是为了一己之力挑拨百姓争讼的小人。
这些人日夜研究律法中的漏洞,这才让百姓动辄上衙门打官司,所以普通人如果没有县衙的关系,想要看到大明律都不容易,更别提学律了。
能够做讼师的,要么那是家传的讼师世家,家中本身就有大明律可以研习的。
要么就是考不上科举的读书人,能够进出县衙借读大明律的。
苏泽蹭到了“刑讼”的技能,一些写状纸的注意事项,常见的律法条文进入他的脑中。
这县衙门就是一座宝库啊!
一会儿功夫,苏泽从工房中蹭到“营造”这个技能,从渠房学到了“水利”这个技能。
大丰收啊!
在普通百姓视为龙潭虎穴的县衙,竟然让苏泽一下子收获了四个技能!
营造包含了建造房屋和各种设施的图纸和技巧,这也都是属于古代家族秘传的绝学,普通人是很难学到真功夫的。
水利更是罕见的技能,农业社会水利工程是头等大事,如果水利技能等级高了,随便修个什么工程,千古能臣的称号是绝对跑不了的。
大明朝吸取了元朝亡于黄河水患的经验教训,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凡是能治河治漕的官员是,升迁速度都是飞快。
等到苏泽收获了四个技能,林显扬终于追上了他,他急的满头大汗说道:
“阿泽兄弟,这里可是县衙,切莫乱跑啊!”
说完这些,就拉着苏泽到了承发司前,正好遇到了看完了邸报的海瑞。
海瑞的脸色有些难看,见到苏泽已经办完了事,就带着他离开了县衙。
一路上海瑞都脸色铁青,吓得林显扬惴惴不安,生怕是自己做了什么得罪了这位官老爷。
苏泽倒是心情放松,海瑞应该是在承发司看了邸报,看到了朝廷的什么骚操作才气城这个样子的。
果然等到海瑞返回县学,他立刻说道:“奸臣当道啊!上个月朝廷派出三十路监察御史,分赴各省清查军官祖上违法事,要将违法军官后世子孙全部革职!”
苏泽愣了一下,回忆了自己的明史知识,似乎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段,兵部尚书聂豹依附严嵩,提出御史清军案,不过史书中对这件事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太多的描述。
苏泽对于大明朝堂的情况虽然不了解,但是朝廷派下御史清军,那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大明朝的监察御史在前期还好,中后期开始就是人憎狗嫌,每次朝廷派下御史,就是一次御史收割捞钱的狂欢。
得益于朱元璋“精妙”的官员制度设计,都察院负责督查天下各地的监察御史才是正七品的小官。
而大明朝特色的“低薪养廉”,又让这些七品监察御史的日子非常艰难,清流的“清”字除了有清廉的意思,也有清贫的意思。
都察院有110名监察御史,这其中可不都是清流,就算是清流也是要吃饭的,每次巡查地方的时候,就是这些御史敲诈地方的时候。
御史到地方,就是代表朝廷巡视天下,见官就要大三级,就算是一省的布政使见到都要小心招待。
地方各级官服,如何招待御史都已经有成规,苏泽Lv1的“行贿”技能自动启动,他脑中跳出了一套县官行贿御史的标准。
如今东南正在闹倭寇,嘉靖皇帝竟然派下御史来敲诈军队,苏泽真不知道这位道君皇帝脑子是怎么想的。
海瑞继续说道:“竟然要以罚银充太仓库,这帮酷吏为了讨好陛下,到了地方肯定会争宠媚上,扰乱军卫,东南乱矣!”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原来嘉靖皇帝想法很简单,就是捞钱。
太仓库是皇帝的私人金库,近些年皇帝日益沉迷于修道,大修宫观。
嘉靖三十二年京西大灾,竟然闹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可是朝廷依然没钱救灾,最后将灾民驱赶到城外,饥饿的灾民在京师城外开设“人市”,易子易妻而食,将京西都变成了人间地狱。
可同样是嘉靖三十二年,嘉靖皇帝从太仓库拿出十五万两银子购买金宝珍珠,紧接着又给老朱家的王府成员涨了薪,连不知道传了多少代的皇室旁支,只要姓朱都能领到一年七十石的“口粮”。
这场饥荒的结果是,灾民饿死大半才算是解决了问题,到底饿死了多少人,史书上没有记载,邸报上也没有统计,皇帝唯一做的就是登坛做法,用他“忠孝帝君”的“法力”超度亡魂。
苏泽想起后世族谱中记载的“祸事”:
“五月十七,钦差御史焉巡诸卫,县书吏徐士盛讦告七祖,御史暂革七祖百户军职。卫所出孝敬银子五百两,七祖乃复原职,卫渐疲敝。”
从时间推算,族谱上的祸事,应该就是这次御史清军时候发生的。
苏泽越想越是可能,长宁卫是军卫,这次御史巡视地方就是为了敲诈军官,上个月朝堂的命令,这个月御史应该就能到福建了。
长宁卫是自己的基本盘,一定要想办法避过这次的祸事!
