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381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崔宏、刘应虽是文吏,但世家出身,文武兼资,年纪轻轻就应该上战场去砍砍人,练练胆气,增加些阳刚之气。
  凡是在战场上历练过的人,能力都不差。
  想当年张骞、班超、傅介子等人一介书生,前仆后继投身西域,杀人放火,敢打敢杀,无所不为,才铸就了大汉雄风。
  西域至今都唯中原马首是瞻。
  每一个繁荣的朝廷,都离不开勇者提刀在前开拓进取。
  “领命!”两人拱手,对李跃的风格早已习以为常。
  凡是侍立皇帝左右之人,都会不定期的外派。
  常炜曾督镇豫州,周牵更是一年到头在外面跑,崔瑾一直镇守青齐,王猛留镇南阳。
  帝国的高层都如此,更不用说他们这些郎吏。
  换个角度,这其实是一次机会,出将入相,是大部分世家子弟的愿望。
  李跃在脑海中搜索着,寻思有无遗漏之才俊。
  孟宽、李佑年纪太小,李跃不至于丧心病狂的弄个孩子去战场。
  尚武堂该用的都用了。
  不过一想起尚武堂,李跃忽然想起两人,慕容令和桓伊,这两人的兵略不在吕光之下,稍加培养,就是未来的名将。
  慕容令虽然是慕容垂之子,但性格智略,算是一个缩减版的慕容恪。
  慕容家的子弟本来就出类拔萃,不用白不用。
  至于桓伊,大有儒将之风,音律兵略,冠绝一时,颇有周公瑾遗风。
  两人在尚武堂这么长时间,也该给他们机会。
  将领是一个帝国的脊梁,最好形成一个梯次体系,名将多了,互相制衡,反而不易生乱。
  如曹魏那般司马懿鹤立鸡群、万马齐喑的格局才最危险。
  “慕容令、桓伊何在?”李跃询问道。
  刘应道:“二人皆为皂衣郎,一人巡视中原,一人巡视青徐。”
  慕容令是质子,桓伊北上的目的也不太单纯,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他们背后各有校事盯梢。
  而放他们出去巡视,也是尚书台同意的。
  让他们见见梁国治理的如何,能收一收他们的心。
  “再增一路西军,诸葛侃、慕容令、桓伊为将。”
  “唯!”
  诏令拟好,送达尚书台,常炜又苦着一张脸来劝谏。
  三万骑兵北上,虽是轮流出兵,但规模也不小。
  出兵漠南要得到尚书台的配合,然后才可以送达兵部安排出兵计划,户部准备粮草。
  “令君,此乃一本万利之事,只用兵漠南,不会动摇国本。”
  如果是别人,李跃眼珠子一瞪,也就退让了,但面对常炜,只能客客气气。
  他有他的立场和难处。
  好在他不是一个执拗之人,而且是柔然诸部先动的手,如果不施以惩戒,幽州的屯垦也就玩不下去,阴山牧场更弄不下去。
  江淮丰收的粮草通过运河陆陆续续送达邺城,维持三万骑兵问题不大。
  见李跃连玉玺都盖上了,常炜无可奈何,“此战不可超过两个月,三万骑兵,八万战马,损耗非小。”
  “就依令君所言!”李跃哈哈一笑。
  两个月时间,足够把漠南犁一遍。
  说不定回来时,不止八万战马和三万人。
  并州那边也双管齐下,诸葛侃、慕容令、桓伊率五千骑从河东出兵,与慕容垂一同扫荡河南地。
  喂到嘴的肉,拓跋什翼健不吃,李跃只能自己吃。


第五百零七章 投敌
  淮北归入大梁虽然不到四年,但在周牵的治理下,早已成了一片沃野,成了梁国的粮仓。
  淮河两岸的粮食通过漕运可以快速输送至邺城。
  桓伊骑着青驴,晃晃悠悠从北向南,说是体察民情,更像是游山玩水。
  百姓都要么忙着开垦荒地,要么忙着捕鱼打猎。
  而地方官府比百姓还忙,整天撮合成年男女成亲,鼓励生育。
  毕竟人口增长直接跟政绩挂钩,县令们最是热心。
  豪强们前所未有的老实,稍有不法,一旦被人告到官府,官府红着眼闻着味就来了。
  这些官员都是朝廷委任的流官,与地方没有利益关联。
  国策上虽然没提抑制豪强,但这些早已是心照不宣的东西,地方官吏想要爬上去,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政绩,老老实实劝课农桑,鼓励生育,另一条则是打击豪强,获得朝廷的赏识,如当年王猛一般,直接出将入相。
  豪强也要过日子,谁也不想提着脑袋杀来杀去。
  梁国减免赋税,他们也享受到了好处。
  而且朝廷也没禁止他们开垦荒田,只要登记在册,按时缴纳赋税即可。
  正当途径,合法规则下,能得到各自的利益,违法成本太高,自然就都遵纪守法起来,根本没桓伊这个皂衣使什么事。
  干脆一心游览山河起来,寻访山野隐士,日子倒也快活。
  不知不觉就渡过了淮水,来到合肥。
  战场上的血迹早已消散,遍地的尸体早被收敛,才三四个月,便荒草漫天。
  望着南方天边的连绵青山,心中不免惆怅起来,一种荒芜感在心中漫延,仿佛也生满了野草。
  南边有他的故国,有他的故友,还有他的家人……
  桓温北伐失败,梁国蒸蒸日上,江东内忧外患,如此下去,能支撑几年?