第052章 海瑞的县学新制
发完了牢骚,海瑞终于恢复了平静。
当年海瑞在京师参加会试的时候,就写上了一份《平黎策》(海瑞老家海南,那时候受到黎族叛乱势力侵扰),但是按照大明朝的科举制度,会试的时候不能讨论时政,所以海瑞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如今海瑞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南平教谕,但是非常关心朝堂的局势,对于如今朝堂上严党当道的时候非常痛恨。
苏泽叹息了一声,如今的海瑞还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性,认为皇帝是被奸臣蒙蔽,认为只要扫除严党就能天下太平了。
海瑞带着苏泽来到教谕办公的书房,迫不及待的摊开纸笔说道:
“来来来,速速将《岳阳楼记》背诵一遍。”
苏泽只好再次将《岳阳楼记》背诵了一遍,海瑞写完了之后,又大声诵读了一遍,这才说道:
“真雄文也!”
等到墨迹干了,海瑞又将文章珍藏好,这才疑惑的问道:
“能读过这样的文章,想必小友定是家学渊源吧?”
一篇《岳阳楼记》就让苏泽升级为了“小友”,海瑞方正严肃的性格下也有如此“灵活”的交友标准,这也让苏泽看到了一个更鲜活的海瑞。
苏泽连忙拱手说道:“家父那些书我也未曾见过,这些都是家父在的时候读给我听的,我家祖上并无人出仕,。”
如今苏泽挂着长宁卫的户籍,长宁卫祖上七代连个秀才都没出过,更不要说当官的了。
苏泽当然不能瞎编,宦门子弟这个身份可不能随便吹牛,如果被人考证揭穿了,那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户籍也保不住。
听到“在的时候”四个字,海瑞也不再追问,还以为苏泽父亲已经过世。
不过实际情况也差不多,苏泽想起自己的父母,此生怕是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海瑞接着说道:
“既然读过范文正公这样的文章,就应当好好读书进学,我已经向县里上书,要在县学中开辟一门课程,专门教授县里寒门子弟童子试的要义,你可愿意来读书?”
苏泽听了之后自然是很高兴,不过好不容易在长宁卫站稳脚跟,现在就换地图来县城,苏泽又有些舍不得。
看到苏泽脸上犹豫的神色,海瑞立刻说道:
“你是担心误了家中生计?这可不必担心,我准备每月的月初和月中各在县学讲学一日,答疑一日,平日无事的时候你们还自在家读书,如何?”
月头和月中来县学学习两天,也就是一个月在县城四天,听到这里苏泽连忙点头答应下来,能够有海瑞这个举人教导,肯定能提升肝技能的速度。
听到苏泽一口答应下来,海瑞满意的说道:“县学文风不盛,与其留着这些生员空占着名额,还不如多提携县中寒门子弟。”
“来了县里读书你且宽心,一月四日的住宿和伙食都由县学提供,你们只需要安心读书就好了。”
苏泽暗暗有些感动,海瑞不仅仅是一个清廉的官员,更是一个懂得民间疾苦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