  桓伊在讲武堂最欣赏的一句话便是:兵者以战为本,战者以政为本。
  梁国的强大绝非战力,而是政通人和。
  咴——
  胯下的青驴打了个响鼻,似在提醒他到地方了。
  桓伊抽出长笛,清脆婉转的笛声在田野间响起。
  淝水之上,水草之中,一条小船悠悠划出,船首站着一人,虽穿短褐,但从他脸上的刀疤挺拔的身姿,不难看出是军士。
  “桓参军,在下檀玄奉命等候多日,快请上船。”
  桓伊下驴,靠近河边,却没有上船,“北伐失败,伊未完成使命,回不回去已不重要,有书一封,还望回呈建康。”
  留在梁国一年,不知不觉被北国的朝气感染,不必勾心斗角,做好自己的事便可。
  这一年来,桓伊音律和武艺大有长进。
  而邺城之中,同样有他的同窗和袍泽。
  回到江东有什么?
  桓温北伐失败,耗尽了江东数年积累起来的元气和精力,虽然荆襄、建康两边妥协了,但舔舐好伤口之后,下一轮的内斗会重新开始。
  桓温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江东内斗的根源也就无法清除。
  东晋立国距今也才四十年,权臣此起彼伏,内乱不断,一眼望到了尽头,桓伊有些厌倦这种日子。
  即便桓温被压制下去,以江东目前的状态,会有方温、李温取而代之。
  江东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而梁国是在血火间一刀一矛杀出来的……
  桓伊今年刚过二十,胸中自有建功立业抱负。
  天下间能让他一展所长者,唯有大梁。
  以他的家世和出身,如今的江东难有用武之地,除非熬上个一二十年,或者投靠桓温,才有那么一丝希望。
  “桓参军莫非要投敌?”檀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手按刀柄。
  “我奉命北上,本来就是投靠北国,如今朝廷都认大梁为上国,何来投敌之说?”
  桓伊神色从容,没有丝毫畏惧之色。
  袁真投梁对江东冲击极大,明眼人都知道袁真是内斗的牺牲品,被双方抛弃,换做任何人,都会选择投奔梁国。
  檀玄手中的刀抽出半寸,盯着桓伊,“投敌就是投敌,休要狡辩!”
  “我在大梁,他日说不得能劝阻陛下南征,为江东多争取几年国祚,阁下若觉得是投敌,那便是了。”桓伊神态依旧从容,潇洒的张开双手,仿佛在等待檀玄的刀锋落下。
  不过刀最终还是合上,无力的垂下,桓温北伐大败,梁军饮马长江,窥望建康,虽然退走,但狠狠动摇了江东的士气和人心。
  对同样是华夏王朝的大梁并不抵触。
  檀玄接过桓伊手上的书信,贴身放好,“梁军戒备森严,此非久留之地,既然如此,在下这就告辞,阁下在大梁好自为之!”
  桓伊轻轻点头,“我已被校事府盯上,阁下万不可走水路,先西去六安蛰伏数日,然后走淮西,至南阳而下荆州,方可逃脱追捕,返回建康。”
  檀玄一脸惊讶之色,拱手一礼,“多谢,在下明白了。”
  桓伊翻身上驴,向东吹笛而行,没走几里,迎面撞上十几骑,为首一人,异常雄壮,杀气腾腾,“汝便是桓伊?”
  骑兵四散围拢,堵住桓伊所有退路。
  不过桓伊没打算逃,真想逃走,也不会故意吹笛,吸引追兵,“桓伊何德何能,竟能劳烦邓将军亲至。”
  “哦?你竟能认出本将?”邓遐脸上的惊讶之色冲淡了杀气。
  “邓将军拔剑入水斩蛟而出,名震江东,伊早年游历洞庭,如雷贯耳。”
  几句话大大消解了邓遐的敌意和杀气,只要桓伊没有南逃江东,邓遐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手,校事也只是说缉拿,而非斩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3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1/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